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29340900000070

第70章 外交类(2)

【靠事实说话】中印边境反击战后,有一天的半夜里,周总理召见印度驻华代办班纳吉,接见时,周总理给班纳吉看了两张地图,一张是“麦克马洪线”原图,图上有当时印度代表(一个统治印度的英国人)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签字,而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名下却空着,没有签字。据说这地图共有三份,印度、英国和中国各存一份。从图上看,中印发生冲突的地方是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就是超过英国所画的中印边界线。另一张是缴获的印度布置战斗的军用地图,明确地记下了印军侵占的扯冬及其军事指挥点都在“麦克马洪线”以北。总理对班纳吉说:“印军公然侵占中国领土,又拒不接受中国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主张,多次向我进攻,我们不得不实行自卫。”看过地图后,班纳吉不敢反驳一个字,只是说:“我将报告政府。”■/摘自张彤《对印自卫反击战前后的回忆》,《新中国外交风云》

§§§第四节 外交家的智慧

【修改说明书】在1954年举行的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举行了放映《1952年国庆节》的电影招待会后,又决定放映一次《梁祝哀史》。当有关人员将一本十五六页的影片说明书送到周总理面前时,他批评说,十几页的说明书谁看?我要是记者,我就不看。接着他出主意说,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中国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用英语作个三分钟的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词要有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保证不会失败。按周总理的办法做后,果然在演到“哭坟”、“化蝶”时,观众发出了啜泣声。电影结束后,沉默了大约一分钟,才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普遍认为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感人,久久不肯离去。■/摘自吕志孔《外交巨擎》

【高瞻远瞩】为了促进中日友好,1972年7月,周总理指派中日友协孙平化率领由208名团员组成的中国上海芭蕾舞剧团赴日访问和公演。当时中日还没有直航,而要取道香港。舞剧团在东京期间,藤山爱一郎谈到回国时不必再绕到香港;用日本包机把大家直接送回上海。孙平化得悉这一情况后,立即通过国际电话向国内作了汇报,并谈了自己的想法:“舞剧团回国的交通工具问题,早就安排好了,是否还要包机直飞国内,兴师动众,我个人看似乎无此必要。”周总理看了电话记录后,批道:“不对,有必要!这是政治。”他还专门指示上海,为此做好准备,对日方机组的招待不能次于对美机组。这次直飞,实际上是周总理安排的为田中访华的专机试航。从此,中日航线打开了。■/摘自吕志孔《外交巨擎》

【两字定声明】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在最后的声明字句谈判中,美方的草案中有:“中国政府向尼克松发出访华邀请,尼克松表示乐于接受。”中方希望改成:“尼克松愿意访华,我们就提出邀请。”但美方不同意,双方谈了几个小时就僵在那儿。第二天早上,会谈再度进行,基辛格有点儿着急了,因为中午就得离开。在华期间又不能与美国通话,如果声明没谈成,就都吹了。这时,周恩来也急了,马上让我去汇报,他一看草案,就说:“这问题很简单,在美方的字句前面加上‘获悉’两字。”把句子变成:“获悉尼克松总统愿意访华,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出邀请。”基辛格很高兴,马上同意,吃了午饭,搭机离华。■/摘自王政挺《中外谈判谋略摄趣》

§§§第五节 维护友好关系

【周总理用粗粮招待外宾】1963年6月,周总理陪同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到东北沈阳市参观访问。崔庸健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三十年代曾在我国东北深山老林里与中国同志并肩抗击日军。6月21日是他的生日,总理决定用朝鲜传统方式为他举行一次祝寿宴会,不让他事先知道。周总理定作了寿桃、寿面,还外加一样特别花色:煮得很软的高粱米饭。宾馆厨师都给弄糊涂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总理会用粗粮招待贵客。总理给他们解释说,崔庸剑曾与我们共过患难,吃高粱米会使我们回想起过去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不过一定要煮得很烂,因为我们的岁数大了。这次宴会使崔庸剑深受感动,回忆起许许多多往事。■/摘自张念宏等《征服世界的魅力》

【周总理冒雨演讲】1957年初,周总理协同贺龙副总理到斯里兰卡访问,曾应邀在科伦坡的群众欢迎会上讲话。就在此时,忽然来了一阵热带惯有的阵雨。主人立刻给周总理打上了伞,周总理看到群众并没有雨具,坚决推辞了,就在雨中作完了支持斯里兰卡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的长篇演说。第二天,几乎当地所有的报纸的大标题都是:“周顶风冒雨”。 ■/摘自张念宏等《征服世界的魅力》

