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古罗马同古希腊文学并驾齐驱,有“古典文艺”之美称。罗马文学艺术注重写实与叙事,以写真传神见长。
1.文学之父——尼维阿斯
尼维阿斯(公元前270~前201年)是古罗马伟大的剧作家与诗人,被称为罗马文学之父。他出生于坎佩尼亚,于公元前235年开始上演他的剧本。其剧本也是根据希腊剧本改编的,有悲剧,也有喜剧,但以喜剧见长。尼维阿斯不只是取材于希腊现成剧本写作戏剧,他还取材于罗马传说和历史写作悲剧,这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罗马戏剧创作。他的作品内容深刻,讽刺性强,在一个剧本中他写道:“我永远珍视自由并将它高置于金钱之上。”他本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罗马的阿里斯托芬。由于他嘲笑权贵的恶习,抨击时政,因此遭到了当时罗马掌权的元老贵族的敌视,结果被赶出罗马,死在去北非的途中。他最重要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史诗创作方面。其7卷本史诗《布匿战争》以希腊式诗体记述了每一次布匿战争,为建立罗马民族史诗传统作了大胆的尝试。尼维阿斯很有诗歌才能,语言优美,西塞罗称赞他的作品“语言纯净”。
2.诗学之父——恩尼乌斯
恩尼乌斯(公元前239~前169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被称为“半个希腊人”。撤丁战争中被俘后,他来到罗马,并受到加图和斯奇比奥的照顾,于公元前184年获得罗马公民权。恩尼乌斯一生清贫,受到西塞罗的称赞,认为他的文词比其前辈更为优美。作为诗人,恩尼乌斯写过悲剧和喜剧,其中以悲剧为主。他的悲剧是根据希腊作品改编的,可以和欧里庇得斯的作品相媲美。其特色在于心理描写的深刻、细致。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摹仿荷马史诗而作的一部《年代记》,全书据说达18卷之多,现仅存600余行。史诗叙述了从特洛伊毁灭至他生活时代的罗马历史,其主旨就是要说明天意注定罗马必然成为世界的主宰。在古代,这部史诗与后来维吉尔的《伊尼阿德》齐名。此外,恩尼乌斯还翻译过大量的希腊文学作品,写过许多教谕诗、哲理诗等其他作品,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3.抒情诗人——卡图卢斯
卡图卢斯出身于意大利北部维罗那城一个富有的骑士家庭,其父供他接受了上等教育。他自称16岁“换上成人的长袍”便开始写诗,留传下来一部诗集,存诗116首。二十出头的时候,卡图卢斯来到罗马,并爱上了高卢总督的妻子克洛迪亚。当时总督外出,对于年长的克洛迪亚来说,卡图卢斯不过是她众多情人当中一个令她感到新鲜的玩物而已。克洛迪亚的许多私通事件使他深感痛苦,卡图卢斯拼命想从情感的支配中解脱出来。他将自己从热恋到分离的炽热、复杂的强烈感受全部融合在简洁、优美的诗行中,倾诉自己的渴望和痛苦。所以,他的诗作感情浓烈,饱含深情与痛苦,独具一格。
4.维吉尔与《牧歌》
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年)是公认的罗马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文学的中心人物,也是当时诗坛的主要支柱,是罗马最负盛名维吉尔的诗人。维吉尔出生于北意曼图亚附近的农村,青年时代是在恺撒就任高卢总督统治这一带的情况下度过的。他曾到米兰等地读书求学,并到罗马学习修辞和哲学,受到良好教育。因体弱多病,内战期间他未服兵役,以写作为业,兼习农事。由于才华出众、诗作非凡和政治观点一致,维吉尔一直是奥古斯都最尊重的诗人。
他的早期作品为田园抒情诗《牧歌》。《牧歌》包括十个诗章,是模仿希腊的田园诗而作。诗歌描写了意大利田野的自然景色,歌颂了农村生活的恬静。诗作发表后受到了普遍赞扬,引起了屋大维的重视。其中第四篇中的几句精典诗句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时代已在酝酿,时序即将更新,
童贞的正义女神将重回人间,
太平盛世又将重现;
新时代的头生儿,
已经从天而降,即将光临地上。
这短短的几句诗先是奥古斯都及其党羽把它看作是新时代即将到来的天才预言,后来更被基督教当作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基督将降临人间的神灵的启示。由此可见,维吉尔的诗相当深刻,典型地刻画了时代的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维吉尔另有两部划时代的著作:《农事诗》和《伊尼阿德》
公元前37~前30年,维吉尔受麦凯纳斯的委托,写成《农事诗》四卷,每卷50余行。第一卷谈种庄稼;第二卷谈种葡萄和橄榄;第三卷谈畜牧;第四卷谈养蜂。
维吉尔的《农事诗》受到了希腊田园诗人赫西俄德的影响,但对他的创作影响更为直接、更为重要、更加明显的则是罗马人重视农业的传统。维吉尔本人自幼生活在乡村,有着长期而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而麦凯纳斯又迫切希望维吉尔能用自己的诗歌来为屋大维的政策服务,这一切促成了维吉尔对《农事诗》创作的倾情投入。他在诗中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伟大和意大利优美的环境和富饶的资源,表达出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用如此美丽的诗篇描述那些带有浓郁乡维吉尔的田园诗土气息的农业操作,这堪称世界诗坛上的一大奇观。正是由于维吉尔将枯燥的农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因而深得屋大维的欣赏。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从阿克提乌姆返回罗马途中,曾经连续4天听人朗诵这首诗。此后,维吉尔和屋大维的交往更为密切,等到屋大维自称奥古斯都并建立元首政治之后,维吉尔作为“皇帝桂冠诗人”的地位渐为世人所公认。从此以后他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史诗《伊尼尔德》的创作之中。
从公元前29年开始,维吉尔开始从事史诗《伊尼尔德》的创作工作。这部史诗共12卷,体裁模仿《荷马史诗》,它记述了罗马人的祖先伊尼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后,带着老父、幼子及少数特洛伊居民,经过迦太基、西西里,渡海到达意大利台伯河口,并在这里定居建城的经历。他把伊尼阿斯描写为牧羊人和女神所生,他的后裔就是罗马的建立者,以此歌颂恺撒和屋大维所出身的家族,颂扬屋大维是神的后代。
维吉尔乡土诗中描绘的田园景色。公元前30年维吉尔开始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经11年共写出12个诗章。《埃涅阿斯纪》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描写了传说中的罗马人祖先,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冒险游历的故事。《伊尼阿德》的问世成为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它使古代史诗在人物、结构、格律等方面进一步趋向定型。史诗中的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被视为古罗马文明的标志之一。
5.讽刺诗人——贺拉斯
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8年)是罗马最主要的讽刺诗人、抒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和维吉尔并列为奥古斯都诗坛的主要代表。
贺拉斯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坎佩尼亚的维努西亚小镇,原是释奴之子。其父作过收税员,有一座不大的农庄。因不满于当地的教育,父亲于公元前52年携年幼的贺拉斯来到罗马,送儿子求学于著名文法家奥尔比利乌斯门下。公元前45年,贺拉斯前往雅典深造。这使他很早就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成为希腊文化的崇拜者,并由此而拓宽了自己的学识。
贺拉斯才华出众,且热心政治。内战期间曾参加过反对恺撒的共和派布鲁图的军队,并被委任为军团司令官,因此其父在罗马病故时家产全部被没收。公元前41年屋大维颁布大赦令,贺拉斯才得以返回罗马,在财务官处谋得一个官职,业余时间便开始诗歌写作。由于当时他家贫位卑,因此心中常有愤世嫉俗之感,这就导致他在诗歌创作中特别喜欢写讽刺诗,以自己所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去嘲讽世人的愚蠢和贪婪。在罗马,贺拉斯的诗才很快引起了维吉尔的注意,并通过维吉尔得罗马诗人贺拉斯,他于公元前35~前30年完成《讽刺》诗,诗中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此外,他还写了《颂歌》等诗。到麦凯纳斯的赏识和庇护,此后他处境渐佳。公元前33年,他接受麦凯纳斯的馈赠,在离罗马不远的萨宾地区获得了一座小庄园,从此,贺拉斯生活安定,或生活在庄园,或生活在罗马,悠闲自在地以全副精力创作诗歌。从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也可以看出他特别喜爱自己的小农庄。同时,经麦凯纳斯等人的提携,再加上本人所特有的诗人魅力,贺拉斯自然进入了罗马上流社会,经常与上层文化人物来往。此后他的作品更加丰富,除继续发表一些讽刺诗之外,还发表了一系列问答体或书信体诗歌,既有评价社会和人事的内容,也有融入音乐的颂歌和长短句赞歌,风格也一反传统的冷嘲热讽,更多赞美生活,欣赏舒适安逸的环境、大自然的美景。
