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寻访历史名城
29418800000001

第1章 北京——中华大都

文明的更迭兴废,使无数繁华一时的大都市随着岁月流逝而灰飞烟灭,让后人无迹可考。在中国北方,有一座古城却幸运地保存下来,留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宫殿建筑和完整的文化遗产,这就是北京。“在世界各大城市中,只有北京是历经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

距今50万年前居住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猿人,是形成中国古代中原民族的最早族源。元代时忽必烈在此兴建宫殿,修筑城池,开凿运河,正式建都,号称“大都”。13世纪的大都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明代建立之始,改北平为北京,成为今天北京的基本格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北京历史的新篇章。从此,北京古老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殿宇、风光秀丽的园林等,不再是皇家禁苑,而成为人民大众的游览胜地。北京古迹之多、园林之秀、山水之胜饮誉中外。这里有以明十三陵、房山金陵、大葆台汉墓为代表的封建帝王陵墓;以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董家林商周遗址为代表的古文化遗址;以卢沟桥、宛平为代表的革命遗址;被誉为“燕京八景”的卢沟晓月、琼岛春荫、金台夕照、太液秋风、玉泉趵突、蓟门烟树、居庸叠翠和西山晴雪,更是早已闻名天下……

8个世纪800年。中国的政治、文化逐渐卸下重甲,一步一步惜别杭州、西安、洛阳、开封、南京,踏上风火轮驶向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座庄严肃穆的紫禁城。

在历史老人面前,人类永远是一个婴孩。这群婴孩终竟会成为一个旅者去抚摸这古老都城的累累伤痕。

明永乐大帝朱棣,手执玉玺,从南京迁都北平,第一道诏书把北平改为北京,在元朝的废墟上沉沉放上龙椅,用朱红大笔指点乾坤。明清两代的皇宫便在故宫定位了,一个接一个的皇帝在这里发号施令了。处于中天且位置永恒不变的紫微星在众星的环绕之下朗朗熠光,皇帝们应效天帝的居位把自己所属之所辟为禁地,理所当然的戒备森严了。

好大的一个故宫,好浓的宫廷气息,南北中轴线上的午门、端门、承天门之间的御道外侧,东建祭祀祖先的太庙,西建祭祀土地和五谷的社稷坛。一切都是皇权的象征,中轴上线前朝的三大殿,仿佛还映现着皇帝登基、颁发诏书、命将出征授印及文武百官朝贺的光影,一方八面威风,一方诚惶诚恐,历史的重头戏不断地在这里重演,皇权滚动着历史,历史包装着皇权,帝王接受天命,代天统治群民的历史潮音在奉天殿内回响,皇帝统治伟大帝国的气概随着豪放高昂的建筑张示无遗。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占据了故宫最主要的空间,它们以其宏伟的规模、威严的气势、豪华的装饰和神秘的色彩,成为故宫最突出的建筑群。

故宫在利用建筑群体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可谓是登峰造极了。它所能达到的深远和宽广,组织的复杂和严谨,胜过世界上任何建筑。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彼得堡的冬宫、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英国的白金汉宫、日本东京的皇宫等,就建筑而言,都只能略居次席了。世界闻名的古国巴比伦的宫殿早已灰飞烟灭,古希腊、罗马的宫殿早已残砖断垣,埃及、印度的宫殿已是面目全非,只有北京的故宫还在展示着历史王朝的画卷。

故宫强调了人间皇权的至高无尚,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宽广的庭院中难寻一草一木,后宫的几处花园只是一种无力的点缀。将笔须触摸天坛吧!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位于正阳门外东侧。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林海,有花香四溢的宽阔的空间,宽松和谐的气氛,也会释脱古代帝王将相的身心。硕大的空间仅布置了圜丘、祈年殿、斋舍和神乐署等四组建筑,只占总面积的1/20.登上祭坛中央,仰望青天,放眼四方,渐生立于乾坤之间被天地包容,放眼四海之中与天地一体的感慨。祭祀天帝以求五谷丰登肯定是天子们的愿望,把盏收风、放舟江湖,到东篱采菊,去雪岭寻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否是无有向由的天子的真实祈求?