【重视两国友谊】1964年1月11日,周总理的非洲之行来到加纳。在下榻的国家大厦,周恩来常探视厨师和服务人员。代表团临别前,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宴会,没有文武百官,没有外交使节,而是把招待代表团的服务人员请到宴会桌上,周恩来与陈毅亲自向他们敬酒。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感动得留下热泪,用发颤的手举起酒杯,不敢想象周总理、陈毅元帅这样身份的贵宾,竟向“卑贱的人”敬酒。他们说:“这样传奇式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加纳人民的子孙后代中!”■/摘自吕志孔《外教巨擎》

§§§第六节 维护国家主权

709?【饶应祺据理力争】清布政使饶应祺对于边界条约往往据理力争,一点儿都不迁就。帕米尔高原是我国边境,有高宗乾隆亲自撰写的平寇碑,树立在苏满(今属俄国)。英国、俄国双方都垂涎这一地区,而俄国私自抢先夺取。饶应棋与巡抚商量后,据理让俄国撤军,派遣军队驻守。俄国人后悔失策,整天到海关总署吵吵闹闹,要求我方撤兵。饶应祺坚持不同意,说:“我方驻军是防守国门,理由十分充足。如我退兵,英国一定要来占领,英国来抢占俄国必定又来争夺,要想通过撤军来平息事态反而会增加麻烦。”后来事态的发展竟像应棋所预言的那样。■/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饶应祺传》:而尤折断于界约,不少迁就。帕米尔高原,国境也,有高宗御制平寇碑,立于苏满。英、俄交觑其地,而俄人先窃据之。应祺官布政使时,商之巡抚,以理退俄兵,遣军戍焉。俄人悔失计,日聒于总署,要我撤兵。应棋持不可,谓:“我自守门户,其理直。我退则英必至,英来则俄又必争,是息事而益多事也。”后竟如应棋言。

【周德润划界再三力争】光绪年间,广西周德润到云南测定边界,带着会典作为凭据,对方参加测定的亦以此书为据。其间碰到一条河流,看它的源头、流向应该属于我国,但官方的会典未作记载,外国人就想将它划出去。周德润根据该河流的形势再三力争,经过一个月的谈判对方才同意。外国使者说:“我十分清楚这条河应归贵国,但会典是贵国钦定的书,本应颁布作为中外人员的依据,为什么偏偏不记载这条河呢?”■/近代·徐珂《清稗类钞·云南勘界》:光绪间,广西周德润至云南勘界,携会典为凭,会勘者亦以此为凭。既而有水,观其源流高低之势,合归我国,而官书不载,外人遂欲拦去。据形势再三争之,逾月始允。洋使曰:“我固知此水合归贵国,然会典为贵国钦定之书,固将昭示中外,何独不载此水?”

【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972年1月,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一行来华,为尼克松访华作技术安排,齐格勒提出为随行记者通过通讯卫星播发电视、图片、电讯等提供方便。周总理原则上同意这一要求,但当时中国还没有通讯卫星,总理让我(按:指熊向晖)告诉齐格勒帮助租用一个,在转播技术方面,也请美方协助。对此,齐格勒表示,租金很贵,尼克松访华8天,估计要100万美元。他提出,中国政府不必花钱租用,美国政府已经准备了供美国记者使用的通讯卫星,只要求中方在北京、上海、杭州修建地面站,费用由美国承担。我向总理汇报,并说,既然美国政府已作了准备,我们不必花那么多钱去租用。总理立即批评我:让你商谈租用通讯卫星,一听100万美元就想缩头,这不是花钱多少的问题,这是涉及我们主权的问题,不能有丝毫含糊。你告诉齐格勒:第一,请他负责为中国政府租用一颗通讯卫星,租用期是北京时间1972年2月21日上午l时至2月28日24时;第二,在租用期间,这颗通讯卫星的所有权属于中国政府,美国方面必须事先向中国政府申请使用权,中国将予同意。中国政府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第三,租用费和使用费都要合理,要齐格勒提出具体数日。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国际上的一般价格,不做冤大头。齐格勒听后很惊讶,说:“我很佩服你们的精明,我更佩服你们处处注意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周恩来总理是世界上罕见的令人衷心敬佩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摘自熊向晖《谈判——进行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人物》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