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人。一是做一个爱国的人,为祖国腾飞努力学习,有了知识报效祖国;二是做一个文明的人,讲礼貌守礼仪,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三是做现代人,具有时效观念、竞争观念、开拓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
学会负责。首先是对自己负责,有理想、早立志,勤学习、早成才;对父母负责,做好儿女;对学校负责,做好学生;对班集体负责,做班级主人;对社会负责,做社会好公民。
学会关心。关心父母做孝顺儿女;关心集体为其尽责效力;关心社会,为其献出爱心。
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有扎实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较强劲的发展后劲。
学会思考。初步掌握思维技巧,学会辩证思考问题,初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
学会健体。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锻炼习惯,发展一种体育爱好。
学会审养。对是非有辨别力,对文化艺术有鉴赏力,有爱美的意识,发展一门艺术爱好。
学会交际。有环境适应能力,有合作意识,性格活泼开朗,有自信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会管理。有一定听、说能力,会组织活动和会议,初步形成办事能力。
“十会”目标的确立,为我校学生日后成为各级各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从传统的知识型向现代的能力型转变。经过学校教育,学生的素质明显优于他们的同龄人,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明星学生。
二、优化教师队伍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基础
学校育人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要形成学校特色,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首先必须教有所长。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批富有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师,学校形成特色将失去动力。可以说,提高教师素质是创办特色学校的根本所在。鉴于此,我校在建设学校特色过程中,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重点工程来抓,主要措施是: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我们把教师素质分解成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教育科学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围绕五要素,开展了师德讨论活动,开办了教育理论培训班,开展了专业技能、达标竞赛和全民健身运动。在专业能力上,要求每个教师达到能教好一门课,能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能开一门受欢迎的选修课或带动一个课外活动小组,能投身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达到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实验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四个合格。为此,学校成立了教师培训机构,并做到组织、目标、时间、内容、辅导教师、经费、考核、奖惩八个落实,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初步实现了将教师的素质水平提高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效益,从而获取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教学思想、教风、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技巧与效果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教学有特色是学生有特长的重要保证,也是办学有特色的必要条件。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个人对教学个性、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更取决于外部力量的驱动,学校的培养、扶持和磨砺以及教学环境学术气氛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特色的形成。我们在培养特色教师中采取了两条措施:
1.展其所长
一方面对每一位教师的特长进行摸底调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因材使用,或开选修课,或搞第二课堂,或在教学上展其所能,或在教育管理上用其所长;另一方面从教师的个性出发,利用其自身的能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特点与优势进行定向培养和发展,使其努力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
2.开发教育实验在教育实验中形成教学特色。我们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完成一项以优化教学、提高效益为核心的教改实验,并努力使自己的实验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通过教改实验达到双向出人才,即既出学生人才,又出教师人才。几年的实践证明,教师投身于教改实验,既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完善,又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更有利于增强学校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
三、形成教学特色是建设特色学校的核心
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学特色的建设,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建立与特色教育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
打破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三个基点,建筑起课内与课外,必修及选修,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三个并行的立体化的课程模式。具体讲就是:
1.改革第一课堂
设计了旨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必修课和旨在发展学校特色、学生特长的选修课,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设了一些新课程,如英语口语、计算机、科技、信息、社会技能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开拓第二课堂
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兴趣小组和提高班为骨干,以出特长生为目的,全方位开展的课外活动体系,包括学科、科技、艺术、体育、思想品德五类近30门课程。这些课在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强健体魄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3.发展第三课堂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和布置校园,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加强班集体建设使之成为团结向上、竞争进取的学习集体,成为学生成才的土壤。二是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开设社会实践课、军训课,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社会环境影响变为环境教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开展学科特色建设
学科特色建设是发展学校特色的核心工程,如果一所学校大多数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教坛就会形成特色各异、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为此,我们实施了“学科特色建设”工程,围绕特色学科建设的五项目标进行整体改革。这五项目标是:
1.学科建设有方向
就是要科学确定各学科的目标任务及其教学策略。我们选择英语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确立了“讲求基础,侧重能力,强调交际,注重应用”的教学目标原则,根据这一原则采取一系列教学革新措施。如改革了课程设置,增设了听力、会话等各类专项新课;改革考试方式,增加了口试、听力等专项,拓宽教学渠道;开展英语演讲、英语广播、英语角、英语歌曲赛等活动,形成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
2.教学有创新
就是要求各学科大胆改革,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追求最佳的教学效益,学校为此建立了促进教师教改的驱动机制。在学校的倡导下,英语课的“三统一体教学法”、“长效单词记忆法”、“交际法”;语文课的“快速作文法”、“快速阅读法”、“思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数学课的“双分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和谐辅差法”;历史课的“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等等,一系列教改新派相继产生,教坛迅速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3.教研有理论
