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
29443600000044

第44章 后记

本书是国家行政学院2004年度院级招标课题,经过作者两年多的艰辛研究完成了课题任务并付梓出版。

关于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在国外早有研究,著述也很多。例如17世纪英国的洛克,18世纪法国的卢梭、孟德斯鸠早就提出了分权与权力制约理论,提出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都在对此问题不断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对策,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效。

在我国,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是当前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的一项带有核心性质的重要任务。我国现有的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经过了五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党的监督、行政监督、权力机关监督、人民政协监督,以及经济、法律、群众、舆论等多种监督体系与制约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公职人员的清正廉洁,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行的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为现有的制约形式和监督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它缺乏和谐社会建设时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监督体系本身改革还严重滞后。特别是,正如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原有的监督体系虽然存在,但在许多方面已失去效应,而新体系还未成熟,也难以发挥威力,使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能力处在松软状态之中,它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和建立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是,这种研究毕竟是刚刚起步,在有些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如专门探讨公共权力问题。已见到的这方面的专著与文章,无疑具有开拓性,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但有些著作和文章还未能提出在新形势下我国现有的公共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体系究竟存在哪些缺陷,还需在哪些方面完善,还不够具体。对如何构建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

本课题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延续、扩展、深化和完善,某些方面还力求填补空白。其创新特点:一是探索性,对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作出新探索;二是建议性,对建立健全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提出新建议;三是前瞻性,构建未来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新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由七部分构成。七部分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有机构成了一个整体,但是每部分也可单独成篇。其中的内容有的已先期在刊物上发表过(如,论文:《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发表在《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并入选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研讨会);有的是国家课题中的子课题作过研究并出版(如,子课题:《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收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1994年度国家级研究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研究》一书,1998年版);有的作过专题讲授(如,“行政执法、党内监督、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行”等)。但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本课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出版得到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同志们的重视和支持。南京市行政学院副院长张义生教授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并给予了肯定;南京市行政学院科研处的吴澄清、李庆忠、金长友、钟桂祥、申莉莉等同志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南京市行政学院图书馆的同志给予了热情服务,特别是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胡月星教授、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主任许小平教授,两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提出出版推荐意见,并对本书(课题)给予了很高评价。值得欣喜的是,正当本书准备出版时,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发来《通知》,该课题“经专家评审准予结项,级别为省部级”。同时宁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省行政学院印刷厂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条件和帮助。在此书出版之际,对这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有关专家学者和领导同志谨表示衷心谢意。同时,在研究撰写过程中,我们还参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并吸收了理论界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此说明并致谢忱。

本书所探讨的内容和提出的观点,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

尽管笔者在研究中已经尽心竭力,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领导和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2007年1月

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