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日知录
29337200000117

第117章

《诗》:“室人交遍摧我。”《韩诗》作“讠崔”,《玉篇》作“{谁工}”,丁回切。谪也。《六韬》:“令我垒土,谁何不绝?”《史记》:贾谊《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谁”、“讠崔”同,“何”,“呵”同。《汉书·五行志》:“主公车大谁卒?”注:“大谁,主问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谁何也。”此解未当。《焦氏易林》:“当年少寡,独与孤处,鸡鸣犬吠,无敢谁者。”《说苑》:“民知十己,则尚与之争,曰不如吾也。百己则疵其过,千己则谁而不信。”杨雄《卫尉箴》:“二世妄宿,败于望夷。阎乐矫搜,就者不谁。”

《史记·卫绾传》:“岁余,不谯呵绾。”《汉书》作“不孰何绾”,难晓,疑“谯”讹为“谁”,“谁”又转为“孰”也。

《周礼·射人》:“不敬者苛罚之。”注:“苛谓诘问之。”按此“苛”亦“呵”字。

《东观馀论》引晋武帝、王右军、陶隐居帖及《谢宣城传》谓:“凡言信者,皆谓使人。”杨用修又引《古乐府》:“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忆”为证,良是。然此语起于东汉以下,杨太尉夫人袁氏《答曹公卞夫人书》云:“辄付往信。”《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魏杜挚《赠毌丘俭诗》:“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以便人为信始见于此。若古人所谓信者,乃符验之别名。《墨子》:“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史记·刺客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汉书·石显传》:“乃时归诚,取一信以为验。”《西域传》:“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后汉书·齐武王传》:“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周礼·掌节》注:“节犹信也,”行者所执之信,此如今人言印信、信牌之信,不得谓为使人也。故梁武帝赐到溉《连珠》曰:“研磨墨以腾文,笔飞豪以书信。”而今人遂有书信之名。

《尔雅》:“男子谓姊妹之于为出。”《传》中凡言出者皆是外甥。《左氏·庄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僖七年》:“申侯,申出也。”《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襄二十五年》:“我周之自出。”又:“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二十九年》:“晋平公,杞出也。”《三十一年》:“莒去疾奔齐,齐出也。展舆,吴出也。”《昭四年》:“徐子,吴出也。”《公羊·文十四年》传:“接菑,晋出也。”“玴且,齐出也。”《史记·秦本纪》:“晋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汉书·五行志》:“王子晁,楚之出也。”而《公羊·襄五年》传:“盖舅出也。”则以舅甥为“舅出”矣。

鳏寡

鳏者,无妻之称。但有妻而于役者,则亦可谓之鳏。《诗》:“何草不玄,何人不矜。”“矜”读为“鳏”是也。寡者,无夫之称。但有夫而独守者,则亦可谓之寡。《越绝书》:“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陈琳诗:“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是也。鲍照《行路难》:“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亦是此义。

妇人以夫亡为寡,夫亦以妇亡为寡。《左传·襄二十六年》:“齐崔杼生成及疆而寡。”《小尔雅》曰:“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焦氏易林》:“久鳏无偶,思配织女。求其非望,自令寡处。”

丁中

唐高祖武德六年三月:人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天宗天宝三载十二月癸丑,诏曰:“比者成童之岁,即挂轻徭;既冠之年,便当正役。悯其劳苦,用轸于怀。自今宜以十八已上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杜子美《新安吏》诗:“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是十八以上皆发之也。然史文多有言“丁中”者,举丁、中可以该黄、小矣。《辽史·耶律学古传》:“多张旗帜,杂丁黄,为疑兵。”盖中小皆杂用之,而史文代以“黄”字,黄者,四岁以下,何可杂之兵间邪?

