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29340900000107

第107章 评价类(4)

【“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1859年4月,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在杂志上登载完,这年5月份的仑现代人》杂志,就刊出杜勃罗留波夫的评论文章《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它及时指出这部小说是对农奴制俄国下了公正而无情的判决,它号召人们为新的生活而斗争:“现在,社会工作的时代已经到来,或者就要到来了。”因而说这部小说是时代的标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主人公奥勃洛摩夫是“现代俄罗斯人的典型”,他的主要特点是麻库、慵懒与毫无作为。这是农奴主的社会地位所造成的,是“不靠本身的努力、而靠别人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愿望的恶劣习惯”。他又指出奥勃洛摩夫的世界观的特征,首先是把生活看作对安静和享乐的追求、轻视劳动和劳动者。这种性格并非文学中的新现象,过去的“多余人”也带有这种性格特点。“多余人”就是农奴制时代的必然产物。但是,过去的“多余人”毕竟还带着一些浪漫主义的光彩,而这个奥勃洛摩夫却完全是一个被暴露的人物,他“从华丽的台座上降落到欹和的沙发上去了”。奥勃洛摩夫性格是社会的祸害,它的影响在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里,都可以感觉出来。杜勃罗留波夫的观点的深刻性和彻底性,是无与伦比的。它决定了半个多世纪人们对这部小说的态度。■/参摘〔苏〕布罗茨基等《俄国文学史》中卷

【“黑暗王国”与“一线光明”】1859年,杜勃罗留波夫发表论文《黑暗王国》,指出俄国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对俄罗斯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拥有尖刻而生动地描写生活中最主要方面的伟大能力”。他把剧本里描绘的世界称为“黑暗王国”,这一“尖刻”的名词指出他剧本所表现的畸形社会关系,不仅说明具体的官吏与商人世界,也说明了整个俄罗斯的现实。不言而喻,这个名词给沙皇俄国打上一记烙印。论文对这“像监狱和坟墓一样”的世界及其“狂暴地恣意统治着的……顽固势力”,作了精辟有力的论证和抨击。1860年发表的《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分,是分析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代表作《大雷雨》的。它指出黑暗王国内部已经出现像卡杰琳娜这样的一批人物,他们将争取解放的斗争坚持到底,宁可死也不愿受奴役。卡杰琳娜“冲向新的生活,纵然死在这冲动中她也情愿。死对她算得什么呢”?她的反抗表现着人对自由和幸福的自然的追求。她是“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她从黑暗王国的统治下得到了解脱。“这种解脱是悲哀的、痛苦的,可是到了没有别的出路的时候,又能怎么办哩。在这个可怜的女子身上已经可以发现,至少是走上这条可怕道路的决心,这有什么不好哩。她的性格的力量就在于此。”杜勃罗留波夫在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追求新生活的时代典型,坚决、完整的俄罗斯性格。■/参摘〔苏〕布罗茨基等《俄国文学史》中卷,〔苏〕季摩菲耶夫等《俄罗斯古典作家论》下卷

【杜勃罗留波夫论《前夜》】1860年,屠格涅夫在农奴制改革前一年发表小说《前夜》,就其书名的含义,表明作者敏感到俄国即将发生重大的社会变革。它的女主人公叶琳娜,拒绝了她周围3个颇有才能和前程看好的青年,偏偏爱上了贫穷的保加利亚人英沙洛夫。因为只有他不为个人谋利,而是立志要从土耳其压迫下解放祖国。杜勃罗留波夫在论文《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中指出,在叶琳娜心里显现出“一种几乎是不自觉的、但却是不可阻挡的新的生活、新的人们的要求”,并突出地表现出在她周围的“一种生活的习惯势力的全部破产”。杜勃罗留波夫又进一步指出,英沙洛夫为了祖国而和外来敌人的斗争应当就是俄罗斯主人公与内部敌人作斗争的标志。但是,“要袭击,要打败那种外来敌人……也许远比……内部敌人更容易。跟这一伙内部敌人作斗争,普通武器是无济于事的;要摆脱这种内部敌人,只有改变这种敌人就在其中诞生、长大、猖撅起来的又潮湿、又阴沉的气氛,让一种使他们无法呼吸的空气在我们四周弥漫开来。”俄国要改变生活气氛,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虽然还不能说何时到来,但是,“这一天,它终究要来的!而且,无论如何,前夜离开跟着而来的下一天总是不远的:拢共只有一个黑夜把它们分隔开来!”当时的有识之士都清楚,杜勃罗留波夫在这里说的是农民革命,说的是反对专制政治和农奴制度的斗争。这篇论文在发表前,屠格涅夫看到了,为它的激烈思想而害怕,他要求《现代人》杂志主编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这篇论文。涅克拉索夫不同意,于是他就提出了最后通谍:在他和杜勃罗留波夫之中选择一个。论文发表后,屠格涅夫与《现代人》及其周围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也就分裂了。但他在20年后写的《六部长篇小说总序》中说,关于《前夜》的争论文章中,“当然,杜勃罗留波夫的文章是其中最好的一篇”。■/参摘〔俄〕屠格涅夫《前夜》,〔苏〕季摩菲耶夫等《俄罗斯古典作家论》下卷

