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帝王将相鉴赏
29424400000040

第40章 将相篇(21)

【毛泽东评点】

鸣乎湖南鬻熊开国,稍启其封。曾(指曾国藩)、左(指宗棠),吾之先民,黄(指黄兴)、蔡(指蔡锷),邦之模范。

——引自毛泽东1920年6月23日《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90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指韩琦)范(指范仲淹)并称,清曾(批曾国藩)左(指左宗棠)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引自毛泽东的《讲堂录》,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91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

【鉴赏】

综观左宗棠一生的事迹,可以把他概括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派,洋务运动的支持派,“塞防”与“海防”之争中的“塞防”派,中俄交涉中的抗俄派,中法战争中的抵抗派,而且在上述几次反侵略斗争的怒涛中,他都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扑灭捻军起义;历来为人们所指责,称他是双手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这也是左宗棠一生最大的污点。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是时代和阶级因素所造成的。

左宗棠创办洋务,其出发点是为了“富国强兵”,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洗雪国耻。在整个办洋务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自尊自信的精神。他在对外交涉中没有奴颜和媚骨,在创办近代工业的过程中,他坚持自造和自己管理的独立自主原则,反对外国控制,强调发展民族工业,注意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左宗棠从事洋务活动,前后不过二十年左右,而且其中十五六年是在戎马生活中度过的。他不是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所办洋务的规模和影响都不及李鸿章,但他炽热的追求精神,可贵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却是李鸿章不能望其项背的。但左宗棠企图在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的科学技术,制造出一些新式的船炮,以为如此即可做到“鸦片之患可除,国耻足以振矣”,这种思想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在“塞防”与“海防”之争中,李鸿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征讨阿古柏叛军,叫嚷阿古柏“雄桀难制”,“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在中俄伊犁交涉时,又发出“收回伊犁,尚不如不收回之为妥”的怪调。左宗棠则认为新疆自汉朝以来,即为中国国土,腴地不可弃,要地不可失,坚持新疆尺寸之地不可丧失。由于左宗棠的努力,清政府中的爱国人士纷纷参劾卖国贼崇厚,反对李鸿章的卖国观点。

当清政府决心以武力收复新疆时,年逾花甲的左宗棠勇挑重任,指挥西征军肃清了横行天山北路的阿古柏反动势力,继而用兵南疆,全歼阿古柏叛军,粉碎了英国侵略者妄图利用阿古柏政权肢解新疆的阴谋,使南疆重回祖国怀抱。继而左宗棠又陈兵伊犁,收复了被俄国侵占十年之久的伊犁地区,迫使沙俄武装退出了特克斯河流域。

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清政府命李鸿章前往广州督办抗法事宜,李鸿章非常气愤,抱怨这是“以珠弹雀”,“枢府调度如此轻率,令人寒心”。而左宗棠一再请缨到前线督师,他挺起胸向清政府表示:“不效,则请治臣之罪以谢天下。”1885年,左宗棠以74岁高龄,自北京前往福建,千里奔波,坐镇福州,指挥抗法军事,巡视于闽江口砾石纵横的要塞。他的部将王德榜在越桂前线,与老将冯子材协同作战,创造了扭转战局的镇南关大捷。在中法战争福建前线硝烟未熄的时候,左宗棠撒手尘寰,为祖国人民的反帝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十一、文武兼备威震天下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二十岁参加起义,受封为翼王。他文武兼备,战功煊赫,威震天下。天京内讧,率军远征后,最后兵败身亡,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

【石达开小传】

石达开,小名亚达,出生于1831年3月。石达开的先祖原居广东省和平县,是客家人,后迁居到广西,起先住在桂平县白沙墟,后又迁居贵县北山里奇石墟那帮村。他家刚迁到贵县时,并不富裕,据说石达开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给人放过牛,做过工。后因从事贩牛的买卖而家道渐殷。到石达开出生时其家才称得上“富厚之家”。生长在南国山村的石达开,少年时代就比较成熟,身材高大,皮肤黝黑,颇具男子汉气概。小时候,他读书十分勤奋,但对封建科举毫无兴趣,最喜欢读的书则是《孙子兵法》。石达开的父母亲去世较早,又没有亲兄弟。因此十几岁的小达开不得不辍学持家,重操父亲贩牛旧业。他还贩过鸡鸭、木炭、竹子,甚至还与人结伙贩卖过私盐。四处贩卖,闯荡江湖,大大开阔了这位山里孩子的眼界,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广大的世界。

