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29454900000019

第19章 家庭环境变化的分类及适应对策

家庭环境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如父母离异、丧亲、再婚等;二是居住环境的变化,如迁移,搬家,经济原因、人口增减、借养等。不同的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困惑,也是不尽相同的,需要我们根据各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疏导,帮助他们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及造成的困惑。

迁移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因为父母工作的变动、婚姻、社会因素等原因,有的家庭会整体地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迁移距离可能会很远,甚至是跨省迁移。迁移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但居住条件、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关系也随之改变。

生活上的不适应:跨区域的迁移,孩子在生活上,将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症。

语言上的不适应。虽然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于使用方言,而全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孩子可能既为不会新方言而苦恼,又可能因为说话带着原来居住地的方言而自卑。

饮食上的不适应。各地的口味差异很大,有的地方以辛辣为主,有的地方口味喜甜,各不相同;食材也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孩子在家里的饮食习惯,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在学校的伙食,就可能面临着口味的差异而不适应。

气候上的不适应。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迥异,特别是南北跨度大的话,气候变化就特别明显。这对孩子的适应能力,是个挑战,特别是体制相对弱一些的孩子,更易因气候变化而出现不适应症,甚至经常生病。

居住环境的不适应。迁移之后,家庭居住条件必然发生改变,原有的已经适应的居住环境没了,孩子对新家好奇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适应症状,有的孩子换了环境,晚上甚至会睡不着觉。

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家庭迁移后,原有的社会关系,全部发生了改变,所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孩子容易出现不适应症。

以前的朋友、同学、邻居都换了。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没有朋友,没有玩伴,同学和邻居也都是陌生的,孩子会感到特别孤独。

与新同学交往的困惑。别的同学,都已经同窗很久,相互熟悉,唯有自己是陌生的,形单影只,怎样与这些新同学、老师交往,成了孩子面临的一道难题。

学习上的不适应:家庭迁移之后,孩子必然面临着转学问题,这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将涉及到。学校环境变了,老师变了,教材变了,教学方法变了,考核标准变了,这些变化,必然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惑。

教学进度不一致。各地的教学进度,不可能完全同步,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孩子转入另一地的新学校后,要跟上教学进度,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教材不一致。对跨省迁移的孩子来说,还面临着一个最头疼的问题,教材变了。以前学过的东西,新的学校可能还没教,或根本就不在教材之列;而新学校使用的教材中,也有可能很多内容都是原学校没有的。教材不一致导致孩子的学习可能脱节,难以适应。

评判标准不一致。各地的教学质量不一样,对学生的要求也可能不一样,评判的标准,也会有差异。这些都会困扰着孩子,令孩子一时无所适从。

对策:迁移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父母本身也可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惑和问题,感到焦头烂额。但是,再怎么忙,再怎么乱,再怎么烦,也不要忽视了孩子,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远比其他琐碎的事情来得紧迫而重要。

生活上的关心。一般来说,除非是特别娇惯的孩子,孩子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一般都比较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生活需求可以漠视。迁移到一个新地后,一个家庭最先面临的,往往也是生活上的问题。平时,父母可以多做一些孩子喜欢吃的可口饭菜,淡化迁移所带来的生活条件的变化。对孩子的冷暖多关心一点,使孩子不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出现身体上的反应。安定下来后,就带着孩子熟悉熟悉周边的生活环境,对迁移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星期天和孩子一起去公园玩玩,培养孩子对新地方的感情。

精神上的慰藉。孩子迁移到了新地后,以前的朋友、同学都没有了,对孩子来说,最大的困扰,莫过于精神上的孤单、寂寞、空虚,而认识新伙伴、结交新朋友,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这个时段,父母应特别顾及到孩子的精神需求,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尽量避免孩子一个人孤单地独处。如果新的迁移地有亲戚朋友,特别是家中有同龄的孩子,可以带孩子经常去拜访,也可以经常邀请他们来家中聚会,为孩子的交际创造条件,尽快找到新朋友,新伙伴。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时,除了教育之外,应多倾听孩子的陈说,切忌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责骂。同时,父母双方的和谐相处,可以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

