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29335000000052

第52章 《观察》

[创刊时间]1946年9月10日。

[创办地点]上海。

[创刊背景]

《观察》是时事政治性周刊。由储安平任主编。张东荪、潘光旦、吴晗、费孝通,对中国政局、战局、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都有广泛评论,尤以军事评论最为引入注目。《观察》周刊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单从发行量看,在短短不足3年的时间里,《观察》的发行量就达到了10.5万份,并且出了西北航空版和台湾航空版,直接订户即有1.27Y份。如果按每本刊有10人阅读计算,它的读者约有100万人左右。这当然是很可观的数字。从读者的覆盖面来看,在编者最初的办刊意料中,刊物的基本编辑方针是给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观看的高级时事政论刊物,中学生不在他们的读者对象之内。但后来的形势发展逾越了他们的意图和想象,成为一个包括学界、政界、工商等许多行业领域有大量读者群的时事政论性刊物。直接订户的职业分布包括学界、政界、军界、工商银行以及医务等各个行业,以学界为主,比例维持在25%左右,其他各行业不等。

作为宣传“第三条道路”的刊物,它对国共双方都有所批评。尽管如此,它还是为国民党所不容,1948年12月24日被取缔。解放后经周恩来等人批准,于1949年11月1日复刊,改为半月刊,迁北京出版,1950年5月16日终刊。后改组为现今流行的《新观察》半月刊。

[作者储安平小传]

储安平(1909—1966),江苏宜兴人,出身于宜兴望族,出生后六天丧母,十四岁丧父,依赖祖母抚养,生活节俭。1928年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1932年毕业。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做研究工作。1938年回国至重庆,先后担任《中央日报》撰述和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1940年8月,在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国立师范学校任教师,《英国采风录》、《英人法人中国人》为其这一时期的作品,《英国与印度》一书则是其讲授英国史和世界政治概论的讲稿。这一时期,他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1945年春,在湖南辰溪《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他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共出版了十七期。1946年春赴上海,9月1日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教授,开设比较宪法、各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1948年12月25日被国民党查封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1958年1月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1966年逝世,死因不明,年57岁。

[创刊词原文]

我们的志趣与态度

抗战虽然胜利,大局愈加混乱。政治激荡,经济凋敝,整个社会,已步入崩溃的边缘;全国人民,无不陷入苦闷忧惧之境。在这种局面下,工商百业,俱感窒息,而文化出版事业所遇到的困难,尤其一言难尽。言路狭窄,放言论事,处处顾忌;交通阻塞,发行推销,备受限制;物价腾涨,印刷成本,难于负担:而由于多年并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弥漫于全国的那种麻痹、消沉、不求长进的风气,常常使一个有尊严有内容的刊物,有时竟不能获得广多的读者。

在这样一个出版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甘受艰苦、安于寂寞,不畏避可能的挫折、恐惧甚至失败,仍欲出而创办这样一个刊物,此不仅因为我们具有理想,具有热忱。亦因我们深感在今日这样一个国事殆危、士气败坏的时代,实在急切需要有公正、沉毅、严肃的言论,以挽救国运、振奋人心。

只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而非权谋或煽动。民主、自由、进步和理性。在这一个刊物上面,我们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我们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每篇文章各由作者负责。而在本刊发表的文字,其观点论见,并不表示即为编者所同意者。

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议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

[焦点评析]

这是一位尚在世间时就被人誉为“历史人物”的储安平写下的甚具合理性、客观性的创刊词。

储安平在创刊词中明确宣布,《观察》周刊的原则是“民主、自由、进步和理性。”“我们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议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

然而,这正是储安平的天真之处,也是他的一生行状,包括这个刊物的现象。都是让人躲闪和和回避的。可是,在历史领域和思想领域,《观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主要的中文时事评论期刊是上海出版的《观察》周刊,由于该刊可靠的军事联系,也被认为是这个时期有关战争发展的少数可利用的资料来源之一。”汪荣祖在《二十一世纪》上撰文指出:“更具自由主义色彩的是储安平的《观察》集团”,“储安平及其《观察》尤为自由派批评的重镇,比之当年的《新月》,批评更为广泛,更为尖锐,自由主义的旗帜也更鲜明,又是一场自由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斗争。”余英时对《观察》的评价更高:“当时对知识分子影响较大的刊物大概要算《观察》杂志。《观察》的基本立场是西方自由主义,大体上可以看做五四主流思潮的延续。这四五年,部分由于政治形势变化得太快,青年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激进化也大有一日千里之势。《观察》的温和稳健立场,包括其中费边社会主义的倾向,并未能缓和激进化的历程。不过《观察》所揭示的民主、自由、宪法等观念还是为日后知识分子留下了思想的种子。”(《钱穆与中国文化》)

《观察》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它切入政治的广度和深度。《观察》存在时,正是中国历史将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作为一个政论性的新闻周刊,《观察》在这时期几乎介入了一切与国家前途有关的大事,特别对国家的政治生活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举凡一切有关政治生活的事件,都有极为详细的报道。在《观察》开设的十多个栏目中,以“专论”、“观察通信”最为著名。其中专论部分大体又分为两类:一类为学理性文章,一类是触及现实的时评文章。