如果今天的圆明园和100多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曾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占地340多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其造园艺术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方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新近修复的圆明园一景万花阵,位于园的东北部,由无数回环曲折的矮墙组成,人行其间,纵横阻隔,难于找到出口,所以也叫迷宫。

遗憾的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这群贪婪凶残的强盗,把园内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凡是搬不动的就棒打棍敲,任意毁坏。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的通讯写到:“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一个名为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个金花盆和其他宝物,装了7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10月11日,英国侵略者又组织了一支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的庞大抢劫队,再次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3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据当时记载:“倾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收藏着的历代富有皇家风味的精美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残垣断壁,给人以无限遐想与沉思。当你在废墟中徘徊,仿佛又看见那金碧辉煌的昨天,宫装的妇人、道貌岸然的贵族王公,当命运的手使他们意识到人间的特权也无法改变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时,他们是否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站在夕阳下的圆明园,有些东西已经在灵魂的深处打下烙印,和我们的血液一起流淌。或许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已经忘却,而一旦有些什么,它就会浮现出我们的心海。正如同对情人刻骨的思念,永远不会提起,可是一生也难以忘却。

京都——日本古城

只有京都的情感才是典型的日本式的情感,只有京都的风韵才是日本的风韵。感觉中的京都宛如一个沉浸在往事中的思妇,美丽而又幽怨。不论去岚山、去金阁寺、去平安神宫、去清水寺,还是徜徉在典雅别致的街景之中,你都会有一种恍如梦境的不真实的感觉。

京都是日本一座幽雅秀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明古城,日本文化艺术的摇篮和著名的观光城市。

京都市古称平安京。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794年桓武天皇将都城从山城长冈(即今京都市西郊)迁到这里,到1869年明治政府迁到东京,京都作为日本国都先后达1075年之久,故有“千年古都”之称。桓武天皇当年迁都至此,希望能获得平安吉利,故名“平安京”。又因京都位于东京的西面,迁都东京后,凡天皇登基、国家大典均在此紫宸殿内举行,所以就有了“西京”的称呼。现为京都城首府所在地。

只有京都的情感才是典型的日本式的情感,只有京都的风韵才是日本的风韵。感觉中的京都宛如一个沉浸在往事中的思妇,美丽而又幽怨。不论去岚山、去金阁寺、去平安神宫、去清水寺,还是徜徉在典雅别致的街景之中,你都会有一种恍如梦境的不真实的感觉。京都不属于现在,它属于过去、属于历史、属于一个民族对自己、对往昔、对沉积于胸几千年的情感之核的深深的眷恋。

倾城之恋——古都的旧爱与新欢

千年以前,深受大唐文化熏陶的平安王朝在此奠基,从此展开这座古城如诗歌画卷般优美的历史,一句句、一页页、一篇篇……

从《源氏物语》、《枕草子》到古今和歌集,无数女性以自身纤细的笔触书写过这座城市。而后时光荏苒,京都再度化身川端康成笔下那座既壮美又悲伤的《古都》。

只不过新旧文化冲击并没有停止拉扯京都,即使刻意追寻川端的足迹,我看到的还是戴上昔日镜片的今日风景,毕竟,物换星移是古都不可抗拒的宿命。

透过川端康成的瞳仁,看京都40年的风情流转。

1962年,63岁的川端康成出版了小说《古都》。没想到40年后的今天,我认识的京都,也是从这本书和这个人开始的……

一位历经了年幼失怙的孤苦无依和不断面临死亡挑衅,以致于养成忧郁悲哀的个性,并对人生产生虚无感的作家,遇见了一座几千年来背负着兴衰轮替的沉重包袱,上演过无数或繁荣或腐败历史的古都,其中擦出的火花满溢浓郁的忧伤孤独氛围可想而知。特别是无论川端康成或京都,都深受平安时代的影响,延续着《源氏物语》中以“物哀”色彩为中心的精神,因此主体的哀感往往投射在客体的呈现之上,于是人和景物的宿命也就透过这种既纤细又颓废的描述层层交叠、紧密相系。

透过《古都》主角千重子的生活片段,我们看见了京都这样哀婉且风雅的韵味,也体会到川端康成对于自身虚无和孤单的投射。

尤其这对因造化弄人而在当时阶级鲜明的社会制度中过着迥异生活的孪生姊妹,更是作者对于不可抗拒之宿命的嗟叹最佳的诠释。然而,对川端康成来说,无法操纵的并非只有人的命运,一座古城也同样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无力挽回即将流失的传统,生与死,存在或消失,一切皆是宿命,无从抗拒。

