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家庭环境的布置方面,文化消费应该加强。在家庭的陈设上要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如四壁要有一些有文化教育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的书画,要有一定数量的书籍,以及有利于开发智力的玩具。应该使这些东西和全家人的生活分不开,使一家人生活在文化的海洋里。
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和谈吐也要有文化气氛。夫妻之间日常的闲谈,不是谈些庸俗无聊的事而是经常谈论一些国际和国内的大事,谈论一些文学艺术上的问题,或者工作学术上的问题。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经常做一些智力游戏,如猜谜语、互相考问有关文化知识方面的一些问题等。
在家庭成员的对外交往上,也要讲究文化气氛。来往的亲友谈吐应该是有知识、有教养的,而不是言不及义。来往的亲友至少不能低级庸俗,有的家庭亲友来往闲谈的话题或是谈女人,或是谈如何攫取不义之财,家庭成员耳濡目染,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设,主要决定于家庭中夫妻双方的文化素养,包括思想修养、知识水平、情趣爱好等等。我们常常讲家庭和睦,和睦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和睦:一种是夫妻之间精神生活比较低下的和睦,他们生活的目的是单纯地为了享受,干活是单纯地为了拿钱,男的醉心于喝酒、打牌,女的一味地讲究吃、穿,生活情趣很不高尚,这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家庭幸福;另一种是夫妻之间精神生活比较高尚的和睦,他们重视知识,重视学习,追求进步,他们重视提高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视提高家庭的精神生活水平。学习、进步像一条强有力的纽带把一家人牢牢地联结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和睦和幸福。
文化消费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求知兴趣的活动。如出于自学或工作需要而有计划地读书;如看文艺小说、报刊杂志等,既获得知识,又可在获得知识过程中得到积极性的休息。
二是艺术兴趣的活动。如听音乐、绘画、练琴等。通过这种活动,得到一种艺术上的满足与享受。艺术能对人的神经系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使人消去疲劳,而且提高人的审美观念,使情趣高尚起来。
三是政治兴趣的活动。关心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方面的大事,了解其历史,探索其未来,或是研究世界上的一些名人,收集他们的轶事,探索他们成才的一些规律。这种活动能使人胸襟开阔,高瞻远瞩,知识渊博,而且对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有很大帮助。
四是娱乐兴趣的活动。如看电影、电视、种花、养鱼、下棋、打扑克等。这些活动往往同求知兴趣、艺术兴趣等交织在一起。这些活动是人们生活中很大的调剂,毫无娱乐兴趣的活动几乎是不存在的。
五是体育兴趣的活动。它不仅包括打球、游泳、田径等,而且包括这方面的热切欣赏者,如当“球迷”。这种活动在生理上使人增强体魄,在心理上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好处是很多的。
进行以上文化消费活动要符合以下原则:
第一,要符合有益的原则。文化消费的内容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别,情趣也有高雅与低俗之分。健康活动能使人心旷神怡,陶冶情操。
第二,要符合适度的原则。任何有益的文化消费,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有害。每个人的休息、娱乐和工作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现在许多家庭把看电视作为晚上的一个主要活动,看电视对增进知识、调剂生活当然有很大好处,但是,如果每天看得很晚,就会影响第二天工作和学习的精力。特别是一些孩子,看电视入迷,功课也不想做了。
第三,要符合一致的原则。在积极休息的活动中,夫妻应该力求同步进行,如一起看看电视,讨论电视的内容;如一起修剪花草,共同欣赏花卉的芬芳,这会使家庭生活增添很多乐趣,使两颗心贴得更紧。但是,夫妻的业余爱好和文化消费要求往往不可能完全一致,那就要互相尊重,互相适应,求同存异。夫妻是这样,其他家庭成员也应该如此。
劳务消费
劳务是以活劳动形式为他人提供某种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动。
这种劳动不是以实物形式,而是以活劳动形式提供某种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也可以是满足人们物质生产的需要。劳务范围很广,根据提供的服务类型分为以下几点:
生活服务。指直接为人们生活提供的服务。如:饮食、理发、浴池、旅店、影院、剧院等。这种劳务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
生产服务。指为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提供的服务,它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的继续。如:运输、保管、包装、维修等。这种劳务也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发生。由于劳务的部门、行业或职业的性质不同,产生的服务所起的作用也就有所不同。有的服务能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如:艺术、旅游等;有的服务与生产过程直接发生联系,如:科学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商品的分类、包装和保管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这类活动是生产性的,能创造价值,计算其成果时,应计入国民收入中,其他劳动并不创造价值。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部门所提供的价值愈多,劳务部门、行业或职业有逐渐发展的趋势,面临所谓第四次产业革命挑战的未来社会,这种劳务性的服务部门更会大量发展。
