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小妹】评话艺人在开始说书之前,为了等客,常常先编出一些笑话说说。苏氏兄妹相互嘲弄的故事就是这样编出来的,思想意义谈不上,但夸张手法运用得却很熟练,苏轼满嘴胡须,苏小妹用夸张手法突出其特点,作诗嘲戏他:“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苏小妹额颅凸出,苏东坡也用夸张手法突出其特点,作诗嘲戏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轼下颚较长,苏小妹又夸张地嘲戏他:“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苏小妹双眼微抠,苏轼夸张地作诗嘲答:“几回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事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竹锁桥边卖酒家”】宋政和年间,宋徽宗建立了画院,召试画家多出唐人诗句。有一次,画院出了“竹锁桥边卖酒家”的画题,画家们大多画出了一片片的竹林,一爿爿的小酒店,以切合画题。这些画都未获得好评。有一位画家李唐构思独辟蹊径,仅画了一座小小的木桥,桥边竹林外挑出一面酒旗,上面写一个“酒”字,却不见酒馆本身,突出地表现了“锁”的题意,既切合画题,又耐人寻味,引入遐思,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被公认为最好的画,受到了宋徽宗的赞赏。■/明·唐志契《绘事微言》:政和中徽宗立画院,召诸画工,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著功夫,惟李唐但干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其得锁字意。
【“嫩绿枝头红一点”】宋徽宗为了选拔优秀的画家,出了唐诗“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作为画题。众画家都只是在通过描绘花卉妆点春色这方面动脑筋,花功夫。有的画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出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紧扣了画题,但表现得太实,缺乏空白,不能给人以想象、思索、回味的余地,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只有一幅画被他选中了:这一幅只是于绿杨隐映之处画了一位美妇人凭栏而立,以美人来妆点春色。众画工都十分佩服这幅画的绝技。■/宋·陈善《扪虱新语》:唐人诗有“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之句。闻旧时常以此试画工,众工竞于花卉上妆点春色,皆不中选。唯一人于危亭缥缈、绿杨隐映之处,画一美妇人凭栏而立,众工遂服。此可谓善体诗人之意矣。
【薛宝钗论画】有一次,林黛玉、薛宝钗,李纨在一起讨论画大观园的图样问题。宝钗道:“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界划的。一点儿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砌也离了缝……第三,要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虽然讲的是作画,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事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2回
【托尔斯泰的客观描写】托尔斯泰介绍人物时,几乎从来自己不直说:这人是个败家子、赌棍、野心家,而是让这个人物自己以一种显示出习惯的典型方式来行动,老罗斯托夫伯爵就是这样: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是个败家子,但是,当我们听到他发现自己的经济陷入困境时,仍然要求管家送来一些全新的卢布(赠送给来诉苦叫穷的妇人)。这就仿佛有意向我们揭示出他的性格。■/参摘〔法〕德,沃盖《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托尔斯泰》,《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人物描写的方方面面】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托尔斯泰对主人公的直接描写始终是与以下两方面的描写相辅进行的:第一是自我描述(主人公的自我评价);第二是从他周围人们以及他所接触到的人们的肯定和否定的感觉中来描写他。即使是小说中一些并不十分重要的人物,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总是从以下3方面来描写的:这个人物在考虑自己的问题;他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最后他实在是怎样一个人(或者由作者直接下结论,或者根据某一正面人物的思想和言行对这个人物作一概括性的评价)。像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以及在描写中作者有意识突出的刻划,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凸出、生动,简直可以让人们看得见和摸得到。■/摘自〔苏〕邬斯宾斯基《论<安娜·卡列尼娜>》,《论托尔斯泰创作》