战后,美军占领了京都市中心某些重要的地区,时势所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变革, 商家行号的改组公司,和服花样的转变……曾经,川端康成为了躲避战争的苦痛而沉湎于古典文学中,却反而淬炼出对民族历史文化更进一步的反思。尔后,除了对亲人的追思和情爱的波折之外,他的作品中更强烈地浮现与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相关的主题,因为他看到了古都景物面临消失的危机。

甚至于连双胞胎的存在,其实也暗寓了京都当时的两种社会现象,贫穷的父母(战后的京都)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必须忍痛割爱,身为弃儿却被市区富裕人家抚养长大的千重子,就像是被接枝的美国文化,在旁人眼中显得美丽而幸福,受到众人的崇敬与爱慕。至于虽被父母留下抚养,却历经幼年双亲早逝而在郊区寄人篱下的苗子,象征脱离历史的庇荫而逐渐式微的传统文化,卑微的地位让她无法超越殖民的优势,这或许就是一座古都面临时代冲击所无法克服的宿命吧!

……

京 都 的 绿

春夏秋冬,我皆历访过京都。

从御所、桂离宫、金阁银阁、平安神宫、野宫神社、天满宫、龙安寺石庭园、正仓院的古代空间艺术,到北山圆杉、嵯峨竹林、青莲院楠木的自然风物,到紫式部故居、芭蕉庵、落柿舍的文学遗迹,乃至西阵的织棉、纤细的小巷、加茂川畔的高台酒馆、林阴的哲学之路的民风民俗,一景一物,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都充满了古都的传统气息,处处都能成诗入画,但我在这里想写的,是京都的绿。

桂离宫满林的绿

一个秋日,我们来到京都近郊的桂离宫。这座离宫比御所更简素,四周没有一般的墙,只是围着一堵竹穗篱笆,宫门也是竹编的小门。钻进门内,满林绿野,恍如步入了一座枝叶亭亭如盖的大森林。太阳的光透过密林的缝隙斜射下来,映衬出绿的浓淡层次,幻化出绿、淡绿、绿青、墨绿的微妙色感。我仿佛接受了色与光的洗礼,身心顿觉清爽。

我想首先饱览全景,急不可待地登上了一个山冈,俯视雁行式散布在离宫中心部位的古书院、中书院、御幸御殿、月波楼、松琴亭、赏花亭、笑意轩等建筑群。这些建筑物样式多彩,功能各异,但它们都是清一色的木造结构,草葺屋顶,白墙白格子门,毫无人工装饰,在满林的绿中,表现了至简至素的传统自然美。

这些古建筑群,与起伏的地形、水池、小岛、木桥、林子等自然景观有机地配合,使造型艺术与大自然融合一体,造就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纯雅的大艺术空间。踏着弯弯曲曲的小径,走下山冈,来到水池旁,目睹池面平静如镜,景物倒影其上,流溢出一片绿彩,像在幽幽碧水上泼洒了一幅青山绿水的水墨画,别有一番天地在人间。跨过木桥,踏上小岛,置于林间,我不禁为这座园林不重人工重自然,构筑起了一个如此完美的绿色世界所折服。

龙安寺幻想的绿

日本的“枯山水”石庭园很有民族特色。这种石庭园兴于14、15世纪的镰仓至南北朝。建于15世纪的龙安寺的石庭园最具代表性。

昨夜霏霏秋雨,今早醒来天已转晴,气候清爽宜人。我特地来到了龙安寺,欣赏那里驰名于世的石庭园。这座石庭园位于寺内的一隅,借着寺院的瓦顶泥墙圈了一块不大不小的地,上面敷设了白砂,零星地散落十五块大大小小的岩石,并缀满了苔藓,园内无一草一木,无一座建筑物,却构成了一幅幅变幻无穷的美景。

夜雨过后,今晨庭园内的岩石、白砂和苔藓浸润于泽,实有如唐代王勃诗“雨去花光湿”之感。在春日的柔和阳光投射下,这些岩石、白砂、苔藓反映出来的光与影,更给这些独具匠心的摆置,增添了多彩的形态。据日本人的经验,赏枯山水,不能靠眼睛,而是要用“心眼”。俳圣松尾芭蕉叫做“静观则万物皆能自得”,恐怕就是这个意思吧。我在努力这样做。在冥冥之中,幻觉泉涌,白砂成大海,岩石变岛屿,苔藓化草木。于是,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大海,大海中突起十五个大大小小的岛屿,这些岛屿上覆盖着绵亘不绝的绿林和草丛。

