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期间,植体内的钙素以Ca2+态和柠檬酸螯合态运输,同时有一部分则以草酸盐的形式发生永久的沉淀而丢失。其吸收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可逆的离子交换阶段;第二阶段在原生质膜内通过离子交换而出现的不可逆积累阶段。Ca2+固定于细胞壁中,通过韧皮部的再循环的移动量很少,所以尽管有时老叶及某些部位有充足的钙,但是幼叶及果实仍然缺钙。此外,钙素在果实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无籽果、果心处的Ca2+含量少,这是果实内源激素的原因引起。
在果蔬的矿质营养中,适当提高K+离子的含量能使果蔬的含糖量增高,进而提高果蔬的耐藏性。钙素是园艺产品生长过程中所必须的常量元素(还有N、P、K、Mg、S)之一,果实对采后腐烂的易感性与低钙和高氮相关。
关于钙素与储藏性、储藏生理病害的关系研究证实,园艺产品采后的生理病害与钙素相关。钙素有调节植物呼吸、维持细胞膜正常透性的作用。已证实了钙素在细胞膜透性和分解中的角色,在对桔苹苹果的外层组织的研究中,用高钙和低钙含量溶液在收获时处理储藏用苹果,3℃下冷藏,尽管在53天的储藏期里,高钙和低钙处理的果实的超微结构是正常的,但第81天后低钙处理的果实显示出细胞膜崩溃的症状,这个症状的发展趋势随储藏的持续而扩大,表现为更多的细胞出现胞膜、细胞器、细胞壁的瓦解。
钙素含量与果实的呼吸强度、乙烯产量、二氧化碳释放量呈负相关。当钙的含量低于110毫克/公斤鲜重时呼吸作用即明显提高,且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作用减少30~70%。
苹果的苦豆病、发生于苦豆病周围的斑点凹陷、红玉斑点病、苹果水心病、果实开裂等均与组织中的钙素水平有关。果实的钙素含量和生理失调的苦豆病两者之间已经建立起一种负相关,用钙盐喷布苹果降低腐烂的影响范围。在苹果储藏中,因缺钙导致的苦痘病是限制储藏的生理性病害之一,该生理病在国光品种上发病较高,红元帅较低;斑点病则以红玉发病率较高。另外,国外比较了4个来源地的(桔苹)苹果样本,显示出在收获后来自使用低钙素含量、载有真菌孢子溶液喷布的果实样本腐烂会继续发展的事实。
研究者发现,富士、王林、秦冠的K+>190毫克/100克鲜重,Ca2+>120毫克/100克鲜重时储藏性较好。富士苹果以总Ca2+为9.46毫克/100克鲜重,总氮0.234%,;N/Ca<24.8较好。
一个果实不同位置的Ca2+含量有差异:子房Ca2+含量14.88毫克/100克鲜重;中果肉Ca2+含量8.72毫克/100克鲜重;皮下组织Ca2+含量5.89毫克/100克鲜重;表皮Ca2+含量12.26毫克/100克鲜重;柄洼,10.67毫克/100克鲜重;赤道,12.84毫克/100克鲜重;萼筒(果洼),6.93毫克/100克鲜重。
一般是果柄处、果皮部、果心处高,近果心果肉处、果洼处含量低。所以果实高N缺钙果的发病常是先从萼筒处体现症状。
采后高压注钙,采后浸泡能使果胶物质与多价阳离子的钙盐结合,提高了果实对真菌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引起水解降低果实硬度的不利影响的抗性。
采后的钙处理有利于提高果实Vc含量,增加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尤其是环境胁迫积累的有害自由基。钙对品质的作用比镁、磷、钾、氮都大。生产当中采后钙处理,樱桃1~10%,5~55分钟;苹果2~12%;梨2~4%;浓度与时间的差异和果实的品种、成熟度有关。
仝月澳的试验证实,对陕西的苹果采前喷钙可使水心病的发病率由25.1%降至7.9%。
Drake(1966a)认为,赤龙苹果在果实生长期喷布钙盐使发病率为13.2%,未喷布的树体的果实发病率为34.4%;储藏5个月后,前者为21.3%的发病率,而未喷布钙盐的果实发病率上升为54.3%。通过进一步对果皮的钙素含量测定表明,钙素含量大于700mg/kg.f.w时发病率小于12%;含量在500毫克/公斤时的发病率为50%以上,认为500~700毫克/公斤鲜重是临界浓度。研究者测定试验证实,健康果的钙素平均含量在800毫克/公斤鲜重而发病果的钙素含量为390克/公斤鲜重。
钙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比较困难,有人在树体上采用外施钙素来测定它的运输速度,结果发现3天只移动了30厘米,而且大部分积累在衰老的组织里(老叶片),并且再移动能力很差。另外,钙素与氨、铵、铝、钠、钾离子有拮抗作用。目前认为,钙素在植体内的长距离运输有两条途径:
第一在木质部中与蒸腾水流一起运输,土壤的干旱会使Ca2+在其中的运输变慢。水分的胁迫会使叶片中的Ca2+含量增加。轻度的干旱使Ca2+含量较CK增高9.52%,中度干旱较对照增高15.08%,过度的持续干旱会造成离子的毒害结果。这条运输途径是花期和幼果期、成熟期的Ca2+的主要来源,约占总量的90%,其中85%靠土壤的根部吸收,15%可以根外取得。这个过程一般在6月底前完成。
第二通过在韧皮部的运输相当的慢,而且运输量也少;但是在果实的速长期主要靠此途径来供给钙素。
在果实的成熟期,水分和钙素也是靠木质部运输的,此间果实个头进一步增大,降低了果实的钙素水平。
果实缺钙的预防方法
(1)从上述的钙素运输模式可以看出,根施钙肥效果不大,主要应靠叶面适期补钙,如栽培期采用叶面喷钙的方式减轻果实的裂果,孙高珂采用0.5%的氯化钙、0.6%的氢氧化钙在寒露蜜桃生长后期叶面喷布降低减轻果实的裂果而提高其耐储运能力,或采后的浸钙来满足所钙素。大量的研究表明,使用0.2~4.0%的CaCl2浸果效果较好,如果在处理液中加入二苯胺同时还能控制果实的虎皮病;若添加1%的卵磷脂有增加钙素处理的效果之功效。有时也用3.0%的氯化钙+0.2%氯化锌的配方浸钙。减压浸钙通常经过下列过程.
