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29336900000012

第12章 就业的心理调适

摘要

求职择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是生平第一次。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本章首先分析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问题及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问题。

第一节 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矛盾

(一)常见的心理矛盾

1.理想与现实产生的矛盾

高职高专毕业生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决心充分运用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大展宏图,尽快实现自身的价值。当面对社会现实时,一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社会所能提供的满意的就业机会有限;二是许多毕业生没有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只想迅速发展,早日成功,一步进入高层次的职业和职务;三是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都希望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单位、岗位工作,而社会需求的不平衡,使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可能到专业不对口的单位就业,即不能从事自己的本专业,由此在毕业生内心产生了苦闷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高职高专毕业生经过努力奋斗完成了学业,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独立生活的成年人,其独立意识迅速建立起来,他们渴望发挥自己的才能,独立决定自己的选择。然而,意识上独立并不等于能力上独立,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能够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但也有部分毕业生渴望参与竞争,却又缺少主动参与竞争的胆量与勇气,出现了守株待兔、消极等待的不良心理。

3.渴望竞争与信心不足的矛盾

毕业生已经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当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同学之间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失败,顾虑重重,在竞争面前没有胆量,有时甚至临阵脱逃,拱手让出竞争的机会。究其原因,还是个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没有掌握竞争的本领和做好竞争的心理准备。

4.较强的自我观念与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之间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能力的增加,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对自我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社会角色、社会价值等,都在进行不断的认识和评价,意识到自己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将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还不完善,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择业过程中,还会遇到多个单位的选择,每个单位都各有千秋。此时毕业生会感到束手无策,举棋不定,迟迟不与用人单位签约,或者今天签约明天又要毁约,这山望着那山高。思想上产生冲突,心理上出现矛盾。

5.选择就业与升学深造的矛盾

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选择升学的学生逐年递增。这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已经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历在择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城市对学历的限制比较严,一些单位也要求高层次人才,因而,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担心不升学就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升学之后仍然要面对择业问题,于是又担心升学毕业后就业压力会更大。因此,在择业与继续求学之间存在矛盾,两者在时间上的冲突也很突出,弄不好可能既耽误了升学又延误了找工作。

(二)产生心理矛盾的原因

1.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点

理想与专业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矛盾,专业与地域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是高职高专毕业生以前从未遇到的,而现在全部出现了。

2.毕业生自身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青年人心里充满了矛盾。比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性与闭锁性的矛盾、情感性与理智性的矛盾等。原因是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对生活和社会充满向往,面对丰富的人生舞台他们跃跃欲试,但是对于社会的了解和期望过于理想化,心理方面的承受能力没有做好准备,一遇到具体矛盾就易产生心理问题。

3.就业指导工作滞后于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毕业生面临就业,迫切希望有人帮助解决择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特别是在竞争激烈、信息量大、就业观念发生较大变化的新形势下,这一需求更为迫切。而学校和社会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当然,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矛盾是发展中的正常心理现象,是毕业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

“参考资料”

大学生求职10种不健康的心理

1.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2.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

3.攀比心理。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那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才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4.依靠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找工作总爱拉着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冀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无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5.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6.乡土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其实走出去前景开阔得很。

7.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的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8.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9.厌世心理。这些学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差,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钱没挣着不说还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10 。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的名声,毁了自己的前途。

———摘自《中国教育战线》

二、求职中常见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常见的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

1.“双向选择”就是“自由选择”

一部分毕业生认为,供需双方完全可以自由交易,“我愿选谁就选谁”,他们期望一种无拘无束的选择空间。但他们不知道,就业制度的改革是要和劳动人事制度、招生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的,是要经过一个历程的。

2.“我不能比别人差”

不少毕业生在招聘会上,衡量自身价值的常用方法就是互相攀比,强求心理平衡,把别人的不足与自己的优势进行比较,得出结论,那就是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能比别人差,结果,没能从实际出发,延误了就业的大好时机。

3.“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在当今的毕业生中,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要找的单位一定是在较发达的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城市。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首先把待遇问题放在谈话的前面,至于让他去做什么,会有哪些发展机会,是否在专业上有更深的造诣,他们是不会过多地考虑的。

4.“找一份好工作就是要靠关系”

一些毕业生认为,与其说是找工作,还不如说是找关系。毕业生就业比的不是谁的综合素质高,而是看谁的关系硬。于是把主要精力不是用在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上,而是到处找关系,走后门,重礼相送。他们没有想过,通过这种方法,即便现在得到了一份工作,今后在接收钱财的人离开后,自己又没有实际的本事,那该如何呢?