公元前19年维吉尔去世之后,贺拉斯更是成为了罗马第一诗人,深得奥古斯都的青睐。不过即使如此,贺拉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个人独立性,他曾不止一次地以自己不善于写史诗为由而婉言谢绝了撰写歌颂奥古斯都功绩的史诗的要求。据说奥古斯都曾建议贺拉斯作自己的秘书,但也被他婉拒了。公元前17年,罗马举行“盛世大祭典”,贺拉斯应奥古斯都之命创作百年大庆的赞美诗。他采用希腊歌体诗的节奏和韵律,并配以华丽的歌辞写就的《世纪之歌》,以其优美的旋律,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他的主要作品是《颂歌》和《诗简》。《颂歌》共四卷,主要是歌颂奥古斯都的统治以及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道德的复兴。
公元8年,贺拉斯去世了。在他死后一千多年后的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贺拉斯:“贺拉斯是这个世界中的完人,他宽容一切却无任何偏袒;他可以四海为家,自在地跟所有的人友善;他愿意享用任何欢乐……却从不大声发笑使人难堪。他是富兰克林那样的务实据,却终生写诗为业;他像蒙田那样绝不陷于任何狭隘境地,却不写散文只写诗句;他是这样一位把常识和鲜明的个性结合得如此亲密无间的诗人,古今皆罕有其匹。”
6.情诗奇才——奥维德
奥维德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是奥古斯都时代第3位重要的诗人。他比维吉尔、贺拉斯年轻得多,活动之时正当奥古斯都统治后期,天下太平已久,享乐之风日益盛行,因此,他的诗不那么倾向于颂扬奥古斯都时代的和平,而是偏重于表现浪漫和幽默。奥维德早期所创作的一些爱情诗与当时这种社会风气就不无关系,他也因此而被流放,并最终客死异乡。由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和维吉尔、贺拉斯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就诗才的杰出、作品的影响来看,奥维德比他的两位前辈毫不逊色,可谓是旗鼓相当,他们在古典传统文学中都具有同样杰出的地位。
奥维德出生于意大利图尔沙一个富有的骑士家庭。早年曾去罗马学习修辞学和法学,并漫游了西西里岛以及地中海东岸各地。父母原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律师,但他本人的兴趣却在诗歌方面,并且他诗才横溢,随便写作一些词句都能成为优美的韵文诗歌。他曾写过很多爱情诗,有《恋歌》3卷、《女英雄》21篇、《爱经》3卷和一首叙事诗《爱情的药剂》。这些诗歌的内容主要是论爱情、爱的艺术、美容和装饰艺术等。其主旨似乎是要指导青年如何去获得爱情和保持爱情,如何寻求爱情、挑选对象。由于他的爱情诗对爱情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刻画入微,从而为爱情诗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奥维德的《爱经》中《恋歌》是他的成名之作,发表于公元前18年左右,共有三卷49首诗。在《恋歌》中,他选了一位名叫克林娜的女性作为自己爱慕的对象,这位美丽的克林娜并无其人而纯属诗人的想象,但诗人却因此给自己的爱情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细致的心理描写。诗人也因此深得奥古斯都的恩宠,结交的也都是当时罗马文化圈中的一些名人。对于罗马另两位较他年长的名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奥维德只闻其名,并听他们朗诵过,但却不曾相识。长诗《变形记》则是奥维德的主要代表作,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所有罗马文学作品中最受人欢迎的。奥维德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使全诗环环相扣,彼此呼应;并根据卢克莱修“一切都在变易”的唯物论和毕达哥拉斯“灵魂轮回”的唯心学说,使各种人物最后或变成飞禽走兽,或易作花草树木,或化为顽石天星,让变形的特色体现在每一个故事之中。整部作品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风格精致,格调生动,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艺术独创性。正如一位权威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奥维德以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和荒诞笔调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因此《变形记》不仅给罗马文学,而且给后世作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变形记》插图响,但丁、乔叟、莎士比亚、蒙田、莫里哀、歌德等都十分欣赏这部作品,这充分说明了它的巨大魅力。公元8年,奥维德由于在诗歌创作中有悖于奥古斯都重塑道德的政策,被流放到黑海边的托米城(今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在这个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的小城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其间他写了《哀怨集》和《黑海书简》。《哀怨集》和《黑海书简》反映了作者忧郁伤感的情调,感情比较真挚,其中不乏佳作。其间奥维德还写了不少诗歌寄给自己在罗马的挚友,并数次请求奥古斯都的赦免,但终未得到宽宥。公元18年,他在托米过世,享年61岁。后来,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莱辛称赞奥维德是“就美的效果来写美”的典型,奥维德本人也被认为是罗马文学界的情诗奇才。
7.拉丁散文泰斗——西富罗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是古罗马最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散文家和拉丁语言大师,被后人誉为“拉丁散文泰斗”。他的作品具备了罗马文学的所有优点,是罗马散文的典范。甚至他的政敌、散文造诣颇高的恺撒对他的文章风格也佩服之至。老普林尼则称他是“演说术和拉丁文学之父”。他的演说辞铿锵有力;他的论文通畅明须,善于运用辞藻,尤其是他的《三论》(即《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明畅华丽,晶莹澄澈,犹如西方文学宝库中三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他的作品达到了古罗马散文的顶峰,正如一位史学家所说的那样,西塞罗“相当鲜明地体现了他那个时代的坚定开阔精神”。
西塞罗西塞罗出生于罗马东南部阿尔彼隆的一个骑士家庭,自幼受到当时罗马最好的教育,后来又到希腊学习两年。除了在雅典遍访名师之外,他还像恺撒那样前往小亚细亚和罗德岛等地,继续研究演说技巧,并求教于著名的修辞学家莫隆,开始形成自己的演说风格。苏拉死后,西塞罗回到罗马,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的演说才能,逐渐赢得贵族的赞赏和普通民众的支持,成为当时最为出色的演说家。公元前63年,西塞罗当选为执政官。任职期间他揭露了喀提林阴谋,获得了“国父”称号,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点。恺撒被刺后,西塞罗站在屋大维和元老院一边,连续发表演说,激烈抨击安东尼。屋大维和安东尼和解后,西塞罗成为第一批受迫害的牺牲品,于公元前43年12月遭安东尼杀害。
作为一名演说家和散文作家,西塞罗留下了大量的散文体著作、演说辞、书信等,成为古罗马文学的光辉遗产。西塞罗充分吸收希腊文化成就,结合自己演说的需要,形成了自己“讲究细心加工与自然流畅的结合,行文结构匀称,词汇优美,句法严谨,音韵铿锵”的独特风格。他的文体因此被誉为“西塞罗文体”,代表了罗马文学的最高水平,被后世奉为拉丁文学的典范。他能将讽刺、比喻、比较以及同义语等,用非常简练、明快、优美、动人的词汇巧妙地组合起来,使自己的演说跌宕紧凑,犹如高山流水,欢畅清澈,雄壮有力。因此,每当他出现在罗乌的法庭、元老院、公共场所进行演说时,总能获得听众的欢呼。他向听众呼吁热情友好,对政敌攻击尖刻粗鲁,用的都是轻快而流畅的语言,形式虽不免流于矫揉,但对于激发听众的情绪显然十分有效。他认为演说主要是打动听众的感情,而不是诉诸理性判断,因此他就不惜歪曲甚至捏造事实。他的演说风格被后世一些作家奉为典范。也正是由于西塞罗将演说辞这种文体发展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对拉丁散文和拉丁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作品不仅在意大利影响深远,而且在英法等国也广为流传,出现了不少信仰者和爱好者。西塞罗不愧为西欧文化史上一位语言巨匠。
8.“小说之父”阿普列乌斯与《金驴记》
阿普列乌斯(公元125~180年)所著的古典小说《金驴记》脍炙人口,全书共8卷,20万字。它采用市井语言描述希腊民间传说,叙述一位希腊少年由于迷恋巫术,误服魔药,变为一头毛驴,受尽磨难,阅尽人间万象,最后被埃及女神所救,复为人形。这部小说保持了民间故事的风格,其间穿插了不少流行小故事,“雅俗共赏,叙述诙谐而生动,富于机智与夸张,无愧于一代文风”。它是罗马文学作品中最为完整的小说,为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戏剧
古罗马戏剧萌芽于远古时期对农神的祭祀和农事节庆。公元前2世纪,罗马出现了戏剧的繁荣,或取材模仿希腊戏剧,或反映罗马历史与现实生活,同时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戏剧作家。
杰拉什的扇形剧场像是一把展开的巨扇,令人联想到当年演出的盛况。
1.喜剧大师——普劳图斯