石达开成长的时代,正值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军备废驰,满清统治者加紧搜括民财,社会财富日趋集中到贵族、官僚和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到处酝酿着反抗的烈火。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灾难。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力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外国侵略者的掠夺、鸦片的输入、战败的赔款,造成国内白银大量外流。当时的清朝统治集团,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加重了对人民的掠夺,进一步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这种如火如荼的起义形势,无疑对青年石达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习过武艺,结识了不少“江湖”上的朋友,还曾鼓动当地农民反抗地主霸占渠水,拒绝向官府交粮。他博得轻财尚义的好名声,逐渐在当地崭露头角。

这时,洪秀全、冯云山正积极利用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创立“拜上帝会”,秘密地发展革命组织。自1844年5月始,洪秀全、冯云山就从广东来到广西进行传教活动。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太平天国早期的领导人先后参加拜上帝会。

大约在1848年,在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的启发下,石达开加入“拜上帝会”,并成为该组织的核心人物之一。

一参加革命,石达开就慨然将全部家产捐献出来资助革命活动。后来太平天国颁布的文献中,称赞他“不惜家,恭膺帝命,同扶真主,……不惮劳瘁,尽心竭虑,百计图维”。通过石达开的积极活动,到1850年,广西贵县参加“拜上帝会”的群众达几千人,成为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之一。

1850年秋,石达开率领数千民众由贵县开往金田(位于广西桂平县北部)集中,准备起义。到达金田后,他负责军事操练并兼管财政。1851年1月11日,起义军在金田正式起义,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为天王。随后又分设中、前、后、右、左五军主将,石达开任左军主将。因作战骁勇,封翼王,此后他一直充任太平军的前锋主将,克武昌、下九江、陷南京,兵锋所指,无往不胜。他曾三次督师西征,每次都能扭转战局,令敌闻风丧胆。不久,太平军发生内讧,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等将领先后被杀,石达开受到牵制愤而率军出走,兵败大渡河天险,铸成了太平天国的历史悲剧。

石达开二十岁参加起义,受封为翼王。他文武兼备,战功煊赫,威震天下。天京内讧,率军远征后,六年之间,转战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十数省,最后兵败大渡河,幻想舍命保全士卒,终至丧师身亡!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

【毛泽东评点】

这块石碑是为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没而刻立的。太平天国因为内部分裂,石达开带领四五万人马,离开南京,在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间来到这里,打算在安顺场渡河。正遇上山洪爆发,渡河不成,四面受围:前有大渡河,后有彝民,左有山峰绝崖,右有清兵。本来,彝民和石达开的关系,开始是友好的,但因为石达开疑心太重,把关系搞糟了。后来,清兵又占领了对岸。因此,石达开的人马,在安顺场一直被围困了四十多天,也没有渡过河去,石达开本人动摇,军心不固,以致全军覆灭。

——摘自吴吉清的《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第236—23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版。

石达开如果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战略家的话,既然渡不过大渡河,为什么不沿着左岸直上,进入西康?为什么不向下走,到大树堡拐回西昌坝子?或者再往下走,到大凉山以东的岷江沿岸去呢?那里的机动地区不是很大吗?

——摘自吴吉清的《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第23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版。

近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中国工农红军也来到石达开失败的地方。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抱着很大的幻想。他们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石达开的命运,这已是注定了的,因此,他们幻想把红军也消灭在安顺场。……敌人的好梦是作不成的。

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我们共产党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大渡河算不得什么困难!