就是要求各科应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语文课根据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三条教研思想。一是要把语文课上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课,要把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进行语言的实际训练。二是树立“大语文”思想,处处留心皆是学语文的课堂,语文教学要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生活极大的延展。三是语文教学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文与做人结合。目前,我校多数学科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并在不断深化和成熟。
4.学生有特色
一是指学生通过该科的学习,在效果上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我校的语文、外语课一直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把听、说正式列入课程和考试内容。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有坚实的读写基础外,听、说能力都比较强。数学课重视数学思想教学,理化重视实验教学。因此,我们的学生不仅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也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二是指培养的学生学有特长。我们要求各科教师要有人才意识,善于慧眼识珠,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创造条件和机会展其所长。通过实施特长生、三好生培养制度,培养出一大批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近两年参加学科知识竞赛共获国家、省、市级奖励125项,学生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208篇。
5.社会有影响
就是要求本学科教研组在市区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有影响、有知名度。如数学组组长梁庆凤老师创造的双分教学法(分层推进、分类成功)在有关刊物披露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北京、江苏、浙江的一些学校纷纷来函索取经验。我们的初二学生参加全国初三教学奥赛,获全省最高分。又如,我校的微机教学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形成三个层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竞赛小组)人才培养网络,形成了计算机教学特色,连续两年参加市微机竞赛,均囊括团体、个人第一名,参加1995“同创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有16人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并获全国参赛优秀学校。全国计算机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到我校考察,称赞这是创举。
四、加强教育科研是建设特色学校的保证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而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对教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是其办学水平的标志。因此可以说,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科研的过程,或者说没有教育科研的个性化也就没有办学的个性化。一个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特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办学行为,才能找准学校改革富有特色的主题,确保学校特色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根据我们的办学实践,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应重点研究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一)“特”与“全”的关系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特色教育不能偏离这一指导思想,过早地选科、分流直至定向,将不利于人的终生发展,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职业转向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与培养拔尖学生并重的原则,达到全面兼顾而又有所侧重,在全体学生都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因人训练,使一批学生“学有特长”。
(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整体系统,它是由系统的内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组成的,创建特色学校必须着眼于教育整体改革的全局。如缺乏整体思考,只搞几项活动,或改革一类课程,单项与单项之间只是孤立存在,缺乏有机联系,这种单项改革往往偏离目标。学校建立了一些兴趣小组,增设了一些特长课、选修课,便称之为办出了特色,这是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误解。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在特色建设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开展各项子系统或单项的改革,并使各级改革组成有机的整体,以达到最佳结合和协调,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搞特色教育不是对过去的办学传统的彻底摒弃,而应是在继承中创新,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应加以革除,而对科学的东西则应继承和发扬。当然,光有继承发扬还不够,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必须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学校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的需要。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是“一刀切”和模式化,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在构建特色学校的主题思想时,便选择了建立新的人才模式和通过多层次教学体系与推行学科领域的教学改革作为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四)管与放的关系
办特色学校,必须要有管理的支持,创建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向管理要特色,达到思想端正、目标明确、计划周密、制度健全、考核落实、指导及时、奖惩兑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校特色建设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向管理要特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能切实提高质量、发展特色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师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拔尖的激励机制和在时间、信息、人、财、物上采取倾斜政策的保障机制等。在强调加强管理的同时,应防止管得过死、阻碍特色发展的倾向。因为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招生、课程、教学,直至师资、设备、经费一系列环节上放权的过程,包括外放和内放两个方面。外放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在办学模式、招生办法、课程设置、用人制度等方面适应特色学校的改革需要,形成学校内部的压力、动力与活力的统一。内放就是学校校长要实行科研式领导,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管理上不搞一刀切,鼓励教师在教学风格上百花齐放,在教学改革中“创特色”。只有这样,学校特色建设才有活力和后劲。
五、发挥自身优势
学校特色不能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钦定”,也不会自发形成,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过程。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一)根据自身优势确立特色目标
办特色学校首先要明确特色目标,选准特色项目,落实发展战略。根据我们的体会,学校在确定特色目标和项目时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师资和生源,包括教师的能力水平、特长状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经济水平等,这是特色建设的人力基础。
2.办学条件,包括场地设施、教学设备、设施布局等,这是特色建设的物质基础。
3.教育环境,主要指家庭、社会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态度,这是特色建设的群众基础。
对上述条件和办学基础进行科学分析,通盘筹划,扬长避短,就会找到自身的优势,并以自身优势作为特色项目的生长点。
确立特色项目和目标后,紧接着要对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设计,制订切合实际的分阶段目标。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我们在进行特色建设设计时确立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为基础建设阶段,重在规范化办学与管理,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人力和物质基础。第二步为特色学校的初级阶段,以创办特色项目为办学追求目标,充分发挥自己一、二点优势项目,并把特色项目化为全校多数学生的素质要求。第三步创建高层次特色学校,达到办学有多方面的特色且形成独特风格,全体学生各有特长,并且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并将高瞻远瞩与脚踏实地统一起来,使创办特色学校既有时代感,又有节奏感,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接近高层次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