5.“首次就业关系一生的命运”

有这种观念的学生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较大,进入一家单位,就从一而终,直到退休,单位的沉浮就是个人命运的沉浮。因此,在择业时,左思右想,瞻前顾后,错过了许多大好机会。他们看不到越来越多的人正是通过合理流动,才最终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心理压力和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属于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自卑、盲从、犹豫不决、求稳求全等。

1.择业焦虑和恐惧心理

毕业生在择业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惟恐出现差错,自己的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有时会出现对就业前景忧心忡忡、害怕参加就业的情况。表现为思想负担重、紧张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低沉消极。

2.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心理

自负是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孤傲的一种心理现象。有些高职高专毕业生自认为高人一等,学业优异,担任过学生干部,能力强,素质高,不会没有好的归宿,于是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甚至自命不凡,对就业的地区、单位、职务、报酬、工作条件、发展前途等过于挑剔,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自卑与自负相反,是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典型表现为轻视自己、自惭形秽,求职时谨小慎微、缩手缩脚、紧张胆怯等。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善交际的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择业市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认识不足,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身缺乏完整、准确的认识,是自卑心理滋生的根源。

3.择业中的盲从和冲动心理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会趋向于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观念,采取与周围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在涉世不深、还不太成熟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易表现为盲从。往往是拿其他同学的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一切只是随大溜。

还有一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面对现实处境,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心情急躁,坐立不安,牢骚满腹。在求职时缺乏计划性,表现出冲动和急躁,考虑不周,办事草率,糊里糊涂地放弃,或者糊里糊涂就落笔签约,不能准确把握机会,以致影响择业效果。

4.思维定式和求稳求全心理

有的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特别谨慎,恪守专业对口、“一职定终生”的传统模式。一种职业一经选定,就不能再加以改变,这种思维定式使他们不敢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职业,严重影响了择业的视野,甚至失去了一些本来可以选择的机会。还有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求稳求全,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力,面对选择迟疑不决,缺乏果断性,从而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最终影响择业的成功。事实上,在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择业将呈现动态发展趋势,毕业生应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这种变化。

5.盲目等待心理

等待心理是毕业生择业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的一种心理。在每年一度的择业开始之际,学校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召开双向选择洽谈会,但不少毕业生就是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总认为还会有好单位在后头,等回过头来再想与这些单位签订时,时机已经错过。一些毕业生在人才招聘会上,手里同时拿着几家用人单位的合同,结果挑花了眼,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只好抱着“等一等再说”的想法离开了会场。

“案例”

何某是某高职学院2004届毕业生。在学院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上,与长春市一家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达成接收意向,企业表示他到单位后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虽然何某也愿意去,但感觉该企业刚刚建立,工作环境、待遇不尽如人意。于是就去找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咨询,老师们一致认为该企业整体情况不错,应抓紧时间尽快决定。可能是这种机会来得太容易,该生到企业考察后,反而做出不去该企业就业的决定。对此,学院老师和企业的领导都觉得遗憾和惋惜。但仅仅过了两个月,何某看到去这家企业就业的同学工作很好,自己求职并不顺利,思想上又发生了变化,又想去该企业就业。后经联系,该企业表示招聘计划已经完成,不可能再录用了。至此,何某追悔莫及。

6.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指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生理反应。毕业生由于面临较大的心理冲突、体验更多的挫折,特别是一些毕业生原本心理素质不太好,所以面对择业心理矛盾时,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出现,如头痛、脑昏、消化紊乱、血压不正常、肌肉酸痛、心慌、口干、尿频、睡眠障碍、饮食障碍等。

