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富爸爸财商培养-香港H股完全攻略
29374700000014

第14章 H股部分行业概述(4)

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医药行业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能够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化学制剂4500多种。生产原料药的能力已达40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青霉素及a—内酰胺类药物和维生素等已成为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独具优势的中药行业,也发展到有40多种剂型、8000多个品种。生物工程药物,国外已批准50余种,我国已能生产20余种。2004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1975亿元,销售1500多亿元,利润突破了百亿元大关。我国医药行业已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有6000多家药厂、1万多家批发企业、12万家零售药店,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已成为医药大国。而且从产出效应来看,我国制药业只有全国1.87%的资产,却实现了全国2.47%的利税与4.42%的利润。从这两个指标看,制药业在各行业的排名是比较靠前的,尤其是利润,名列39个行业的第7位。这说明了制药企业总体上的自我发展能力非常强。

“九五”计划的五年,我国医药经济继续保持连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医药工业总产值、工业资产总量、医药商业销售额在“九五”前几年分别达到年均递增16.4%、15.9%、13.8%的水平,增长速度不仅快于全球医药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也快于我国GNP的增长速度。

进入21世纪,医药行业要发展为高技术、外向型为主导的产业,我国的医药产品市场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医药经济运行情况看,2006年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发展的局面,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0%;商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8%;商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0%。

二、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药品需求将持续稳步高速增长

促使我国药品消费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人口数量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目前,老年人药品消费已占50%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人关注健康。

(二)影响国内医药市场的关键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随着居民人均收入将稳步提高,以及人口老年化进程加速,保健品市场和OTC市场必将出现大幅增长。

2.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险的全面实施对公费医疗造成的医院用药水平过高将起一定的遏制作用,但由于其覆盖面扩大(从公费医疗的1.5亿人扩大至3亿人),会抵消部分低用药水平所带来的需求萎缩因素。但医疗保险的全面启动只能逐步落实,因为还有大量相关的配套工作还有待完善。

从目前情况看来,医院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改革对医院用药的增减影响,还并不明显。该政策近年应该不会对医药市场产生太大影响。

医院按“营利”和“非营利”分类将会改变药品利润的分配格局,压缩医药商业的利润空间。

(3)中国加入WTO后,降低药品进口关税、大型医疗器械取消管制影响不大;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对医药市场影响较大,因为这意味着封闭多年的医药商业将受到国外企业的冲击,对于经营企业多、小、散、市场开发能力弱的药品消费比2005年净增80亿元。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将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大要素在我国现阶段还不成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交易模式的推行持审慎态度。2005年在国内医药市场上有十几家电子商务网站在大作宣传,其中有几家公司颇有实力,有望近几年出现一定突破。

(三)医药行业正面临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竞争环境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潜力尚难以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但是发展态势较好,呈增强趋势。

1.“洋药”进军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丹麦一家公司生产的胰岛素最先通过卫生部进口药品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第一张进口药品注册证起,已有100多个国家、50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的药物获得卫生部颁发的进口药品注册证。进口药品和三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在我国目前已占50%的市场份额,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70家158个品种典型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前几个月药品消费货源构成比例为:国产药占57.22%,合资药占29.33%,进口药品占13.45%。

2.国内合资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建立合资制药企业要比颁发第一张药品进口证要早一些时间,首家合资企业是在天津建立的日本大冢公司,接着葛兰素威康、施贵宝、史克、默克、拜耳、罗氏等世界医药巨子纷纷通过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方式,抢占我国药品市场。迄今,世界25强跨国制药已有20多家在我国建立了合资、独资企业。目前,外国制药企业在我国建立的合资、独资企业已达2000余家。从长远看,我国临床需要的专利药品将主要依靠进口和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它们所占市场的份额将有可能达到70%。目前,国内药品市场规模约为10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企业产品约占50%的市场份额,进口药和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分别占15%和35%的市场份额。

3.美国是中国医药品出口额最多的国家。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医药品主要依赖于价格优势,但竞争力正逐渐减弱。主要原因是中国制造业在新药研制、工艺技术开发、生产集中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美国强生公司1997年销售收入为226.5亿美元,其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是21.4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9.5%。而1998年中国391家大中型医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为462.15亿元(约55.7亿美元,为强生公司的1/4),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为7.4688亿元(约0.92亿美元,为强生公司的1/24),占销售收入的1.65%。

4.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三个重点是中药、生物工程药和有优势的化学原料药。

中药方面:中国传统中药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中药历史,在中药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随着生物基因技术的发展,将中药与其相结合必会产生巨大的开拓空间。

生物制药方面:我国的起步并不晚,有的技术在国际上还处于最先进的地位。在组织管理上,我国1983年就在北京建立生物技术开发研究中心,还设立了相应的生物技术领导小组或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我国成立的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其需要加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迄今为止,我国已有近40多个基因工程医药处于不同的研制阶段,并形成了一支近万名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科技队伍。