普劳图斯(约公元前254~前184年)是第一个有完整作品传世的古罗马作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翁布里亚一个下层平民家庭,曾在剧院干过木工与演员,后因经商失败而去建筑工地、私人磨坊打工。这些经历使他在思想感情上与下层人民十分接近,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使他的喜剧深受罗马民众的欢迎。普劳图斯在业余时间创作了不少剧本,成为古罗马颇富盛名的喜剧家,后人称他在雄辩和机早期罗马戏剧场景智方面甚至可以与西塞罗相媲美。普劳图斯一生写过130多部剧本,只有21部流传至今。其中除《行囊》一剧严重残缺外,其余20部基本完整,主要有:《安菲特里翁》《孪生兄弟》《一坛黄金》《吹牛的军人》《商人》《俘虏》《凶宅》等。
普劳图斯的喜剧题材多样,风格不一,大多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用的是希腊题材,反映的却是罗马人的生活。他用滑稽可笑的情节,揭露了当时罗马上层社会的生活腐化和道德败坏。在他的喜剧中,除了《安菲特里翁》取材于希腊神话之外,其余全部是各种类型的生活喜剧,情节不外乎情爱、财产纠纷等。如《孪生兄弟》就描写了一对孪生兄弟幼年失散、后来重逢的经过,情节生动,语言风趣活泼。《一坛黄金》描写一位贫穷而又吝啬的老人因偶然得到一坛黄金后患得患失的心理,因为突来的横财使他不知所措,终日寝食不安,直到将其作为嫁妆送给自己的女儿,才摆脱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此剧语言诙谐传神,人物形象生动,作者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喜剧手法,代表了古罗马戏剧创作的较高水平。《商人》讲述的是好色的父亲将儿子从外地买回的漂亮女奴占为己有,从而引起一场父子纠葛。此剧情节离奇,语言夸张,反映了奴隶古罗马喜剧场景主贵族腐朽的生活。《俘虏》是普劳图斯喜剧中最为严肃的一部作品,描写了奴隶如何冒险去救主人,最后成功脱险的故事,成为后世欧洲人情剧的雏形。神话喜剧《安菲特里翁》描写的是天神宙斯趁地上国王安菲特里翁出征之际,化作国王形象与王后阿尔喀梅娜幽会,他们的结合诞生了后来的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该剧讥讽了罗马统治阶级所标榜的理想道德的虚伪性。
普劳图斯所塑造的典型形象,如吹牛的军人与江湖医生、贪婪的老鸨、机智风趣的奴隶、吝啬的老头等剧中人物形象给人印象尤深,他们往往是剧中矛盾发展的关键,虽有几分粗俗,却与平民大众更为贴近,因而受到他们的喜爱,流传甚广。他还利用独白、旁白等表现形式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并常常用序幕或尾声来解释题材来源、作者情况等。他的喜剧有别于希腊喜剧之处在于他基本上抛弃了歌舞队部分而代之以对话的表现手法,因而跟近代喜剧很接近,从而对近代西方戏剧产生了广泛影响。
2.英年早逝的喜剧大师——泰伦斯
泰伦斯(约公元前195~前159年)是与普劳图斯齐名的又一位古罗马的喜剧大师。他出身低微,是罗马在北非殖民城市中的一个家奴,幼年来到罗马,成为罗马元老泰伦斯·路卡努斯的奴隶。主人由于欣赏他的才华而让他享受与自由人同等的教育,并恢复了他的自由。从此泰伦斯得以跻身于罗马上流社会,受到以大贵族小斯奇比奥为首的文化集团的保护。少年的良好教育和成年之后进入的社交圈子使泰伦斯的文风高雅纯净,这与普劳图斯那种贴近平民大众的通俗生动的艺术风格相比较,就更加受到贵族文人的青睐。由于他的创作活动代表了斯奇比奥一派贵族的文化观点,对希腊的推崇和模仿又多于对罗马民间传统的应用和发掘,因此在二者的结合上也就自然不如普劳图斯来得完美。比较而言,泰伦斯的作品幽默、优雅、有节制,但缺乏普劳图斯作品中那种迎合罗马观众的喧闹场面。由于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不如普劳图斯的作品通俗和生动鲜明,也没有那么受人欢迎。但是泰伦斯比普劳图斯更多地表现出仁慈。
两兄弟由于30多岁就英年早逝,泰伦斯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传世的仅有6部;《安德罗斯女子》、《自责者》、《阉奴》、《福尔弥昂》、《两兄弟》和《婆母》。这些剧本约写成于公元前166~前160年间,其代表作是《两兄弟》和《婆母》。泰伦斯的喜剧结构严密,人物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流畅,哲理思想深刻,特别是他以优雅的语言、别开生面的描绘将古希腊的人本思想发扬光大,给剧中人物罩上了一层“人性”的光环,因此后人称他是以艺术扣人心弦。其剧中人物最著名的一句话便是:“我是一个人,凡人性所属我都能够理解。”这段话被当作是罗马人文主义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他的喜剧后来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竞相效仿的典范。
3.悲剧作家——塞内加
帝国时期的塞内加(约公元4~65年)被誉为“古罗马最著名的悲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主要有《变瓜记》和9部悲剧。《变瓜记》是一篇政治讽刺散文,嘲笑皇帝克劳狄生前作恶多端,死后不但没有成神,反而受到神的审判,最后变成一个大南瓜。他的悲剧代表作有《特洛伊妇女》《美狄亚》《奥狄浦斯》等。塞内加以希腊悲剧为蓝本进行创作,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其对罗马社会现实的不满,内容涉及讨论生死、情欲、自由意志、罪恶等,较为全面地表露出当时贵族反对派对暴虐皇帝专制制度的不满情绪。塞内加并不否定君主制度,只是希望出现一位仁慈的君主,以便贵族元老们在政治上能够得到一定的自由。他的悲剧主要供少数人阅读和朗诵,剧中充满凶杀、复仇、鬼魂、巫术等恐怖场面,过分地渲染悲剧气氛,而且长于心理刻画和紧张对白,语言夸张,言辞雄辩,富有哲理。其剧本中多数情节较为简单,缺少戏剧动作而且剧情发展多限于在一昼夜和某一地点。塞内加的悲剧继承了希腊悲剧的传统,对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英法古典主义悲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哲学
罗马哲学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希腊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罗马哲学讲究实用主义,希望能从中找到为其所用的某种行为规范和治国方针。罗马哲学注重伦理与神学的紧密结合,从而为统治阶级提供精神支柱。
1.西塞罗的折衷主义
共和末期,罗马人继承希腊哲学的可取之处,将希腊各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揉合在一起,形成折衷主义,西塞罗便是其典型代表。
西塞罗的《论老年》西塞罗的哲学著作主要有《论善与恶的意义》《论神的本性》《论友谊》等。西塞罗主张顺乎自然,节制欲望。西塞罗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生动的拉丁语言将希腊哲学通俗化,从而便利了罗马人对希腊哲学的了解,促进了罗马自身哲学的发展。他的作品也成为人们研究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2.唯物论的代表卢克莱修
共和末期,罗马唯物论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年)。他在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称他是一位“真正罗马的史诗诗人”,因为他以“朝气蓬勃、咤叱风云”的勇气,“歌颂了罗马的精神实体”。卢克莱修善于将深奥的哲理化为优美的诗句,因此他的诗是一种哲理诗。《物性论》是他留世的惟一著作。《物性论》是我们了解古代原子唯物论思想的惟一系统著作,它对近代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性论》插图卢克莱修继承了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学说,但他又不像西塞罗那样注重哲学的实用性,满足于向罗马人介绍希腊人的哲学思想,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他强调指出:物质是永恒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消失为无。尽管万物有生灭之变,但作为万物之始基的物质则是永恒的。由此,卢克莱修得出结论:万物的终极本原是构成世界万物基础的原子和虚空。
从原子论出发,卢克莱修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他认为,灵魂和精神都是物质,井由极其微小的原子所构成。精神的所在地是胸的中央,灵魂则分布于全身。灵魂依赖于肉体而存在,并以肉体作为自己的枢纽,随着肉体的消失,灵魂也将消失,绝对不会存在不朽的灵魂。因此,那些所谓灵魂不死的学说实在是荒诞可笑的。由这种无神论观点出发,卢克莱修对宜扬灵魂不死的宗教迷信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深信宗教在怂恿人们去干邪恶的勾当,使人们陷入那种对死亡和永久惩罚的可怕的忧虑。因此是迷信和宗教导致了人们心理上的沉重负担,是使人们贫困和犯罪的根源。卢克莱修的观点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和崇拜,体现了其无神论者的战斗精神。
在社会历史观上,卢克莱修提出了一种进化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地球上最先出现植物,然后才有动物和人类。人类早期也和动物一样,过着野蛮的生活。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才逐渐学会用火,制造工具,进入文明时代。再以后,家庭、私有制、国家、法律先后产生。由于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工具、物质条件的变革联系起来,因此其社会历史观无疑具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萌芽。他的著作对以后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反教会斗争的有力武器。
