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话鬼话都要说得潇洒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本是用来批评别人的油滑、投机不诚的“坏话”,但厚灰学却给了它不同于以往的注解。
“厚灰之人”都提倡“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做法。因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时机,说话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比如,和香港人说话,最好用广东话;和福建人说话,最好用闽南语。说得不地道没关系,只要你说了,便能获得他们对你的认同。在话题方面,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以说说孩子教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做生意的人说话,可以说说生意上的问题。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口了,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们自己和工作上的事。如果你还善于引导,他们恐怕连心事都要掏出来了。
可见,在交际中遇到不同的人也要会说不同的话,以便适合对方的心理,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的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可以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
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可以去干吗?”孔子的回答是:“那当然,去干吧!”
公西华听了,对于孔子的回答感到有些疑惑,就问孔子说:“这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
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就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做事要三思而行。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特别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此能够使学生听进自己的话。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关系上是很有用的一招,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抓住了人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在言语上让对方获得满足,对方的防卫意识便会松弛下来,并且把你对他的客套、亲切,当成你对他的关心,进而对你产生好感。
既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那么如果遇到的对象像“鬼”,就用“鬼”的方式来对待他。
秦剑南:“你小子最近忙什么?好久不见,也不给我电话。”
宋环宇:“你小子怎么不给我电话?我整天帮你卖货,我是为你打工,你要知道。你很滋润,和老婆享福,也不关心贫下中农的死活。嘿……”
秦剑南:“谈正经的,我们公司最近要做一个渠道奖励。”
宋环宇:“快点,有话快说,有屁快放。我这里忙。”
秦剑南:“你小子急什么?是这样的……”
如果遇到对象像“人”,就用“人”的方式来对待他。
秦剑南:“宋总,您好。我是秦剑南。”
宋环宇:“你好,最近忙吗?很久不见,最近有什么新政策?”
秦剑南:“公司最近出来了一个渠道奖励计划,要和您谈谈。”
宋环宇:“还要你多关照呀,具体怎么操作呢?”
秦剑南:“是这样的……”
人话鬼话都要说得潇洒,这就是沟通的秘诀,也是和人相处、交朋友、给人好印象、了解对方的秘诀,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想熟练掌握,还需下一番苦功才行。
2.逢人短命,遇货添钱
老百姓常说的“遇物加钱,逢人减岁”就是“逢人短命,遇货添钱”的真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赞美他人的技巧非常简单,但又是非常实用的。这就是物往贵处说、人往年轻讲,如果能够经常恰当地使用它,一定会为你的人际关系的融洽度增色不少。
所谓物往贵处说,讲的就是针对人们的普遍心理而采用的投其所好和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
买东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种生活行为。人们日常购物的普遍心理是,自己能够用“廉价”购得“美物”,通常那些善于购物的人都具有用低价买好货的本领。但是,即使不是购物的“精明人”,也会希望自己能做精明人才能做的精明事;即使自己不是善于购物者,但还是希望自己的购物能力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
也就是说,一个人购买了一件商品,自己花了80元,别人却认为只需40元就可以买下时,购物者一定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太不会买东西。与此相反,一个人花了40元买了一样东西后,别人认为需要80元时,购物者往往就会有一种兴奋感,觉得自己很会买东西。正是这种心态的存在,“物往贵处说”这种说话技巧便有了用武之地。
梁楠买了一套样式挺不错的西服,曲颖知道市场行情,这种衣服200~300元完全能够买得下来。于是曲颖便在猜测价格时说:“这套西服不错呀,至少得花400~500元吧?”梁楠听后非常高兴,笑着说:“你没想到吧,我花200元就买下来了!”
