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29340900000081

第81章 文章写作类(2)

【《长生殿》三易其稿】清代戏剧家洪昇经过10年呕心沥血的写作,三易其稿,完成了杰作《长生殿》。第一稿写于清康熙十二年。洪昇与好友严十定有一次春游皋园,谈及开元年间唐玄宗在沉香亭赏花,命李白作“清平调”三章之事,引起无限感慨,回到家中就挥笔写了以李白为主角的剧本,定名为《沉香亭》。后来,洪昇到了北京,好友毛玉斯看了《沉香亭》,说:“抒写个人身世之感,意义不大;需改动内容,另辟蹊径。”洪昇接受了好友的建议。认真地修改了《沉香亭》,把李白删去,增加了李泌辅佐肃宗中兴的事迹,重点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此反映一代的兴亡,剧名改为《舞霓裳》,这是第二稿。康熙二十七年,洪升根据自己的遭遇、体会,又修改了《舞霓裳》,删削了史书上记载的杨贵妃淫荡的内容,突出李隆基与杨玉环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还增加了郭子仪责骂权奸祸国殃民等内容,剧名改为《长生殿》。《长生殿》完稿后,不久被搬上舞台,立即获得了盛誉。■/清·洪昇《长生殿·例言》:忆与严十定偶坐皋园,谈及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寻客燕台,亡友毛玉斯谓排场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优伶皆久习之。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亮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因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乐人请是本演习,遂传于时。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始成,予可谓乐此不疲矣。

【在写作中逐步扩展】梁斌写长篇小说《红旗谱》,最初的计划是写4部,从芦沟桥事变写起,第二部写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黄金时代,第三部写两面政策和地道战,第四部写土地改革。第一部用倒叙写法,写了20万字左右,接下去又写了20万字左右。写完第一部后,梁斌觉得倒叙部分写得太多了,与全部小说不相称,还写得不够周密,决定将倒叙部分独立出来写成第一部,这样原来第一部就成了第二部。第一部一写起来,故事就充分展开了,写了50多万字。作者又感到写得太长了,把其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以此为基础。再增添一些内容,写成第二部。这样,原来的第二部便成了第三部。写完第三部,作者又感到有些人物写得不够,又增写了第一部最初的6万字。作者又考虑到中国小说的传统习惯应该有一个楔子,最后决定把朱老忠回叙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那一段搁在第一章开端作为楔子。至此,《红旗谱》的前一、二、三部初步完成了。■/摘自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梁斌专集》

【大仲马小说的情节结构】大仲马小说《基度山恩仇记》情节既错综复杂,而又开展巧妙、进展迅速,而且极其严格地贯穿着一个“恩仇”的主题。在篇幅不大的前六章里,一个少年水手,命运很好,几乎就要当上船长和美丽的梅赛德丝的丈夫;忽然,一下子变成可怕的伊夫堡牢狱的终生囚徒。吸引读者的精美结构,令人拍案叫绝。在头三章里出现了爱德蒙最亲近的人,每章出现一个:他的保护人和恩人,船长莫莱尔;他的父亲,坚强而不幸的老人;他的意中人梅赛德丝。在这三章里同时出现他的仇人,也是每章出现一个:由于他的飞黄腾达而惴惴不安的丹格拉;嫉妒者卡德鲁斯;他在恋爱方面的竞争者弗尔南。在第四章里,他的这3个仇人都联合起来阴谋反对他。在第五章里,阴谋开始进行。正当他与梅赛德丝要结婚的那个时刻,他被捕了。在第六章里,阴谋达到目的。出现了他的第4个、又是最致命的敌人,检察长维尔福尔。他完全为了升官发财而把一个无辜的少年置于在地牢里慢性死亡的境地。在以后好几百页的篇幅中就展开了成为基度山伯爵的爱德蒙的变幻莫测的复仇。但是,此后错综复杂的情节的基本推动力量,在篇幅不大、写得非常和谐简练的前六章里已经部署好了。大仲马小说错综复杂的情节结构虽然出色,但它挤掉了社会心理的内容,影响了读者对于人和社会的认识。■/参摘〔苏〕多宾《情节结构和作品思想》

【易卜生戏剧的结构技巧】易卜生爱用的情节结构是,解开过去的线索。《娜拉》开场的时候是很美满、宁静和幸福的。从外面送进来一棵圣诞树。娜拉一面嘴里哼着曲子,嚼着杏仁饼干,一面打开买来的几包东西。在《群鬼》和《社会支柱》里,起初也是一片平和与和睦的气象。忽然在万里无云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起初不怎么显著的阴暗的斑点。好像是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的。但是斑点扩展开来。先是慢慢的,后来越来越快。斑点变成把天空遮住的不祥的乌云。于是狂暴的旋风把虚有其表的幸福一扫而光。剧中人物的不幸并非由于表面的原因引起的。原因在里面。矛盾的根子就扎在表面上光辉灿烂的幸福里面。悲剧的根子常常总是扎在过去。以前有过过错,或者犯过罪……这些过错或罪行仿佛被时间所掩盖了。但是过去的线索又透露到表面上来。它在观众的眼前不可避免地解开来,直到最后变成炸毁幸福或荣誉的建筑物的导火线。■/参摘〔苏〕多宾《情节结构和作品思想》

