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29329000000029

第29章 开启禅智点燃心灯(3)

世间上的人,有时肯定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拥有,反而失去真正的自己;有时候什么都不认同、不肯定,又迷失了自己,像行尸走肉,没有灵魂,没有立场。如果一旦有了禅,虽然否定了一切,其实拥有了一切;虽然肯定了一切,其实解脱了一切。所以,禅者的语默动静,都另有一番深意;禅者的生活作息,都另有一番境界。他们的机锋险峻,言行虽然朴素单调,但妙味无穷;他们的警策虽然严厉,但风度亲切,达观超凡。

你从哪里来

惠能当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你从哪里来?”

“我从岭南来。”惠能回答。

“岭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惠能就回答说:“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吗?”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惠能受到五祖弘忍特别的器重,并且传授衣钵。

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比如: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神会回答说:“我不从哪里来。”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同样问他:“你从哪里来?”“我从安和尚那里来。”六祖又问:“什么东西把你带来?”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行思禅师回答他说:“圣谛亦不为。”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禅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你从哪里来?”慧忠回答说:“我从近处来。”

……

禅来缠去

禅,要我们认识自我,而不去攀缘其他。六祖因五祖的一句“你从哪里来?”而开启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接引参禅的人也都以“你从哪里来?”来启发对方、考验对方,要对方对自己生命最根本的来处提起疑情,深入去探究真相。提起疑情是禅宗接见时常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一个接连一个的问答之中,禅者终于返照自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认识你自己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初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前辈指使和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干什么了?”

方丈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所有的僧侣我都认识了,我想有事做。”

方丈仍然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禅来缠去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最亲也最疏;世界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只有你真正认识了自己之后才能认识整个世界,但人们活着时常把自己给丢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是活给别人看的。他们怕同事、邻居、亲属、朋友的那双眼、那张嘴、那对耳朵,正所谓“他心中谁都有,唯独没有他自己。”

所以,人需要寻找自己,认识自己,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人格,活出自己的洒脱。不必看谁的脸色,无需战战兢兢、左顾右盼,让世界以你为中心,让世界因你而精彩!

寻找失落的自我

道谦和尚是大慧禅师的弟子,他参禅二十年了还是没有悟道,心中很着急。

有一次,禅师让他出远门办事,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道谦想: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而我参禅还没有什么进展,这不是在荒废时间吗,于是心里十分苦恼。

他的同门和尚宗元十分同情他,安慰他说:“我和你一起去吧!路上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参禅!”于是,两人一起出发了。

一路上,宗元总是说说笑笑,似乎把原来的承诺给忘了。一天晚上,道谦神情失望地要求宗元帮他解决生命的奥秘。宗元对他说:“我能帮你的尽量帮你,但有五件事我实在是帮不了你!这五件事是必须由你自己来做的。”

道谦问:“哪五件事?”

宗元回答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你的肚子,你必须得自己饮食;当你大小便时,你必须自己照顾自己,我一点也不能帮你;最后,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宗元的话,一下子打开了道谦的心扉,猛然顿悟了。

于是,宗元告诉他,他的工作已经做完了,再作伴远游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因此两人分手,道谦继续他的远行。半年后,道谦到师父那里复命,大慧禅师一见到他就说:“这人连骨头都换了。”意即道谦终于找到自己了。

禅来缠去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享,一切都要靠自己。其实,参禅的实质就是自我审视、自我洗涤、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跌落、自我升华、自我顿悟。寻找失落的“自我”的最好办法,便是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感悟自我。而世人往往由于迷己逐物,逐物迷己,导致了“自我”的失落。此时切要粉碎迷情妄念,回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不向外求,重视内在生命的禅悟状态,明心见性之时,则不复追逐外境,自然归于精神故里。

打开自家宝藏

一天,一位叫大珠慧海的禅师,踏破千山万水,风尘仆仆,前去拜见马祖大师,请求他的指点。

马祖大师看着这位虎头虎脑、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中暗喜,他觉得,这块好材料应该到了雕琢成美玉的时候了,就反问他:“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为什么要撇下自家宝藏不顾,这么辛苦地在外面奔走流浪呢?”

慧海听了,急忙追问:“啊?我的自家宝藏?请师父告诉我,什么是我的自家宝藏?”

