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这才是战争
29341100000010

第10章 巨鹿之战(下):项章斗法

第一回合

现在的情况,《史记》上说是:“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这短短的十个字就是当时的战场态势图。十个字提供了惊人的信息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概括本事;短短一句话的信息含量这么大,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理解能力,一句话就能看出那么多东西。但问题就来了,项羽本来在漳水北面,怎么跑漳水南面去了?

在说项羽行动前先看看章邯布下的阵势,见巨鹿之战。

章邯左翼背靠太行山,前沿以滏口陉为依托,这下左边是不会有问题了;右翼是以漳水和洹水为依托构成,也很牢固;而河内和上党则是章邯的两个后方基地。章邯摆出这个阵势主要目的是先守住项羽西进的两道门户,一是河内,二是上党。而他自己如果碰上不利情况,南下是河内,西边是通向上党的太行第四陉滏口陉,随他怎么走,安全是有保障的。而且在守住的情况下又可进一步图谋赵地。由此可知,“章邯军棘原”中的棘原在哪了。古人没有给我们答案,只告诉我们在漳南,但我们自己可以判断出来,棘原就是连接邯郸、上党、河内的交通要道所在地,《孙子兵法》里把这样的地形称成衢地。章邯选择把自己的老营设在这确实表现出了名将的水平。由此更可知,在《史记·项羽本纪》称在九战王离时,章邯是“军漳南”,之后是“军棘原”;而《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里在九战王离时就说章邯“军棘原”,可见《项羽本纪》为是,《张耳陈余列传》为非。

那么面对章邯的阵势,项羽要做的就是破解,秦军左翼是动不了了,但右翼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名将嘛,没人傻到会直接正面去硬突,从侧面切进去挖掉它才是正经的。从哪挖?秦军右翼,要想击破章邯只有从他的右翼动脑筋,从这去渡漳水,去挖动章邯。

挖成功了没?我说,没有。大家可能说:不对啊,司马迁说了“项羽军漳南”啊,不是切进去了吗,你怎么说没挖成功呢?确实是没成功。因为后文讲了司马欣去咸阳,回来时回的是棘原,说明章邯在棘原没挪窝。在前文我就讲了,用兵两忌:一忌后路被断,二忌侧翼暴露。项羽“军漳南”是一个勾拳,当然肯定不是主力,主力在和章邯正面对峙呢。想要的效果就是击秦军侧翼以求断其后路,从效果上看,没达到效果;章邯依然牢牢占据棘原,说明勾拳部队被击退了,更说明秦军右翼貌似空旷,其实防守很严密。很正常呀,一般用兵打仗都会想到从这攻,这儿明显就是秦军重点防御地域,是主要防御方向,看起来有文章可做,实际上是碰上了硬骨头。而且秦军右翼的防线是双层的,漳水是第一层,后面的洹水(今安阳河)是第二层,楚军想要从两者之间仅十几千米的间隙中插进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所以真正的战场情况应该是“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不利。”司马迁把“不利”两字给省了。这是古人写史常干的事,特别是纪传体。第一回合,章邯防御成功,小胜,两军在漳南秦军右翼这一侧也形成对峙。

第二回合

这时《史记》说:“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相持未战”,没有问题,双方正对峙于棘原一带,项羽一次试探性的渡河攻击已经流产了。大家都在动脑子,怎么打破僵局。“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问题就来了,既然相持未战,何来秦军数却?

那么“秦军数却”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事情?现在项章在对峙中,没看见秦军退了。那么传到二世那去的就是之前的事了。之前,秦军在哪?在巨鹿南,前文已说过,王离战败后章邯不可能独木支撑,势必要收缩防御。更何况王离集团被歼灭,王离被斩杀这么大的事不可能瞒过秦廷,章邯当然有责任,不被骂死才怪呢,其性质之恶劣、责任之大足以砍掉章邯的脑袋,这就是为什么章邯会那么害怕,后来会投降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才是“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从巨鹿南退守棘原的章邯虽然挫败了项羽第一次渡漳水的图谋,却因为巨鹿之败受到了秦廷的调查和责备,双方对峙之外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军事没办法,那就搞政治劝降,这叫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古今同理。一心想立功的陈余就写了封信给章邯,大意是你章邯跟着秦国混不会有好下场,还是快点弃暗投明,识时务者为俊杰云云。正好章邯派去咸阳的司马欣回来了。

司马欣回来告诉了章邯非常不好的消息:朝廷已经不信任我们了,赵高弄权,我连赵高的面都没见成。面没见成也就算了,他还要抓我砍我脑袋,幸亏兄弟我是个苦出身,从小打熬身体跑得快,不然就没命了。也正在这时,项羽又从秦军侧翼做起了文章,上次“军漳南”是个战术迂回,距离短了点,不行,那这次来个战役迂回,玩个大的,对整个秦军侧翼来个包抄。项羽一边让魏豹利用他和章邯在对峙的机会攻略原魏东郡之地,一边让赵将司马卬行进长途迂回,目标直指河内,并成功得手。需要指出的是,魏豹攻略魏地的行动可不仅仅是略地,还负有给司马卬掩护侧翼的任务。这样一来,项羽在秦军右翼形成了一翼包围。一个后方基地——河内被夺取再加上司马欣的报告,章老头这下也着急了,这不正好项羽在搞政治攻势,咱配合一下,派人去摸摸底,给自己留条后路,将来咱们也能算个战场起义什么的。不过呢,章邯手握重兵,这段时间又没吃啥亏,虽然河内失守,但左翼后方的上党项羽无论如何也是动不了的,谈判的资本还是有的,所以章邯的调子肯定硬了点,来了个漫天要价。

