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离开故乡“走异地”,寻求“阳光”,走上了携笔为戎救国救民的毕生奋斗道路。在他的笔尖下时常洋溢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家乡特产美食的怀念之心。先生曾在《鲁迅全集》第二卷中的《朝花夕拾》小引有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他对家乡干菜迷人的美味也是时常提及,成为他饮食生活中的必备品。干菜在鲁迅笔下有精彩的描述,在小说《风波》中说到绍兴农村的黄昏景色时,曾有极具乡土风味的描写:“……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借“赵七爷”之口由衷赞美“好香的干菜……”。1935年3月15日,鲁迅先生自上海寄给他母亲的信中说:“小包一个,亦于前日收到,当即分出一半,送于老三(指周建人)。其中的干菜,非常好吃,孩子们都很爱吃,因为他们是没有吃过这样的干菜的。”
鲁迅对家乡的特产非常有兴趣,曾对干菜等一些干制品作过探索,他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写道:“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着过多少回大饥馑,竟这样地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要到世界末日似的,专喜欢储藏干物品。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菱角是以富于水份,肉嫩而脆为特色的,也还要将它风干……听说探险北极的人,因为吃罐头食物,得不到新东西,常常要生坏血病;倘若绍兴人肯带了干菜之类去探险,恐怕可以走得更远一点罢。”先生早年学过医,学过生物学与微生物学,而菜、笋、鱼等物品在干制前,多数要经过腌制及发酵过程,若先生有时间对此进行研究,必然能向我们揭示出发酵在干菜等干制品中的作用和奥妙所在,为绍兴的干菜制作提供理论指导,使干菜的名气更为响亮,只可惜先生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了以笔为武器的战斗之中,无暇及此了。真是令人非常可惜,这不能不说是绍兴饮食文化中的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