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29340900000083

第83章 文章写作类(4)

【光彩夺目的开头】1981年11月1日记者胡思升去北京饭店采访画坛耆宿云集的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准备写一篇通讯,次日见报,按照通常惯例,最省事的写法,开头可以这样写:“1981年11月1日,中国国画研究院在首都北京饭店举行成立大会。国务院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各地丹青能手云集,气氛热烈……”而胡思升写这篇通讯时却竭力避免了这种一般化的常见的开头方法,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为通讯的第一段:“枫丹霜凝的北京,汇集着中国国画界的精华。”这表现了深秋的北京各地丹青好手都聚集于此,也同国画的风格、意境十分协调。至于具体的日期和盛况,则写在通讯的第二段。这样开头,文章就显得光彩夺目了。■/摘自胡思升《文章开头难》,《新闻战线》1982年第5期

【《战争与和平》的开端】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这6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探索小说的开端,第二、三年完成初稿,第四、五、六年进行加工。“开端”的草稿,保存下来的就有15种。“探索”的目的要求是让作家把多结构作品的全部线索立即带入情节,一开始就能创造出国家的社会、军事、政治环境,使读者熟识未来的历史事件的参加者“一群半虚构的”人物。第14个稿本证明,作家想从描写同一圈子里的政治信念各不相同的人们的聚会作为开端展开情节,他们对轰动一时的尖锐的政治问题进行争论,以此交代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不同观点。除了第7个稿本,所有的草稿方案都是以上流社会围绕许多政治问题进行交谈和争论的场面作为开端的。这个场面的地点,时而是童山,即老公爵包尔康斯基的庄园,时而是彼得堡,1811年战争前夜叶卡杰林娜朝的一位贵臣的舞会;时而是莫斯科,1808年蒂尔西特和约签订后的罗斯托夫伯爵家;时而又是彼得堡,1805年年轻的公爵安德列·包尔康斯基家的宴会;最后才是皇后的宫廷女官1805年7月的贵族沙龙晚会。交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从第13个稿本开始,话题才确定为“议论波拿巴,他的行动和他的意图”。在定稿里,贵族沙龙晚会“正像在其他任何地方一样,政治温度计的度数如此明显而准确地标示出宫廷社会的正统情绪”,它就成为这史诗型小说最优良的开端。在这一最富有时代特征的氛围里,主要人物都登场了,主要情节的线索都从这里开始随着主要人物的活动而伸展开去。我国作家茅盾的《子夜》的结构和开端曾借鉴于此。■/参摘〔苏〕尼·尼·古谢夫《〈战争与和平〉创作过程概要》

【托尔斯泰向普希金学习】托尔斯泰要写一部关于一个高等社会“失了足”的已婚妇女的长篇小说,即《安娜·卡列尼娜》,酝酿、构思3年了,怎样开头呢?他还没有想好。当他随意拿起《普希金文集》的第一卷《别尔金小说集》来后,就把它一口气读完,简直不忍释手,“仿佛解决了我的全部疑惑”。他说,普希金的《客人都到别墅来了》的开头,是“客人们乘车避暑去了”。他读了这开头的几行就不由自主地接着读下去。“这是多么美妙!要写作就应该这样写。普希金总是直接了当地接触问题。换了另外一个人,一定会开始先描写客人,描写房间,而他却是一下子就进入了情节。”他对夫人说:“我向普希金学习许多东西,他是我的父亲,我们应当向他学习。”在普希金的影响下,《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既不是室内布置描写,也不是客人们的外形刻划,也不是那类表现故事发生的环境的传统描写,而是故事的本身,是情节的直接发展。他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进了奥布郎斯基家的一大堆事件中:“奥布郎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究竟什么混乱了,读者还不知道,他们要到以后才会知道,但这句有名的话却开门见山地一下子就形成了一个情节的纽结。■/参摘〔苏〕贝奇柯夫《托尔斯泰评传》