很显然,曲颖的说话方式是技巧性颇高的。她在并不知道梁楠花了多少钱买下这套衣服的情况下,故意说高衣服的价格,从而令对方产生成就感,当然会使对方高兴了。
“物往高处说”这个方法很能讨对方欢心,而操作起来又很简单,你只要对对方购买的东西的价格高估就可以了。当然“价格高估”也要注意,首先你要对商品的物价心里有底,其次是不能过于高估,否则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此外,还要懂得“人往年轻讲”的技巧。试问,有谁不希望自己永远年轻而不要过早地老去呢?所以,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年龄是非常敏感的,这其中,女人对年龄的敏感程度是最高的。试想一下,你明明是一位刚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却被别人叫做是中年人了,你的心里能高兴吗?或者你明明是二十左右的年轻女孩,却被中学生叫做阿姨,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
出于成年人普遍存在的这种怕老心理,“人往年轻讲”这种说话技巧便有了讨人喜欢的“市场”啦。这种技巧的特征在于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显得年轻,保养有方等,进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具体来说,面对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你说她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而对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这种“美丽的错误”,对方不会认为你是缺乏眼力,而对你心生反感的,相反,他们会从内心深处接纳你,喜欢你。
“逢人短命,遇货添钱”,说白了就是投其所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光明正大的,无论是对自己、对对方还是对社会,都是没有害处的,对于这样的“美丽的错误”与“无害的阴谋”,大家又何乐而不为呢?
3.看破别人的心思也不要点破
有的人,一旦猜到了别人的心思,或者知道了某些内幕,就喜欢到处炫耀。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最愚蠢的。揣着“聪明”装“糊涂”才是为人之道。这就如同“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一样,看破了别人的心思却不点破,才是厚灰之术中的高手。
乐毅率燕军踏平齐国,田单又率齐人大破燕军。他们功成名就之时,却都是遭君王猜忌之日。那些见过大风大雨的“过来人”对老子的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的理解格外深刻。因而每当身处一些“特殊关系”的微妙场合,或者在面临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韬晦一方无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商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一次作长夜之饮,昏醉不知昼夜,问左右之人,“尽不知也”,又问贤人箕子。箕子深知“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于是也装作昏醉,“辞以醉而不知”。
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广结天下豪杰,广徕天下贤才,“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拥有足以与魏王抗衡的政治实力,魏王也不得不让他三分。可是当他公然“窃符救赵”,违背魏王的意志,解救了正受秦兵压境威胁的赵国,建立巨大功勋之后,却使魏王难以容忍。“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秦国马上施以离间之计,促使魏王剥夺了信陵君的实权。魏王担心信陵君威望犹在,有朝一日会东山再起,将其视作心腹大患。信陵君为此“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以降低人格的方式减轻魏王的戒惧。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功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以避让那些看似胸无大志,实际暗伏杀机的身边人。而在今天,大凡智慧与聪明之人,表面上往往显得愚钝,既不与人钩心斗角,也不用心算计。实际上,他们都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大道理,对于身边琐事一目了然,当然用不着处处用心,或者甚至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人斤斤计较。因此,他们的行为也总是很超脱。
一年冬天,风雪交加,孙老头的家里快没粮食了,眼看年关就过不去了。无奈的他只好到村东头的富人钱老头家借钱。钱老头那天因为女儿刚从大学放假回家,非常高兴,便爽快地答应借给孙老头钱,最后还大方地说:拿去吧,不用还了,我不在乎这几个小钱。孙老头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心情复杂地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发生了一件让钱老头奇怪的事情,他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打扫了。大家都到处寻找做这件事的人,只有钱老头主张不管是谁做的,都是对自己有利无害的,就不要管了。
钱老头为什么阻止大家找出真相呢?因为钱老头心里很清楚,做这件事的人是孙老头。因为他把钱借给孙老头还不要借条,使对方心中觉得有所亏欠,这么做只是想表达感谢。而钱老头知道,孙老头之所以悄悄地做这件事,是因为他是一个好面子的人,于是决定不说破,给孙老头留下尊严。
孙老头很快还上了钱,并且知道了钱老头明知是自己所为却不在乡亲面前说破此事,对钱老头更是感激不尽,从此,把钱老头视为恩人一般!