你章邯来谈投降还那么牛,项羽才不干呢,和我谈条件,门都没有。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打疼了你,你章邯就老实了。上次攻了下右翼发现不好办,进攻秦军左翼那是想都别想,那可怎么办?项羽想的居然还是做秦军左翼的文章,切断章邯另一个后方基地——上党和章邯的联系。

要想切断章邯和上党的联系可不能强攻滏口陉,那是天险,强攻难度太大,从这一侧进行迂回也不现实。这时就显出项羽的水平来了,他要中央突破,直插章邯心脏,他找的目标是三户津,从这渡漳水直接把章邯一切为二。前面就说了项羽第一次“军漳南,不利”。我们读史时可得联系上下文,现在是“蒲将军日夜渡三户津,军漳南”。这不前面已经“军漳南”了,怎么又渡漳水,“军漳南”呢?这正说明前次战术迂回并没成功对秦军侧翼形成威胁,军“不利”,所以才有司马卬的行动,才有第二次从三户津渡漳水再次“军漳南”。

此时的章邯虽然决战的信心已动摇,但名将的素质还是摆在那的。他深知如果楚军在漳南站稳脚,那他就有被项羽分割为二的危险,上次在巨鹿他和王离被项羽分割的教训犹在眼前。那不行,得把渡河的楚军干掉。可惜事与愿违,章邯没打赢。虽然司马迁只说“与秦战,再破之”六个字,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两战打得肯定是无比惨烈。强渡成功的楚军一边拼命抵抗秦军潮水般的进攻,一边抓紧一切时间建立营垒,对岸的楚军源源不断地向正在建造的营垒拥过来,继而马上投入到战斗中。章邯没能阻止楚军渡漳水,这就意味着秦军中路被楚军插了颗钉子,随时会被楚军分割为两段。

第二回合,楚军胜,赢得关键性先手。因为缺乏资料,所以对楚军两次“军漳南”行动一胜一败的原因只能推测。不外乎两点:

一是第一次“军漳南”时,战场态势章邯并不吃亏,章邯有战的决心;第二次发生在章邯派使谈判,章邯已生狐疑之心,秦军作战决心动摇正是楚军进攻的有利时机。

二是从“日夜渡三户津”这几个字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作战决心非常坚定,在使用兵力上一次性投入大量部队,这保证了强渡成功后其突破点上能迅速投入后续兵力,以强有力的后插保证了突破点的牢固;并且在与秦军作战时后续部队能源源不断跟上,进一步扩大了突破口,为继后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三回合

我们再来看下现在的战场态势。楚军主力依然在滏口陉、漳水一线和章邯对峙,而楚军一部已成功渡过漳水建立了桥头堡,直接威胁章邯大本营棘原,随时能纵向发展将秦军拦腰截为两段,而别军司马卬已占据河内。秦军虽然实力并未大损,但因为在三户津战败已有被楚军分割的危险,尤其是右翼的漳南这一块,只要楚军继续利用三户津形成的突破,必将被包围。用小说里经常说的“口袋阵”来描述,司马卬和魏豹就是构筑成袋底的这一块,而袋口呢,就由蒲将军来封。这个口袋装的是章邯集团在漳南的这部分军力,也就是章邯的主力。现在袋底没什么问题,那袋口呢?袋口能否封住,关键就在于能否成功分割秦军左右两翼,那就得看蒲将军的了。另一方面,对于章邯来说,他的主力部队已经面临被包围的危险,章邯必须做出对策,走出营垒,开始他的解救行动。他有三个对策:一、固守待援。现在可不会有什么援兵了,只要这个将军不是白痴,没人会这么选。二、组织反击,夺回三户津。这一步是必需的,章邯已经做过了。司马迁明确说了“再战,破之。”在三户津这已经打了两仗,一是秦军阻击楚军强渡,二是章邯指挥的反击作战。很明显,反击失利。三、撤退。跳出项羽设置的包围圈,和项羽重新来过。只要章邯避过现在楚军正在切进来的锋刃,章邯就还有机会继续把棋走下去,所以章邯决定向西北方向滏口陉移动,依托太行山继续和项羽玩。

实际上,蒲将军这次渡河强攻有个问题,项羽在这么一个要害位置投入的不是他的主力,而只是蒲将军一部。问题就在这,这样的进攻部署是违反基本军事原则的,就是“在主要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兵器”。章邯没有去考虑这个问题,也许当前的战况已经不容许他仔细去想为什么项羽没有投入他的全部力量,也许两战皆败北已经让他心胆俱寒。