学习上的鼓励。学习上的不适应,只是暂时现象,父母应予关注,但不必过于担忧。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正视存在的问题,让孩子认识到这些困难,是都可以慢慢克服的。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会太艰难。在学习上,以鼓励为主,短期的不适应和成绩滑坡,都是正常现象。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以前可以向自己的老师或同学请教,在新老师、同学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感到茫然无助,有能力的父母,应该多帮助孩子,共同面对,寻求解决的办法。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父母应主动和学校的老师多联络沟通,通报和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搬家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与迁移所不同的是,搬家只是从一个居住地,一个小区,搬到另一个居住地,另一个小区,而不是长距离的跨区域的转移。搬家的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因为孩子而搬家,有的是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有的是为了孩子远离原来的环境;另一种则是与孩子无关的搬家,因为父母工作变动、改善居住条件等。

搬家可能会面临着转学的问题,也可能不需要转学。因此,对孩子来说,搬家所带来的困扰,与迁移相比,可能就要小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对孩子来说,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动荡不安的变化,也都面临着一次新环境的适应过程。

不稳定感。从一个熟悉的地方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有不稳定、不踏实和失落的感觉。面对新家,孩子会觉得陌生,不像住惯了的家和房间,那么有亲切感。而且,搬家是个很烦琐的事情,会有一个凌散、杂乱的过程。经常搬家,会给人一种漂浮不定的感觉,对新家没有归宿感。

恋旧情绪。搬家后,因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同伴,对新家和新环境还没有适应,孩子会在失落感中,对旧家和熟悉的环境,产生依恋、怀念的情绪。有的孩子,在搬家后,还会经常跑到原来居住的地方,找以前的伙伴。

被排斥。有的家庭搬家,是感到以前的环境不太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而选择搬家,远离原来的环境;有的是希望孩子能转入好一点的学校,而搬家。这都牵涉到孩子的转学问题。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对孩子来说,需要一个相对长的适应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因为单独来到一个新环境,而感到难以融入新集体,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这种感觉也可能是孩子错误的认识,但一旦形成,却会使孩子对新环境、新班级、新校园产生排斥和抗拒,使融入变得更加艰难。

对策:可以借鉴迁移家庭,在生活上、交际上、学习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搬家了,离开了原来的环境,但是,这种搬离,跨度不大,孩子和原有的环境和人事,还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那些为孩子摆脱原来环境而搬家的家庭,要特别留意孩子与原环境的联系,以免虽然搬家了,孩子依然与原来环境中的人事保持联系,继续受到影响,那样的话,搬家的意义就丧失了。

家庭变故的困惑与对策

在所有种类的家庭环境改变中,家庭变故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深远的。家庭变故对家庭的影响巨大,家庭所承受的伤害最严重,给孩子所带来的创伤,自然也最为沉痛。

生活中,家庭所面临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稳固的家庭,给人以安全感、温馨感、幸福感,而家庭结构一旦发生改变,遭受这样那样的重创,家庭就可能面临肢解、破碎或重组,这样的突变,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不能承受之重。家庭变故的原因和种类很多,我们将着重选择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几类,分别进行剖析。

困惑一:丧亲之痛。亲人,特别是父母的逝去,对孩子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有的是因病去世,有的是在意外事故中遇难,有的是遭受不法侵害遇难,还有的可能是因严重犯罪受到严厉的刑罚被判死刑。无论是哪一种,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孩子的创伤,更是难以弥补。

亲人去世后,孩子会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眼看着亲人永远地离开,孩子会对死亡充满了恐惧,感到孤独无助。这时候的孩子,特别脆弱,有的孩子沉湎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有的孩子为了掩饰自己的哀伤与软弱,会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有的孩子甚至会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有的孩子情感上难以接受,不愿承认事实。有的把亲人送给自己的礼物一直带在身边,睹物思人,他们对周围人和事漠不关心,对学习和生活明显缺少热情,心态显得压抑郁闷,如不及时疏导易导致心理疾病。