【通过写景来写人】托尔斯泰同时代的著名批评家斯特拉霍夫指出,他通常只描写反映在他的某一个人物的内心中的景象或风景,这就是当代流行的以人物视点来描写,既写景,又通过写景来写入的手法。以下是一个典型例子。安德列是《战争与和平》主人公之一,当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绝望时,虽然是早春天气,路边的橡树,在他眼里好像一个年老的、愤怒的、傲慢的怪人,立在四周年轻的愉快的桦树当中。它似乎对于春天、对于太阳、对于生活的乐趣是完全漠不关心的。不久以后,就在这年的5月中,当他看见了年轻的、漂亮的娜塔莎后,青年时代的思想和希望都活跃起来了,这时他又见到老橡树,已经认不得它了。它立着,“完全变了样子,撑开了帐幕般的多汁的暗绿的枝叶……没有生了节瘤的手指,没有瘢痕,没有老年的不满与苦闷,——什么都看不见了。”这使他感到春天的欢乐和新生,他的苦闷和对生活的不满也都消失了。■/参摘〔苏〕贝奇科夫《〈战争与和平〉——人民英雄史诗》,《论托尔斯泰创作》
【托尔斯泰的比拟手法】在描写安娜·卡列尼娜生命的最后一刻和她的死亡时,托尔斯泰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富于感情的比拟。安娜当她生命的弦线已经扣得这么紧,即使最轻微的震动也会把它震断的时候,还在坚忍地活下去,可是她的生命的火焰在她周围的一片黑暗中已经像烛火一样暗下去了。安娜曾这么想过:“已经不再要那烛火的时候,为什么不吹熄它呢?”而安娜死亡的场面也是以诗样的比拟来结束的:烛火“闪出比任何时候更为明亮的光辉,向她照亮了先前在黑暗中的一切,然后哗喇响了一声,渐渐暗淡下去,永远熄灭了”。■/参摘〔苏〕邬斯宾斯基《论(安娜·卡列尼娜)》,《论托尔斯泰创作》
【思想与人物密切结合】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描述着马车夫姚纳替人们赶车,他企图对一切人讲讲他的死了的儿子,这里面“感动人”的是什么东西呢?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安东诺夫在读过高尔基的《狰狞的情欲》后,才知道“感动人”的原来是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不管贫穷和饥寒怎样迫害他,不管怎样污蔑他,他的心地仍然是纯洁的、无瑕的、善良的。”读者通过艺术形象、通过人物而了解小说的思想。抽象的思想是具体地体现的,是转化为人物的,这是艺术作品的特点。再举一例,即使很久没有重读《套中人》,而且忘了别里科夫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详情细节,我们只要想起这篇小说的思想,只要想到站在生活外面的人,一个穿着套鞋和翻起了领子的外套、微微曲背的胆小的人,立刻就会在我们的眼前站起来。这表明小说中人物越清楚地代表一种思想,思想与人物的结合越密切,这一作品的艺术性就越强。■/参摘〔苏〕安东诺夫等《论短篇小说的写作》
【契诃夫谈人物描写的旧式方法】俄国小说家库普林写了一个中篇《在休息中》,寄给契诃夫,请他指教,但要只谈缺点。契诃夫谦虚几句后说:“您按旧式方法描写您的人物——那些演员,如同100年前所有的作家描写他们一样;什么新东西也没有。第二,在头一章里您致力于描写相貌,而且又是按旧式方法,这类描写是删掉也行的。把5个人物的相貌描写得很清楚,就会使得读者的注意力疲劳,结果终于失去了任何价值。刮过胡子的演员们是彼此相像的,如同天主教僧侣一样,不管你怎样下工夫描写他们,也仍旧彼此相像。”■/摘自〔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
§§§第五节 议论与说明
【改为“多大功劳”】1952年1月4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有一段议论,原文是:“当然,对于所谓‘手上不干净’的,还应该区别他是贪污、浪费或是公私不分、占小便宜。经过深入的调查之后,应该实事求是地分别处理。……但是像刘青山、张子善等大贪污犯,则不论他们有多少功劳,都是不可宽恕的了。对于这种变质的分子,有多少就必须清除多少。”后来,这一段议论修改为:“当然,对于所谓‘手上不干净’的还应该区别轻重大小,经过深入的调查,实事求是地分别处理。……但是像刘青山、张子善等大贪污犯,则不论他们有多大功劳,都是不可宽恕的了。对于这样的叛徒和毒虫,有多少就必须清除多少。”改文把“多少功劳”改为“多大功劳”,论点更明确、更突出了;同时,把“变质分子”改为“叛徒和毒虫”,概念也更清楚、更贴切了。■/摘自郑颐寿《辞章学概论》
【具体化为五个“一切”】1952年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论文《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其中一段原文是:“必须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毫无例外地充分发动群众,把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坚决进行到底。”在全国范围内”含意比较空泛。后来这一段议论改为:“必须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在一切党组织,一切政府部门和军事部门,一切国营和公营的工业、交通、银行、贸易的机关和事业,一切合作社组织、青年团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各级领导机关,以及一切和上述多方发生关系的私人工商事业,都应毫无例外地充分发动群众,把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坚决进行到底。”将“在全国范围内”具体化为“在一切……一切……一切……一切……一切……”论述就周密得多,更富有逻辑性了。■/摘自郑颐寿《辞章学概论》
