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29329700000039

第39章 西方应正确认识中国(1)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发生了以下三个重大的也是必然的历史转变:第一,中国由一个十分落后的发展国家正在变成一个迅速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第二,中国由国际体系的反对者、旁观者正在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第三,中国由一个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或偶尔借重的对象正在变成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同时又被防范和制约的对象。面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的起飞和兴起,某些西方大国的复杂心态是不难理解的,他们猛然发现,长期来一个非西方化的、具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不但没有被他们纳入资本主义轨道,没有被肢介和分裂,她反而变得更加强大,在不久将来还有可能超越他们,并和他们平起平坐,这一点对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实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断翻新重炒的“中国威胁论”,就是西方大国对崛起中国的一种典型的偏见和无知。

本章写作的目的旨在呼吁西方特别是美国,应有正确认识中国的谦恭之心,应像理解和接受自身现存体制的“合理性”一样来看待中国,消除企图将中国按照美国模式来加以改变的那种不切实际的愿望。一个已经开放并还在走向更加开放的中国,其政治管理方式改变必然是渐进的。美国如果不怀偏见的话,它应当看到,改善政治和经济管理方式是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一直在孜孜以求的努力目标。中国不是一个企图挑战美国霸权、与美国作对,甚至为敌的国家。欧美,尤其是美国,需要一场认知上的革命,而当认知发生改变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开始思考让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的时候。

威胁还是机遇?

“中国威胁论”能否站得住脚,应该回答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中国是否企图威胁他国?第二,中国是否有意威胁他国?第三,中国是否有这样的实力威胁他国,例如威胁比她强大好多倍的美国?第四,中国是否能实现威胁他国目的?第五,国际是否能接受中国的威胁?最后,美国、日本是如何对付中国崛起的?除非“中国威胁论”者能够提出令人信服的论点来回答以上的问题,否则,“中国威胁论”就很难站得住脚。

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者认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将促成尚武主义或军国主义。显然,这是一种把经济成长视为因,军国主义视为果的逻辑推理,而逻辑推理是不能成为事实的。我们不禁要问:经济成长是否必然促成黩武主义?中国未来成为强国又是否必然对世界带来威胁?回答是“不”。

此外,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者认为,中国实行共产制专制是威胁他国因素,这种说法是另一种把权威政府当作因,威胁、侵略当作果的逻辑推理。历史上,独裁专制(如20世纪30年代的希特勒)曾经是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之一,纳粹对欧洲乃至全世界和平构成了重大威胁。但是,是否能就此论断民主国家就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民主国家一定永远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呢?自我标榜为“民主国家”的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曾有过多次用武力威胁他国的例子。

——1956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把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当时早已实行了民主的英法两国联合起来向埃及动武。

——美国自1823年宣布门罗主义后就不间断地以武力干涉拉丁美洲国家内政。2004年,美英大军压境,以武力入侵伊拉克是又一个显证。

——近年来,美国又一次以“不会容忍”伊朗开发核武器为由扬言对伊斯兰的另一个主权国家伊朗实施军事打击。

可见,民主国家并不一定都推行和平外交;相反,权威式政权也不一定对他国构成威胁,所谓“中国威胁论”纯粹是一种推理上谬误。

总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中国威胁论”者能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心态,他们眼中的中国恐怕就可能不是一个张牙舞爪威胁人的妖魔。笔者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能避免地要对其他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产生影响。对有些国家来说,中国是个竞争对手,不过中国的发展也同时给他们带来拓展市场的巨大机会。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不仅不会对其他国家经济构成威胁,反而还对世界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高生产成本体制和复杂封闭的国内流通市场,这使得日本产业升级拖延了整整十多年。而现在,日本企业真正要做的不是讨论“中国制造对日本的危机”,而是抓紧中国经济崛起的大好局面,构建本国家国最优的国际分工格局。显然,正是中国为日本制造业的困境突围创造了一次千载一遇的机会。日本财务省发表的“2009年日中经贸关系研究报告”就承认,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所致,而日企投资中国实际上是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注)在有关中国经济崛起对日本是祸还是福的讨论中,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矢吹晋一言道破了日本人的心态,即“将日本的产业空洞化责任推委给价廉物美的中国工业品是狭隘的民族观表现,是猪八戒倒打一耙。”

日本是如此,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亚洲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为此,很多亚洲国家或地区都表达了要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联系的意愿。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策划就是中国--东盟一直在筹措的一件亚洲盛事,它的设想于2000年11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2001年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到2002年11月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双方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式的文件。中国-东盟联合研究小组的分析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每年将增加106亿美元,东盟对中国的出口每年将增加130亿美元。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同时将给中国和东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带来0.3%和0.9%的年增长率。从长远看,这种增长趋势将显示出一个多赢局面。更重要的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亚洲自由贸易区,将意味着一个取长补短、不再仅仅是相互竞争的经济一体化行市场将形成。

英国《经济学家》在题为“中国经济的成长并非威胁,而是全球共同福祉和机会”社论指出:

“国际上对中国顺差的恐惧感,似乎忽视了这个国家作为世界出口市场巨大潜力的一面,尤其是当其他经济体不顺利的时候,中国对全球需求的贡献极大,她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有率粗率估算占12%。东亚国家可能受到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但这些国家也同时获得了高价值商品对中国出口的机会。大众汽车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将中国视为德国本土之外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开放竞争,在满足国内内部需求的同时,其对外需求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千百万消费者可以从中国得到廉价优质的商品,13亿中国人则可以免于过去可怕的贫穷,全球国家也都将因向这个巨大的新市场提供商品而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后者更值得庆贺,既然值得庆贺,有何必焦虑中国的经济威胁!”