我游目驰骋,再用“心眼”细察,发现这一切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动的状态。白砂承受着秋日柔和的阳光,经过用耙帚耙过的白砂的起伏形状,时而幻成汹涌的波涛,时而又化为微微的涟漪,抽象化为一幅幅辽阔壮丽的海景,令人叹为观止。

……

北山的杉绿

日本文人墨客喜爱以北山杉作为文学的素材,译着川端康成的小说《古都》和东山魁夷的随笔《冬天的北山杉》,读着大佛次郎的美文《京都之恋》,我深深地为他们笔下的京都北山杉之美所吸引,仿佛我也身临其境。我多次造访镰仓川端康成宅邸,目睹院里种着几株北山人为答谢作家写他们的圆杉而赠送的北山杉,心也快飞到了北山似的。

我久盼亲临北山赏杉的愿望,终于在一个秋的丽日里实现了。我们驱车到遥远的京都南郊,至清泷川边,眼前就展现连绵的北山。登上北山,我真的置身在一望无际的繁茂杉林之中了。一排排高高的杉树,树干纤细,杉叶拔尖,坚挺秀丽,整齐地参天耸立。整座杉林叶翩翩,草萋萋,我从未看见过这么多种色的绿聚在一起,或深或浅,如此浓密,又如此层次分明。在秋高落照时,显得特别亮丽、飘逸和柔顺。这时候,杉就像一个个高挑的美少女,婷婷玉立于幽静的山间,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更是美妙无比。

在幽静中,近处的百鸟齐鸣,远处的清泷川传来了涓涓的流水声,间或随风飘来隐约的山间寺钟的余韵,再加上杉林不时回荡着的风涛声,仿佛给我送来了一曲曲悠扬的交响乐,又仿佛马上溶进了悠悠的绿之中,张扬着一株又一株杉的生灵。立在杉林中,一阵阵泥土的气息、草木的郁香和杉山的芬芳,扑鼻而来。我真如前汉文人司马相如笔下所形容的:“缥乎忽忽,若神仙之仿佛。”我流连忘返,合上双目,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因为我从未见过人世间竟有这般美的杉林,亦梦亦幻,总觉得自己像是掉落在一个又一个郁绿的深渊里,徘徊在梦与现实之间。

嵯峨竹林的绿韵

为《竹取物语》写序,又重读了几遍这篇名作。这个传说故事是一个伐竹老翁在山中伐竹,看见有一枝竹竿子发光,走近细看,原来是竹筒里有一个约三寸的可爱小人,带回家中养育,很快成长为一个美丽的姑娘,取名辉夜姬。众多贵族来向她求婚,都遭她拒绝。皇帝借权势逼婚也未成功。最后辉夜姬告别人间,回到月宫去了。据传,伐竹翁就是在嵯峨的竹林里发现辉夜姬的。

我被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所感动,在访京都之际,专程到了嵯峨。从嵯峨车站下车不远处,有一条通向野宫的神路。一踏上这条砂石敷设的路,迎面的两侧的竹林凌云挺然,劲拔有致。竹林在微风中摇曳着娇柔的竹身、细长的竹叶,在金秋的天空中轻歌曼舞。参天的竹梢顶端,绿叶交抱相叠,构成一个由绿色覆盖的林冠。太阳透过浓密的林冠缝隙筛落下来的光,使林内的绿色变幻万千,展现其生命的内在的张力。

这时分,阳光蒸发出润泽土地的水气,化为朦胧的烟霞,弥漫于林间,我呼吸到一阵湿润和甘美的竹绿的气息,好像东山魁夷在嵯峨竹林的心情一样,“竹林和我浑然一体,共同沉浸在月夜的净福中,静静地息息相依”,煞是诱人。

这两侧的竹林子一直延伸到野宫的周围。我想起川端康成说过:“观赏竹林,不能从向阳处,而必须从背阴处。”但我从明暗交合处,却看见了明亮处呈浅青透明的亮色,阴暗处呈浓墨的绿色,明暗交织,十分协调。用心灵去仔细谛听,可以听见青青的竹枝伸展、竹叶茁壮、根须蠕动的声响,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的愉悦。