7.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毕业在即,一些毕业生由于某些主观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或者遇到一些挫折,加之平时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经常表现为损坏物品、报复、对抗、拒绝交往、过度消费、嗜烟、酗酒等。问题行为的出现,不仅会自损形象影响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而且如果行为过激,还有可能导致违法乱纪,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发展。

第二节 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所谓自我心理调适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面对心理障碍,毕业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乐观的心态应对现实带来的严峻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把握机会,合理作出决策。

一、良好就业心理的特征

(一)认识自我,定位准确

正确认识自我能够帮助毕业生合理设定自己的就业目标,这是毕业生择业成功的第一步。正确认识自我,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性格等生理心理因素以及职业岗位与自己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具备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做到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自我认识的方法有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验、心理辅导等。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毕业生也要正确认识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社会上的职业多种多样,职业的好坏也不是绝对的。职业定位时首先要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它是建立在对社会需求、工作环境和个人能力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其次,要做到职业定位准确,还需要理性地处理好职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冲突。毕业生应主动随着周围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争取就业机会,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

(二)勇于竞争,积极进取

竞争机制被引入到毕业分配体制中来,竞争心理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竞争能使毕业生自身能量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是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满足。毕业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特长、性格、愿望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应该珍惜这些机遇,敢于竞争,实现自己的抱负。首先,要有竞争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不仅表现为竞争是事物发展、进化的内在动力,而且表现为人们更加自觉地展开竞争、运用竞争,竞争意识已经成为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意识。就业竞争不可避免地为强者带来机遇,使弱者面临危机。

(三)正视现实,自信豁达

要成功地进行职业选择,就应该对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有勇气面对这种现实,采取灵活的态度积极应对。就业现实是客观的,毕业生应该正视这种现实,既不幻想,也不逃避,无论它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都应当以一种乐观自信的心态去应对。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一方面要明白就业的挑战迟早会到来,选择逃避并不是明智的办法;另一方面,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豁达自信地面对择业困难,以最旺盛、最活跃的精神状态去克服难题,以足够的耐受力面对挫折,以足够的勇气迎接挑战。这也正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重要心理支持。

“案例”

李某是某高职学院2005届毕业生。作为一名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她要面对的挑战比男生更多,其中的酸甜苦辣令她难以忘却。

李某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是在省展览馆。很壮观的场面,那么多的应届毕业生拿着一两页薄薄的记载着自己过去辉煌的简历在为将来的前途奋争。不管哪家招聘单位展位前都会有一大堆人围着!“对不起,我们不要女生。”“女生,我们不考虑。”“尽管你说得很对,但我们还是不招女生”……招聘会上她听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答复,她旁边的好几位女生已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李某坚信自己的实力,暗下决心一定要向性别不公正的待遇挑战。

经过几率为5%的资料筛选和一场商务能力测试后,李某进入一家公司的第一轮面试。到了第二轮时,周围剩下的大多是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等待时,一个名校的MBA人士因为她是一般高职院校的专科生,言语间对她流露出明显的不屑。这令李某回想起求职以来因为学历、性别给她带来的种种不公,她感到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她不停地给自己加油鼓劲:“不能放弃,放弃了就等于承认不公,就等于否定自己。”轮到她时,她抬起头,带着自信的微笑走进了面试考场。一同走进面试室的有八个人,六位主考官将他们随机分成四组,分为正方和反方,给出一个辩题,让他们在3分钟内做好准备。李某平时因为有参加和观看辩论比赛的爱好,也曾经看过不少关于辩论、演讲方面的书籍,懂得一些辩论方面的技巧,所以,在辩论中表现得比较突出。那次面试之后又淘汰了一半多人,而她却是“幸存者”之一。应聘的最后一关是 General Director面试,面试考官就是该公司的董事。他问了李某很多问题,包括对她的学历、专业和学校的挑剔,而她则自信地回答:“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我有的是一颗比别人都努力的心!”当面试考官最终握着她的手说“希望在公司能见到你”时,她知道离成功不远了,这标志着她从一千多名应聘者中胜出,成为50名应聘成功者之一。

李某在回顾自己的求职历程时,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所学专业、学历、性别都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自信,不要放弃自尊,更不要轻视自己的能力。她希望学弟、学妹们要记住一句话,那就是:If I can,I can!

