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章主要阐述职业素质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全面阐述了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构成以及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意义。
第一节 职业素质及其特征
一、素质
(一)素质的涵义
素质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为遗传素质,亦称禀赋。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二)素质的三个层面
素质是一个系统的、有序的整体,依据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层次,可以把素质划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面。
生理素质处于人的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层次,具有先天性。它规定着个体素质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自然限度。人的素质形成是以其生理素质作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个基础,人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就失去了物质载体。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它渗透到各个素质当中,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一个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
社会文化素质包含一个人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法律、道德以及宗教等知识与能力诸方面的素质。它建立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之上,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人的素质中占主导地位,决定着素质的性质、方向和水平。
综上所述,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整体素质中的各种素质是相互渗透的,每一层次的素质都包含有其他层次素质的成分或因素。因此,对素质不可孤立地理解。
二、职业素质及其特征
(一)职业素质的定义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职业素质以专业知识、技能为特色,它是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有机组合而成的。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基本情况。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二)职业素质的特征
1.专业性
职业素质的专业性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的在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专门的业务能力。在当今社会,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这个训练过程也就是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大凡在职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稳定性
职业素质的稳定性是指职业素质一经形成,便会在劳动者的个性品质中稳定地表现出来,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培训得到加深和提高。如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教师,不论他在哪个学校工作,上哪一堂课,其精深的业务水平、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都会稳定地表现出来。
3.内在性
职业素质的内在性是指劳动者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和专业知识的内在要求一经形成,就以潜能的形式存在,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职业活动是劳动者职业素质形成和表现的中介与桥梁。
4.整体性
职业素质的整体性是指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其他个性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一个劳动者在职业中要有所成就,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信念、信心、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等。
5.发展性
职业素质的发展性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此劳动者要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职业素质,否则就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
第二节 职业素质的构成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人们在政治上的信念或信仰,包括政治方向、政治觉悟、信念、理想、思想观点、思想素质等。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理想和信念方面的修养所达到的状况和水平。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而且还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主导和统率作用,规定着其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
科学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方面。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回答的是人生应怎样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价值观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即什么样的人生才能算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理想和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对人生来说就像航标灯,推动和鼓舞着劳动者不断进取。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创造的贡献,与他在青年时期就立下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是分不开的。
(二)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教育和修养而形成的职业道德方面的状况和水平,是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基于职业特点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它包括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等,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职业态度是人们对待自己职业的看法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者在内心深处对职业的执著追求和认真工作的稳定状态。它包括人们对职业的兴趣、爱好、责任感以及对待劳动成果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按照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修炼和自我塑造。职业道德修养的本质是通过职业道德的学习、体验和践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职业道德选择能力,将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精神力量,并将其外化为职业道德实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三)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它与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一起,构成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它应当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求知欲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四)专业技能素质
专业技能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工作时,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状况与水平。它主要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必备条件。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指建立在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的,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是指在领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技术能力。专业技能的形成应以专业知识的领会为基础。掌握了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形成了专业技能,技能的形成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熟练的专业技能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刻苦练习才能获得的。
(五)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的机能状态和水平,即健康的体魄;心理素质是指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状态和水平,即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格强健;二是身体健康;三是动作协调;四是人体耐力好。健全的心理也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健全的能力,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自控能力。身心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保障,也是生活幸福的依托,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六)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在能力上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表现。它是劳动者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把个人多种能力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能力。一般认为综合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组成,它是劳动者多种能力的融会贯通。综合职业能力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劳动者提出的必然要求,又是人力资源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劳动者适应职场中优胜劣汰的必然要求。
总之,职业素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身体素质是本钱,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职业道德素质是保证,专业技能素质是本领,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第三节 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劳动力职业素质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技能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凸显,已不能满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是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就业质量和国际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人才兴国、人才兴业的高度认识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二)有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的潜力在目前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现实优势。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已经成为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是更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表示,在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而劳动者的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生产的高效率、生活的高节奏和社会的大发展。
(四)是有效地建立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发展或社会进步最终要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劳动素质。这几个方面素质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人的综合素质。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活动中度过的,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核心,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整合过程。所以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
人品也是求职的本钱
有报道说,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院的梅勒教授开除了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因为他发现这名博士生偷改成绩单。梅勒教授无不遗憾地说:“这个学生的表现虽然相当出色,但这样的人将来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会造成可怕的后果。在这个领域,人品有缺陷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其实,岂止是医疗卫生领域禁止人品有缺陷的人员进入,从各个行业到各个用人单位,几乎都把人品、道德作为录用员工的首要标准。有位企业家曾这样说过:有的人是“人”又有“才”,这是人才;有的人是“人”,但没有“才”,就不能叫人才;而有的人有“才”,但不是“人”,当然就更不是人才。与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宁可是“人”没有“才”。他把人品看得比才干更重要。
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人品决定产品质量、工作效益、合作精神和团队风格。一个勤奋、正直、诚信、谦逊的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好学上进的人,一个心地善良、心胸开阔的人,必定会钻研业务、勇于探索、爱岗敬业、与人合作,必定会尽心竭力为企业创造效益。相反,一个人品德低劣,什么都斤斤计较,只求索取,不愿奉献,即使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对工作极端热忱,对同志十分亲和。而且,人品具有一种稳定性,一个品德优良的人,一般来说,不大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对于这样的员工,企业使用时绝对可以信任、放心,完全可以放手让其独立工作。
由此,越来越多的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既注意求职者的文凭,更看重他们的人品。有家企业在招聘管理人员时,由于名额有限,好几名业务能力很强的应聘者都先后被淘汰出局。就在老总目送他们离去的时候,有位姓成的青年突然回过头来向老总要一把榔头和一把钳子,原来他刚才坐着等待面试的时候,被椅子靠背上露出的钉子尖扎了一下,现在他要把那个钉子拔掉,再重新钉一下。老总先是一愣,转而非常感动。两个星期后,成先生意外地接到了录用通知。事后老总解释说:“有时候一个自然的流露,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成先生并没有被列入录用名单,但他对一个与己毫不相关的公司都这么关心,将来他一定能对企业的方方面面负责。”应聘时一个不经意的小举动,却改变了一位求职者的命运。
意大利诗人但丁在谈论人的知识和人品时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很难用知识去弥补。”记住哲人的告诫吧,在学习知识、掌握技术的同时,不要忘了塑造自己良好的品格。
人品也是求职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