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明
在2002年7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国民俗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青年民俗学家陈华文教授被大家推选为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作为一名刚过完43岁生日、且工作单位又远离中心城市的民俗学家,陈华文荣任这一学术职务是众望所归,这既是中国民俗学界对他从事民俗学研究和教学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陈华文教授1959年7月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白姆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是听着老阿公、老阿婆的故事和歌谣长大的。浙东山区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不仅养育了他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文性格,而且也激发了他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浓郁兴趣。1980年9月,他以优秀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接受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并在中国民俗学界颇有影响的两位学者罗永麟教授和陈勤建教授的引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殿堂。从此,陈华文的名字就与中国民俗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84年大学毕业后,陈华文来到地处浙中盆地的金华,成了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教师,先后为中文系学生开设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民俗学与传统文化、文化学概论、宗教与旅游、民俗与旅游、中国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学概论等本科生专业课程和民俗文化学等研究生课程,以及为全校学生开设了民俗学通识和婚姻文化通识等课程,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介绍民俗学和民俗文化,并多次组织学生进行了金华斗牛、浙南婚姻、浙南丧葬等专题调查,为社会贡献出一大批田野作业成果。受陈华文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历年来总有许多毕业生毅然走上民俗学研究之路,成为我国民俗学界的后起之秀。
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陈华文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在人生礼俗和民俗学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多的建树,先后发表了《民俗生活论》、《论民俗本质——再论民俗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论民俗文化圈》、《“洞房经”研究》、《吴越“文身”习俗研究——兼论“文身”的本质》、《丧葬:生存者的信仰文化》等八十多篇论文,出版了《文身:裸体的雕刻》、《丧葬史》、《民俗文化学》、《文化学概论》等十余种著作,丰富了中国民俗学和文化学的理论宝库,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陈华文教授还是一位积极的民俗学活动家。早在大学毕业之初,他就积极参加了浙江省及江浙沪二省一市的民间文学、民俗学专题考察和研讨活动的组织工作,在当时对中国民俗学的恢复和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的“白蛇传专题研讨”、“孟姜女专题研讨”、“梁祝专题研讨”、“吴歌专题研讨”等活动中均可见到他手脚并用的忙碌身影。因此,他总是被民间文学、民俗学界的许多慧眼所相中,成为有关协会、学会及有关活动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策划者,现在他就身兼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金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多种社会学术职务,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殚精竭虑,贡献着体力和心力。
我们衷心祝愿陈华文教授能在今后的民俗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