二、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每位即将毕业的学子心中的愿望。然而,人生不顺心的事时有发生,求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是或多或少、或重或轻地遭遇到种种困难、挫折:或是投递简历杳无音讯,或是面试成绩不理想,或是应聘屡次失败。面对挫折,毕业生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以一种正确的、合乎实际的心态对待就业。

(一)自觉地进行自我调适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毕业生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其实,产生各种心理冲突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毕业生应当正确对待,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被动消极,在求职的过程中,只有努力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择业。

1.对自己的认识心理进行调适

(1)观念方面的调适。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有直接关系。因此,在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时,首先要检查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适当进行调适。

(2)自我评价意识的调适。正常的人都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是自我意识的功能。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小,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相反,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出现狂妄自大或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自我评价意识方面要经常进行调适,学会合理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2.情绪方面的调适

情绪是心理反应的直接表现。如果心理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满意、快乐、兴奋、热忱等健康反应;如果心理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失望、内疚、焦虑、恐惧、悲伤、冷漠等不良情绪。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解决心理矛盾、调适健康心理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合理调节消极因素,使困难化为动力,在情绪不断优化中实现择业目标。这可以通过让非理性情绪向理性情绪转化和合理的情绪宣泄,松弛心情来实现。

(1)让非理性情绪向理性情绪转化。人的情绪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这两种情绪都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感受方向,也会左右人的情绪变化。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失了。比如,有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其原因就在于他本来认为“择业应当是顺利和理想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上的定式,才导致了不良情绪,如果将这些想法加以纠正,不良情绪就得到了克服。

(2)合理的情绪宣泄,松弛心情。所谓情绪宣泄,是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倾诉、表达出来,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碰壁后,情绪往往非常低落,脾气变得暴躁,很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场。此时,过分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反显不妥,不妨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平尽情地倾诉出来。可以告诉家长、老师或朋友自己所遭遇到的令人伤心、难堪的事件,及时说出心中的感受;可以采取记日记的方式把积压在心头的苦恼一股脑儿倾诉出来;也可以找一个没有他人存在的场所,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说出心中一直压抑的感受;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游泳、爬山等,宣泄不良情绪。当然,宣泄情绪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宣泄要适度,不得有破坏性。

3.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求职择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能否正确对待挫折,克服各种困难,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求职挑战,是择业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毕业生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标。求职择业的过程就如同一艘帆船在大海中航行,随时会遇到大风大浪。只有那些求职定位准确的人才会高扬风帆,坚定不移地把稳自己的船舵,驶向理想职业的彼岸。

(2)不断激励自己。择业的多次失败极有可能给求职者的自信心带来沉重的打击,逐渐使其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作出消极判断。此时,在审视了目标的可行性后,求职者更需要的就是鼓励自己,不断为自己打气鼓劲,激励起斗志,全力以赴地去克服当前的困境。

(3)坚持就是胜利。大凡成功的求职者都具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他们不会屈服于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能够在每次跌倒后再次爬起来,在失败中前进,永不退缩。

(二)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常常抱有较高的期望,然而,现实和理想的落差、求职过程中的冷遇,都可能增加心理的压力,使其陷入紧张、苦闷、焦虑、失望、沮丧、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中。当求职者处于不良心境时,只要进行主动、及时的调整,这种不良状态就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前面已经介绍了情绪宣泄的调适方法,下面再介绍几种心理调适方法,帮助毕业生缓解心理压力,走出情绪低谷。