3.“罗马的伏尔泰”——卢西安
卢西安(约公元120~190年)是古罗马优秀的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他出生于幼发拉底河畔萨莫萨特城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先后当过律师、演说术教师。公元165年,卢西安定居雅典,开始致力于哲学和文学。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用对话、论文等不同体截写了一系列涉及社会生活、哲学流派、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思想流派持批判态度。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有84篇,主要作品有《神的对话》、《佩雷格林之死》、《悲惨的朱庇特》、《渡口》等。
卢西安的作品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触及了安东尼王翰时代精神和宗教生活的所有重大问题,成功地塑造了罗马帝国形形色色思想家的典型形象,并且非常及时,因此不少著名资产阶级学者称他为古代的“新闻记者”和“时事评论家”。
哲学家讲学卢西安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不仅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而且对后来西欧文艺复兴和近代一些无神论思想家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卢西安作品的文风清新坦诚,语言生动诙谐,戏谑讽刺入木三分,在古代作家中可谓独树一帜。因此,他的作品对后世有巨大影响。基督教严厉谴责他,认为这位无神论者应和魔鬼一道在地狱中永受惩罚。而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则处处模仿他,恩格斯更是称赞他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伏尔泰”。
4.皇帝的老师——埃比克泰德
埃比克泰德(公元55~135年)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拉波利的希腊人。早年曾沦为奴隶,后来随主人、尼禄皇帝的宠臣埃巴弗狄特来到罗马学习哲学,在这里获释成为自由民。此后曾担任过尼禄的侍从,并在罗马讲学。图密善即位后,大肆驱逐哲学家,埃比克泰德与其他哲学家一起被迫迁居到希腊半岛伊庇鲁斯的尼科波利,在那里继续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直到去世。他的学生众多,罗马帝国后来的皇帝哈德良、马可·奥里略都曾经做过他的学生。他的著作为《言谈集》,题为《手册》的格言集是学生根据他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
埃比克泰德将伦理道德作为自己从事哲学研究的主题。他坚持认为讨论世界究竟是怎样构成这样的问题,既无必要又不重要。因为不管世界是原子构成的或者是由水和土构成的,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们要知道并了解善的含义和真正本性,掌握欲望和厌恶、选择与拒绝的行为尺度,并以此作为自己生存的准则去安排未来所有的生活,至于其他身外之物根本就不需考虑。因此他所关心的重点问题就是人如何去达到至善。他认为善的本质就在于神的本质,神的本质是智慧、知识与理性。
此外,埃比克泰德还提出了一种世界主义的道德伦理体系。他认为由于人类社会的各阶层都是以神作为自己的父亲,因此在神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成员,人人都是兄弟,这就应当彼此相亲相爱。至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则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既然人人都是神的儿子,那么任何人将自己或别人当作奴隶就只不过是其主观意识所造成的而已,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埃比克泰德的思想对后来的基督教影响较大。
5.哲学大帝——马可·奥里略
马可·奥里略(公元120~180年)是罗马帝国皇帝,他既是一位颇有才能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有名的哲学家,被称为“皇帝宝座上的哲学家”,是斯多噶学派最后一位有影响的学马可·奥里略者。对于后人来说,他作为哲学家甚至比作为皇帝更为知名。作为安东尼皇帝的养子,他于公元161年与其义弟一起共继帝位。8年之后,义弟患病过世,奥里略成为惟一的君主。由于边境多事,他在位的20年基本上是在戎马生涯中度过的。执政期间,他潜心学问,勤于政事,成为罗马历史上一代“明君”。他的哲学深受埃比克泰德的影响,其代表作是《沉思录》。《沉思录》共12卷,书中漫谈人生哲理,诸如命运、美德、善恶、人神之际等等,在宿命论的主导思想下,具有浓厚的悲观消极色彩,甚至不得不从哲学角度承认他所在世界的脆弱与虚幻,因而是奴隶制陷入深刻危机的一种思想反映。
奥里略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神学、伦理学和国家学说,而神学则是其全部理论的重点和基础。他认为由于神的存在是人所不可缺少的,因此没有神的世界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根本就不存在。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命所囊括,并以最完美的形式予以安排,这就导致整个世界在神的旨意安排下形成为一个井然有序的生命整体。而灵魂本身就是神的启示,人的灵魂则更是神的流溢物,人和神是水乳交融血脉相通的一体,这就是奥里略极力提倡的神学目的论。对于事物的运动奥里略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个体事物。这种运动变化决定了整个宇宙,直到它的解体,这是神与天命的安排,因此人们要善于满足于周围的一切,要“服从神的旨意,安分守己,清心寡欲”,并想方设法去摆脱所有外在的事物,服从整体法则,崇敬并服从神的安排。
和埃比克泰德一样,奥里略也认为人是整个自然界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彼此应该互相关连,亲如兄弟,有共同的命运。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低处下层,这都是上天安排的结果。于是他主张“要爱人类”,认为一个人必须经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对朋友要正,对自己冷漠,以达到至善这个终极目标。
教育
教育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罗马的教育可以明显地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古罗马共和时代早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7岁以前,儿童在家里接受父母的共同表现教育的浮雕教育,培养道德,学习技艺。罗马的学校教育出现较晚,公元前234年,一名获取自由名叫卡尔维斯的奴隶开设了第一个收费的小学。共和时代后期,教育受希腊、古罗马两种文化的综合影响,以弗所的塞尔苏斯图书馆家庭教师逐步形成以希腊模式为样本的体系。公元前1世纪末期为帝国时期,教育为官方办理,设立公立学校。小学以平民子女为主,培养臣民;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即文法和修辞学校培养官吏。拉丁文取代希腊文以后,自然科学教育逐步削弱,教学与生活脱离。帝国时期还设有职业学校,学制4~5年,教授法律、医学、建筑学,方法以师徒传授为主,注重实际。公元325年基督教定为国教,随着教会兴起,宗教教育兴起,由教义学校、教义学院等学校教授宗教知识和一些文化知识。以后又设立儿童教会学校,逐步统治了整个教育界,形成教会学校独霸的局面。
罗马的教育制度是在罗马的社会政治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教育系统地为实现罗马理想即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杰出的演说家提供了优质服务,并在继承和发展希腊教育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拉丁文化教育。
2.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昆体良
昆体良(约公元35~100年)是罗马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著名辩护师和修辞学教授。他出生于西班牙,后到罗马专攻雄辩术和修辞学。他是罗马第一个获得政府资助的教育演说家罗马抄写人家,还因办学有功,被帝国政府授予执政官的荣誉称号。公元96年,昆体良写成《演说家的教育》一书,全书共分12卷,全面总结了古代西方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同时也奠定了昆体良在西方教育史上的不朽地位。