对策:一是不要忽略孩子的悲伤。很多父母会以为,孩子的世界是无忧无虑的,总是充满欢笑,他们不会因为亲人的逝去而流露出太多的悲伤,时间会自动治愈他们的创伤。有的父母甚至会觉得,我的孩子还是像以往一样,打球,玩游戏,和伙伴在一起玩乐,没什么变化啊。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没有人会因为亲人的逝去而无动于衷,没有感觉,只是有时候,孩子会将自己的悲伤隐藏起来。

二是多给孩子安慰,但尽量不要用言语告诫孩子应该如何,避免“你要长大、要懂事、要听话”之类的说教,而是多用肌体语言,来让孩子感受支持,例如拥抱、牵手、摸摸头来表达抚慰与心疼。

三是和孩子一起缅怀亲人。可以询问孩子想以什么样的方式悼念逝去的亲人,如果孩子希望通过看照片、唱歌、画一张画,或是哭一下来表达思的心情,大人可以陪伴在身边,或一起参与,让孩子感受到他可以为自己的悲伤做点什么,宣泄掉悲伤的情绪。

四是给孩子以安全感。当孩子遭受亲人逝去的痛苦时,会很害怕身边别的亲人会再消失,因此,他们会希望获得安全与爱的保证,此时的孩子可能会不断询问活着的大人爱他吗?或是很担心地一再追问:妈妈/爸爸,你会永远陪在我身边吗?或是表现出不愿意和亲人短暂分离。有时,也会开始主动向大人谈起死亡的话题。这时候,大人需要耐心、细心、用心的和孩子沟通,给予孩子爱的保证,告诉他不会无缘无故被丢弃,也不会因为有亲人过世而不再被爱,更不是因为他的表现,才发生了这一切。

困惑二:父母离异。离婚成了一大社会问题。近年,离婚呈直线上升趋势。父母离异,受伤最深的是孩子。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不理解或忽视了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创伤,以为离异后,各自对子女的爱还如从前,孩子照样有吃有住,受伤的是自己。其实,父母离异,孩子受到的心理创伤很深很重,尤其是现代这些娇生惯养、原本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是多方面的。

受伤害的时间跨度长。从父母最初争吵打闹,到最终离异的整个过程,孩子都是在恐惧、悲伤与痛苦中度过的。这种心理的煎熬,甚至比当事的父母,来得还要猛烈、真切。

受伤害的范围广,体现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个方面。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个性的改变,及内心的幸福感与快乐感降低。原本开朗活泼的孩子,可能变得内向了,总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原本自信的孩子,可能变得自卑了,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而自暴自弃;原本心地善良的孩子,可能变得对人充满敌意,易与他人产生冲突等。有些离异父母,为了再婚方便,都不想要孩子,互相推卸应尽的责任,使孩子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在学习上,影响主要体现在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胡思乱想,甚至出现记忆力衰退,对学习丧失兴趣,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甚至产生厌学、逃学情况。

在行为上,离异家庭的孩子,对家庭的依恋感会减弱或消失,不愿意回家,不愿意面对家人,如果孩子恰好处于青春期,很容易加重逆反心理,行为表现得倔强,乖张,不听话,我行我素,很容易和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走上歧途。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伤害,也是不尽相同的。年幼的孩子,常会表现得很无辜,甚至把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产生负罪感,表现得很烦躁,甚至更加抑郁,但又因为还不善言辞,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难以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则会表现地异常愤怒或是异常伤心,情感起伏很大,很容易导致儿童抑郁症;对于中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特别好面子,感到父母离异很“丢人”,对父母的离异,反应会更加激烈,很容易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