1.自我转化法

择业失利是痛苦的,减轻痛苦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尽量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较自信的其他活动中去。如果长时间沉浸于择业失败的消极情绪状态中,不仅无济于事,还会对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一次求职面试活动结束后,相关的场景、主考官的言行、受拒的结果仍会在毕业生的脑海中久久盘旋,挥之不去。此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参加体育活动。跑步、游泳,或是约几个同学一起打篮球、踢足球,让人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感觉,将其他烦恼忧愁抛到脑后。

(2)听音乐。轻松舒缓的音乐可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节奏明快的音乐则能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

(3)选择看书、看电影、睡觉或其他休闲方式,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2.自我慰藉法

自我慰藉就是自我安慰。毕业生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状况时,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样,就能缓解因心理矛盾而引起的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重新找回自信,从头再来。

3.松弛练习法

松弛练习法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常用的有肌肉松弛训练法、意念放松训练法等。放松练习可以帮助人减轻和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等症状。毕业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放松练习来解决。

4.自我补偿法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并影响到就业目标的实现时,可以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失利状况,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补偿法。面对自身的某些弱点或缺憾,徒叹奈何,只会品味苦涩;只有积极应对,方可真正走出心理困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对这条自救之路的最好诠释。一种补偿方式是以另一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在职业选择时,确定的具体职位目标切忌不要过分狭窄,要有多个备选方案,这样职位选择才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毕业生可以在首选暂时碰壁后及时调整初衷。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能力,提高薄弱环节,达到既定的目标。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觉自身在知识、能力、心理等诸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弥补,以提高就业竞争力,早日实现就业目标。

5.专家咨询法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如果心理出现矛盾,特别是出现较大的心理负担之后,内心冲突激烈,自我调节难以奏效时,就应当主动及时地寻找外来帮助。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专家帮助消除择业挫折带来的焦虑、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社会上的心理辅导服务业也如雨后春笋。通过他们的帮助可以使毕业生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解决心理矛盾,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影响择业就业心理的原因比较复杂,每位高职高专毕业生都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调整自己,以一种积极、正确、现实的心态面对求职择业,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找到职业岗位。

第三节 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

角色转换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动态描述。随着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发生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这个过程就是角色转换。人的一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面临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转换。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是每一个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之一。在这关键的时刻,应当以积极的心态,认知新的角色,实践新的角色,促使整个角色转换过程顺利进行。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

在就业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社会角色是学生,当圆满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某个岗位后,其学生角色暂告终结,同时他们又担当起另外一个社会角色,也就是职业角色。这时就有一个正确认识角色转换和实现角色转换的过程。

(一)正确认识角色转换

1.社会角色及其特点

所谓社会角色,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由所从事的职业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特征,具体而言是指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一种期望,是社会群体的基础。社会角色的本质是社会赋予人的社会权利与承担相应社会义务的统一体。它反映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是个人身份的显示。社会角色有三个特点:社会角色的多重性、社会角色有主次之分、社会角色的转换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2.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区别

社会角色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三个要素组成。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根本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权利不同。社会赋予角色的权利,就是角色依法应享有的权益,或称为应取得的精神或物质回报。学生角色的权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并取得经济生活的保证或资助。职业角色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报酬。

(2)社会责任不同。社会角色的义务就是角色的社会责任。学生角色的主要责任,是努力获得知识并促进全面发展,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学生角色的责任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依靠自己的本领或技能去从事社会劳动,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两种责任的履行所产生的后果也是有所区别的。学生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主要关系到本人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能力培养的程度;而职业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则影响较大,人们在评判职业角色时总是和单位密切联系在一起,总是将其作为身负重任的工作人员来看待。

(3)社会规范不同。社会赋予角色的规范,就是社会提供的行为模式。学生角色的规范多是从培养、教育的角度出发,促使其以后能顺利成长为合格的人才的行为模式。社会赋予职业角色的规范,提供的行为模式,则因职业的不同而不同。这些模式既具体又严格,违背了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总之,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的过程;一个是用已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服务,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过程。

