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
29377200000007

第7章 谚语(6)

那么,春夏养阳,在具体的生活中,人们应该怎样进行呢?

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气”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主食”和“副食”。繁多复杂的各种食物有着一个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皆不离“五味”——酸、甜、苦、辣、咸。

凡是属于味辛、甘的食物,人口人胃,在人体内发散为“阳”(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凡是属于酸、苦的食物,入口入胃,在人体内涌泄为“阴”(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用唐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里的原话来说,就是:“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

显然,生活中,人们讲究养生保健,讲究春夏养阳,在具体的生活中,人们在生活饮食方面就需要注意适当多食用些味辛、甘的食物。

那么,生活中究竟有哪些食物是属于阳性的食物呢?

《食补食疗》一书里作了这样的记载,其原文为:

辛性食物莙达菜、莲藕、茄子、蕹菜、蕃茄、茭白、蕨菜、白萝卜、冬瓜子、丝瓜、洋葱、竹笋、香花菜、萝卜子、藕节、土豆、菠菜、荠菜、黄花菜、青嵩、大头菜、芹菜、瓠瓜、冬瓜皮、黄瓜、豇豆、肉桂、豆腐、黄大豆、绿豆、赤小豆、黄豆、薏仁、蚕豆、刀豆、荞麦、高粱、粳米、糯米、豆米、小米、陈仓米、大麦、小麦、木耳、蘑菇、白薯、蜂蜜、蜂乳、白木耳、牛奶、羊乳、甘蔗、柿子、橄榄、柑、苹果、荸荠、杏子、百合、梨、落花生、白砂糖、白果、陈皮、桃仁、西瓜、西瓜皮、甜瓜、菱角、山楂、李仁、香蕉、桃、椰子瓤、罗汉果、樱桃、桑椹、荔枝、黑芝麻、榛子、橘、柚、芒果、栗子、大枣、无花果、酸枣仁、莲子、李子、葡萄、胡桃子、龙眼肉、百合、黄鱼、泥鳅、鲳鱼、青鱼、鳙鱼、鲢白、鳗鱼、鲅鱼、龟肉、鳖肉、塘风鱼、鲤鱼、鲫鱼、田螺、鳝鱼、虾、海马、蚶、酒、猪肺、猪肠、猪肉、猪蹄、猪肝、猪肚、羊肉、鹿肉、猫肉、鸡肉、鹅肉、蛏肉、鹑肉、熊掌、火腿、鸭蛋、燕窝、枸杞子、榧子、南瓜子、芡实、香蕈。

秋冬养阴

前面说了春夏养阳,这里要说的是:秋冬养阴。

然而,同前面一样,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人皆离不开自然界规律性变化的反映——秋冬。按照中医的认识来说:秋冬养阴。具体联系到人生活中养生保健的认识来说,秋冬季节,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自然要比春夏的季节多些。所以说,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和讲究“秋冬养阴”,这是属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客观上的一种自然要求。

那么,秋冬养阴,在具体的生活中,人们应该怎样进行呢?

其实,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与其“阳气”一样,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繁多复杂的各种各样的食物。

讲究秋冬养阴,在具体的生活中,人们在生活饮食方面就需要注意适当多食用些属于味酸、苦的食物,因为入口入胃,在人体内,涌泄为“阴”(即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那么,生活中究竟有哪些食物属于阴性食物呢?

《食补食疗》一书里作了这样的记载,其原文为:

酸性食物蕃茄、木瓜、马齿苋、酵、赤小豆、蜂乳、柑、橄榄、柠檬、杏、梨、枇杷、橙子、桃、山楂、叶紫瓤、石榴、乌梅、荔枝、橘、柚、芒果、李子、葡萄、鳟鱼、猫肉、香橼、佛手。

苦性食物苦瓜、苦菜、大头菜、香椿、淡豆豉、蒲公英、槐花、香橼、佛手、薤白、慈菇、酒、醋、荷叶、茶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李仁、海藻、猪肝。

(第十二章)天地阴阳与五气五味

(第一节)谚语

营养物质其阴阳,人体健康离不开。

随着季节起变化,天供给人以五气。

天地阴阳年年合,大地万物年年生。

主食副食尽管多,皆离不开食五味。

(第二节)天地阴阳合,大地万物生

自然界中,天地阴阳合,或曰天覆地载,万物生。但是,用阴阳说的解释来说,叫做:未生出地面时,称之为阴处,又称作为阴中之阴;如果是已经生长出地面,就成为阴中之阳。

然而,万物生长的过程中,阳和阴有各有不同的作用:春夏属阳,因为春天阳光温暖,夏天阳光炎热,使万物生长茂盛;秋冬属阴,因为秋天清凉,冬天寒冷,使万物成熟收藏,或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

总之,自然界中,天地年年阴阳合,大地年年万物生;其万物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用《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日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第三节)天供给人以“五气”地供给人以“互味”

用《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里的话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所谓“天食人以五气”,就是指非人所为自然界中的天供给人们必需的空气。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谁都离不开空气,人要呼吸新鲜的空气才能生存。古人说的“五气”,只不过是个比喻。实际上,人体内所需要的气,除了营养物质——阴阳之气外,亦离不开自然界中的空气,并且空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人实际上亦应之,如风、暑、湿、燥、寒等;显然,亦可称之为“五气”;生活中,谁也离不开。所以古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其意思说:五气由鼻吸入,储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当然,这种结果是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之气与呼吸的空气相结合的一种必然的反应。