昆体良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对此,他提出了一整套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教育方案。昆体良认为,一个人应该从幼儿阶段就要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纯洁的道德熏染。昆体良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价值,认为学童只有在通过小学、中等学校和修辞学校的学习以后,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说家。昆体良同时也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但也强烈谴责教师对学生实行体罚,认为教师应当终身追求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学生。
昆体良是古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西方近代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按照他的教育理论建立起来的。
天文
古罗马在天文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理行公历的前身儒略历及托勒密的古典天文集大成之作《天文学大成》。
1.儒略历的来历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历,公历则是由儒略历演变而来的。儒略历是以古罗马统帅朱利亚·恺撒之名命名的一种历法,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产生。
恺撒大帝公元前46年,恺撒采纳亚历山大里亚天文学家索西吉斯的建议,以回归年为依据进行历法改革,颁布了改历的命令。此历规定每4年中头3年为平年,每年365天。第4年为闰年,1年366天。1年12个月,单数的月份31天,为大月,双数的月份30天,为小月。因为恺撒的生日是在7月,为了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恺撒要求这个月必须是大月,因此天文学家只好将单月定为大月。六个大月六个小月使平年多出了一天,必须从某一个月中扣除一天。而当时罗马的死刑判决都在2月份执行,人们公认这是不吉利的一个月,所以从2月份里减去一天。恺撒遇刺之后,继位的奥古斯都为显示自己的权威,下令将自己生日所在的8月份定为大月,并且将9月份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对换。这样一来,一年就有7个大月,又多出一天,再从“不吉利”的2月份减去一天,使它成为28天。每逢闰年,将2月份加一天,使之成为29天。现行公历的大小月安排和每月的日数如此混乱,就是从那个时代沿续下来的。儒略历的颁布及其不断改进,充分体现出古罗马历法的先进性和天文学的高度发展。
2.托勒密与《天文学大成》
托勒密是公元前2世纪罗马天文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天文学大成》是古典天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在古典传统的科技著述中占有突出地位。
庞贝城的日晷《天文学大成》共13卷,将埃及人、巴比伦人和希腊人的天文学成就加以汇总与融合,并充分发挥古典天文学方面以几何系托勒密的地心体系统描述天地结构和天体运动的特色,论述了太阳、地球、月亮及其他行星运动的规律,提供了1022个恒星的位置表及亮度,是古典时期最为完备的星图。另外,它还详细论述了推算日月食,确定行星位置与演算历法的方法,介绍了各种天文仪器的制作及使用方法,成为古典时代一部最为全面系统的天文学著作。
令人遗憾的是,托勒密在天文学领域建立系统理论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地心说”理论,并被基督教利用作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严重阻碍碍了科学宇宙观的诞生。直到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才使天文学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3.英语月份名称的由来
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英文中的January起源于拉丁文Januarius。古罗马人这样称呼一月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守护神雅努斯(Janus)。这位神有两副面孔,前面注视未来,而脑后一副面孔是回顾过去的。
February是源于拉丁文中的Februarius,这是古罗马的节日——菲勃卢姆节(Februm)。
March来源于拉丁文中的Martins,是古罗马人所崇敬的战神马尔斯(Mars)的名字。
April来源于拉丁文中的Aprilis,原意是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思。
高卢日历古罗马神话中的一位掌管春天和生命的女神叫玛雅(Maina)。古罗马人把五月称为Mains来纪念这位女神,May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June来源于古罗马神话中的女神之王朱诺(Juno),罗马人为了纪念她,就把六月称为朱诺之月(Junius)。英文中的六月就是从这个词演变而来。
July来源于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他死后人们将他的名字Julius命名为七月。
Auguest来源于拉丁文中的Augustus。恺撒死后,他的侄子屋大维继任统治罗马,因为他出生在八月,所以他就用自己的称号——奥古斯都(Augustus)来命名八月。
英文中的September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第七”Septem,原意也是七月。古罗马历法原是一年十个月,后来又加了两个月,变为十二个月。这两个月放在年初,以后的月份顺序推后,这样七月就变成九月了。
October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第八”Octo,原意为八月,古罗马历法为十二月后七月变为九月,那么八月也就变为十月了。
November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第九”。
December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第十”。
法律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的法律,是罗马人留给人类文明的一份最为宝贵的遗产。
1.古罗马法
19世纪德国著名罗马法专家耶林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强调:“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西塞罗是罗马贵族奴隶主阶段的著名法律思想家。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的形成和演变是罗马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结果。
罗马法律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这种法律制度是根据特殊需要,以经验为根据逐渐发展形成的。罗马法通常是指通行于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上至罗马建国,下迄《查士丁尼法典》的完成,前后一千多年,在这中间所颁布的所有罗马法律都叫做“罗马法”。从时间上说,罗马法可以分成三个时代,即公民法、万民法和统一法时代。
罗马的公民法时代大约相当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当时平民与贵族展开激烈斗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成文法的制定。此前,罗马惟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就是当时法庭诉讼场景人们的习惯法。习惯法由于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无形中便为贵族压迫平民、袒护自己提供了方便。据说塞尔维乌斯改革之时曾经对罪行、立约之类法律事务制定过50条规则,通过斗争终于在公元前451~前450年制定了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不仅在罗马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罗马历史的发展有过重要的影响。它的制定对贵族的专横是一大限制,而且它所反映的有法必依的精神,为日后罗马法律的发展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共和时期的执政官但由于《十二铜表法》没有完全满足平民的要求。因此,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一方面调整了罗马公民内部的阶级关系;另一方面则不断有新法案出台,对罗马法律加以改进和充实。著名的有公元前445年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的卡努利阿法;公元前326年废除债务奴役的彼提留法;公元前287年规定平民有最高立法权的霍腾西乌斯法等。
公元前3世纪以来,通过对外征服,罗马成了地中海的主人,版图骤然扩大,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事和商事活动的主体成分日趋复杂,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的案件日益增多;罗马的商品经济已经突破了原来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公民法所能涵盖。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比公民法涵盖范围更为广泛的万民法。万民法时代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到公元3世纪初叶。
