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掂量一番后,认为东南数省只有自己最有资格任江督一职,看来肃顺说的是实话。从咸丰三年带勇以来,就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现在,这一天眼看就要到了。这个时候的两江总督,其实就是与太平军作战的最高统帅,也就是全国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要站在这个高度上作一番统筹全局的安排。然而,过去历任两江总督的怡良、何桂清等人,都没有看清自己的位置,或者看到了,但手中无足够的可直接调配的军队,也当不成真正的统帅。曾国藩是可以充当这个统帅的。他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湘勇,他要制定出一个深思熟虑的、切实可行的用兵计划,大大扩充湘勇,指挥两江的绿营,做一个号令威严、三军敬畏的统帅。想到这里,曾国藩再一次涌起对肃顺的感激之情。
他要给肃顺写一封极机密的信,派人专程送到北京去。曾国藩抽出一张纸条,又慢慢地磨着墨。猛然,他记起了肃顺要胡林翼将信给他看的话,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肃顺要将这种绝密的事告诉胡林翼和自己呢?按理,他不应该泄漏出来。”
曾国藩心冷静下来。对于肃顺的为人,他是清楚的。肃顺精明干练,魄力宏大,敢于重用汉人,瞧不起满蒙亲贵中的昏愦者,但他为人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肃顺曾与恭王关系较好,后来他仗着皇上的宠幸,连恭王也不放在眼里。曾国藩想,今日的肃顺,不就是历史上的权臣吗?恭王以及在他身后的满蒙亲贵,在朝廷中势力很大,与他们相比,肃顺可谓势孤力单。皇上虽说年轻,但据说有痨病,万一有不幸,肃顺岂是恭王的对手?肃顺这样明目张胆地拉拢自己,安抚胡林翼,是不是心怀叵测?想到这里,曾国藩心中冒出一丝恐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的大事,还是以谨慎为好。
曾国藩停止磨墨,将纸收到抽屉里。他决定不给肃顺写感谢信,今后即使真的上谕来了,也只能按规矩办事,给皇上上谢恩折,不能与肃顺有私下的联系。
后来,肃顺被人弹劾下台,有人告曾国藩是肃顺的党人,但在肃顺处没有查抄到一封曾国藩与肃顺往来的书信。
老于世故的人不会把人情的变化说出来,也不会摆在脸上;你以为他还是像以前那样,可是真正一接触,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而实际上,这也不是老于世故的人喜欢故弄玄虚,而是他们熟知人性的游戏规则,懂得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先求保护自己,所以才不得不让他人猜哑谜。
难道“人情变化”就这么难以捉摸?不,其实人情变化也是有迹可循的,方法如下:
首先观察。观察人们平常的言语及行为,这些资料经大量累积之后,自然可理出对方若干思维模式及行为风格,这是“平常”;当发现对方的言行有了“异常”,如由亲而疏,或由疏而亲,由热而冷,或由冷而热时,用“平常”来检视这“异常”,必可了解“内中文章”。
接下来要求证,以免判断错误。求证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开门见山,又可以旁敲侧击,还可迂回向第三者进行了解,至于采用何种方法,要看事件的性质,自己的目的及自己与对方的关系。不过,一般来说,开门见山应尽量避免使用,因为你无法测知对方的反应,有时反而会把问题弄糟,甚至产生误会。最好是,能迂回尽量迂回,能旁敲侧击尽量旁敲侧击。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了解人情变化,可用来检讨自己的处世方法。因为人情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对方个人的因素,有时仅仅是他对于你的行为所起的反应,并不见得含有心机,这时,你若不能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很可能就会失去朋友,失去机会。
了解人情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你我之间关系的变化,使自己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者。否则,一旦自己成为被动者,就不能掌握机会,也不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还很有可能成为人生旅途上的失败者。
5.发现下属的“软肋”
你的下属平时态度严谨,工作没有纰漏,人际关系也一帆风顺,试问,他会有什么“软肋”吗?当然,感情就是每个人的“软肋”,你的下属也不例外。所以,厚灰的领导都非常注重在感情上“收买”下属,他们明白,如果能够触动下属感情的“软肋”,对自己今后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想让下属理解、尊重并支持自己,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这是进行感情投资时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下属与领导者之间的心会贴得更近,对工作会更加热爱和支持,如果仅在需要员工奉献时才临时抱佛脚,或者总是希望下属感恩戴德,从私人利益方面来求得报答,那就大错特错了。
