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短视来自于他们的政治体制。对华政策是需要足够耐心的,但左右西方对华政策的那些政客却没有这份的耐性,他们关注下一届选举并且有自己的时间表,因此没有耐心去等待演变的力量逐渐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来。政客需要在短期内在本地国土取得成绩,以抵挡来自同样缺乏远见的选民发出的抗议声。所以他们现在做出的所有对华干预,都来自于这种缺乏耐心的短视行为使然。可以这么说,美国民主政体正在逐步丧失回应类似“中国崛起”的能力。只要美国国会“鸡一嘴、鸭一嘴”的争吵场面一直下去,就不难发现,美国在面临机遇到来时已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从而正在延误美国国家对华政策的有效调整的时间。
西方应如何应对中国?回答是:准备迎接挑战。对美国人来说,这意味着重新把重点放在迄今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科学技术上。《纽约时报》评论员汤姆森·弗雷德曼诙谐地描述乐美国人面对中国崛起的变化:过去,美国人出门从不带伞,因为他们总是在晴朗的天空下行走。如今,美国人开始看到“远处地平线上有一片黑云”,于是美国人开始备伞,因为他们无法预知哪块乌云将会突然变成瓢泼大雨把他们淋得像个落汤鸡。是的,到了现在,中国强大崛起的当下,美国需要努力改变方向,避免受到风暴的袭击。
弗雷德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小时候,父母经常对他说:“汤姆,赶紧吃完你的饭,中国人还在挨饿呢!”现在我却经常告诉女儿:“孩子,赶紧完成作业,生活在中国和印度的人正在抢你的饭碗!”
是的,美国给世人的印象从来都是:只顾往前走,不问成败,一切只问眼前。这不免流于骄傲与狂妄的自信。到了今天,美国人必须面临角色转换的严峻挑战。究竟是什么改变了美国?为什么美国开始前所未有的反思?美国又该如何适应当今乃至将来的中国崛起?该如何调整自己?该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如果美国不反思或者不进行励精图治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能力必将明显衰落。对国际社会而言,这场剧烈的结构调整过程不会平静,中国崛起与美国捍卫衰落之战实际已经来临。
务实对华政策:对美国的建言
2005年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年,美国国内围绕中国崛起的走向,以及对华战略开展了一场大辩论,主题是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对抗论者”、“融合论者”激烈论战,从“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到“中国和平崛起论”,不一而足。各大媒体、著名智囊机构等,都出现了“中国热”现象。国会参议院继众议院后也成立“中国连线”。广泛讨论的结果是,基本排除了再对中国单纯进行遏制的可能,美国政府也越来越体认到,与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打交道,应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遵循更加务实的做法。在本章快要结束时,我们建议:
1、大部分美国人对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状是处在一种很无知的状态下,他们对于中国的一些事情是很无知的,很多人没有来过中国,有人甚至没兴趣了解中国,他们对于中国一切的发展和状况都处在一种无知的状态,简单把中国想象成为一个落后、大部分地区贫穷、人民没有地方住、并且处在恐怖专制统治下的国家,他们觉得中国一点都不好。美国人所想象的中国状况就是他们所理解的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状态,他们觉得中国共产党就和前苏联的共产党以及在欧洲共产党的领导一样,但他们不明白中国现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开放、不断改革并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我觉得他们这样的想法是非常简单、非常落后的思维。
2、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过去若干年来,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中国“拉”进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这个体系,美国应该好好拿捏好这一国际体系中的中美双边关系。
3、美国的外交上一直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潮流,重视价值观和原则。但实践证明,将自身价值和原则套用在其他包括中国在内的主权国家头上将是行不通的。美国在和中国打交道时有一条基本原则应是,一个国家很少会心甘情愿做出有损自身所认定的本国国家利益的事情。美国应从现实作为政策指导,其中隐含对华政策的转型。
4、中国的发展将影响未来的世界。冷战时期以及19世纪欧洲的均势政治模式,不再适合用来看待21世纪的中国。中国显然需要有一个有利于本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当然,中国人也希望受到尊重,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同。中国并不想与美国发生冲突。然而,很多美国人却担心中国这条龙一朝会变成一条火龙,人们对中国存在着强烈的担忧。这是美国的杞人忧天!
5、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中国不仅仅是一名成员,而且正在努力维护这个使之获得成功的国际体系。美方应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享有利益的参与者,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合作、支持、适应和促进使中国取得成功的和平的国际体系。
6、美国应尊重中国在世界和亚洲的利益,欢迎一个自信、和平、繁荣的中国。美国需要清楚,中国与美国建立深厚的关系需要“共同利益”,但也同时需要自身与美国不同的价值观。美国需要学会不同主权国家对自身价值和自身利益的不同的诉求和表达。
7、鉴于认识到中国崛起之势不可挡,美国应准备对中国开辟新的外交渠道,以降低两国之间可能因错误评估而引发危险,特别是出现军事上的冲突。新的外交方针将突破以往集中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和安全问题模式,在更大的战略框架下审视美中关系并与中国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
8、中美关系经过多年磨合期,已逐渐找到了一条共处之道。简言之,既不再对双边关系抱有“不合实际的浪漫幻想”,指望一夜之间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也不再盲目悲观,动辄以“战略竞争对手”、军事冲突相要挟。今天的中美关系正如“建设性合作关系”这一定位所显示的那样,在共同利益处努力合作,扩展双边关系基础,在有矛盾分歧处敢于面对并不怕相互指责。
9、在中美关系上,美国应切实关照中国及其在其崛起过程中一些不容触碰的国家利益,其中钓鱼岛归属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2010年新提出的南中国海问题,特别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美国政府应非常清楚一些政策底线,逾越了这些底线,可能就意味着战争。对于台湾问题,中国方面的立场非常清楚。只要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大陆绝不会坐视。一旦美国拖入同中国对决的可怕战争之中,中美都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10、也是最后,中国和美国都是当前乃至未来的世界秩序的利益攸关者,也是世界秩序的最终受益者,它们理应用睿智共同承担责任。美国也应该同时接受中国迅速发展或者说“回归大国本位”的现实。由于中国崛起,中美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利益正在增加,两国完全可以慢慢培养出一些战略共识,在经贸、反恐、执法、科教、卫生等重要领域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有效的磋商与合作,以期这两个“利益攸关者”一起来做一些事情。而台湾问题本质上只是中美之间的一个问题,在中美关系的大框架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中,台湾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弱化。
总之,美国需要用世世代代的战略眼光看待美中关系,这是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或将以全球经济主要领导者姿态出现的国家,要保持一种战略眼光。
正当本书稿走笔至此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从2011年1月18日开始了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访问期间,胡锦涛对美国商界午宴上的一些话发人省心,对美国来说是一种“建言”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美关系不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尊重、增强双方战略互信的关系,是突出共同利益、加强全方位合作的关系。”
“希望中美能够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构建互利双赢的中美经济合作新格局。加强应对全球性挑战及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协调和合作。积极促进社会各界友好交流。而对于中美间的重大敏感问题。必须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妥善处理。“
“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表明,两国在涉及对方重大利益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时,中美关系发展往往比较顺畅和稳定;反之,两国关系就会麻烦不断,甚至出现紧张。台湾、涉藏等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牵动着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方希望美方恪守承诺,同中方一道共同维护两国关系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