——摘自吴吉清的《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第23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版。

【鉴赏】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打破蒋介石的军事“围剿”,毅然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中,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初转战到川、滇、黔三省。第一方面军原来准备从川南泸州前进,继而准备从宜宾(即叙州)渡过长江,后来绕了一个大弯,终于从云南巧家、绞车渡等处渡过了金沙江,北经西昌、冕宁,于1935年5月到达了越宿寯北境内大渡河以南的安顺场,也就是石达开在七十二年前遭到失败的紫打地。

同样的5月,同样的行军路线,同样的渡口。素以曾国藩自居的蒋介石,见到这样的巧合,不禁大喜过望。他梦想历史重演,发出了“叫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的呓语。

前面所引的三段文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强渡大渡河前夕,向红军战士介绍石达开的战斗事迹,总结其在大渡河惨遭失败的历史教训时的讲话。第一段话毛泽东首先简要概述了石达开部队从南京来到安顺场的原因与经过,特别指出石达开来到安顺场是因为“内部分裂”。分裂只会削弱自己,被敌人各个击破。一支分裂的队伍是没有前途的。毛泽东在这里适时地运用石达开的事例告诉全党全军同志搞分裂是没有好下场的。不过,毛泽东显然对石达开不得不离开南京的隐衷有所了解,并对石达开寄予一定的同情,因此在这段话中只是笼统地提到了“因内部分裂”,并没有将分裂的责任全部加在石达开头上,表明毛泽东是尊重历史事实的。

接着,毛泽东总结了石达开失败的三个原因: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不利,安顺场一带山势高峻,大渡河水流湍急,加之山洪暴发,老天父帮了清军的忙。,二是石达开“疑心太重”,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彝族人民的关系。第三是因为石达开本人动摇,军心不稳。这里,毛泽东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总结了石达开失败的历史教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险恶的地理环境,不期而来的洪水,固然加剧了太平军将士的困难,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关键还在“人”。在少数民族地区作战,必须高度重视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石达开恰好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红军充分吸取了这一历史教训,一路十分重视团结各少数民族,这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一支战斗的队伍无论面临多么严重的困难,都必须团结一心,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同敌人战斗到底。而石达开“本人动摇,军心不固”是这支队伍失败并招致彻底覆没的根本原因。毛泽东在这里巧妙地将论史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有力地鼓舞了广大红军战士的斗志。

第二段讲话,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睿智和眼光,深刻地指出了石达开在战略上的失误。毛泽东认为石达开在战略目标的选取上过于拘泥于一地,不能灵活应变,机动作战。毛泽东这一指责真可谓一针见血。实际上自离开天京以后,石达开在军事指挥上便一再显得比较呆板。比如1859年5月,石达开为了进入四川,率主力在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一带与湘军大战七十余日,结果劳而无功,不得已回师广西。其实从湖南入川道路远非就此一条,石达开完全可以避实击虚,另选路线突入四川。大渡河河畔悲剧的发生,其实也并非偶然。

在第三段话中,毛泽东宣称: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体现出这位红军领袖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的这句话决非虚言。

纵观其一生,石达开仍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名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参加了太平天国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是太平天国早期的主要领袖之一。自永州突围到攻克南京,石达开一直率部充当起义队伍的开路先锋。他作战勇敢,多谋善断,所向披靡,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定都天京后,他精心筹划天京防务,协助杨秀清处理军政事务,并受命于危难之际,三次督师西征,每次均能迅速扭转局势,获取胜利。尤其是九江、湖口之役,他以弱胜强,将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水师消灭殆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个光辉的战例。天京事变爆发后,他主持正义,高举靖难大旗,反对滥杀无辜,为结束这场革命的大悲剧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政治家的崇高风范与杰出才干,赢得了广大太平天国将士们的爱戴和敬意,堪称文武足备,“天朝羽翼”。

但是,作为一名农民阶级的起义领袖,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中国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没有也不可能建立先进的组织形式,因而防止不了本阶级自身的腐化堕落,也解决不了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天京事变后,他遭受洪秀全的疑忌,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只好愤而出走,一走了之。这种分裂行为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他自己也因为脱离了根据地,孤军远征,兵败身死。这不仅是石达开个人的悲剧,也是太平天国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