【车氏论托翁】1856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托尔斯泰的早期创作发表评论时,指出了他最先发现的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特点。他说,心理分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向:有的诗人最感兴趣的是性格的勾描;另一个诗人则是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冲突对性格的影响;第三个诗人是情感和行动的联系;第四个诗人则是激情的分析:而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才华的特点是他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也善于捉摸心理生活极其隐微的变化。■/参摘〔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童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小说集〉》(书评),《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的“心灵辩证法”】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形象,最充分地表现出托尔斯泰对主人公的细腻深刻的心理描绘,善于开展“心灵辩证法”,善于在主人公的思想变化过程和一切矛盾中表达他的心理状态。安娜性格发展过程中有过3种表现:一种是抑制着自己活生生的感情、兴趣和爱好的善良的母性的安娜;一种是怀着突然间觉醒过来的、坚强、热烈的爱情的女人的安娜;第3种是为着自己生活的权利而斗争,并在这个斗争中死亡的人的安娜。小说在读者面前辩证地揭示了她在各种情况下、在跟环境以及其他敌对力量的冲突中各种行动和思想上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参摘〔苏〕邬斯宾斯基《论〈安娜·卡列尼娜〉》,《论托尔斯泰创作》

【“形象大于思想”】托尔斯泰援引《圣经》的一句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作为《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它的涵义是很明显的,它对作者提示了看待他将揭示的社会问题的基本观点,对读者提示了对于小说人物命运的评价。这评价显然是:人不必辩护也不应该批判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因为这是上帝的事,在适当的时候他就会来审判我们的。这就是作者所要加于小说的主观思想。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内容极其丰富复杂。它暴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所有弊端和严重问题。小说着重描写和揭露的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重大的、灾难性的后果,例如,贵族社会中家庭关系瓦解,道德败坏,贵族地主日趋没落,资产阶级则日益得势,农村中阶级矛盾则日益激化。列宁引用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列文(具有作者自传性因素)的话来说,小说揭示了农奴制改革后的这个时期,农奴制及其相应的整个“旧秩序”都“翻了一个身”,而资本主义制度则“刚刚开始安排”下来。列宁仅仅引用了列文的两句话来加以解释,但列宁的“解释”并非列文的思想,而是分析了作品丰富内容(包括作家思想在内)以后作出的结论,这是小说的客观思想。由此可见。作品的客观思想大于作家的主观思想,即形象大于思想。■/参摘〔苏〕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第二部

【《罪与罚》的客观思想】《罪与罚》是一部为人类感到巨大隐痛的书,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作品之一。它的客观内容是:如果停留在这个社会的基础上,停留在它的现实和意识的界限内,就完全不可能找到任何人类的出路。在描绘赤贫,对人的凌辱、孤独,不可忍受的生活苦闷的骇人听闻的画面里,整个人间的痛苦好像在呼吸着,直对你脸上谛视着。人不可能在这样的社会里活下去!这便是决定着小说的气氛、形象、情势的主要结论。■/参摘〔苏〕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

【《罪与罚》的主旋律】无路可走——这是《罪与罚》的主旋律。人们每走一步都会陷入叫人灭亡的僵局。这里首先讲的还不是什么精神的僵局,而是最实际的、物质的、社会的僵局,这种僵局所产生的结果才是精神的僵局。……小说的整个进程,整个运动,就包含在各种僵局和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无路可走的画面的连续交替上。拉斯柯尔尼科夫和马尔美拉多夫结交认识的一个场面决定了整部小说的调子,马尔美拉多夫所说的一句话:人无路可走!立刻把小酒店的这个场面、矮小的马尔美拉多夫的姿影以及小说的整个主题提到了对人类命运作凄侧的沉思的高度。读者立刻会感觉到自己处在千万人受苦受难的悲壮凄侧的气氛中。■/参摘〔苏〕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

【两位心理小说大师的比较】著名评论家贝奇科夫在评论《复活》时,把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以心理描写著称的现实主义大师加以对比说:在这本小说里,托尔斯泰描写得愈深入,他的讽刺也就愈尖锐,生活中丑恶的事物也就愈显得丑恶可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心理描写是全部用来揭露人这种“极端忘恩负义的两足动物”的,翻根究底地挖掘黑暗莫测的人心,目的就是要证明人本来就“爱好”痛苦和屈辱,入天生就具有邪恶和恶癖。托尔斯泰是人道主义者,他的心灵辩证法却是用来赞美人,把人作为自然界的统治者,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来歌颂的。但当他以同样无情的分析来写到反面现象时,就把这反面现象作为人类正常生活的障碍,作为生活中的邪恶来加以揭露了。■/摘自〔苏〕贝奇科夫《托尔斯泰评传》