艺术与消费
当代西方社会具有强大的消费性,如马克思所说,西方社会是巨大的商品堆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消费和正在寻找附丽的艺术一拍即合,变成艺术——消费共生体。
艺术与消费共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艺术本身的商品化。艺术行为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艺术过程成为消费过程。画廊、画展、拍卖行、艺术交易会形成完善的商品市场,艺术品的流通和收藏依据价值规律运作。艺术品成为保值和增值性极高的特殊商品,收藏艺术品成为回报丰厚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凡·高的一件作品曾在索斯比拍卖行创下四千多万美元的拍卖记录。长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艺术珍品打破地区和文化阻隔,在世界各地展出和流动。艺术家和收藏家的经济收入大为改善。
但是商品经济在给艺术带来巨利的同时,又给艺术套上新的枷锁。画商、收藏家、评论家是艺术家的主宰,艺术品的创作、评论和流通变成一种商业消费行为。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受到伤害。一些优秀艺术家被冷落,优秀作品被埋没,某些价值不高的作品却声名鹊起。艺术欣赏成为一种受控消费。艺术品的价格波动如股票涨落,扰乱了艺术品流通的正常秩序,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泛滥。
艺术与消费品共生的第二层意义是艺术家打破艺术创作与传媒制作的界限,大胆引进广告、卡通、影视等大众消费文化的制作技巧。形体动作、空间设计、光色体系、趣味特点,都迎合某些现代人崇尚暴力和速度的心理,满足他们对幻想、冒险和性欲的需要,刺激现代人的感官享乐。但是也有某些严肃艺术家在玩世不恭的表象下,表达对世事的讽刺和揶揄。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波普艺术就是艺术——消费共生体的化身。
最后,我们还必须提到艺术广告。
在现代西方社会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广告。只要翻开报刊,打开电视,走上街头,广告就映入人们的眼帘。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多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无论你干什么,广告部在你身边,除非你拒绝现代文明。
广告是商业的催化剂。没有广告,商业就难以发展。同时,广告又是梦幻药。它说得天花乱坠,可是提供的东西有限。
如果我们用语法中的时态来区分绘画和广告,我们可以说绘画是用现在时说话的艺术语言。画家根据现实,描绘他眼前的景象。而绘画作为一种记录,把影像传给子孙后代,它又是过去时。昙花一现的广告形象永远面向未来。它总是把一种更有诱惑力的将来展现在消费者的眼前,因此广告从本质上是一种未来时语言。
广告对艺术传统的理解别具慧眼。广告掌握了艺术作品和它的观赏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它把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结合起来,造成悠久的空间和时间链,最终把观赏者——顾客引向未来之路。
广告依赖绘画语言,广告把绘画形象和商品形象结合。有时候,两者看上去难分彼此。当人们观看一本西方图片杂志,翻阅一本有插图的博物馆目录和旅游手册时,或步入繁华的商业区观看橱窗中的陈列品时,随时能看到广告——艺术的共生现象。例如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为背景展览新商品。但是随着绘画形象所代表的历史向远处消遁,逐渐淡化,最后剩下的只有广告。
广告——艺术共生的创作手法颇有超现实主义的韵味。反逻辑、超时空、荒诞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能激发顾客的好奇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的心理研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购物欲的前奏,印象是商品知名度的前提。
广告中的商品隐含着一种文化积淀,艺术广告在同一个时间里说的是两件几乎矛盾的事情:财富和灵性。广告向人们双重许诺:购买将给您带来奢华的享受,购买将实现您的文化价值。
精神消费
精神消费是物质消费的对称,也称精神生活消费,是指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消费者文化知识水平,陶冶思想性情,愉悦情绪等目的的以精神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消费。由于精神消费是以精神产品为消费对象的,而精神产品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科学的概念和艺术形象创造出来的,因此,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不仅要求消费者具备经济上的消费能力,还要求消费者具备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文化修养和素质方面的能力。因此,同物质消费比,精神消费是较高层次上的消费活动,精神消费包括生活性精神消费和生产性精神消费。生活性精神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而消费精神产品的过程。