有投入才会有产出,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不行春风,哪得春雨?感情作为维系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纽带,存在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这种感情是互相影响的。想让下属理解、尊重、信任和支持你,首先你应懂得怎样理解、信任、关心和爱护他们。
2005年,郑冰的父亲患胃癌急需一笔医疗费。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郑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六神无主地哭着找到了王总。王总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就让出纳给支了2万元,嘱咐他别有思想包袱,给父亲治病要紧。虽然事后郑冰的父亲因癌细胞转移病情加重去世了,但郑冰还是对王总感恩戴德。
2007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王总的公司日子也不好过,只剩下一幅空架子维持着。就在这时,郑冰在菲律宾的舅舅要来大陆投资办厂,听了外甥的介绍后,老人决定把钱投在人品信得过的王总经营的曙光鞋业公司上,并且还带来了大批新式鞋样、成套设备和许多订单。这样王总的公司在外资的帮助下又起死回生,并越做越大,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凡是人都希望别人能尊敬重视自己,关心体贴自己,理解信任自己。这种需要是属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是比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更高级的需要。物质只能给人以温饱,精神才能给人以力量。
人们对事物的反应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时候,你对下属百般关心,他们却是横眉冷对。但你应当坚信,“人非草本,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工夫到了,误会消除了,下属总会转怒为喜,你也一定可以培养出一批非常忠诚的下属。
6.听者有意,说者需当心
开口之前要关注别人内心所想。世间万象,人心万种,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把话说完,而忽略了“听者”余后之所想的话,哪句话得罪了谁,弄不好自己还蒙在鼓里呢。
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者之意”无疑是不好伺候的,而对说者本意的曲解也是最常见的,甚至会造成不良反应。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听到了也可能会有不同反应。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都快到点了,还有一大半的人没来,心里很焦急,便自言自语地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在座的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这种情况,更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就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只剩下最后一个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人的感官各有各的敏感专长。因思考而说,因听而思考,这两个敏感区的一来一去,耳朵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但凡听则解——无论是曲解还是深解——“听者之意”一直成为众多“说者”心头之患,原因就是太多人不“慎言”,不同程度地吃过“听者之意”的亏了。
对于曲解者,说话的人总是感到很委屈,可能他本是好意,但听者却敏感过度,曲解了说者的意思,并为此闷闷不乐,甚至神经质地乱加引申,产生悲观和逆反情绪;对于喜欢深入挖掘型的曲解者,说者就更不舒服了,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个请客之人,他怎么会想到,就连这么普通的对话,也会被一个个“有意”者“听”了而引出祸端来呢?其实归结起来,还是要怪自己的嘴太轻,管不住。
当然,从“听者有意”角度的要求人人都管好自己的嘴,这是天下最难的事。就连具有卓越口才能力的圣罗兰和具有超人的组织能力的苏菲亚·罗兰,不也都有过因为自己的“无心”而得罪下属的经历吗?这就说明,在为人处事当中,说话的方式是要有所考究的。尤其是声量控制、遣词用句等方面要格外的谨慎小心,否则就很容易遭到他人之“意”的曲解或深解。
厚灰之人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说话、做事从不锋芒毕露,更不追求完美。因为懂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道理,而从不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7.就你的坡,下他的驴
因为人人都很爱惜自己的面子,所以厚灰之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从不做让人颜面尽失的事情,相反,当对方遇到难堪的时候,还会主动制造机会,让对方“就自己的坡,下他的驴”把尴尬的局面从容化解。这样,对方定会对你感激不尽的。
而如果你做得正好相反,那结果恐怕就是朋友间的“拔刀相向”了!