如果聪明的你,无意间猜到了别人的心思,千万不能把自己对他的“揣测”大张旗鼓地去做宣传,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留下怨恨,甚至招致灾祸。
所以,看破别人的心思也不要点破,这种做法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行动、比说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4.少说多听常点头
要想多交朋友、被别人接纳,与其在交谈中滔滔不绝,不如安静地倾听对方的“心声”。少说多听常点头,才是人际交往中拉近彼此的距离、走进对方内心的最有效手段。
专心致志倾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多谈论他自己,那么,你的收益也将会是多方面的,不信你试试看。
何群参加有关口才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功素质训练之后发现,他过去之所以不受人欢迎,不是他说得不好,而是他说得太多。他不愿倾听他人说话,生怕自己占下风。何群的性格弱点在于,他总想别人应该认识他、理解他,肯定他的才干,却顾不上去理解别人,承认别人。
何群说很庆幸参加了这次训练,并决定按训练课的要求:在交谈中多让别人说话,除非别人主动邀请,一般不再谈自己了,要试着运用倾听技巧。其实在刚开始时,他很不习惯,只好强迫自己按课程要求去做。慢慢他发现了倾听的益处,并且也渐渐习惯了一些倾听的技巧,这对他鼓舞不小。之后,每当他发现有人在谈论什么时,他便不声不响地凑过去,认真听,并力争融入他们的话题。
有时候,何群想了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引起他们谈话的兴趣。他惊讶地发现,他的周围的同事们果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他们渐渐地喜欢和他交谈了。其实,在交谈时,尽可能让别人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是在帮助鼓励对方讲话。
后来,何群感慨万分地说:“我感到‘倾听’真是有用,它给我的帮助太大了。它既使我赢得了人缘,又使我赢得了更多的业务和金钱。”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管碰到何种情形,你都应该尽量保持愉快的心情,一字一句地听对方把话说完,而不应该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毕竟这也是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貌之一。
交谈中须相互交换意见,才能顺利进行,并且应在坦诚交谈并表示了解后,才陈述自己的意见。倘若不遵守这个原则,可能会造成各说各话的情形,以至于谈话不投机,有害人际关系。比如,对方正在提问题时,你打岔说:“是啊,我也正想提这点呢。”或者对方反问之际,你连忙矢口否认:“不!不!”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你不要持挖苦和讽刺对方之心,例如:一位职员一心想移民澳洲。有一次,他和他的朋友在一家饭店中谈梦想时,来了一个同事打断话题:“澳洲,澳洲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时这位职员的脸色大变,不堪挖苦,结果他与同事发生了冲突。
可见,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坚持“倾听”是多么的重要。相反,当对方热衷谈论经验时,你却以怀疑的口吻反问:“是吗?”或凭自己的意思判断对方,甚至漫不经心。这种态度当然会影响对方,逐渐减低谈话兴趣,并很快地结束谈话。
当然,我们不仅要听,还要学会“点头”,也就是对对方的言谈做出反应,不是质疑或者否定,而是认同地点头。
在《陌生人在爱中》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迪特毛料公司在清理债务时,曾通知一位顾客,说他欠了15万美元的货款,请予归还。这位顾客寻找了一番未找到有关账单,便怒气冲冲地专程跑到该公司经理办公室,声明他绝对不欠该公司的钱,还声明今后绝对不再买该公司的东西了。接待他的公司经理迪特先生耐心地从头到尾听他讲了一遍,还对他专程来芝加哥为公司提意见表示深切地感谢,并承认错误可能出在公司方面。
接着,他又热心地向该顾客推荐了许多其他毛料公司的产品,悉心为他充当参谋。最后还请他一同进餐。经理的这一系列行动打消了顾客的怒气,他当即丢开了有关15万美元的账单纠纷,又向该公司签了一大笔订单。该顾客回去后又仔细地检查了自己的账单,终于发现那张15万美元的账单。他立刻补去一张15万美元的支票,还写了一段道歉的话。
综观这一人际交往过程,迪特先生的主要行动就是倾听,即使顾客发誓不买他们货物时,他仍尊重、附和顾客的意愿,以真挚和诚恳改变了顾客的态度和行为,足见倾听比说服更有威力。
就如社会心理学中“相互性原则”说的那样,当他接受到聆听的信号以后,会立即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识别、归类、解码,并做出自己的态度反应:有时表示理解,有时表示疑惑,有时表示支持,有时表示反对,有时表示喜悦,有时表示忧虑等等。交往的气氛也有时表现出欢声笑语,有时又表现出冷若冰霜。
没错,谁喜欢我们,也会赢得我们的喜欢。耐心倾听是对他人尊重、喜欢的一个重要证明,也是实现相互喜欢的重要手段。
5.慢说“你错了”
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没错,谁会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和批评之后,还能感到高兴呢!所以聪明人都不会轻易否定别人。即使一定要指出对方的“错误”,也会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让批评之词慢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