(二)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踏上工作岗位后,有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角色转换的认识清晰、明确,但也有的还较为模糊。有些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够清楚、自觉、科学地认识并进行角色转换,他们对角色转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依恋性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活,高职高专毕业生对作为学生角色的体验可谓是轻车熟路,学生生活使每个人都养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刚走上工作岗位,高职高专毕业生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的位置,表现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工作中往往表现为依靠上司来安排、布置,缺乏依据自己的工作职责来开创工作局面的积极主动性。

2.畏缩性

刚步入社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还容易表现出一定的畏缩情绪。面对陌生的环境,一些高职高专毕业生不知工作应从何入手,缩手缩脚,怕担责任,既希望竞争,又害怕竞争,工作不够大胆,放不开手脚,不能积极、主动地向领导请示、汇报,不能提出自己的工作设想(事实上能提出不成熟的意见也是一种提高过程),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因而影响自己的表现和能力的发挥。

3.自卑性

高职高专毕业生虽然接受了正规教育,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与更高学历层次的人相比,一部分高职高专毕业生自认为“学”不如人,不敢展示自己,不敢参与竞争,尤其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变得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易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工作岗位上各有优势与不足,高职高专毕业生应扬长补短,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4.浮躁性

一些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表现出不切实际、不踏实、不稳定的浮躁情绪,特别是遇到自认为没有被领导重用、低就的情况,就会心浮气躁,还没等全面熟悉工作就想另找单位,缺乏扎扎实实、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能深入了解工作性质、职业范围及工作技巧。就职很长时间后,仍不能稳下心来进入职业角色。

二、积极适应职业角色

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实现虽然表面上只是名称的不同,但却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积极主动地适应职业生涯,以便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尽快融入职业角色。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安心本职工作,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高职高专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首先应该认清自己在工作中承担的角色,以及角色的性质、职责范围,弄清工作关系中上级赋予自己的职权和承担的义务,这样才能扮演好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安心本职工作是角色转换的基础。高职高专毕业生应尽快从学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许多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后几个月还静不下心来,这山望着那山高,经常与同学攀比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心理失去平衡,三心二意,不安心本职工作,这对角色转换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也影响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工作业绩的取得。

(二)摆正心态,虚心学习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校生活时间相对短暂,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毕竟是有限的,步入工作岗位后,仍需继续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在陌生的职业面前,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单位的技术人员、领导、师傅、同事在业务岗位上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都是很好的老师。高职高专毕业生只有摆正心态,虚心学习,把职业适应过程看成是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增长才干的过程,才能从工作实践中学到许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才能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反之,那些放不下架子、自以为是的人,是很难学到真本领的,角色的转换也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要进入职业角色,还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解决问题,真正探索职业对象的内部结构,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只有勤于思考,在工作中才会有自己的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重点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外部环境如何。例如国家的方针、政策、宏观形势等;二是本职业及工作方面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好的典型;三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存在哪些弊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能把握好以上三个环节,就已经很好地进入职业角色了。

(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是刚参加工作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应注意纠正。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不了解情况,很可能难以直接参与一些重要的工作,往往承担一些比较琐碎的杂事、小事。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琐事、杂事,这正是考验你的过程,如果都能做得很好,就能体现一个职业人严谨的工作作风,也会得到领导、同事的好感与信任,从而顺利地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

(五)尽快融入组织文化

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组织都有一种核心的文化理念,这种文化理念同组织发展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高职高专毕业生只有有效地使个人的文化价值与组织的文化理念相融合,才有在组织中顺利发展的机会。

在不同的组织文化中,个人的工作与发展是不同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既然步入了工作岗位,进入了一个组织,就应该接受该组织的文化,并使自己有效地融入组织文化。只有在个人的追求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个人才能发自内心地为组织的发展作出贡献,才能把组织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发展,全力去做,从而为组织也为个人赢得更大的发展,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

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对能在该公司工作非常高兴,没有因为自己身份卑微而有丝毫犹豫或懈怠,希望自己能为公司多作贡献。

在出差住旅馆时,他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等个人签名的所有场合都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时间长了,他因此被同事及客户称做“每桶四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此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约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阿基勃特是一个融入组织、由衷贡献、实现组织和个人双赢发展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