【契诃夫小说的开头】契诃夫说他惯于“仅由开头和结尾组成短篇小说”。他小说的开头,最常见的,一是介绍主人公。如《带叭儿狗的女人》的开头:“海岸上出现了新人:一位带着叭儿狗的太太。德米特里·德米特里奇·左罗夫在雅尔达住了两个星期,而且已经住惯了这个地方,也开始对新来的人们发生兴趣了。”在短短几句话里,就把两个主要人物介绍给读者了,并指出了事件进行的场所和情节的性质。二是把小说所描写的情况或环境介绍给读者。如《苦恼》的开头:“黄昏。大片湿雪在刚刚点亮的街灯四周懒洋洋地旋转着,雪形成细小的薄片落在屋顶上、马背上、人的肩膀上、帽子上。马车夫姚纳·波达保夫全身雪白,活像个鬼。他尽可能地蜷缩着身子,缩到活人的身子所可能蜷缩的最大限度,坐在车夫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小瘦马也是白的,也不动。……”它一开始就集中地描绘了后面叙述中所要展开的东西——马车夫姚纳的痛苦生活,他在这个无家可归的、喧嚷的陌生城市中,除了自己可怜的瘦马以外,没有一个亲人能与他分担自己的忧愁。■/参摘〔苏〕安东诺夫等《论短篇小说的写作》

§§§第八节 文章结尾亦难

【神来之笔,余味无穷】唐代诗人钱起29岁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试题是《省试湘灵鼓瑟》。这个试题关联着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自溺湘水变成神仙的美丽神话传说。写这个诗题有一定难度。但钱起写作很顺利,极力渲染湘水女神所奏瑟曲的美妙动听:“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白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向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到结尾时,钱起想起赴试时过镇江,住在客舍里;月下散步,听到户外有行吟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最后就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作为尾联收束全诗,含蓄隽永,神采飞扬,发人深思。主考官李曦看了钱起诗的这个结句尤为赞赏,久久击节吟咏;“这必定有神助啊!”

【健举胜衰竭】唐中宗曾于正月底在昆明池命群臣作诗,命上官昭容评定,选一首作为新翻御制曲。群臣已作了百余首诗。这天,帐殿前张灯结彩,彩楼中聚集着群臣,在听候选录消息。经过反复研究,评选出诗人沈佺期、宋之间两首为上乘,最后又选中宋之问的一首为最优。众人间上官昭容:为什么宋之间的一首为最优?上官昭容评论道:“沈佺期、宋之问诗的工力都很扎实,不相上下。但沈诗落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词气衰竭,而宋诗落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如健步登高,令人振奋。”于是,沈佺期心悦诚服,不再争执了。■/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既进,唯沈、笨二诗不下。……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

【马光的“再吟”】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有一天于工作之余,带了一根竹手杖,外出游览寺庙。他看到一座峻岭上有一寺庙,于是慢慢地登上这座峻岭,见两人坐在石上,显出洋洋得意的样子,他也去坐在他们身旁休息。忽然听到他们在联句,觉得毫无特色,就不自觉地微笑起来。他们说:“公也能作诗联句吗?”司马光说:“能,能!请不要见笑。”立即吟诵两句:“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他们听了哈哈大笑,心中想:“这算什么诗?”司马光说:“诗尚未作好。”于是又吟起最后两句:“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归一望。”两人听了相视不语,惊奇起来,已知司马光是一位很有学问的才子,于是向司马光作了一个长揖而走了。■/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温公退休之暇,携筇为招提之游。其寺之下有峻岭焉,公登是岭,见二人坐于石上,扬然自得,公亦憩于其旁,忽闻二人联句,……温公曰:“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二人大笑。少顷,公曰:“诗犹未就。”再吟二句曰:“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归一望。”二人相视大惊,知其为大贤,乃长揖而退。