实常压浸钙(0.5分钟)→650毫米汞柱(0.5分钟)→110毫米汞柱(1.0分钟)→650毫米汞柱(0.5分钟)→流动水洗→冷风吹干→储藏。
(2)一般认为缺钙导致的“水心病”是由于山梨糖醇在细胞间积累所致。通常山梨糖醇在叶片内产生,经山梨糖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变为果糖才能进入细胞。秋天气温降低使酶的作用减弱果实进入成熟状态的细胞壁开始分解,使附着的酶活性下降造成山梨糖醇滞留在胞间隙、迫使无氧呼吸,导致水浸状。通过:
a.适期采收可避免发病,如元帅苹果花后140~145天采收发病较少,150~155天则加重发病。
b.花后喷布1000毫克/公斤的B9能适度减轻发病。其次激动素、赤霉素、苯甲基腺嘌呤能提高叶片的Ca2+含量。
(2)叶片营养(光合)与果实品质
在满足土壤物质供给、维持良好树势前提下,叶面的光合效率、单果叶面积数量影响着果实、树体的物质合成、吸收与积累。在适宜的叶果比和树体光通量条件下,苹果果实的着色程度、含糖量与单果分配的叶片数呈正比。在苹果果园中,要求群体覆盖率<78.5%,冬剪后8万枝量/666.7米2;同时,加强夏季修剪改变树膛光照条件,使其集中自然光的30~90%,以大于60%为宜,来满足叶片光合要求。这是提高苹果的质量措施之一。
4水分状况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水分状况包含土壤水分和大气降水状况两个方面。干旱会加重落花、落果。坐果分为初始坐果和最终坐果,它是果树自我调节的表现,仁果类的落花、落果总量在60~70%;葡萄为80%,多为花后的11天之内,枣为96~98%。土壤干旱通常会加重落花与落果。
果实在生长发育的细胞分裂期缺水会严重影响果实的膨大。学者的研究认为:金冠苹果的8月中下旬缺水导致的生长减缓,即使后期降水也不能恢复果实正常膨大。虽然干旱地区或年份的果实硬度比灌溉地区的大,厚的果皮、较大的抗机械伤能力,以及减少了果实储期的病害发生(包括虎皮病)。但是果实的果肉胞膜厚,细胞小、胞间隙小、果肉细胞排列紧密个体变小,可能耐贮但品质不是太好。同样,梨果实膨大期的缺水会导致石细胞分化加重,使果实变小、品质变差。
水分不足的相关影响是导致树体的叶面积减少,从而使果实的碳水化合物积累减少或矿质元素的缺乏而带来贮藏期的一系列问题。当然,适度的缺水能改善果实的果肉质地、增加硬度,有利于储藏。阴雨、灌水多的果园果实的含糖量低并延迟成熟;尤其是成熟期的灌水会加重采后果实货架期缩短,贮藏期的果实腐烂加重。
采前一个月内不恰当灌水,同样也会降低果实的储藏性。比如葡萄采前一个月内的灌水,会使一级果率<70%,入储的葡萄要求在着色期就要停止灌水并使其含糖量>16%(折光度>17%,20℃)。此期采收的苹果进行机械化气调、简易气调储藏时后期较易出现生理性“爆花病”。苹果采前4周的天气干旱有利于提高果实的储藏。控制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80%;沙地在70%左右为宜。沙壤土更容易出现水分失常,造成果实的生理裂果、元素失调。过于干旱则影响果实的采后寿命。
5采前杀菌剂对采后贮藏、物流病害的影响
已经证实,采前在生长果树上的有害真菌对采后侵染的程度有影响。自从确认葡萄灰霉菌是导致采前软果实腐烂的最主要真菌以来,所有化防方案设计均针对该菌的控制。要想有效控制葡萄灰霉菌,生长季节早于花期喷布杀菌剂是基础。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控制软果实葡萄灰霉菌取得了极好的控制采前、采后效果。然而迅速出现了葡萄灰霉菌病菌的抗药菌株(系),同时选择性的促进了软果实采后被毛霉和根霉菌的侵染,这就造成在软果实上使用这类杀菌剂效果受限。所以采后使用杀菌剂必须参考采前的杀菌剂类型,防止因病原抗性产生无效或低效的采后处理效果。
总之,对于储藏用果实,必须实施定向栽培,解决好各个因素的关系,以期得到最佳的入储原料。值得一提的是:施肥、生长期的修剪、喷药必须考虑产品的供应模式。一切能加快果实发育和成熟的农业技术措施都会降低其耐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