对策:一是不隐瞒,真诚地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孩子很敏感,他自己能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因此,不要试图隐瞒,那只会徒增他的不安和猜测,失去对大人的信任。作为家庭的一员,他有权利知道家庭破裂的事实,这也有助于他勇敢地去面对。

二是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孩子。婚姻破裂,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一方,会感到非常痛苦,情绪很坏,不容易冷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自身的这种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甚至发泄到孩子身上,拿孩子作出气筒。孩子是无辜的,这会使他受到双重的伤害。

三是父母双方切忌互相指责。将离异的责任推到另一方身上,互相在孩子面前控告对方的无情和不负责任,诸如“妈妈不要我们了”、“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之类的语言,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及对父母的感情。

四是绝对不要试图让孩子背弃一方。有的父亲或母亲,感觉到自己是婚姻中的受害者,期望孩子坚定地和自己站在一边,共同仇视另一方。这颗仇恨的种子,不但无益于已经破裂的婚姻,还将使孩子的认知结构发生扭变,身心收到摧残。对孩子来说,父母双方都是他最亲的人,让他从中作出选择,背弃一方,是残忍的。而且,对他长大成人之后的情感态度,有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五是告诉孩子“我爱你”。中国人都不擅长直接的感情表白,加上离异后心情大都糟糕透顶,往往会给孩子一个错觉,父母不再爱他了,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对他的爱不会因为父母的分开,而改变和缺失。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爱着孩子的,对方也是爱孩子的,他依然完整地拥有父母的爱。

六是不放弃自己的责任。离异之后,孩子只能选择和父母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另一方可能只是承担经济上的养育义务。婚姻结束了,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不应结束。这种责任,远非生活费那么简单。有的夫妇离异后,一方只是按时将生活费打给管孩子的另一方,对孩子的其他事情不管不问;有的则将判给自己的孩子,扔给自己的父母了事,孩子在祖父母的宠爱下,因缺乏约束,很容易走上歧途。

七是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家庭环境。离异后的家庭,有的维持单亲家庭,有的则重新组合新家庭,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孩子都有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重组家庭后,孩子还需要适应新的家庭成员,这其中有一个艰难的磨合过程。不管是抚养孩子的一方,还是另外一方,都应该积极地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培养孩子对新家庭的感情。

八是父母应积极乐观地面对新生活。父母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态。有的夫妇离异后,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整天心事重重,忧心如焚,对生活丧失信心,这会使孩子也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还有的父母,会转而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成人尚不能勇敢地面对失败,重头再来,孩子稚嫩的肩膀又如何能够承载这一切?父母的榜样,才会给孩子带来勇气和力量。父母的生活都走向正规了,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健康的生活,孩子才能看到希望。

困惑三:经济困顿。因为疾病、灾难、失业等,使一个家庭的经济陷入窘困之中,生活骤然变得艰难,生活条件大幅下降,给孩子带来很大困惑和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与家庭经济原本就比较困难,是不尽相同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固有的生活,家庭经济骤然受困,家庭和孩子的生活,而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经济状况下的生活。

对生活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突然出现危机,必然影响到生活条件,生活比以前艰苦了,日子过得紧巴了,孩子的饮食、衣着、零用,都会受到影响。

对心态的影响。危机前,家庭条件很好,或还不错,心态也平衡,现在忽然改变了,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表现出对以前生活的留恋。

对学习的影响。家庭经济出现问题后,孩子的学习条件也可能相应地缩减,有的家庭特别困顿,甚至连孩子的书本费都承担不起。而且,孩子心态的变化,也容易使孩子分心,对家庭担忧,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家庭经济窘困,孩子容易自卑,而自卑又会使孩子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感觉低人一等,害怕被人瞧不起,人际交往变得困难。

对前途的影响。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如果不是一时的危机,而是长期的,那么,家庭能够承担的对于孩子教育的投资,就必然减少,甚至完全丧失,孩子受到教育的程度,就会降低,甚至连基本的教育都无法承受,孩子的未来、前途,都因而受到影响。