【《钦差大臣》的结尾】果戈理写《钦差大臣》的意图是:把他所知道的“俄罗斯的全部丑恶集成一堆,来同时嘲笑这一切。”这样的作品怎能通过沙皇政府的审查呢?当时的俄国作家在构思创作时都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写《怎么办?》时,为此虚构三角恋爱故事并把失恋人的假自杀作为序曲放在小说的开端。果戈理则在结尾上做文章。在剧本的最后一场上,突然出现一个宪兵,宣告钦差大臣已经驾临:“奉圣旨从彼得堡来的官员,命令你们立刻前去。他现在住在旅馆里。”作者提词:“这几句话好像雷鸣似地使大家吃了一惊。……全体演员突然变更了所有的状态,好像化石似地站着。”这时出现的精彩的哑场,是由于“奉圣旨”这几个字所造成的恐怖而产生的。评论家认为沙皇尼古拉一世看到宪兵说出“圣旨”二字时那种晴天霹雳般的效果是会感到满意的。当时,他亲临剧场,发笑,鼓掌,大家也跟着发笑,鼓掌。这一情景是预料之中的。沙皇及其近臣事先已经见过这个剧本,并被默许。因而书报检查机关很快就通过了,后来,虽然遭到官员们的恼怒指责,这个剧本还是照常演出。■/事见〔苏〕伊·佐洛图斯基《果戈理传》

【契诃夫小说的结尾】契诃夫小说的结尾,都强调他所创造的形象的基本的主要的特点,或者表明原来隐藏在小说里,直到后来才表现出来的抒情情绪。如《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结束时的几句话:“人们,散开!不要聚在一起!回家!”又如《城外的一天》结尾中被热情和抚爱温暖了的场面,其中描绘了皮匠吉林基跟穷孩子们动人的友谊。“孩子们每当入睡的时候,就想起了无家可归的皮匠。夜里,吉林基常常到他们这里来。给他们画十字,在他们头底下放好一块面包。谁也没有看见这种抚爱。看见这种抚爱的,也许只有那在空中浮动着的、温柔地透过满是窟窿的棚顶、窥视着荒凉的草棚的月亮吧。”这最后的语调久久地在读者心里萦回着,而且往往决定着读者对整个作品、对它的各个人物和它所提出的问题的态度。■/参摘〔苏〕安东诺夫等《论短篇小说的写作》

【寓意深,诗味浓】苏联著名小说家安东诺夫深受契诃夫的影响,在他的短篇小说《舍格洛沃车站》,描写了一个小小的、被遗忘在森林的荒野之中的车站。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些平凡的人,他们的生活如同他们周围的环境一样死板、枯燥、单调。只有客车的到来,才能使站长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单调的生活引起变化;他爱上了女乘务员娜嘉,而且焦急地期待着她的出现。但是火车每次只停1分钟,他来不及把自己的爱情告诉娜嘉。时机多么难得啊!这一次他决定无论如何要对亲爱的姑娘说清楚了。但是,命运捉弄人,这一次客车上偏偏没有娜嘉,她已经到训练班里学习去了,另一个女乘务员代替了她的工作。娜嘉从他的生活中跑开了,这使他明白了那种脱离迅速发展着变革着的时代的“平静的幸福的梦想”是荒谬的、无价值的。这时,在他身旁,列车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迅速地向前奔驰而去,消失在广阔的原野里。他似乎听到了像列车一样从他身旁疾驰而过的另一种生活的呼喊。列车,成了现代生活的象征。小说含蓄地告诫人们;要及时抓住时机,赶上奔驰前进的时代。■/参见〔苏〕安东诺夫等《论短篇小说的写作》

【“秋”并不意味着消极】《秋》是巴金在上海时写的《激流三部曲》三。那时,巴金的三哥李尧林和巴金住在一起,他是《秋》的第一个读者。巴金每写了100多页,就将原稿给三哥先看一遍,请他提提意见,然后再送到开明书店付印。1940年巴金写《秋》已有40多万字,但离小说预定的结局还较远。由于巴金急于想离开上海到内地去,就在这年5月初结束了《秋》的写作。《秋》的情节结束于1923年秋天。《秋》的结尾,巴金曾想让觉新自杀、觉民被捕,经过反复思考,并征求三哥的意见,又否定了这种消极的灰色的结局;最后决定让觉新继续活下去,让觉民和琴订婚、结婚,使结局积极有力,有鼓舞性。■/摘自巴金《谈<秋>》,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