万民法意指“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罗马私法体系中的肩扛法西斯的侍卫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和国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由于万民法是以自然理性为依据,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公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整个社会的普遍需要。在整个罗马私法体系当中,万民法是较为成熟和完善的部分,也是罗马后期法律的主要内容。从形式上看,万民法并不是一般国家为了规定彼此之间的关系而认可的法律,而是通过罗马外事法官的司法活动所制定的,并被罗马国家用强制力保证实行的法律,它是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这种法律的出现和发展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
罗马万民法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罗马制经济发展和罗马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它不仅弥补了此前公民法的严重不足,而且还为罗马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境内的居民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公元212年塞维鲁王朝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到查士丁尼去世,是为罗马的统一法时期,它也是罗马法发展的最后阶段。公元212年,卡拉卡拉颁布敕令,这一敕令给予登记在任何公社之内的帝国的全体自由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卡拉卡盖尤斯(公元117~180年)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法学家,罗马帝国著名的法学五杰之一。拉敕令的颁布,使帝国境内全体自由民获得了公民权,从而取消了帝国内部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这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原先适用于不同法律主体的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已不复有实际意义。罗马法的发展开始从创新阶段进入了汇编阶段,也即整理和提炼的阶段。
法律汇编工作从哈德良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他继位后的第14年即公元130年就指示著名法学家犹利安努斯一个委员会负责整理修订现有的历代大法官的告示,将之编成定本,赋予法律实效,是为《犹利安努斯敕令》或《永久敕令》。
进入3世纪以后,法律汇编工作更加受到各个皇帝的重视。公元295年,戴克里先指定法学家格霄高利阿努斯并编订了一部分为6篇的法典,其内容是自哈德良皇帝至戴克里先时期的法律。公元435年,狄奥多西二世组成以安提奥库斯为首的16人委员会,筹备汇编自君士坦丁以来的法律。3年后于君士坦丁堡颁布。法典分为16篇。前5篇为私法,其余则分别为公法、刑法、市政法、军事法和教会法。但大规模、系统的法律汇编工作则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进行的,即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开始进行的。
公元528年2月,查士丁尼任命法学家特里波罗阿努斯组成一个10人委员会,负责领导法典的编纂工作,清理以往皇帝颁布的法令,删除其中矛盾和过时的部分,并按时间顺序将所剩部分汇编成册,是为《查士丁尼法典》,颁布于公元529年。凡未经辑入的敕令,一律失效。以后,又陆续完成了哈德良(公元117~138年)时期完成了帝国的官僚制度化,加强了皇帝的独裁权,明显开始了元首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法学总论》、《法学汇编》、《新敕令》三部法典。它们与《查士丁尼法典》一起被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它是人们研究罗马法的主要文献资料。
《民法大全》不但是罗马史上而且是欧洲各国历史上第一部最为全面而系统的法典,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重要的法学家著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它确定了统一的无限私有制的概念,提出了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标准,体现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换本质的法律关系问题。它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经发展到了最发达、最完备的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律和法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2.十二铜表法的由来
古罗马时期,其政体实行贵族共和制度。为了表示“民主”,专门设有十位法官处理案件。只有当10位法官的意见基本一致时,才能了结一桩案子。
“肃静,肃静!”罗马法庭首席大法官用木锤重重地敲了三声桌子高声叫道。于是过了好一会儿,法庭才安静下来。原来,这是一桩有争议的案子。
一位老汉状告一位青年侵吞了他侄女的财产,那青年反驳说,根本不是财产,而是女人的陪嫁。原来,一个姑娘在父母双亡之后,带着变卖家产的所有钱财嫁给了他的未婚夫。婚后,姑娘发现丈夫另有所爱从此夫妻不合。凑巧姑娘的叔叔想巴结一个有钱的贵族,打算把侄女嫁给那个贵族的儿子。经过劝说,姑娘提出与丈夫离婚,当女方索要陪嫁的财产时,男方却执意不给。于是,就女方钱财的归属问题,法庭上下发生了争执,就连参加审案的10个法官也意见不一。
图拉真(公元98~117年)时期,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张。“根据以前的惯例,女方主动提出离婚,其陪嫁财产应归男方所有。”一个法官大声说道。
这时,贵族席上站起一位中年男子,大声说道:“可是,这位姑娘的财产并非是她的陪嫁,而是她父母的遗产啊!”
一听这话,听众席上一片嘘声。原来,这个贵族男人是那位姑娘准备改嫁给的另一个男人的哥哥。
贵族席上有人倾向女方,法官们立刻交头接耳起来。不一会儿,就听首席大法官宣布,女方胜诉。原来,当时罗马的法律多偏袒贵族阶层。
谁知刚刚宣布完了,法庭中的平民大哗起来,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法官不公。
像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因为在罗马共和制的初期,许多法律都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纵在贵族法官手里。有时贵族法官在判案时,往往凭其握有的解释权任意曲解法律,迫害平民。时间一久,平民怨声大起,纷纷要求国家制定统一的法律。
公元前461年的一天,罗马上千平民涌到保民官阿萨家门前,强烈要求阿萨为民做主。阿萨好不容易说服了这些平民,然后数次上言共和政府,要求编定成文法律,以便平息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但此问题又拖了数年没有结果。直到公元前454年,罗马政府才派出3名使者到希腊考察法律,着手编订法典。
卡拉卡拉(公元212~217年)是古罗马著名皇帝,其大理石胸出土于罗马,现存梵蒂冈博物馆。编订法典的工作由大法官克劳狄乌斯主持,首先编出十表。第二年又成立了新的十人委员会,续编二表。总计十二表。法典的内容虽然沿袭了传统的法律习惯,仍以保护贵族利益和私有制为主,但它毕竟有章可循,多少限制了贵族的横行不法行为,所以平民还是接受了它。不久,罗马人民异口同声地提出请求:
“把法律公布于众!”
“把新法刻在石头上,让它永存于世!”
“把新法刻在铜板上,让它昭示天下!”
经过元老院表决,罗马政府决定,用12块铜板把这些法律刻上去。因为当时人们认为,铜是最坚硬耐久、又能把文字刻上去的东西。
公元前450年的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罗马广场上万人涌动,12块金光闪亮的铜表立在广场的一边,人们争相观看和阅读。
“十二铜表法”条文明确,量刑定罪以条文为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不法行为,为罗马的强大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随着罗马帝国的强大,以及它的势力范围的扩大,“十二铜表法”在广大欧洲地区推行,影响相当深远,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
拉丁文字
拉丁文字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文字之一,是罗马文明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我们见到的最早使用拉丁字母刻写的铭文发现写在木片上的文字于普雷内斯大饰针上,这是一枚公元前7世纪的斗篷别针,文字从左到右写着“MANIOS MEDFHEFHAKEDNUMASIOI”,意思是“马尼乌斯与努美里乌斯制作了我”。那你知道罗马人使用的拉丁文字是怎么来的吗?
