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男人,一定要讲逻辑
29339900000035

第35章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比喻对事情进行穷根究底的探求,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但如果仔细琢磨,我们就难免会生出这样的疑问:“问到底”和“打破砂锅”又有什么关系?

原来俗语中的“问”原本是读音类似的“璺”(wèn)字。西汉人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说:“器破而未离谓之璺”,“璺”的意思是容器表面的裂纹。砂锅即用沙泥烧制而成的锅,人们多用其熬制中药或煨烫煲粥。这种锅质地极脆,磕坏了打坏了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因此有了“打破砂锅璺到底”这一句话。后来人们就借其来表示究问不止之意。因为“璺”字难认难写,再加上“璺”与“问”谐音,人们就干脆就用“问”代替了“璺”,“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俗语就这样产生了。

这一变化,在宋代就已出现,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其《拙轩颂》一文中即有这样的句子:“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莱布尼茨提出的逻辑的基本定律之一——充足理由律。所谓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实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因此在遇到一个论证时,有时我们有必要对其前提进行一定程度的追问。

好奇小子在看一休砍柴,就问:“为什么木柴会裂开呢?”

一休答:“因为它是木头。”

好奇小子又问:“为什么木头就会裂开呢?”

一休答:“你不要再问为什么了好不好?”

好奇小子又问:“为什么不让我问为什么?”

一休:“……”

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往往是一系列的。例如,甲事件是乙事件发生的原因,而乙事件的发生又导致了丙事件。假定丙事件是我们最直接遇到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接着我们发现丙事件是由乙事件造成的,我们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乙事件身上。当然我们不应该就此停下来,因为我们走得还不够远。乙事件是导致丙事件的直接原因,所以如果丙事件有问题,则乙事件也必然存在相应的问题。但是乙事件也是一个结果,所以关于乙事件的问题必然追溯到甲事件。如果整个因果链的源头是甲事件,那么解决甲事件才是彻底解决丙事件的根本方法。

陈女士闻到厨房里有一股腐烂物的气味。通过观察,她发现气味来自于水槽下面的一只桶里,那里盛满了散发着臭味的水。于是她倒掉了桶里的水,厨房的臭味也消散了。但是第二天,陈女士发现厨房又有味道了,水槽下的桶里再次盛满了带臭味的水。现在,如果陈女士不断地通过倒水来解决问题的话,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她需要做的是,研究桶里的臭水是怎么来的,比如是否水槽下的水管漏了,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足。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汽车行业中的佼佼者,该公司出产的汽车外形、质量、性能都非常不错。在丰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追问到底”。对公司新近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丰田人都会采用追问到底的态度,以便找出最终的原因。例如:公司的某台机器突然停了,怎么办呢?针对这个问题,他们是这样追问的:

问:“机器为什么不转了?”

答:“因为保险丝断了。”

问:“为什么保险丝会断?”

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答:“因为油泵吸不上来润滑油。”

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润滑油?”

答:“因为抽油泵产生了严重磨损。”

问:“为什么抽油泵产生了严重磨损?”

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使铁屑混入。”

追问到这里时,最终的原因也就找到了。也就是说,要想使机器正常运转,只要给油泵装上过滤器,再换上保险丝就行了。

任何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表象和本质。通过结果,可以探究出事物的原因;通过表象,可以发掘事物的本质。只要你善于发现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线索,步步深入地追究下去,从已知到未知,从现实到可能地加以思考,最后就能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对所有遇到的问题都一直追问到底呢?

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太多的疑问,却无法全部自我解答。每每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们总会迷茫,失去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有些问题其实简单得有点可笑,但我们却都执著地刨根问底钻牛角尖,不管事情重要或不重要,都乐此不疲。其实,生活有时需要明察秋毫,有时也需要糊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明白白地活着,大多数人都这么想。并不是在要求别人,只是在对自己说要真诚一些,好让自己活得坦然些。假如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活得明明白白,这个结果我们也会有遗憾的。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钢琴家被问到他如此年轻就成功的秘诀时,他回答说:“有意地疏忽。”

他的解释是:“最初,我要浪费很多时间做很多的事,早餐后,回到房间,整理床铺打扫房间和其他各种事情,然后才去练琴。我发现进步要比我想象中的慢,于是我逆转行事,在练好琴以前,我故意忽视其他的事情,果然进步的速度得到了提高。”

想追求完美无缺的事物,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愿望落空也是经常发生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相比较而存在,即便是最好的,也不等于是最完美的。这个世界也是这样,当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世界的本质时,我们追问一个问题的最后总会遇上一个还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如果你非要弄个明白,也许会使自己很疲惫,而结果也往往不如你想象中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