所谓“地食人以五味”,是指:非人所为天供给人们所需要的一切的营养物质来养身,人才会有健康,才会延年益寿。为什么这样说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来说,人体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其皆来源于大地上的万物,即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主食”和“副食”。所谓“主食”,是指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的粮食;所谓“副食”,就是生活中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的肉类(包括鱼在内)、菜蔬、水果、禽蛋等。

然而,尽管食物繁多复杂,但皆离不开“五味”——酸、甜、苦、辣、咸,这是生活中人们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习惯说法,若用东汉经学家的语言来说,就是:“五味,甘、酸、苦、辛、咸也。”

社会生活实践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论春秋冬夏,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主食”也好,“副食”也好,皆未离开大地所生,而大地所生的“主食”和“副食”又没有离开“五味”,所以,古人说“地食人以五味”,或者说“地供给人以五味”。

(第十三章)天地与“五脏”与北京天地坛

(第一节)谚语

正月二月人气肝,三月四月人气脾。

五月六月人气头,七月八月人气肺。

九月十月人气心,十一十二人气肾。

北京著名天地坛,讲究运用阴阳数。

(第二节)天地之气与“五脏”

天地之气与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正月、二月,天之气开发、始动,地之气亦适应之始发。这段时间,与人体密切相关的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的阳气开始盛,而地气与之相适应,其表现为大地上的万物华茂。这段时间,与人体相关的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的阳气极盛,此时的地气亦随之相应上升。这段时间,与人体密切相关的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天的阴气始肃,其地气亦相应之。这段时间,与人体密切相关的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天气的阴气渐盛,大地亦随之相适应,其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水渐渐开始结冰,其地渐渐开始冻,其气亦渐渐开始闭藏。此时,与人体密切相关的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天气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其地气,或曰大地上之水,冰冻坚厚。此时的地气与天气寒冷相应之,渐渐密闭。这段时间,与人体密切相关的人气在肾。

综上所述,天地之气与人体内的“五脏”一心肝脾肺肾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社会生活实践中,年复一年,年年皆如此:人们离不开天地,其重要性,正像古人归纳概括出的认识性的类比:天之阳气和地之阴精,养育着人们,所以说天地就是人的父母;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形论篇第二十五)

(第三节)北京著名天地坛讲究运用阴阳数

天坛讲究运用阳数

开始,需要从春秋季节说起。

春秋季节是一年四季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所以,古时候,每年春季“雨水”节气时,人们为了祈求“天神”保佑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讲究捉拿贼鱼祭天。如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1249—1339年)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记载:“祭鱼,獭一名水狗也,贼鱼者也。祭鱼,取鱼以祭天。”所以,祭天的礼俗亦被概括为“獭祭鱼”。而秋季,人们为了答谢“天神”与庆贺“五谷丰登”,“霜降”节气时,讲究猎取豺兽进行祭天。所以,古代将秋季猎取豺兽祭天礼俗概括叫做“豺乃祭兽”,并将它选定为“霜降”节气一候的“候应”。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到了明代,封建朝廷为了表示重视农业生产,且紧密配合帝王祭天祈谷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在明成祖朱棣当政统治期间,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外、外城南面的正门——永定门大街路东,建成精美的世界闻名的“天坛”,作为帝王祭天祈谷的一处比较理想的地方。天坛占地约276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同时它亦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天坛是“圜丘”和“祈年”两坛的总称。其主要建筑在坛内,即“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尤其是北面“祈谷坛”的“祈年殿”建筑,格外突出典型,亦格外引人入胜。建造宫殿的艺术大师们将“祈年殿”建筑的设计构思,同“天圆地方”和“天有九重”及“天数”说,以及与我国独创的农业“二十四节气”密切相结合。根据古老的“天圆地方”之说,建筑大师们将“祈年殿”建为圆形,以象征天。由于自古流传下来认为“积阳为天,天有九重”,“九九”数字古时又是代表“天数”,所以建筑大师们将“祈年殿”结构的高度确定为九丈九,以象征天有九重。

不仅如此,天坛中的“圜丘坛”分高矮三层,最高一层台面的直径,为古尺九丈,三层台面的直径总合是“五九”的倍数,为古尺四十五丈。显然,亦是取其受崇的阳数九之“天数”进行建筑的。

地坛讲究运用阴数

地坛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神(或曰“皇祗神”——地神)的地方,其位置在今日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根据“天圆地方”之说,将坛建筑成为方形,以象征地。因坛绕有一水池,故取“泽”字,地坛落成初名为“方泽坛”。其占地1476亩。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为“地坛”。其主要建筑包括祭台、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

祭台是地坛的中心建筑,其突出的特征是:用汉白玉建筑的二层方坛,取其“天圆地方”之说,故为“地坛”,北向。坛的上层为六平方丈,下层约十余平方丈。其坛面用方石铺砌。而坛下绕有一水池,长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宽六尺。池中贮水为祭祀用。

总而言之,从地坛的中心建筑运用的数,显然是讲究运用“阴数”,即双数,以示符合“天圆地方”之说,象征“天为阳地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