书城教材教辅高一思想政治备课素材(新课改)
29324500000001

第1章 商品与商品经济(1)

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物品。经过人类加工的物品叫劳动产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从范围上看,范围最大的是物品,其次是劳动产品,再次是商品。

(3)从产生时间上看,物品早于人类社会产生,劳动产品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商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系:

(1)物品包含劳动产品、商品,也包含未经过加工的东西。劳动产品包含商品。

(2)物品凝结了人类劳动,就成为劳动产品,劳动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就是商品,反之商品退出流通领域就是一般劳动产品,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与商品经济存在条件

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有制。

存在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区别:

私有制只能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而不能说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为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既包括把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

联系:

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又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因为有了社会分工,才产生了交换的客观需要,而且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

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

高一思想政治备课素材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比较

区别:

(1)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和物的关系,它是具体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抽象的。

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两属性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1)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商品的价值对使用价值有依附性。另外,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便不是商品了。

(2)二者相互对立。在市场上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价值,这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他的目的是为了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就必须把商品价值通过交换价值形式让渡给生产者,所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直接的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

1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W-W,这时,买和卖同时进行,不需要媒介。

2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的公式是:W-G-W,这时,买和卖成为两个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

货币与一般商品

区别:

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专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与一般商品的本质区别就是货币的本质。

联系:

货币也是商品,金银能够充当货币是因为金银本身是商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价格变化是由价值变化引起的。

(2)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反之则下降。

(3)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当货币本身价值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商品价格逆向变化。

(4)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购买力、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等因素也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货币与纸币

区别:

(1)定义不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产生不同:货币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而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3)是否有价值不同: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价值,可以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纸币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只能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4)职能不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纸币只具有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联系:

都没有价格,但都有使用价值,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尺度,当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区别和联系

(1)产生的原因: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2)从含义上看: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紧缩是指由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3)从结果上看:通货膨胀使物价高涨,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人民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紧缩由于物价普遍下降,暂时可以使消费者得到一定的实惠,但从长远看,市场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状态,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从解决方法上看:要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待售商品的总量;控制纸币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等,适当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吸收存款,控制固定资本的投资规模,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解决通货紧缩则需要扩大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特别需要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闻的商品化是历史的进步

新闻是大众媒体的产品,读者(对企业来说,是潜在消费者)是这种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目前,这种产品消费的已经不是消费者的金钱,而是消费者的注意力。可以说,现在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为以电视和报刊媒体为主体的大众媒体所瓜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是注意力的生产和经营行业,既向读者出售新闻信息,又向企业出售所吸引的读者注意力。

具体来讲,媒体通过信息提供服务获得了观众、读者的注意力,在这个基础上向企业提供广告版面和广告空间,其服务的有效性测量和评估主要参考发行量和收视率。对于媒体来说,这种建立在读者、观众基础之上的发行量和收视率要比财务上的赢利更重要,媒介更关注媒介本身,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能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就会被媒体关注和推进。

这从商业角度来说,就是新闻被媒介自身的需求商品化。

媒介新闻产品的销售,通常由两次行为完成。以报纸为例,一个销售对象是广告客户。企业掏钱购买报纸的广告版面,用于刊登自己的产品广告;另一个销售对象是新闻受众,读者在掏腰包购买报纸的同时,将新闻和广告一起买走了。由于新闻成本的一部分由广告收入弥补了,所以厚厚一叠仅卖几毛的报价并不能反映新闻的全部成本。

许多人承认报纸是商品,不过就是不承认新闻是商品,其实读者买报纸并不是要买那一叠纸,而是要买纸上印有的新闻。

另外,新闻之所以成为商品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如海湾战争期间西方传媒的报道是遵循“商品运行的客观规律”,即把新闻作为商品出售。CNN和其他一些较大的媒介集团,因此在战争中发了财。我国当时关于战争的绝大部分电视新闻镜头,也是根据合同向西方的电视新闻社买来的,因为别人是不会白送的。

新闻是商品,带来的必然是新闻的大众化。原来天天讲密切联系群众,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媒体提供的新闻基本上全是“硬”新闻,是供干部看的,满足一般读者的口味和水平的新闻很少。新闻是商品,就意味着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实际水平和口味,必须“软”、“硬”合理化搭配,荤素结合,这样才能为大众接受。目前,各城市晚报的兴盛、报纸周末版和副刊的大量出现,正是新闻适应读者需求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心“硬”新闻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因为他们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变化的牵制。不少重大的政治、经济新闻,常常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特别是那些股民,他们对每个行业甚至具体的企业新闻都特别关心,这方面的新闻对他们来说毫无疑问地成了一种信息商品。

新闻的社会属性并不与新闻作为商品相矛盾。有人列举出西方的记者道德公约之类的文件,说明新闻不是商品,因为那里面强调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使命”。然而讨论新闻的商品性,这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要在这个特定约束条件进行,不能把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拉进来,否则无法进行讨论。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一个人用麻布换成两镑钱,再去买一本家庭用的《圣经》来说明商品形态的变化。这时若出来一个牧师反驳说,《圣经》是教化人的圣物,所以绝不可以是商品,这种道德式的说教显然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这个例子中国的翻版就是群口相声《敬财神》——一个街坊看见了买了财神、全神回来的老太太问:“哟,大娘,您干吗去啦?”

“你看我这不抱着了吗?刚打杂货铺来呀!”

“哎哟,您买的可真不少呀?”

这大娘不乐意听了:“二婶呀,你这是怎么说话呀?这是神佛,哪能说买呀?”

“那说吗呢?”

“你得说请!”

“哎哟!说买还不行,还得说请。看您老这些事,您花多少钱请的?”

“嗐,这么点儿倒霉玩意儿花了两块多!”

新闻是商品,并不意味着既然人家给钱了,叫登什么就登什么。这种认识是对新闻是商品的曲解,就像广告一样,只要广告户按规定付了相应费用,他撒谎说假话,吹牛皮也照登不误吗?实际上,商品交换是有前提的,凡是违背这些前提的行为不仅不是正当的商品交换,而且破坏了正常的商品交换秩序。市场经济不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它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条例的规范。一般物质商品都有国际的、全国的和地方的生产标准,有的商品还限定了销售对象。即使广告,也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不少对广告内容进行检查和管理的法规,如广告法,怎么可以说只要付了费用就可以想登什么就登什么呢?新闻作为商品也有自己的生产标准,已经制定的《全国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就是一种行业自律,还有许多法律条文规定新闻不能诽谤、侵权等等。新闻的商品化属性已经成为传媒业界的共识。

由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从媒体本身而言,媒体是注意力的生产和经营行业;而从企业事件营销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大众媒体是消费者感官(包括视觉、听觉等)的延伸,新闻的商品化为事件营销提供了媒体通路建设的基础,作为商品的新闻,其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料可以由企业提供。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1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一两白银、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2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到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到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3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铜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8斤12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例如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1两黄金:约值4000元;1两白银:约值80元;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4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有相关记载:“上白米(石)九钱五分,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八钱三分,白面(斤)九文,银每两换钱一千文。”还有“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1两白银:约值170元;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5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②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③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④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⑤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从而,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可采用以下换算系统: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1石米=1两白银

经济常识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1)联系:①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②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