对策:别让孩子分心。经济困顿如果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得到缓解或根本解决的话,比如因失业而造成的经济困难,就没必要告诉孩子,以免孩子分心。如果孩子感受到了,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这只是暂时现象,不用担心,父母很快就能够解决,给孩子以信心。

请孩子分担。如果危机很严重,或者影响的时间会比较长,比如家中有危重病人,丧失劳动能力,需要长期治疗,而医疗费又必须自行解决的情况。这时候,可以将情况如实告诉孩子,共同面对,请孩子也为家庭做出一些分担,如零花钱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尽量避免,以减轻家庭负担。

激发孩子上进心。鼓励孩子坚定理想,贫不失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越是条件艰苦,越是不气馁,不放弃,积极进取,以期改变命运。

单亲家庭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因为父母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成为单亲家庭。对孩子来说,这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对生活失去勇气,有的甚至对社会充满敌意。

心理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形成自闭、自卑、妒忌等心理。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差,当孩子看到别的孩子与父母亲热、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联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今非昔比,孩子的心中难免生出悲伤、失落感,进而形成忧郁、自卑的心理,有的还会由羡慕,生出妒忌和憎恨。

同时,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不容易得到,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有的甚至会出现恋父或恋母情结。

行为问题。成为单亲家庭后,孩子平时只能得到父母一方的管教,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心理的失衡,很容易使孩子的行为发生偏差,表现出自私、固执、任性、偏激等倾向。如在物质享受上,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拥有,如果在父母一方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导致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策:多和孩子沟通。成为单亲家庭后,孩子的性格可能会有所改变,心理也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扭曲,孩子不愿意和别人谈起自己的家庭,缺少沟通和排解的渠道。父母一方应多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单亲爸爸,不能疏于和孩子的交流。

宽容而不溺爱。单亲家庭的孩子,行为上会有一些变化,容易做事犯错误或偏执,孩子在犯错之后,父母一方应以宽容之心,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帮助孩子剖析事情的是非曲直,而不宜不问青红皂白地斥骂。简单粗暴的态度,只会使孩子排斥或抗拒。但是,宽容不等于溺爱,不能因为是单亲家庭了,感觉亏欠了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至尽地满足,对孩子的行为无节制地放纵,那会使孩子因缺乏教养,而变得任性、放纵,使爱变成了爱。这一点,单亲妈妈尤其需要注意。

再婚家庭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离异后,有的父母会很快重新组织家庭。对生活在其中的孩子来说,他又将不得不面对这个新家庭,以及陌生的家庭成员——继父或者继母,或者其他新成员。生活格局,再次被打破,孩子面临又一次适应。

再婚所带来的家庭格局变化,大致有这样三种:生父(或生母) 继父(或继母) 孩子;生父(或生母) 继父(或继母) 孩子 继父(或继母)带来的孩子;生父(或生母) 继父(或继母) 孩子 生父(或生母)与继父(或继母)生育的孩子。这意味着,孩子除了适应继父(或继母)外,还可能需要适应继父(或继母)带来的孩子或再生育的孩子。

再婚家庭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孩子所面临的困惑,自然也很多。主要表现在:

矛盾多。可以说,很多再婚家庭成了矛盾的交点,夫妻矛盾、继父母与子女的矛盾、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之间的矛盾、经济的矛盾、教育的矛盾,等等等等,相互交错,错综复杂,理不清,剪不断,别说未成年的孩子,就连很多再婚父母自己,也无法顺利地解决这些矛盾。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可想而知。

心态复杂。一个重组的家庭,原本毫无关联的人组合在一起,问题多,矛盾多,冲突多,导致每个成员的心态,复杂而混乱。对孩子来说,可能既渴望一个完整的家庭,又对新的家庭成员存在排斥心理;既希望得到的理解和爱护,又怕失去原有的呵护和支持。