据统计,在前五卷两年多的时间里,《观察》发表了近百篇时评文章,涉及当时所有的热点问题,如“和”与“战”问题、物价问题、学生运动问题、政府官员腐败问题、美援问题等。储安平发表的《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中国的政局》、《读孙科谈话》、《大局浮动,学潮如火》、《政府利刃,指向(观察)》、《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失败的统治》等,吴世昌发表的《论美军事件》、《试论美国的“中韩调查团”及我国的反应》,张东荪发表的《美国对华与中国自处》等,都充分表明了这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浓重的参与意识跃然纸上。这种关注已远远不是内心的反省和同仁间的清谈,而是变成了时代的呐喊。“观察通信”专栏所发表的文章,更是以犀利的笔锋,对政治、军事、经济的焦点问题作了尽可能客观的报道和评论。如《宋子文的政策、政绩、作风、资本》、《民族受辱案》、《北平学生示威记》、《李闻之死》、《成都新中国日报被捣详记》、《青海的马步芳》、《选、打、吃——张群内阁登台后的三件事》、《台湾暴动记实》、《昌淮失守时局鸟瞰》、《徐淮战局的变幻》、《热河之战》、《陇东之战》、《中原战局与最近情形》等,共约300多篇。

《观察》中的学理性文章共约40多篇,其共同特点是:以专业的学识和理性公平的立场对国事发表意见。《观察》的特约撰稿人有78位,基本都是大学教授,且大多有留学英美的背景,所以他们的文章都贯穿着四个共同特点:第一,以西方的法制为立论的基本前提;第二,一切以公众利益为最高原则;第三,一切为国家走上健康的民主政治之途所努力;第四,所关心的问题决不围绕自己,而是以公理为尺度。围绕的共同问题是“中国出路”和“自由主义往何处去”,他们在1947年下半年和1947—1948年间,以《观察》为主要阵地,引起较为持久的大讨论,并从中传达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群体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即认为:决定中国前途的力量,不仅是国共两党,还有自由主义者和国共两党以外的广大人民,这是第三种力量,也是一种民主的力量。这一种力量的动向,对于中国前途的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以上评析可以看出,《观察》周刊作为一种政论型新闻周刊,即使从今天看来,都已达到了时政新闻的最大深度。

而储安平却在现实中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中国有一个女性在他失踪后写道:面白,身修,美丰仪。但是,我却无论如何想象不出储安平的死境。四顾无援、遍体鳞伤的他,会不会像个苦僧,独坐水边?在参透了世道人心、生死荣辱。断绝一切尘念之后。用手抹去不知何时流下的凉凉的一滴泪,投向了湖水、河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静如水地离开了人间。总之,他的死是最后的修炼。他的死法与水有关。绝世的庄严,是在巨大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顽强中也有脆弱。但他赴死的动因,决非像某些人口袋里揣着手书的字条,以死澄清其非罪或以死自明其忠忱。我是同意一种看法的:死之于他是摧折,也是解放;是展示意志的方式,也是证明其存在和力量的方法。通过“死亡”的镜子,我欣赏到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明末一个学者曾说:“人生末后一著,极是紧要。”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末后一著”,是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附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的遗书开头四句当是自沉原因的准确揭示。可以说。追求精神孤洁的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以极端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都是为了“义无再辱”。诤言直肠的储安平也是这样的。他用死维持着一种精神于不坠,完成了一生的人格追求。鲁迅认为:“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鲁迅的结论是:中国没有这样的知识阶级。

鲁迅属于“真的知识阶级”;储安平也属于“真的知识阶级”。创刊词,成了他的化身。

[附]影印件

《观察》的封面设计也体现出了上述原则。《观察》封面是当时一般通行的目录页代封面式。封面的中上方是一枚以掷铁饼者为图形的刊徽。四周书以英文dleobserver(观察)和independentparcy(独立的。非党派的)。在首页头条文章的上端-再次打出带纹饰的刊号-标出该期撰稿人的身份和--储安平主编”五个二号字。作为刊物支柱的撰稿人名单,期期保留。

共和国期刊(1956~2003)

已不闻黄钟大吕的声响,已没了一家之言的陈述,已不见挥斥方遒的笔墨,这是本时期创刊词的特点。

因为叱咤风云的时代已经过去。

因为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少年中国”已经到来。

但正像是千古文人侠客梦一样,一旦现实了,却又不满了,于是乎缺失了新生的热忱与激情。虽然也有偶尔露峥嵘的话语,但今天收集于本书已不合时宜。被尘封的自有该被尘封的合理性,因而本时期有“断代”性的创刊词未能拾遗。自改革开放以来,才得以渐次复苏并活跃着的创刊词,多半是理性的及其祝愿式内容。唯有《嘹望东方周刊》摇曳着晚秋的曙色,其他的创刊词,也初露个人之我见的端倪。

这是一个缺失大师却正在产生大手笔的时代。她的主题词是和谐的交响曲,也是和谐的咏叹调。

一个行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谐的共和国,正在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