§§§第五节 雅俗共赏

【王敦辄咏《龟虽寿》】东晋大将军王敦,每次酒后,兴从中来,都要咏唱曹操的乐府诗《龟虽寿》,特别是“老骥伏枥(骥,千里马;枥,喂马的马槽),志在千里;烈士暮年(烈士,有壮志的人,这里曹操指自己;曹操当时已53岁,所以说。暮年”),壮心不已(已,止)。。这几句,每读到这里,想到自己身为大将军,扶持司马睿成立东晋王朝的功业,总是感奋不已,就会情不自禁地应着乐府节拍,拿手里的如意敲打着身边的痰盂,以致痰盂的边口都敲缺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韦庄泣诉《空相忆》】五代时,王建割据四川。韦庄当时在他手下做记室。韦庄有个爱姬音容出众,而且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韦庄极为钟爱。谁知道好色的王建竟然知道韦庄有这么一位美姬,就千方百计要把她弄到手。王建终于找到了机会,他借口要美姬进宫去教宫内嫔妃学词,硬把她夺进宫去。失意的韦庄于是把自己这一段恋情寄之于笔端,写出了《小重山》及《谒金门·空相忆》等词:“空相忆,何计得传消息。天上垣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后来这首词传到了深居内宫的爱姬手里,她哀恸已极,茶不思,饭不想,就这么悄然死去,临死前还有气无力地断断续续地吟诵着这首词。■/宋·杨浞《古今词话》:韦庄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庄夺去。庄追念悒怏,作《小重山》及《空相忆》云:“空相忆,何计得传消息。天上侄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情意凄怨,人相传播,盛行于时。姬后闻之,遂不食而卒。

【乐天诗作流行盛】《冷斋夜话》说:“白居易每次写诗,总要读给一个不懂诗文的老太太听,并问她:‘听得懂吗?’如果这老太太说:‘懂。’白居易这才把这首诗抄录下来。如果这老太太说:‘不懂。’白居易就毫不迟疑地另外改写。”《丰年录》还引述了这样的情况:“开成年间,物价便宜之至,一般人拿半尺西域的丝绸就可以买到马路边设摊卖的鱼和肉,知识分子则常常就带着白居易的诗去换鱼换肉。”■/宋·僧惠洪《冷斋夜话》: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引《丰年录》:开成中,物价至贱。村路卖鱼肉者,俗人买以胡绢半尺,士大夫买以乐天诗。

【一个老兵的鉴识】苏东坡在翰林院时,有一天在读杜牧的《阿房宫赋》,他一连读了几遍,每读完一遍,就感慨不已,叹息不止,—,直到半夜还不能入睡。旁边侍候的两个陕西老兵,呆坐一旁,时间长了,实在受不了,其中一个叹了一口气,带着关西口音,先开口说:“谁晓得他这么读有什么好处?夜这么深,又这样冷,还不肯睡,连累我们也不能去睡。”一边讲一边埋怨,叫苦不迭。另外一个老兵讲:“你别说,我听听这文章也有两句好的。”先开口的那个气极了,说:“你懂个什么!”看他气得这个模样,那老兵方才慢慢悠悠地告诉他:“我就喜欢他讲的‘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苏东坡的奸友这时睡在床上,正好听见,第二天就告诉了苏东坡,苏东坡哈哈大笑:“倒看不出,这个汉子还有鉴识呢!”■/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二转引《拊掌录》: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其人大怒曰;“你不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党卧而闻之,明日以告,东坡大笑曰:“这汉予也有鉴识。”“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阿房宫赋》中的一句话。原句是:“(秦始皇的暴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独裁者,指秦始皇)之心,日益骄固(骄固,骄傲顽固)。”

【两个韩翃不一样】唐德宗时,缺少起草诏书的人。中书官急急忙忙两次推荐人选,但是德宗都不满意,御笔就是不批。中书官毫无办法,只有再一次请示皇帝该怎么办,于是德宗这才批了3个大字:“与韩翃。”就是说,这个人选一定要给韩翃,按说有名有姓,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不然。因为中书官一查档案,发现正巧有一个江淮刺史与他同名同姓,也叫韩翃,怎么办呢?只有把这两个韩朋的保举材料全都呈给皇帝看。德宗看后,又批了4句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中书官一看,明白了:此韩非彼韩,皇上指的是七绝《寒食》的作音韩翃,于是,二话不说,马上就进用了韩翃。■/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唐德宗时制诰缺人,中书两进人,御笔不点。又请之,上批曰:“与韩拥。”时有与拥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上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