《亚洲华尔街日报》记者澳尔克的分析文章指出,过去一些年来,亚洲国家出口首次出现同比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

“新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部分亚洲邻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中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从而成为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的娱乐、消费性产品制造商快速成长的巨大市场。此外,中国工厂也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更多原材料和零组件,然后,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再外销到美国和其他地方。”

“发展的中国也日益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这是在2010年11月17-18日在深圳举行的“全球脑库论坛”上世界各地知名政经人士的共同声音。与会的十几位专家几乎都把中国经济近些年来繁荣昌盛作为讨论背景:

“中国与东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将成为东亚(经济学上通常将东南亚+东北亚统称为“东亚” --作者)经济的发动机。”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是这样评价中国与东亚的关系。

“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整个东亚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雁阵模式’。为此,东亚需要寻求一个契机与中国整合到一块,否则我们将在全球竞争中被边缘化。”拉莫斯认为,正确评价中国的发展对东亚的未来至关重要,“中国的巨大发展对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到底意味着什么?回答是:意味着巨大的经济互补,比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以及菲律宾、韩国和日本等等,都应该通过中国不断地开放而获得他们的利益。”

中国未来发展不仅会影响整个亚洲,而且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国崛起将使亚洲产生四大变局:首先,将使亚洲出现一个共同的制造业中心。亚洲的生产制造基地正在向中国集中,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第二,将使亚洲内部经济或者说横向经济发展加快。长期以来亚洲以欧美市场为导向,过去只要欧美一感冒,亚洲经济就会打喷嚏。而现在,日、美衰退却并没有对东南亚产生太大影响,原因是中国的需求大大拉动了亚洲的出口复苏。第三,将大大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的发展正在把亚洲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中国崛起还将改革亚洲传统的“雁阵模式“。新经济模式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类似于“同轴互动”,即以中国这个制造业中心来带动亚洲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总结这四大变局时,让我们套用李光耀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中国正在塑造亚洲新的经济前途”。

鉴于上述,我们建议将“中国威胁”改成“中国机遇”。这一观点早于1999年就由卸任的前中国总理朱镕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演讲时提出。他说:“我建议应将‘中国威胁论’改为‘中国机遇论’”他的这一演讲受到全场的热烈回响。

12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进一步走向开放和成熟,“中国机遇论”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世界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大危机的形势下,各国政府和企业把中国当成展示产品、拓展市场的最佳选择。从莫斯科到蒙特卡洛,从周边邻国到重洋之外的遥远国度,中国领导人足迹所及之处,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商界名流越来越清晰地表达出一个共同信息:中国崛起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邻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事实证明,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虽然不能抵消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但大大缓解了世界经济尤其是周边地区在经济调整中的阵痛。

首先,中国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调整产业政策提供了广阔天地,为世界跨国公司走出困境提供了一条途径。

其次,中国在区域生产链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开始一蹶不振,原来意义上亚洲“雁行模式”面临解体命运,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区内的生产链正在形成。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出口主要以电子和高科技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又同时作为中国高科技制造品出口的投入品。上述这一新型的区域内分工和贸易格局,将提升亚洲经济整体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

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对发达工业化国家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中国的发展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产生了巨大需求,对这些产品的进口增长至少要比平均进口总额增长率高出2到2.5个百分点。(2)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可以满足发达工业化国家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巨大需求。一个基本事实是,在美国遍街看到来自中国的廉价日常用品,其中也包括像“耐吉”这类美国本土早已不再生产的名牌产品。在美国这样高生活水平的国家里,中国产品为低收入者减少了生活负担,也减低了美国通货膨胀压力。(3)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国家会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移到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巨大市场、飞速发展的中国。

结论是,中国的发展无疑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将对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究竟谁是威胁?

中国在近代史上从来没有威胁过别的国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却反复受到外国列强的欺负、威胁、侵略和蹂躏,其中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最为深重。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清楚,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而且即使将来强大了也永不称霸。中国政府一再声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高度重视加强与周围国家的友好和合作。中国正在集中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希望有一个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人民崇尚和平,致力于睦邻友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绝不会动摇。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从不参与军备竞赛,从不威胁、侵略他国,在国外也不驻一兵一卒,从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单方面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军费只有美国的十九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