《隶释·汉殽坑碑》阴云:其间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类,必编户民未尝表其德,书石者欲其整齐而强加之,犹今闾巷之妇以“阿”挈其姓也。《成阳灵台碑》阴有主吏“仲东阿东”,又云:“惟仲阿东年在元冠,幼有中质。”又可见其年少而未有字。《抱朴子》:“称衡游许下,自公卿国士以下,衡初不称其官,皆名之云阿某,或以姓呼之为某儿。”《三国志·吕蒙传》注:“鲁肃柑蒙背曰:‘非复吴下阿蒙。’”《世说》注:“阮籍谓王浑曰:‘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皆是其小时之称也。妇人以阿挈姓,则隋独孤后谓云昭训为阿云。唐萧淑妃谓武后为阿武。韦后降为庶人,称阿韦。刘从谏妻裴氏称阿裴。吴湘娶颜悦女,其母焦氏称阿颜、阿焦是也。亦可以自称其亲,《焦仲卿妻》诗:“堂上启阿母”,“阿母谓阿女”是也。亦可为不定何人之辞,《古诗》:“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三国志·庞统传》:“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晋书·沈充传》:“敦作色曰:‘小人阿谁?’”是也。阿者,助语之辞,古人以为慢应声,《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今南人读为人声,非。

一为数之本,故可以大名之,一年之称“元年”,长子之称“元子”是也。又为数之初,故可以小名之,骰子之谓一为“幺”是也。《尔雅》:“幺,幼。”注曰:“豕子最后生者,俗呼为幺豚。”故后人有“幺”之称,《说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幼”字从“幺”,亦取此义。《汉书·食货志》:“王莽作钱货六品:小钱、幺钱、幼钱,中钱、壮钱、大钱。贝货五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及不盈寸二分者。布货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隋书·律历志》:“凡日不全为馀,积以成馀者曰秒,度不全为分,积以成分者曰蔑。其有不成秒曰磨,不成蔑曰么。”班彪《王命论》:“幺尚不及数子,”蔡邕《短人赋》:“其馀尫幺。”晋陆机《文赋》:“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郭璞《萤火赞》:“熠熠宵行,虫之微幺。”卢谌《蟋蟀赋》:“享神气之幺苪,”“并用此字。《唐书·扬炎传》:“卢杞貌幺陋。”《宋史·岳飞传》:“杨幺本名杨太。太年幼,楚人谓小为幺,故曰杨幺。”俗作“么”,非。

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原者,再也。《易》:“原筮”,《周礼·马质》、《礼记·月令》“原蚕”,《文王世子》:“末有原”,汉“原庙”之“原”,皆作“再”字解。与“本来”之义全不相同,或以为洪武中,臣下有称元任官者,嫌于元朝之官,故改此字。

古人亦有称原官者。后汉张衡应问:“曩滞日官,今又原之。”注:“《尔雅》曰:‘原,再也。’衡为太史令,去官五载,复为太史令,故曰原之。”然则“原官”乃再官之义也。

写,《说文》曰:“置物也。”《诗》:“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周礼·稻人》:“以浍写水。”《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出,写啬于房。”《礼记·曲礼》:“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韩非子》:“卫灵公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其状似鬼神,子为听而写之,’”《国语》:“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史记·秦始皇纪》:“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苏秦传》:“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新序》:“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周髀经》:“笠以写天。”《上林赋》:“脄蚸布写。”《汉书·贾捐之传》:“淮南王盗写虎符。”今人以书为写,盖以此本传于彼本,犹之以此器传于彼器也。始自《特牲馈食礼》:“卒筮写卦。”注:“卦者主画地识爻,爻备,以方写之。”《汉书·艺文志》:“孝武置写书之官。”《河问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路温舒传》:“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霍光传》:“山又坐写秘书。”《师丹传》:“吏私写其草。”《淮南子·说山训》:“窃简而写法律。”孔安国《尚书序》:“更以竹简写之。”至后汉而有图写、缮写之称,传之至今矣。

今人谓马去鞍曰写,货物去舟车亦曰写,与“器之溉者不写”义同。《后汉书·皇甫规传》:“旋车完封,写之权门。”《晋书·潘岳传》:“发槅写鞍,皆有所憩。”《说文》作“卸”,舍车解马也。读若汝南》:“写书”之“写”。

行李

古者谓行人为行李,亦曰“行理”。《左传·僖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皆作“李”。《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作“理”。《国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曰:“理,吏也。小行人也。”汉李翕《析里桥鄊阁颂》:“行理咨嗟。”

至唐时,谓官府导从之人亦曰行李。《旧唐书·温造传》:“左拾遗舒元褒言:‘元和、长庆中,中丞行李不过半坊,今乃远至两坊,谓之笼街喝道。’敕曰:‘宪官之职,在指佞触邪,不在行李。’”岂其不敢称卤簿,而别为是名邪?