拉丁文字是由居住在第伯河畔的拉丁姆平原上的拉丁人首先创造出来的,属字母文字。古典拉丁文有23个字母,其中21个是从埃特鲁里亚人的文字派生出来的,中世纪时,字母i分化为i和j,v分化为u、v和w,这样就产生了26个罗马字母。即大家熟悉的:
Aa,Bb,Cc,Dd,Ee,Ff,Gg,Hh,Ii,Jj,Kk,Ll,Mm,
Nn,Oo,Pp,Qq,Rr,Ss,Tt,Uu,Vv,Ww,Xx,Yy,Zz。
大约在王政时期,老塔克文与伽比订立了特别条款,订约时曾杀死一头雄牛为祭。该条约书写于牛皮之上,藏于奎里纳尔山丘的圣库斯神庙。该殿可能被毁于高卢人的兵燹,殿中的许多古物收藏得以保存了下来。还有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国王与拉丁姆缔结的盟约,它原刻在铜表上,藏于阿芬丁山上的狄安娜神庙中。到帝国时期,随着帝国政府对其他民族统治的加强,拉丁语这一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得到迅速的传播,除了在少数地区受到希腊语抵制外,它逐渐取代了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了地中海世界最主要的语言。在全世界各种文字系统中,拉丁字母称得上是流传地域最广的文字。它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走遍了大半个地球,整个美洲、大洋洲、西欧和非洲、东欧、南亚的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它的足迹。
拉丁文字继承并发展了希腊文字形体上的优点:简单、匀称、美观、便于阅读和连写。由于拉丁文字本身的这些优点,法国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继承了它,形成了“拉丁民族”。现在,拉丁语已经成为国际性书面语,由于它的中立性和不变性而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科技
古罗马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在总结罗马人长久以来的生产经验和吸收地中海诸民族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充分展示出罗马人卓越的才华。
1.羊皮纸的发明
羊皮纸和中国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它们都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使古罗马和中国的文明流传至今。
古代世界各国文化人写字的用具和方式真是五花八门:中国人最先是将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然后是刻铸于铜器上,后来用笔写在丝绢上,称为“帛书”;而古埃及人把字写在采自尼罗河畔的一种芦草上,后人称之“纸草书”;古印度人则把椰树叶压平、剪裁整齐用以记事,并称为“树叶书”;西亚两河流域的先人则是将文字在泥板上刻好后,再放到火上烧制而成“泥版书”……
而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则是将小牛皮或羊皮加工制作成“皮纸”,当做高级书写材料。皮纸是由专门的工匠制作,工匠首先把胎牛皮、小牛皮或羊皮加工鞣制,使其软化,然后用器具刮去上面的附属物,使组织表面平整光滑,而且柔韧稀薄,人们习惯把它叫“羊皮纸”。
羊皮纸制成的书人们用羽毛或芦管当笔,蘸了墨水之后把字写在羊皮纸上,然后装订成册。他们看的书是手抄本的,谁要是想得到一本书,就只有去抄写了,当时的富贵之家都有抄书的奴隶。
另外,为了便于保存和携带,聪明的古罗马人还常把厚叠的书册用木板进行上下固定,称其为“书板”,这样还可以防止乱页、掉页。当时著名政治家、大学者西塞维,每次去竞技场观看角斗表演时,都随身带着“书板”,当表演项目惨不忍睹时便独自翻阅起“书板”。
羊皮纸的使用,让罗马人发明了奇特的“蜡版书”。蜡版制作方法是:先用黄杨木或其他细质木材做成小板,在木板中同部位挖出长方形凹槽,用以盛放黄色或黑色热熔的蜡,内侧上下两角(相当于当代书的订口位置)钻有小孔,然后用绳穿过小孔将许多木板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里面的蜡版不受磨损。
蜡版的书写工具是用金属做成的针,也有用象牙或骨头做的。这种针一端是尖的,用以在蜡版上划字;另一端则是圆的,用以修改写错的字。因为可以修改,所以蜡版可以反复使用,他们多用它来记事,它还有练字、写诗或记账等等多种功能。
蜡版书的流传和使用颇为广泛,无论学者、诗人,还是僧侣、商人都用它。蜡版书,用金属和象牙作为底板和封面,做工精致,画面美丽。但蜡版图画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
据说,古罗马人发明的蜡版书在欧洲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初。目前,在罗马以及那不勒斯城的国家考古博物馆中,都珍藏有古罗马时代的蜡版书。
但蜡版书也有其缺点:在流动中蜡版上书写的字迹比较容易因为受到磨擦而变得模糊不清,而且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较粗糙坚硬,不便于进行精细和工整的书写,多为草书。
2.盐与薪水
众所周知在英语中,盐是“salt”,而薪水则是“salary”,现代意大利语中,“薪水”一词的词根就是“盐”,过去的人们常常用盐来代指薪水,那么这个传统从哪里来呢?盐对于古罗马人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盐是人类食物最初的佐料,它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人们在评价某个菜没有味道的时候会说“没有盐味”,可见,盐在五味中是最重要的,人体缺了盐会产生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很多西方人都把盐作为一种珍贵物品。
公元前6500年,居住在欧洲的古代人就已开采欧洲大陆上最早发现的盐矿了。盐能净化水,腌肉腌鱼以便长期保存,给食品提味。盐还是希伯来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在重大的祭祀仪式中的一种供品。
古罗马人将盐视为珍宝,因为盐既是配餐佐料,又是治疗伤口的良药。而且正是这个原因,人们才用盐新创了许多词语,这些词语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当时的“salarium”(盐钱)就是英文“salary”(薪金)一词的词源。
在正式的流通货币出现之前,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常用盐来购买奴隶。如果奴隶主认为他的某一奴隶不够勤快、劳动不力的话,他就会说这个奴隶:“他不值那么多盐。”古罗马军团还曾经用盐来支付士兵的薪饷,因为土兵们可以享受特殊津贴,多领几份盐。奴隶主评价奴隶的那句“他不值那么多盐”,若用到士兵身上,那就意味着扣他的薪水了。
罗马帝国强盛时期,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最著名的便是“盐路”。在这条路上,罗马的远征军开进开出,商人们赶着满载盐块的牛车,从遥远的东方直奔罗马的台伯河。
3.混凝土的发明
聪明的古罗马人发明了现代化建筑的最基本材料混凝土。古罗马人在石灰和沙子的混合物里掺合进碎石子制造出混凝土。他们使用的沙子是称为“白榴火山灰”的火山土,产自意大利的玻佐里地区。
古罗马人将混凝土用在许多壮观的建筑物上。如古罗马最伟大的圆形露天竞技场,假如没有混凝土,建造起来就非常困难。
公元476年古罗马衰亡后,用白榴火山灰制作混凝土的技术在西方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但1756年,英国工程师约翰·斯米顿重新发现了这一技术,那时他正在寻找一种用来建造德文郡的埃梯斯通灯塔地基的材料。工程师发现用沙子可以代替白榴火山灰,这样,在建筑物中使用混凝土再次流行起来。19世纪60年代,法国约瑟夫·莫里尔首次将混凝土用于摩天大楼等大型建筑物中。
4.肥皂的发明
罗马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的祖先在大约两千多年前就发明和使用了肥皂,但是,原先的古罗马人仅是用水来冲洗双手,大约在两千年前,他们开始使作最原始的肥皂。它是以草木烧的灰和动物脂肪为基本原料而制成的,草木灰能去污,脂肪可将草木灰聚合成一定形状且滑软易用。古罗马时有专门的作坊成批生产肥皂,以供应市场需要。公元1世纪,罗马著名学者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曾记述,一种用山羊脂肪及水青风树烧成灰制成的肥皂,去污力十分强,很受人们欢迎。
5.普林尼与《自然史》
古罗马著名科学家普林尼(约公元23~79年)同时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学识渊博,思想敏锐,以其坚强的普林尼性格使自己成为古代罗马的楷模,他的《自然史》更是他留给人类的一份丰厚的科学遗产。
普林尼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科莫的一个骑士贵族家庭。少年时曾求学于罗马,完成学业后便从政为官,终身仕途忙碌。在日耳曼行省任骑兵长官期间,普林尼与罗尼皇帝提图斯过从甚密,交谊甚笃,及至提图斯之父韦斯帕芗当政之时,普林尼擢升更快,先后出任西班牙、高卢、北非等地的财政官和驻麦散那的海军舰队司令等要职。
普林尼一生手不释卷,学习刻苦,分秒必争,并随时记下他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在他去世后留下的笔记多达160卷,而他生前所写成的书就有七部近百卷之多,其中以《自然史》最为重要,并完整流传至今,被誉为是古代最为渊博的科技著《自然史》作。其他六部《在马背上使用标枪的艺术》、《庞波尼乌斯·西孔图斯传》、《日耳曼战争史》、《学者》、《语言学问题》、《历史续编》已经散失,仅存片断。
在《自然史》的前言中,普林尼强调这本书是献给提图斯的,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研究“事物的本质”,以便为现实生活和生产提供借鉴和服务。全书共37卷,第1卷实际上是第2卷至第37卷的提纲,简介各卷的内容和材料来源;第2卷至第6卷讲的是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和民族志;第7卷讲人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第8卷至11卷为动物学,包括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鱼和其它海生动物、鸟类、昆虫类;第12卷至32卷介绍药物学,包括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第33卷至37卷为有关矿物学、冶金学、化学工艺学、建筑学和艺术史等方面的内容。全书记载的各种事物多达近两万种,其34707个条目按学科可以归纳为八大部分。由此可见,由于罗马在当时已经汇集了希腊与东方文明长期发展的成果,其自然科学知识已经较为丰富和全面。