例如观看电影和文艺演出,上舞厅、歌厅,欣赏音乐、阅读文艺作品等等。生产性精神消费是指以生产精神产品为直接目的而对精神产品进行消费的活动。例如,科学研究、教学、文艺编导人员为了教学和创作的需要查阅资料、阅读报刊等。这种精神消费具有“生产性”特点,因此,称为生产性精神消费。精神消费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和发展的。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除了能初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外,已有余力提供精神产品,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也使得消费者具有了消费精神产品能力。并有条件发展消费精神产品的身心方面的能力,精神消费的质量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
一般说来,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精神消费的总量也越大,内容也就越丰富。反之,则越低,在相同社会生产力水平差异下,精神消费水平的差异一般要大于物质消费水平的差异,因为精神消费是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反过来说,一国消费结构中精神消费所占比重的高低也反映了该国生产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及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高低。另外,一个国家的民族习惯、传统文化、国民素质等也对其居民精神消费的数量和内容有较大的影响。在我国,消费领域中一个不恰当的现象是物质消费在消费结构中占的比重偏高,而精神消费占的比重偏低,究其原因,大概有精神生活产品尚欠充分,收入分配的现实不尽合理、一些文化低而收入高的消费者的示范作用,几十年来文化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遗留效应等等。为此,要满足人民精神消费的需要,提高精神消费的比重,实现精神文明,就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指导教育,帮助其树立健康,良好的消费观,提高消费者的素质,使消费者具备消费精神产品的各种能力;同时,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事业,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者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精神消费也必将逐渐增多,消费层次也必将进一步上升。
精神消费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消费的解释是: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也就是说,消费应该是物质层面的,也就是经济消费。七、八十年代,厂商生产什么,人们就消费什么;九十年代以后,人们想消费什么,厂商就生产什么。面对商场里那满目日新月异的商品,消费欲便油然而生,于是乎,口袋里的钞票变成了长着翅膀的小鸟,一只只地飞进了商家的金柜里。现在的人们,即使是用的摆满在家中,穿的挂满在衣柜里,吃的填饱在肚子中,可那疯狂的消费热情还是依然未减。物质上的消费其实就是这样,欲壑难填。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也。”欧老先生纵情山水,其实只为得几个挚友、几坛子酒和一个能站在那里观赏自然风光的破亭子而已。用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真可谓是低投入,高消费,但其产生的精神愉悦效果,却是很难用数字衡量的。
精神消费其实不一定非得高投入。清晨,当你漫步在公园里,沐浴在朝阳下,看着晨练的人们,听着树上的鸟叫,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的心情是不是格外地好?夕阳中,你散步在故宫筒子河边,望着那被落日映照着的角楼,你是否会感觉到那时间和空间在建筑上悄然延伸的那种美?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是不是令你惊喜,令你振奋,令你快乐?
精神消费和经济消费是互有联系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最终动力和支撑点很多还是要由文化来帮忙。电影、电视、广播、书报等等,可以给人们以视觉、听觉上的精神愉悦。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恐怕是人们未料想到的。
人们常常会追求一种心动的感觉。在游览名山大川和异域风景中,找寻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在都市言情戏里,找寻那青春年少时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艺术作品前,找寻那种超脱俗世的感觉;在互联网上,找寻那种为所欲为自由飞升的感觉;那种在心灵深处引起的莫名冲击和快感,正是我们所渴求的精神消费。有些行为投入的代价虽然微乎其微,而所收获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精神消费可以推动物质消费。不过要记住,既要切忌盲目消费又不可过多地去计较什么。人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此论点也适合在消费场合。要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就不必去斤斤计较那么多善于演戏的卖家,更不必去弄明白他们是不是又在演一出疯子戏。傻子当消费者一定很快乐,同样道理,消费者当傻子,精神上的愉悦可能会更多一些。
工资多涨点,物价少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