今人以音问为耗,起自《后汉书·章德窦皇后记》:“家既废坏,数呼相工问息耗。”注引薛氏《韩诗章句》曰:“耗,恶也。息耗,犹言善恶也。”

量移

唐朝人得罪,贬窜远方,遇赦改近地,谓之量移。《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祀后土于脽上,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二十七年二月己巳,加尊号,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量移”字始见于此。李白《赠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诗云:“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白居易《贬江州司马自题》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及迁忠州刺史,又云:“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故韩愈自潮州刺史量移袁州,有“遇赦移官罪未除”之句。而《宋史》卢多逊贬崖州,诏曰:“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今人乃称迁职为量移,误矣。

罘羜

“罘羜”字虽从网,其实屏也。《汉书·文帝纪》:“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羜灾。”师古曰:“罘羜,谓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羜然。一曰:屏也。”崔豹《古今注》曰:“罘羜,屏之遗象也,臣朝君,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惟,罘羜,复思也。汉西京罘羜,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国厅前亦树之。”《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广雅》:“罘羜患谓之屏。”《越绝书》:“巫门外罘羜者,春申君去吴,假君所思处也。”鱼豢《魏略》:“黄初三年筑诸门阙外罘羜。”参考诸书,当从屏说。又《五行志》:刘向以为,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也,罘羜在其外,诸侯之象也。则其为屏明甚。而或在门内,或在门外,则制各不同耳。《盐铁论》:“词堂屏阁,垣阙罘羜,”《董贤传》:“外为徼道,周垣数里,门阙罘羜甚盛,”《王莽传》:“遣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羜,曰:‘毋使民复思也。’”《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四年二月己亥,南宫内殿罘羜自坏。”

《西阳杂俎》曰:“今人多呼殿榱桷护雀网为罘羜,误也。《礼记·明堂位》疏:‘屏,天子之庙饰也。’注云:‘屏谓之树,今桴思也,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亦引《广雅》及刘熙《释名》为证。作书者段成式,盖唐时有呼护雀网为罘羜之目。故史言甘露之变,宦者扶上升舆,决殿后罘羜,疾趋北出;而温庭筠亦有“罘昼卷,阊阖夜开”之句矣。

罘羜字有作“桴思”者,《礼记·明堂位》注;有作“浮思”者”,《考工记》注,并见上,有作“罘羜”者,《博雅》:“罘羜谓之屏。”有作“复思”者,《水经注》:“象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又云:“谯城南有曹嵩冢,家北有庙堂,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复思已碎。”有作“覆思”者,宋玉《大言赋》:“大笑至兮摧覆思。”言一笑而垣屏为之倾倒也,若榱护雀网亦不足大也。

陈氏《礼书》曰:“古者门皆有屏,天子设之于外,诸侯设之于内。礼,台门面旅树。旅,道也。当道而设屏,此外门之屏也。治朝在路门之外,天子当宁而立,宁在门屏之间也,路门之屏也。《国语》曰:‘上背屏而立,夫人向屏。’此寝门内之屏也。《鲁庙》疏:‘屏,天子之庙饰。’此庙门之屏也。《月令》:‘天子田猎,整设于屏外。’此田防之屏也。《晋天文志》:‘屏四星,在端门之内,近右执法。’然则先王设屏非苟然也。”

场屋

场屋者,于广场之中而为屋,不必皆开科试士之地也。《隋书·音乐志》:“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婚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故戏场亦谓之场屋。唐元微之《连昌宫辞》:“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