东山魁夷的一幅题为《青响》的画,它的整个画面都是青绿色,中央偏右倾泻下来一道小瀑布。我初读《青响》这题名,误解为是瀑布从绿林中发出的响声。后来译东山的随笔集《与风景对话》,他就画题写过这样一段话:“《青响》并不是意味着瀑布的声响。当然,也许可以说是在青绿一片中的白色的声响,以及从色彩上发出的响声。不过,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就不会将它取名叫《青响》了。这是青色的声响。这是青叶重叠奏出的无言的声响。”

如今亲临绿的世界,脑子里猝然涌现出一拙句:翠绿细竹迎风扬,夕霞苍茫闻青响。(唐月梅)

耶路撒冷——投注信仰最多的城市

犹太教说,这里是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也是他们的宗教圣殿所在;基督教说,这里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当然是无可替代的圣地;伊斯兰教说,这里是穆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因此有世界上第一等的清真寺。这就是耶路撒冷了,这就是充满了美丽、荣耀、辉煌、鲜血、痛苦和哀愁的城市了。

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如耶路撒冷那样遭受到过这么多次的灾难。它曾在战争中毁灭过18次,即便已经成了废墟,毁城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不留任何让人怀念的痕迹。但它又一次次地重建,终于又成了世界上被投注信仰最多的城市。犹太教说,这是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也是他们的宗教圣殿所在;基督教说,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当然是无可替代的圣地;伊斯兰教说,这是穆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因此有世界上第一等的清真寺。

公元前6世纪,遭到了古巴比伦侵略的犹太人这样唱道:“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么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了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爱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这就是耶路撒冷了,这就是充满了美丽、荣耀、辉煌、鲜血、痛苦和哀愁的城市了。

犹太人的哭墙

世界可以比作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但愿它很快重建。

——犹太教古典籍

在犹太人的苦难记忆里,在他们的生命里,对耶路撒冷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3年,他们的祖先大卫王统一了巴勒斯坦,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将神赐给他们的“迦南”、“流奶与蜜”的城市耶布斯造成了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伟大的所罗门还建造了第一圣殿。

公元前587年巴比伦摧毁了圣殿,将所有的犹太人都掳掠到巴比伦。被称为“巴比伦之囚”的他们从那时起就深切地体味到对耶路撒冷的思念的滋味。

而犹太人真正的苦难始于公元70年,他们与罗马帝国的战争失败了,战争余生的所有犹太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到欧洲,成了一个没有国土的民族。罗马人在毁城的时候甚至故意留下了公元5世纪重建的第二圣殿的一段围墙。就在这段如今叫作“哭墙”的前面,所有的犹太人都会为自己的民族洒下圣洁的眼泪。

整个颠沛流离的历史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屈辱和悲伤,他们怀念那个曾经由他们建造、属于他们的耶路撒冷,他们的立国的梦想就在耶路撒冷,他们怎么能放弃或者哪怕部分地放弃这个他们梦想了2000年的城市?

然而1947年的联合国决议并不能让他们满意,他们的圣殿遗址在东部的圣殿山上,他们的哭墙在东部,他们的大卫王的塔在东部,他们怎么能放弃东部?1967年,他们借着第三次中东战争,将整个耶路撒冷归回了他们的治下。他们甚至已经在计划把第三圣殿建在东部的圣殿遗址上,图纸都已经画好了。

所以1980年,以色列的议会断然地说:耶路撒冷是他们“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所以耶路撒冷市长奥尔默特说:“任何一个犹太人、总理或普通人,都不会同意放弃犹太人对耶路撒冷的主权”;所以朝圣的犹太教徒在祷告词的最后一句总是说:“明年在耶路撒冷见。”

基督的苦路

我说,哀哉。主耶和华啊,你真是大大地欺瞒了这百姓和耶路撒冷,说,你们必得平安。其实刀剑害及性命了。那时必有话对这百姓和耶路撒冷说,有一阵热风从旷野净光的高处向我的众民刮来,不是为了簸扬,也不是为了扬净……