【以欢快的“笑声”尾】《人民日报》记者商恺采写通讯《驯服漭河》时,曾到漭河上游、中游、下游进行调查。在孟县境内的谷且节制闸附近,遇见了一位牧羊老人。老人用牧鞭指着漭河说:“漭河呀,它就像个大恶霸一样,我活了60来岁,没见它办过一件好事。自从来了共产党,才把它改成好人,办起好事来了!”说完便大笑起来。商恺对这笑声非常熟悉,因为漭河两岸都处处飘扬着这样的笑声,感到如获至宝,便把它写进了通讯《驯服漭河》的结尾,小标题是:“漭河两岸的欢声”,使人读了有余音缭绕之感。■/摘自商恺《当你即将走上新闻岗位的时候》,商恺等《采访与记者修养》

§§§第九节 名人写作习惯

【王勃蒙被打腹稿】唐代文学家王勃每次写文章之前,总要饮几杯酒,磨几升墨,然后钻到被子里遮着头睡大觉。睡后起来,就大笔一挥,一气呵成,把文章写好了。他的朋友认为这种睡后写作的方式很灵,都学着这样去写作,结果连一句话也写不出来,于是去请教王勃:“我们饮了酒,磨了墨,也睡了觉,就是写不出文章来,这是什么原因?请你介绍一下你的写作秘诀。”王勃笑笑说:“我已习惯于这种写作方式了。我钻进被子里并不在睡觉,而是在苦思冥想,孕育写作灵感,甚至彻夜不眠。我是在打腹稿啊!所以爬起来执笔写作,就一挥而就,不需要大修改了。这就是我的写作诀窍。”他的朋友听了王勃的写作经验,都豁然开朗地笑道:“原来如此!”■/宋·王谠《唐语林》卷二:王勃凡欲作文,先令磨墨数升,饮酒数杯,以被覆面而寝。既寤,援笔而成,文不加点,时人谓为腹稿也。

【李白酒后作诗】诗人李白喜饮酒后作诗填词,往往一挥而就。有一次,唐玄宗与宫人行乐,命召李白作诗词。李白已在宁王处喝醉了酒。唐玄宗见他走路摇晃不停,令两个太监扶着他,又令两人在他面前张起朱丝栏(绢纸),并准备了笔墨。李白虽已醉了,但神志清晰,正是诗兴大发之时,拿起笔来立即作了10首《宫中行乐》五言律诗,笔法遒劲、流畅,声律工整,精妙绝伦,均是上乘精品。■/唐·孟柴《本事诗》:玄宗闻之,召入翰林。……遂命召白。时宁王邀白饮酒,已醉;既至,拜舞颓然。……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即遣二内臣掖扶之,命研墨濡笔以授之,又令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踌龙拿;律度对属,无不精绝。

【杨亿作文不受干扰】宋代杨亿字大年,7岁时就能写出文章。11岁时,宋太宗亲令他赋诗,他执笔即成。后送他到中书省再次试才,执政令他赋诗,也执笔即成。杨亿每次作文,常常与门入宾客饮酒下棋,投壶赌博,笑语喧哗,却丝毫未打乱他的思路。他在小方纸上用小字如飞一样地挥写,文不加点。每写好一张小方纸,便给门人传阅、记录。杨亿作文迅速,门入疲于奔走。一会儿,数千字的文章写好了,真可谓一代文豪!■/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公名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七岁能属文。年十一,太宗亲试一赋二诗,倾刻而成。上喜,送中书再试,执政令赋喜朝京闽,诗亦立就。……杨大年每欲作文,则与门人宾客饮博投壶奕基,语笑喧哗,而不妨缔思。以小方纸细书,挥翰如飞,文不加点。每盈一幅,则命门人传录,门人疲于应命。倾刻之际,成数千言,真一代之文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