化学原料药方面:资料表明,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已转向亚洲。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为争夺世界原料药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印度在布洛芬、卡托普利、新诺明、TMP羟氨苄、环丙沙星、乙胺丁醇、雷尼替丁、氢氧化铝、I氯霉素等品种上目前处在领先地位。我国在青霉素、Vc、解热镇痛类等品种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头孢类有望成为我国未来较具竞争力的品种之一。此外,药品降价不会波及原料药,2006年以来药品零售价大幅下调,但其矛头所指的是我国流通领域中一直为国人所诟病的“虚高定价”,其对生产厂家的影响较小,对原料药市场的影响就更小。

(四)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世界医药发展趋势——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为基础,结合生物信息学,对基因疗法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发展。

20世纪世界医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末的前后几年内,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给未来新药的研究与生产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

世纪末的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给新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带来了广阔的空间。21世纪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为基础,对基因疗法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发展。新药的研发将基于基因和分子水平。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生物信息学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医药产业不断信息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基因科学与信息学完美结合的生物信息科学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从方法学角度上说,将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通过大量物质资源组合而产生多样化合物的组合化学等方法产生出大量的新物质,通过高效筛选方法得到新药的方法为主。其中包括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的基因工程药物,如已上市的“人胰岛素”;有利于植物细胞表达系统的植物基因工程药物,如利用植物生产动物疫苗;有利于动物活体作为基因表达的动物基因工程药物,如类似于利用羊的β乳球蛋白调控a—胰蛋白酶基因在羊的乳腺中进行表达,生产治疗肺癌或肺气肿的a—胰蛋白酶的方法;有利于外源基因作为药物直接导入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利于人类基因序列数据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高通量基因表达和功能筛选结合体外药效研发得到新药的方法等等。而核磁共振、X射线晶型分析、酶降解、基因测序、基因重组和合成等技术将新药的研究拉入分子水平。

2.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20世纪,我国在抗癌生物药物、抗艾滋病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和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1世纪将在不断汲取国外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将生物技术和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相结合,充分利用天然药物资源,追赶世界医药先进水平。

3.社会需求将在改革中保持稳定适度的增长态势。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是构成医药市场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的基因因素。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卫生保健期望值的日益增大,则将使医药商品这一特殊的消费品市场充满活力。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需求增速的总体放慢,医药消费需求也呈现增势趋缓的态势。主要原因之一是居民收入增幅放慢,消费率略降;二是居民购买力分流,消费资金相对减少,加之住房、教育体制的改革,使部分居民消费流向这些方面;三是居民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性,盲目消费减少;四是消费信用的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升级,使消费处于积累阶段。

4.经营结构和经营思想的调整将促进经营活动有序进行。将出现进口药降、合资药稳、国产药增长的结构性变化。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推行,医疗体制改革的更加深化,各省、市、自治区公费医疗可报销目录相继出台并不断调整充实完善,新医保制度的运作,用药报销范围的限定及新的物价政策的影响,进而引起药品消费结构的变化。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70家158个品种典型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前几个月药品消费货源构成比例为:国产药占57.22%;合资药占29.33%;进口药品占13.45%。从药品类别看,抗生素抗感染药占158个品种典型调查总额的35.78%;消化系统用药占11.43%;解热镇痛药占8.17%;循环系统用药占7.70%;非抗生素抗感染药占5.49%。在抗生素抗感染药中,青霉素类居于首位,比重为42.38%;头孢菌素类位居第二,比重为41.27%;大环内酯类居第三位,比重为11.63%。

5.医药零售市场可望持续畅旺。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各地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完善,医药零售以其周期较快、效益好、税收优、无拖欠、经营灵活、可适应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等特点,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据统计2004年全国六大类医药商品销售中,对居民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47%左右,显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逐步向大型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在医药零售持续畅旺的同时,医院门诊人数、住院床日数、用药水平则出现了相应的回落。

6.农村市场将成为医药行业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医药市场份额绝大部分在城市,农村只占了一小部分。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占药品消费的比重约为12%—14%,农村与城市人口人均享用药品医疗器械金额之比为1∶9,其医疗水平与用药水平相差悬殊,还有部分地区缺医少药。目前医药供应部门受传统计划经济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的影响,对农村变化的客观形势缺乏必要的调查分析,致使农村中蕴藏的巨大购买力不能够充分有效地挖掘出来。因此,积极做好农村市场调研,加速建立农村药品供应网络体系,加快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满足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已成为各级工商企业的共识。

7.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的配套改革仍将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自1996年8月起,国家相继颁布了《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规定和一系列配套文件,试图从根本上控制住药品价格,经过一年多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一是新作价办法要求企业必须以实际进价作为定价基础,却没有为企业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二是操作上难度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购货方很难获取到第一环节供货方的实际进货价格;三是由于价格在某一区间内过于频繁的变动,即使采取连锁店的形式,由于各个药店同一药品销售时间的不同,在价格上也必须存在差异,而采取加大进货量的方式,又会相应增加库存管理费用,减缓资金周转,从而直接吞噬企业的利润。如果采取降低药品部分批次差率的方式,企业的毛利水平和毛利总额又难以保证。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规定,还没有从根本上制止药品价格的混乱局面。2004年以后国家计委决定对现行列入中央和省级政府定价目录的药品不再公布出厂价和批发价,只公布零售价的限价政策虽起了一定作用,但彻底解决药价“虚高”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加快医疗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及实施医药业方面的配套改革,理顺和化解药品价格深层次的矛盾,同时强化审价、定价和监督检查力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