小丁和杨子几天前还是很要好的朋友,可现在的关系却非常紧张,到了决裂的边缘。但是谁也想不到,这两个曾经形影相随的好哥们儿之所以走到这一步,起因仅仅是因为一枚纽扣而已!杨子上个星期买了一套非常满意的西服,穿了不到两天就丢了一枚关键部位的纽扣。一日他无意间发现挂在洗手间上一位清洁工的工作服上的扣子,和自己丢了的几乎一模一样,遂乘人不备悄悄地扯下了一粒,打算缝到自己的衣服上,还得意地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小丁。没想到第二天,同事都知道了杨子的这个笑料。因为小丁在大庭广众之下拿这件事跟杨子开玩笑,所有在场的同事都笑作一团,而杨子也终因丢了面子而恼羞成怒,也大揭小丁的许多“老底”。于是,两人越闹越僵,以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交友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想笼络朋友心,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就你的坡,下他的驴”,保住对方面子。估计谁都不会对得理不饶人,不留情面的人有好感。所以该给人台阶下的时候,就不要吝啬,否则,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与你渐行渐远。
著名诗人陆游曾给他的好朋友辛弃疾写过一首送行诗,结尾两句是这样的:“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霸亭夜。”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希望辛弃疾能胸怀宽广,不要去计较个人之间的恩怨,为国家效力。其中“不用追思霸亭夜”一句里涉及一个典故,说的是汉朝李广当年的小气行为。
李广有一段时期被罢官闲居在家,闲来无事就经常在晚上与人到乡间饮酒。有一次,喝酒过后,夜里回家时经过守护霸陵的亭驿,被守霸陵的官员呵止,不让通过。本来这件事是可以网开一面的,但事有凑巧,守护霸陵的官员偏偏在那天喝醉了,非要按章办事,还对李广出言不逊:“在任的将军尚不能犯夜行路,何况是你还是个被罢了官的!”于是,便勒令李广停宿在驿亭中。李广从此对此人怀恨在心。
后来,匈奴又来侵犯中原犯境,李广又被重用,带军反击匈奴。掌了权的李广仍然对当时不给自己留情面的官员耿耿于怀,于是找了机会把他给杀了。这种公报私仇的举动固然表明了李广气量狭隘,但是从那位被害官员的角度来说,他正是犯了“不给人面子”的大忌讳。如果他能够了解到面子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的话,相信他不至于沦落到被杀的地步。
由此可见,“就你的坡,下他的驴”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然而,很遗憾的是,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只图一时的痛快,为了表明自己的“骁勇善战”,将对方奚落得体无完肤,而毫不考虑对方的面子。其实,凡事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他人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
史密夫是一家木材公司的推销员,多年以来,他一直与那些冷酷无情的木材审查员打交道,虽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史密夫赢,但他所在的公司并没有赚钱,反倒赔了不少。他决定以后再不同审查员争吵。
这一天早晨,有人通知史密夫说,史密夫给他的工厂运去的一车木材都不合格,他们已开始卸货,并要求史密夫立即把货从他们的货场拉回去。原因又出在木材审查员身上,他们报告说这批木材低于标准50%,所以,他们不接受这批木材。
史密夫立刻赶去,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史密夫一定会找来判别木材档次的标准规格据理力争,并试图证明错的是对方。但这次他决定换种方式。
史密夫到了现场,看见审查员一副幸灾乐祸的模样,而且要摆开架势准备和史密夫争吵一番。但史密夫没说话,而是陪他们到货车旁,之后问他们是否可以继续卸货,以便更清楚地看到木材的情况。当把货卸完之后,史密夫还让审查员像刚才那样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边,把好的堆在另一边。
史密夫就发现,对方审查员弄错了标准,他们以硬木的标准来审查这些白松。而审查员对硬木很内行,却不懂白松木。白松木恰好是史密夫的专长。不过史密夫只是一边观察,一边问问题,而且提问态度非常好。没想到,史密夫的态度让审查员变得热情起来。最后,承认自己对白松毫无经验,并对木料重新审察。最后,他们接受了全部木材,史密夫拿到了全额的费用。
试想,如果史密夫在发现了审查员弄错了之后,不依不饶、咄咄逼人,即使审查员发现自己错了,也不会承认,那么这笔生意就会泡汤。而史密夫由于给了他台阶下,所以,他成功了。这就是“就你的坡,下他的驴”的好处。
8.客户最怕“真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客户也是一样。所以,如果能与客户从业务关系上升到朋友关系,那么双方就能像朋友一样相互照应,就这样,用感情收买了人心的同时,生意也就轻而易举地做成了。
郭家斌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几年后,他已经升任为该银行一家分理处的总经理。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分理处的业务量明显下降。作为总经理,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他提出了“要做工作先学会做人”,拿出像对待朋友的真诚来,与客户广交朋友。
7月份,一位外地建筑公司的老板有少量业务在分理处,通过柜面的交流,郭家斌与他交上了朋友。这位老板是江西人,刚来北京不久,人生地不熟的,郭家斌除了在业务工作上为他提供帮助外,还主动帮助他做了一些分外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他生日的时候,又送去蛋糕与鲜花,让他感到了朋友间的真诚与温馨。
一天早上,郭家斌见该老板匆匆忙忙地来到分理处,脸色也不太好,便主动询问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他爱人生病了,来取点钱去医院。郭家斌马上帮他提取了现金,并说:“我正好有朋友在医院工作,我陪你爱人去看病,有什么问题方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