在写作《自然史》的过程中,普林尼参考引用的古代文献多达两千种,提到的罗马作家有146位,非罗马作家327位,其中参考较多的主要学者就达百人以上。尽管普林尼本人在学术研究中没有什么新的创见,但在自然科学不受重视的古代,他能够倾全力搜集、整理和挖掘出当时一般人忽视或轻视的这一领域内的知识材料,为后世保存了大量濒临散失的古代科学资料,使许多古代的科学知识得以保存下来,为我们研究古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了解古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自然史》对于我们研究古代自然科学、历史和语言具有极高的价值,对近代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农学家瓦罗
农业是罗马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所以罗马人特别重视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由此也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农业家和农业著作。(公元前234~前149年)是古罗马第一位农学专家,也是罗马农学的鼻祖,他在公元前160年完成的《农业志》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农业著作。该书材料丰富,观点鲜明,不但总结了他自己长期从事农业经营管理的经验,而且也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对于奠定古罗马农学的基础和指导当时和后世的农事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瓦罗(公元前116~前27年)是罗马第二位农学家。如果说加图的农业著作反映了公元前3~前2世纪罗马的农业经济,特别是中等奴隶制庄园经济状况的话,那么瓦罗的农业著作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农业经济,特别是奴隶制大农庄的经济状况。
瓦罗的著作达75部、620卷之多,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航海、算术、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农学,几乎包罗万象,但这些著作中的绝大部分在“公敌宣告”之中毁于兵燹人祸之中,《论农业》是他惟一完整保存下来且又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此书大约完成于公元前37年,是瓦罗在80高龄时为其妻子丰达尼亚而写的。《论农业》共分3卷:第1卷论述农业本身,包括引论、农业的目的和范围、宅院建筑、土地耕种、农作物的护理、收藏和加工等;第2卷论述畜牧业的起源和牛、马、骡、猪、羊、狗等家畜的选购、饲养、繁殖和疾病的防治;第3卷论述家禽、鸟类、兽类、蜜蜂和鱼类的饲养和经营。该书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公元前1世纪罗马农业的经济状况、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技术水平,也表现了瓦罗的农业思想。
瓦罗的农业思想和农学体系在农学史上不仅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开创的意义。
7.地理学专家斯特拉波
公元前2世纪,地理学开始在罗马兴起,在多部科学著作中都出现过对地理学的精确描述。但对罗马地理学影响最大的还是斯特拉波和他的《地理学》。
斯特拉波斯特拉波(约公元前64~公元23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编著的17卷本《地理学》一书,是古代希腊给后世留下的篇幅最大、资料最为丰富的地理学专著。直到今天,斯特拉波的著作不仅对于从事古代地理学和历史学研究,而且对于致力古代其他学科的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
斯特拉波出生于希腊本都地区阿马西城的一个贵族家庭,幼时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20岁时移居罗马,并有机会结识各学派的知名人物,接受他们的教育,这对他尔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元前29年,斯特拉波在罗马结识了奥古斯都的亲信加卢斯,次年加卢斯出任埃及总督,他随同前往,并在埃及逗留多年,游历了埃及的主要城市。他还和加卢斯一道沿尼罗河上溯探险,直到西恩纳(今阿斯旺)和埃塞俄比亚边境。这些地理考察和探险活动不仅使斯特拉波大大开阔了眼界,而且使他从此与地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晚年,他定居罗马,潜心《地理学》一书的写作,由此奠定了自己在地理学上的宗师地位。
《地理学》不仅广采博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而且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直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整个古代西方世界,被誉为古代最全面、资料最丰富的地理学专著。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共分17卷:其中头2卷是引言;第3卷至第10卷讲述了欧洲地理,特别是西班牙、高卢、不列颠、意大利、日耳曼、斯基泰、巴尔干半岛等地区的地理状况;第11卷讲亚洲的概貌;第12卷至第14卷讲小亚细亚;第15卷讲波斯和印度;第16卷讲两河流域、叙利亚、阿拉伯;第17卷讲埃及和北非地区的地理状况。这种将欧亚非三大洲囊括其中的世界地理学,充分显示了罗马帝国时期人们视野的开阔和空间观念的拓展,直到哥伦布航行美洲之前,该书一直是涉及欧洲已知世界全部的名作。
雕塑
古罗马人在雕塑艺术方面取得了令世人曙目的成就。
罗多维奇石棺浮雕在罗马梵蒂冈博物馆中,陈列有一件造型奇异、刻制精美的石雕:一老二少的三个男人正被两条巨蛇撕咬和缠绕着,它就是著名的古罗马艺术珍品:拉奥孔群雕。
拉奥孔群雕创作于罗马帝国初期提比略时代。公元1世纪罗马的科技名著《自然史》中曾有记述:“这件作品藏在提图斯的皇宫里,是一切绘画和雕刻之中最杰出的。”
从米开朗琪罗到巴罗克大师贝贝尼,200年间艺术家观摩学习仿效它的不计其数。18世纪时,美术史家温克勒曼又把它作为古典艺术理想的典范,以阐发其“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理论。美学家莱辛还写了《拉奥孔》一书,将之比为美学研究的楷模。19世纪以来,人们对希腊、罗马了解愈多,拉奥孔群雕的历史意义也就越深入人心。现在,学术界普遍把它当作希腊化雕刻的代表作,认定其具体制作年代为公元20年前后,归属于罗马艺术的范畴。
少女头形檐口饰杜兰女神像拉奥孔群雕是按照维吉尔名作《伊尼尔特》史诗的描绘而创作的。在维吉尔的诗中,希腊人的“木马计”被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奥孔识破,他极力警告和劝阻国王千万不要把木马拉进城,但特洛伊人拒绝了他的劝告并把木马拉进城里,最终导致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拉奥孔对计谋的识破和对特洛伊的劝阻都得罪了希腊人的保护神雅典娜,后来雅典娜派遣了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缠死。作品描写的就是这一悲剧性场面:
一条巨蛇正凶残地撕咬着拉奥孔的腹侧,拉奥孔左手紧紧攥住蛇颈,力图将它拉开。他的右手将蛇身高高擎起,想摆脱开它的缠绕。在左边,他的大儿子正在伸手向他求救,而右边的小儿子被巨蛇缠绕撕咬,已经无力挣扎。拉奥孔看到儿子被巨蛇折磨濒死的表情,自己被撕咬和缠绕而无力相救,心灵和肉体上的痛苦均写在脸上。他面孔扭曲变形,张口大声嘶喊,浑身肌肉痛苦地抽搐。这组雕塑充满着紧张和悲壮的气氛,是人类雕塑史上最为杰出的精品。
在无数艺术家和学者的眼中,拉奥孔群雕最为惊人之处是它以炉火纯青的技法完美地表现了人的动态与感情,其丰富、深沉与典型皆非当时可见到的其他古典遗物所能及,堪称古罗马艺术的楷模。
医学
罗马的医学也是在希腊医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公元前14年,罗马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公立医校。为罗马医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是马可·奥勒留皇帝的御医盖伦,他在解剖学、生物学、病理学和医疗等方面均有建树,长期被西方医学界奉为经典。
罗马军队医院模型古罗马医生用的带齿钳口盖伦(公元129~199年)是古罗马最著名的医生和古典医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欧洲最后一位医学大师。他出生于小亚细亚帕加马地区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前往受奥尼亚、科林斯和亚历山大里亚等地遍访名师,研习医学与哲学,此后即以行医为自己的职业。公元168年由于医术高超被罗马皇帝招为御医,此后便长期在罗马宫延服务,直到去世。盖伦一生勤奋,除行医之外还潜心著述,据说其著作多达131部,流传至今的有83部。最重要的医学专著有《论理想的医生》、《论医术》、《解剖过程》、《身体各部分的机能》等。
罗马医生发明的阉割钳盖伦被后人公认为欧洲一千多年来医学上的绝对权威,其医学成就不仅奠定了西方医学的基础,而且代表了古代希腊、罗马医学的最高水平。一方面他对以往的医学成就作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和埃拉西斯物拉塔的生理学说,并以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自然哲学思想为基础,结合自己从事解剖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而又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从盖伦的著作和整个医学体系中可以看出,他在动物解剖方面确有其独到精深之处。他试图通过动物解剖业发展医学的方向不仅标志着解剖学的萌芽,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他在解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不仅在欧洲,在世界上也是空前的,他不仅由于最早奠定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而被称为实验生理学之父,而且他还是最早认真研究解剖的学者,为世界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盖伦在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治疗学方面也有较为卓越的贡献,为西方的生理学和诊断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