【《中国石拱桥》的改写】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有一段说明,原文是“在世界桥梁史上,石拱桥是比较早的。但中国石拱桥更为悠久”。“石拱桥是比较早的”,说明不明晰;而且前后两句并无转折关系,无需用连词“但”。后来改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里将原文两句改为两个自然段落:前一段泛指石拱桥的历史及其作用,后一段集中说明中国的石拱桥。这样说明,明晰、确切;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就突出了。■/事见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人民日报》1962年3月4日;初中《语文》第三册
【改为“几万分之一”】郑文光在《宇宙里有些什么》中有一段说明,原文是:“这些星星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组成的。最稀薄的只有地球上空气密度的十二万分之一,即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空。你走入这样的恒星内部,简直如入‘无物之境’呢。”实际上,这些星星,人一进去就会全身毛孔出血,窒息而死,哪能还有“如入‘无物之境”的感觉呢?“十二万分之一”这个数字也不确切。因此,作者将这些随意性的说明文字删去,修改为:“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事见郑文光《飞出地球去·世界是广阔的》;《宇宙里有些什么》初中《语文》第三册
§§§第六节 比喻与比拟
【“春莺”与“暮鸦”】宋代诗人黄庭坚写过一首《嘲小德》,有“学语春莺啭书窗秋雁斜”两句,描写小孩学语像黄莺叫,拿着笔在窗上写字像秋天的雁斜飞成。人”字那样。写好后,诗人再三推敲,觉得这样比拟不贴切,缺乏真实感;于是改为。学语啭春莺,涂窗行暮鸦”。意即小孩用笔在窗上乱涂,涂成一团团的小黑点,好像傍晚天空的乌鸦;感到这样比拟很贴切,富有真实性。■/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皋杂录》云:“鲁直《嘲小德》有‘学语春莺啭。书窗秋雁斜’。后改为‘学语啭春莺.涂窗行暮鸦’,以是知诗文不厌改也。”
【朱庆余的《闺意》】唐代诗人朱庆余曾将自己所作的几十首诗送给水部郎中张籍,想得到其赏识。考期将近,朱庆余坐卧不安,又不好意思去当面问张籍自己诗作水平如何,于是用比拟手法写了一首诗《近试上张籍水部》,即《闺意》,给张籍,进行试探:“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作“画眉”,把闺房情事比作考试,虚拟了一个妆罢问夫婿的场面:要拜见姑舅了,画眉画得纤浓适度、深浅入时,合乎舅姑的心意吗?张籍看了此诗心领神会:这新娘子急了。于是写了一首诗回答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抵)万金。”其意是放心吧,你明知自己诗文有多少份量,还沉吟什么呢?他们都说你的诗文价值连城哩!从此,朱庆余的名声传遍京城,不久就登科及第了。/宋·尤袤《全唐诗话·朱庆余》:朱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
【曹邺咏鼠】唐宣宗时,诗人曹邺初任洋州刺史,目睹洋州城中一片破落景象,但州衙修得富丽豪华,迎接他的官吏、士绅都是肥头大耳,肚壮腰圆。新官上任第二天是鼠年元旦;,曹邺看了州衙官吏、士绅为他设宴迎候,想到一路上老百姓的疾苦,这时恰巧一只肥大的老鼠窜过去,心里想这些官吏、士绅都像这只肥大老鼠。猛生一计:“各位,今日是元旦,又是鼠年开头,请大家以咏鼠为题,各吟诗一首,以为酒宴助兴。”有一个作恶多端的赵别驾随口吟道:“十二属相鼠为首,鼠年说鼠最风流,五谷杂粮鼠爱吃,还有一着善偷油。”……曹邺听了各位的咏鼠诗,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拍桌说道:“听尔等鼠诗,即知尔等鼠行,尔等就是一伙吃人的恶鼠。”说完,立即大笔一挥写下了那首以鼠喻吏的名诗《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淮遣朝朝入君口?”写完,大喊一声“退席”,把这些官吏、士绅都赶出衙门。■/摘自郭新成《怒写〈官仓鼠〉》,《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珍闻录》
【李季学信天游】诗人李季在陕北三边工作时,爱上了民歌信天游。他常跟着妇女哼唱信天游,慢慢地会唱了,并学会了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他用信天游形式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香香人才长得俊”,“地头上沙柳绿榛榛,王贵是个好后生”。这就是李季写的成名作《王贵与李香香》。■/事见李季《我是怎样学习民歌的》,《创作经验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