看哪,仇敌必如云上来。他的战车如旋风,他的马匹比鹰更快。我们有祸了,我们败落了。耶路撒冷啊,你当洗去心中的恶,使你可以得救。恶念存在你心里要到几时呢。

——《圣经·耶利米书》

基督教徒同样也深深地眷恋着耶路撒冷,耶稣是在这里出生、传教、遇难和复活的。就在东耶路撒冷,哭墙的边上,有一条“苦路”,这是基督被罗马人逮捕之后,背着十字架走向牺牲和复活的路。

所以,从11世纪到13世纪,当十字军向东方前进的时候,不管当时的教皇或者欧洲的贵族们心里怎样地充满了对黄金和香料的梦想,那些自己磨利了刀剑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们,心里却激荡起对解放被异教徒占领的圣地的崇高理想。

但在这场新的耶路撒冷争斗中,他们不再是主角,他们也不是旁观者。14000名基督教徒,夹在犹太人和穆斯林之中,心里剩下的,只有祈祷而已。望着他们的主曾经受过难的圣地,望着所有的教堂,希望刀剑不再伤害自己的性命。

阿拉伯人的家园

啊,耶路撒冷,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选择。世界从这里展开,并将如同一幅卷轴从这里收起。降落在耶路撒冷的露珠可以医治百病,因为它来自天国的花园。

——穆罕默德

然而阿拉伯人并不是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的理由。像犹太人和基督徒一样,这里同样是他们的灵魂所系。公元7世纪,他们的真主穆罕默德站在东耶路撒冷的一块巨石上,从这里飞上了九重天,接受了天启。这块圣石牵动了无数穆斯林的虔诚,他们一生的梦想,也许就是到这里来朝拜圣石,聆听真主的声音。

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他们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园,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经商劳作,建设城市,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如果说这里曾经是犹太人的家园,这里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家园呢?

他们当然不能忘记,他们曾经用鲜血和泪水喂养和捍卫过这座苦难的城市。当来自欧洲的野蛮的十字军气宇轩昂地来解放“圣地”的时候,他们足足用了200年的时间,将这些强盗赶回去。然后,他们接着使它免于埃及人的践踏。

从16世纪开始,在经过400年的穆斯林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之后,他们要对抗的是来自欧洲的侵略。英国的殖民者把它当做自己的托管地直到1948年,期间无数的流血抗争和起义,他们怎么能忘记?

或者说,阿拉伯人想要的还没有犹太人多,他们只不过想要那些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线以东的地区,那些有着圣石、奥玛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的老城区。

不管耶路撒冷在奥斯曼土耳其的手里,还是1912年以后在英国的手里,还是1948年以后在约旦人的手里,还是1967年以后在以色列人的手里,阿拉伯人只有一个想法,这是他们的家园。

所以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委员会的《独立宣言》毫不犹豫地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所以阿拉法特斩钉截铁地对克林顿说:“放弃耶路撒冷的阿拉伯领导人还没有出生。”所以在所有的谈判中,耶路撒冷永远是巴勒斯坦方面无法妥协的最后底线。

莫斯科——俄国之心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齐集了除圣彼得堡以外整个俄罗斯的所有精华,人们说:认识了莫斯科,便了俄罗斯。莫斯科与国家一起经历了它的一场场兴衰荣辱。有人称它为英雄之城,从金帐汉国的可汗到希特勒的日耳曼人,击溃法西斯的纪念碑和无名战士墓熊熊燃烧的长明火时刻提醒着人们。

莫斯科历史有900多年,是世界上壮丽而古老的城市之一。1156年建成城堡,13世纪初为莫斯科公国的首都。彼得大帝在位时,虽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但莫斯科在俄国历史上仍具有特殊意义。1918年3月9日,古老的莫斯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莫斯科作为俄罗斯首都,它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枢纽。可以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齐集了除圣彼得堡以外整个俄罗斯的所有精华。人们说:认识了莫斯科,便了解了俄罗斯。莫斯科与国家一起经历了它的一场场兴衰荣辱。有人称它为英雄之城,从金帐汉国的可汗到希特勒的日耳曼人,击溃法西斯的纪念碑和无名战士墓熊熊燃烧的长明火时刻提醒着人们。

如伟大的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所言:“莫斯科不是上千座大城市中的普通一员,不是冰冷无语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对称长街。莫斯科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生命。”的确,只要你走在莫斯科街头,就会和俄罗斯人一样,时刻都能感受到普希金、门捷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列宁……这些艺术家、革命家的气息,俄罗斯各时代的精英正是使莫斯科生生不息,魅力永存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