【“大月亮”与“小星星”】契诃夫给友人写信时说:“人在写小说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先忙着搭好它的架子:从一群人物和半人物里只取出一个人物——妻子或者丈夫,把这个人物放在背景上,专门描写他,使他突出,把其余人物随便撤在那背景上,像小铜币一样,结果就成了一种像是天空的东西:中间是一个大月亮,四周是一群很小的星星。”这创作经验谈说明他小型短篇小说特点:主要写一个最能集中表现主题的人物,对这主人公(“大月亮”)的典型性格及其社会意义进行“挖掘”在结构上,以“大月亮”为核心而安排场景、情节和细节,为此而配置必不可少的次要人物(“小星星”),组成一个以“大月亮”为中心的形象体系。以《变色龙》为例,“大月亮”就是警官奥楚蔑洛夫,“小星星”就是因为发生狗咬人的“乱子”而聚集起来的一群小市民,包括警察叶尔德林在内。狗的主人是谁先后六变,警官处理“乱子”的态度也随之六变,于是,其官气与奴性相结合而多变善变的典型性格也就被充分地刻划出来了。■/摘自汪靖洋《“大月亮”与“小星星”—<变色龙>的形象体系》

【《子夜》的写作提纲】1930年冬,茅盾为写长篇小说《子夜》整理材料,并写好详细的写作提纲,列出人物表,男的、女的,资本家、工人等,拟定了他们各个人物的性格、教养、发展历程等。接着便是按故事发展一章一章地写全书大纲,然后执笔写作。当时,茅盾打算一方面写农村,另一方面写都市。农村经济的破产缩小了商品的市场,增添了市场的不安定性,留在都市的资金投入了投机市场,《子夜》的第三章便是反映这一事态的发端。茅盾原来的写作计划是打算将这些事态发展下去,写一部农村与都市的“交响曲”,但在写了前面三四章以后,便暂时搁笔了,觉得原来的写作计划太大,便决定缩小一半,只写都市而不写农村。着重将投机市场情况、民族资本家情况、工人阶级情况三方面交错起来写。■/摘自巴人《文学初步》

【《雷雨》写得很顺利】曹禺写《雷雨》时,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经常一个人躲在图书馆储藏室里从早到晚看书、写作。他先拟定了《雷雨》的写作大纲,设想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及其历史,力求把这些人物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境遇中,使他们相互联系,发生纠葛,而时间又不超过24小时,并有一定的布局顺序。这样,人物都在曹禺脑中活了起来,感到写戏是一种愉快。但曹禺也不是始终恪守写作大纲,有时根据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要改一下,结构布局也要变化一下,但整个框架是不会有大的更动的。他写《雷雨》,原打算按时间顺序从头写起,后来决定先写第三幕周萍和四凤推窗户的一段戏,再就是第一幕吃药的那一段戏。曹禺说他写《雷雨》因为先拟定写作大纲,所以写得很顺利。■/摘自王育生《曹禹谈<雷雨>》

【原写一生,改为一天】郭沫若写剧本《屈原》开始想写成上下两部,上部写楚怀王时代,下部写楚襄王时代,每部写五六幕,侧重写下部的结局。下部的分幕和人物表如下:一、服丧——襄王、子兰、郑袖、屈原、女须、婵娟、群众。二、屈服——襄王、子兰、郑袖、屈原。三、流窜——襄王、子兰、郑袖、白起、秦兵、屈原、女须、婵娟、群众。四、投江——屈原、渔父、群众、南公。但在写作过程中,他又打破了原定的写作计划、大纲。例如,写第一幕时在预计之外写了宋玉;开始并未把他写坏,但后来还是把他写成坏人。他本想写屈原一生的经历,结果只写了他一天由清早到半夜过后的生活。但这一天确已把他的一生高度概括了。■/摘自郭沫若《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沫若文集》第3卷

【钱钟书代父作序】钱钟书在小学、中学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这无疑为他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作文构思神速,出口成章,从不翻书找材料、查字典,总是一气呵成。他父亲钱基博是有名的学者、教授,常令他代自己写文章。他代父亲为乡下大户人家作了一篇墓志铭,深得父亲赞赏。商务印书馆要出版学者钱穆的专著《国学概论》。钱穆素仰钱基博的学问,便向他征序。钱基博就让17岁的钱钟书代笔作序。钱钟书提笔一气呵成。父亲读序后,竟一字未改,欣然交给了钱穆。钱穆看了很满意。后来,这篇序便冠以钱基博的名字附在《国学概论》正文之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摘自孔庆茂《钱钟书传》

