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充满幽默
29439200000062

第62章 教学能手

在教《碘酒与淀粉》时,怎么才能让学生知道米饭、面粉、红薯、马铃薯等食物都含有共同的物质成分——淀粉呢?这一抽象概括得出的结论,对小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可它在全国自然课教学能手章鼎儿面前却十分顺利地解决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教学过程。

章老师先不急于让学生知道有一种遇碘变色的物体叫什么,而是问学生:“柿子、蛋糕、月饼、牛奶……是甜的,还是咸的?”

学生:是甜的。

老师:柿子是甜的,蛋糕是甜的,月饼是甜的……这些看来很不一样的物品,尝起来却都是甜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你会怎样想呢?大概是它们里面有一种相同的、尝起来甜的东西。你知道人们把这种甜的东西叫什么吗?

学生:糖。

老师:马铃薯遇碘变色,红薯、馒头也一样,这些看起来很不一样的东西一碰上碘却都变色,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

学生:变色物体!

老师:对极了,这种“变色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变色了?

学生:碰到碘酒的时候变色了。

老师:对!这种变色物体平时不变色,一碰上碘酒就变色了。变色的不是马铃薯、红薯、馒头、米饭里的别的东西,而是它们里面的那种变色物体。后来人们真把那种物体给提纯出来了,把它叫“变色物体”太麻烦了,而且不准确,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淀粉”。

上例中,章鼎儿老师不是直接引导学生总结食物中遇碘变色的成分是淀粉,而是另辟蹊径,去讨论蛋糕、月饼中甜的成分是糖,意此言彼,水到渠成。

在自然教学中,如果某一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绕一个弯子,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概括抽象和思维迁移的方法。如果弯得好,弯得精彩,那么教学难点的突破便轻松自如,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