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把促进孩子产生求知愿望比做“精神上的火药”。他认为,儿童的幸福感源于一次次“创造性的劳动”。这“创造性的劳动”,要么是成功的,要么是失败的。但过程总会促使儿童的生活技能提高,智力增长。这种因创造而带来的幸福感,则是儿童热爱生活、探求未知世界的强大动力。
生活中,人人都是创造者,生生都做创造事。学生时代,解出一道数学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上语文课的时候,仿照范文写出一篇短文,一二年级的孩子仿写一两句话,以一个话题为头,共串一个故事,这都是创造之事。前几天,就在孩子们课间调整放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提出一个话题,说自己捡到一百元钱。我让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续编故事。大家的积极性和思维得到极大的刺激。个个都是神枪手,子弹都击中了思维这个靶心。大家出语连贯顺畅,平时无话可说的情形不见踪影,场面热闹壮观。值得惊叹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围绕同一个话题,又生发出不同的想象,结出不同的果实。有的说到学习上,最终考上了大学;有的说到了失主来找,又引发了妻子与儿子的对白,失主又教育儿子要对上门的客人有礼貌;有的说到了自己捡到的是一张假钱。这里,大家都是创造者,都做创造事。当大家分享创造成果时,个个笑逐颜开。孩子们思维之所以这样活跃,能量之所以这样大,是因为教师给他们一个创造的场,给他们以“精神上的火药”。他们人人都产生了创造的动机,并研制出产品。如母亲看到呱呱落地的婴儿一样,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创造成功时,那种凝聚在心头的快乐和幸福是难以言状的。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当读到与我心灵共鸣之处的文字时,我便产生联想的冲动,产生表达的冲动。这是我读书记录亲吻文字的“精神上的火药”。教师与学生一次成功的谈话,转化一个后进生,上出一节美妙大气的课堂,等等,都是教师“精神上的火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写作,才能强化这种“精神上的火药”的威力。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和温度。任何一个新点子,新思路,新思考,新行动,新成果,都是“精神上的火药”。教师不仅要善于将“精神上的火药”给儿童,也要善于将“精神上的火药”装到自己的心上。只有这样,才是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