马祖大师告诉他:“这个自家宝藏,就是现在让你问我的那个东西。此刻,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你在问我,是什么东西让你在聆听我?这个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你的自家宝藏啊。这个自家宝藏,就是你的本心本性。在你的生命中本来就已经具备,一丝一毫也不缺少。吃饭睡觉,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是它在起作用。运用起来自由自在,你哪里还用得着向外面去苦苦寻找呢!”

慧海禅师听了,如梦方醒。瞬间,他感觉有一道光芒蓦地把自己照得通体透亮。

禅来缠去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人不应该舍弃自己内心的灵山,而应该向自我的内心去提炼自性的宝藏。佛只在你心中,绝对不在别处。自家宝藏,就是你的本心本性,这个本心本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是圆满没有缺陷的,你根本用不着向外面去寻找。但是世人偏偏不能认识到这个事实,偏偏要“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迷失状态。所以,你要想求得生命的安顿,就必须打开自家宝藏。打开了自家宝藏后,你的生命就会焕然一新。

坐禅岂能成佛

马祖道一在南岳山怀让禅师处学禅,怀让知道他是佛法的大器,便问他说:“大德(佛家对人的尊称)坐禅,企图个什么?”

道一说:“欲求做佛。”

于是怀让禅师拿了一块砖,日日在他坐禅的庵前去磨。道一觉得很奇怪,便问怀让:“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回答:“我要把它磨成镜子。”

道一更奇怪了:“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说:“磨砖既然不能成镜,难道坐禅就能坐成佛吗?”

道一听了,心有所感,于是起身离座,向前顶礼,问道:“那该如何才是?”

怀让说:“譬如牛驾车,车若不动了,应该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道一惘然。

禅师接着说:“你学坐禅,是为了做佛吧?若学坐禅,禅不在坐卧之间;若学做佛,佛并非有个定相。本来是无住的法门,其中不应该有取舍之心。你若执著佛是由禅坐得而成,那就误解佛法了,那就是杀佛;你若执著禅坐之相,那就无法通达佛法究竟之道了。”

听到启示,道一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马上礼拜怀让,问,“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怀让说:“你学心地法门,如同心中种下种子。我来说法,如同天上洒下雨露。如果你机缘相合,就自然发芽生根,明心见性,必然能看到那心法(道)。”

道一又问:“道非色相,又怎么能见到呢?

怀让说:“心地法眼自能见道,无相三昧也即如此。”

道一:“它有好坏之分吗?”

怀让:“如果有好、坏、聚、散之分,就不是道了。你听我的一首偈子吧:‘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道一蒙怀让教诲,心意超然,从此皈依南禅顿教。侍奉怀让十年,深受教益,而且发扬光大,后被僧俗各界尊为“马祖”。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位以俗姓称祖的大师。

禅来缠去

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光是打坐,当然不能明心见性,因为禅非坐卧之相,不能把禅限于固定的形态。打坐可以作为通达禅道的方法,但不是目的,牛车不进,打牛即行,不关车事;参禅悟道,用心即是,不关身相。心为万事之王,任何修行,重在明心。

所以,六祖慧能有诗偈云: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元是臭骨头,

为何立功课?

跟着心走

师弟在路上碰到师兄,就问:“师兄,您往哪里去啊?”

师兄说:“风往哪里去,我就往哪里去。”

师弟答不上来,回去问师父。师父说:“下次你就接着问他,风停了,你往哪里去。”师弟记下了。

第二天,师弟又在路上碰到师兄,又问:“师兄,风停了,你往哪里去啊?”

师兄回答:“脚往哪里去,我就往哪里去。”

师弟又答不上来,又回去问师父。

师父说:“下次你就接着问他,脚累了,你往哪里去。”师弟又记了下来。

第三天,师弟又看到师兄,问:“师兄,脚累了,你往哪里去啊?”师兄笑笑,对着师弟说:“我就跟着心走。”

禅来缠去

师兄所说的风和脚,其实是指心,心往哪里走,我往哪里走,意在开启师弟:我即是心,心即是我。另一方面的启示是每天都有每天的计划,每天做什么都有变化,所以去的自然不同,因此做人不要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心即是我,心我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