换回项羽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在三户津强渡成功,占领了一突出部。一般用兵都会继续投入兵力,让战役预备队在此一线投入战斗对秦军纵深实施突贯以求彻底割裂秦军防御体系。这样打仗叫按部就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都会。继续攻击,面临的问题很简单,挨个夺取秦军在此一线的坚固堡垒,这样的攻坚战斗势必是血战,代价不会小。像项羽这样的天才是不会这样蛮干的,大家千万别被自古以来项羽脸谱化的形象给迷惑了,以为霸王一定是以武勇和蛮力取胜,要这样项羽是做不到一生七十余战从无败绩的。另一方面,继续发展进攻也是需要时间的,章邯可以安排一支阻击部队,利用坚固堡垒抗击楚军攻势,自己率主力趁楚军尚未能封住袋口之际跳出包围圈。要是被章邯跳出去了,那巨鹿之战就还得打下去,有几十万秦军在上党这一带,项羽是万万不敢挥师西进咸阳的。

那项羽到底会怎么做?之前讲了虚分和实分,隆美尔在北非是虚的,项羽在巨鹿是实的,可现在在三户津项羽又来了个虚的,看起来是实,实际上是虚,大家都是高手,项羽可没指望就凭蒲将军在漳南立稳了脚就能分割包围章邯,要的就是章邯移动,从坚固堡垒里走出来,走出来了才好打你。这就叫虚实,这就叫怎么去调动敌军,这就叫奇正变化。中央突破按理是正兵,是常规战法,可目的不是去分割敌军,而是去制造对敌军不利的战场态势来调动敌军,所以就成了虚招,成了奇兵。高手用兵,可不能用常理去推测。

那么项羽调动了章邯想干什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章邯肯定往滏口陉方向撤退,那是他的活命之道。项羽呢?

项羽当然是在半路上设伏,要击章邯啦。这就是为什么项羽没在三户津投入主力部队的原因,主力在设伏呢,设伏要击章邯可比一个一个去攻打坚固堡垒容易多了。这就是“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项羽用兵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使用魏豹部和司马卬部实施战役迂回,夺取河北诸城及河内,把袋底给修好了。第二步,使用蒲将军部对三户津实施中央突破,制造分割包围章邯的战场态势。这是装出一副要封口袋的架势,能封得了吗?当然不能,别说只是蒲将军部,主力全上也得花上点功夫。其实就是喊个话:喂,章邯,你快跑吧,再不跑来不及了,我要包围你了。第三步,章邯很听话,跑了,那不行,虽然刚才的封口袋动作是装样子,可还是要封起来的,那咋办?在上面准备个大锤子,章邯一露头就劈头盖脸地砸下去,一锤子把章邯砸回口袋里。可见,项羽并没有被楚怀王的“先入关中者,王之”给冲昏头脑,始终坚持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一军事思想,是年他才26岁啊,26岁的人就能有这等境界,可谓战神矣。

这就是兵法上说的:“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这句话在说,想要引诱敌军进入对我有利的态势作战,关键在于调动敌军,而调动敌军的关键在于攻敌之必救。如果只是认为像“围魏救赵”这样的才叫攻敌必救,那不必再去读什么兵法了。项羽这一战就是这句话的天然注释。我用下面这句话来注解:昔项羽、章邯战于巨鹿。三户为邯之要冲,羽攻三户,则邯必救,救之不胜,则邯必走。走而要击之,故大破邯于汙水。

孙子那句“能因敌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也许就是指项羽的吧。项羽一直能牢牢把握章邯的动向,通过自己的军事行动逼迫和诱骗章邯跟着他动,章邯也算是当时数三数四的人物了,却始终跳不出项羽的掌心,这就是项羽的水平。

惨败后的章邯被迫按照项羽的设想向洹水以南殷墟方向撤退,身陷楚军包围之中,他再也没有翘尾巴的资本了,只能再次派出使者去谈判,不同的是上次谈判谈的是合作事宜,这次只能谈投降事宜了。接下来就没啥好说的了,章邯投降,坑杀秦兵,项羽进关摆鸿门宴教育刘邦。

纵观整个巨鹿之战,项羽把如何割裂秦军防御体系,把整个秦军战术体系分割成较小的集团并加以包围歼灭的全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在第一阶段针对秦军两大集团结合部缺乏保护的弱点,果断把攻击点定在秦军甬道之上,有效地分割了秦军两大集团的联系,得以顺利歼灭失去支援的王离部;在第二阶段,面对坚固的秦军防御体系,大胆地使用中央突破战法,制造出将要分割秦军左右翼的战场态势,诱骗章邯走出坚固防御阵地,并对章邯实施要击,实现了分割秦军防御体系、包围章邯的最终目的。用以后章节将要讲到的内容来说就是,第一阶段,项羽识别出了秦军的虚实,找出了秦军的薄弱环节,以正兵强击得手;第二阶段,项羽以奇正变化之道,实施分割秦军的假动作,最终制造出了秦军的薄弱环节,奇兵要击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