【《凤凰涅盘》的作诗经过】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期间于1920年1月20日写了240行的长诗《凤凰涅盘》。这天上午,郭沫若在课堂上听讲,突然有诗的意趣袭来,便开始构思,立即在笔记本上随便地写出了那诗的前半部分;晚上行将就寝时,诗的意趣又袭来了,继续构思,便在枕头上用铅笔火速写下诗的后半部分。■/摘自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沫若文集》第11卷

§§§第五节 写作需要灵感

【司马相如浮想联翩】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创作《上林赋》、《子虚赋》时,不考虑任何主观的欲念,排斥一切外界事物的干扰,全身心地沉浸在创作构思的境界中,如处于睡眠状态。渐渐地,创作灵感来了,司马相如神思恍惚,浮想联翩,将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知识学问、创作技巧广泛地调动起来了。经过精心构制,司马相如创作了有名的《子虚赋》、《上林赋》。汉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赞赏地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汉·刘歆《西京杂记》:司马相如为《上林》、《于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跃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潘大临“满城风雨”】宋代诗人潘大临家境贫寒,作诗屡有佳句,为人称道。有一次,临川的谢无逸写信问他近来作诗没有,潘大临回答说:“秋天来临,每一件景物都饱含诗情画意,能激发诗兴;可恨的是这些诗情画意都被俗气遮蔽了。昨天,我安静地躺着,听到屋外搅动树林的风雨声,诗兴勃发,就立即起身在墙上题诗:‘满城风雨近重阳’。刚写完此句,忽然听到催收税租的人在敲门,这敲门声败坏了我的诗兴。催税人来了,我实在写不下去了。所以,只好以这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寄赠给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黄州潘大临工诗,有佳句,然贫甚。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以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诗思,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

【苏小妹三难新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同青年才子秦少游成婚的晚上,为了试探秦少游的才能,出了3个上联,让他对下联。秦少游顺利地对出了前两联,而第3联却被难住了。苏小妹出了“闭门推出窗前月”一联,秦少游虽然诗才出众,但不知怎么直到半夜也没对好下联,真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已打了三更鼓,苏轼见秦少游独自在院子里踱来踱去,口中不停地吟诵“闭门推出窗前月”,知道秦少游被小妹难住了。苏轼正在思索怎样帮助秦少游度过这一难关时,突然发现院子里有一只大花缸,贮藏着满满的的清水。秦少游恰巧踱到那只缸边看水。苏轼急中生智,立即从地上拣起一块石头投进缸里,将平静的水面搅为粼粼的波光,倒映在水中的明月也被搅碎了。秦少游看了如此情景,大吃一惊,诗情立即涌现出来,随口吟出“投石冲开水底天”的下联来。苏小妹看了下联,极为满意,连连赞叹:“对得妙!少游确是诗才出众啊!”■/事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陈无己“吟榻”】宋代诗人陈师道字无己,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诗作上。他曾说:“此身精力尽于诗。”陈无己作诗爱好卧榻吟哦。每当登山临水游览,在朋友家作客欢聚,一旦有所感受,觅得佳句,便立即赶回家,躺上卧榻,蒙上被子,低声吟哦,等待诗兴来临。为了避免一切干扰,孕育诗兴,陈无己叫家人把猫犬逐出去,将小孩抱寄邻居家。待诗兴勃发,诗慢慢作成,家人方可把猫犬赶回家,将小孩抱回来,家中才一切恢复正常。人们称这种作诗方式为“吟榻”。当时有人为一个工匠写了一篇传记,请陈无己配上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黄山谷看了大加赞赏,并拟作了一首,以后便称他为“闭门觅句陈无己”了。■/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世言陈无己每登览临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谓之“吟榻”。家人知,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予抱寄邻家。徐待诗成,乃敢复常。

【孙知微画水石】宋代画家孙知微拟在成都大慈寺寿宁院的四面墙壁上画湖滩水石,但怎样画得精巧些,整整酝酿了一年。因为画兴未来,需要进一步孕育,所以一直未能动笔。有一天,孙知微画兴勃发,仓皇地走进寺来,慌忙地拿起笔墨,运笔如风,一挥而就。只见那壁画上的水从高处奔腾泻下,汹涌澎湃,碰上山石,浪花飞溅,水珠跳动,简直要把房屋给崩塌了似的。众人观画后,无不称赞孙知微的高超画技。■/清·焦袁熹《此木轩杂著》:东坡记,蜀人孙知微……欲于寿宁院壁画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

【袁枚的咏梅诗】清代诗人袁枚善于觅句。在他的随园中有一个担粪的人,见到梅花已经含苞待放,生机勃勃,一时兴来,脱口而出:“有一身花矣!”意即梅树像女子一样,正孕育着朵朵繁花,袁枚正在散步,听了这句话,觉得颇有诗意,它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于是浮想联翩,立即将它写入诗中。创制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到了来年二月,袁枚出门游览,有个野僧给他送行,说:“可惜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了!”袁枚听了这话,颇受启迪,激发了诗兴,脱口吟出“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清·袁枚《随园诗话》: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予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