生活习惯的差异。一个稳固的家庭,会有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家庭成员在磨合中已慢慢适应。而重组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活习惯会不尽相同,饮食、起居、做事方法等等,都存在差异,这就会难免引发矛盾和冲突,造成孩子的困惑。

比较心理。在各种矛盾的纠结之下,孩子很容易产生比较的心理,将新的家庭与原来的家庭进行比较,将生父母与继父母进行比较,将现在的生活感受与过去进行比较,特别是孩子在得不到继父母的爱,或感受不到新家庭温暖的时候,这种比较就会更加猛烈。其结果往往是,怀念或想念生父母,依恋原来的家庭,并进而生发严重的失落感,悲痛感。

对策:争取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再婚不仅仅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应在重组家庭前,征求孩子的意见,获取孩子的理解、谅解和支持,使孩子对新家庭有一个心理准备。

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新的家庭中,可能拥有双方各自的孩子,或者再婚后生育的孩子,使孩子独生子女的地位,发生改变。双方的孩子都可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自己了,他们得到的爱,不再是百分百了。不给任何一方的孩子以特权,不偏不倚公平地对待双方的孩子,是解决孩子之间矛盾的关键。

给孩子更多的爱。再婚家庭的孩子,感到最大的缺失,就是父母的爱。无论是继父母,还是亲生父母,都不能淡化对孩子的感情,更不能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真诚的爱,是父母特别是继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润滑剂。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继父母永远不要试图取代孩子的亲生父母,即使孩子非常爱你,愿意称呼你爸爸或妈妈。无论孩子对亲生母亲、父亲什么态度,你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否定他们,而是尊重和接受。

互留一点空间。信任孩子,给孩子相对独立的空间和自由,也给自己留下空间和余地。不能要求孩子什么活动,都必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那样,对孩子来说,自由受到束缚,不自在,对父母自身来说,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不要和孩子争宠。试图和孩子争夺丈夫或妻子的爱,是一件愚蠢的行为。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与配偶过于亲热,而让他(她)感觉受到冷落。

留守孩子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有的父母一人或共同赴外地工作,孩子平时由另一人或祖父母代管,这种情况在农村比较普遍;还有的父母一人或共同出国学习或工作,孩子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代管,或由学校代管。孩子留守在家,成为留守孩子。

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错位。留守孩子大多是单亲或隔代抚养,或亲属、学校代管,致使正常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无论是单亲、祖父母、其他亲属,还是学校,都无法代替完整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常态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习惯、心理养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或缺陷,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父母自感让孩子一人留守在家,情感上亏欠了孩子,于是,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孩子一些无理的要求,也给予满足,又助长了孩子的种种恶习。

亲情缺失。单亲或双亲都不在身边,有的甚至长时间失去联系,使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以致这些留守孩子对于亲情的概念逐渐淡薄,既得不到爱,也不会去爱。亲情缺失的孩子,往往人格不健全,性格显得怪异,容易做出不合乎社会规范的事情。

性格障碍。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轻德育,留守孩子的性格,容易发生扭曲和变异,变得胆怯乖僻、任性、自私,组织纪律性差,逆反心理比较重。

学习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差,不良习惯多,容易分心走神,喜欢幻想而疏于实际行动,结果是很多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失去兴趣,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随波逐流,混一天算一天。有的孩子甚至厌学、逃学或辍学。

对策:安排好孩子的生活。留守孩子首先面临的是生活问题。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比较差,独立意识还不够。因此,父母应安排好孩子的生活问题,确保其正常的生活不受影响。

爱和管教,不能缺失。无论是单亲抚养,还是请其他亲属监护,或学校代管,父母都不能将孩子一丢了之,要经常探望或电话、视频联系,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也要尽到对孩子的管教义务和责任,使孩子不至于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放任自流。

监护人的责任和素质。大多的留守孩子,是由祖父母代为监护的,这种情况在农村尤其普遍,而祖父母辈一般文化层次比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有点力不从心,往往只是尽到了照顾生活的责任,而对孩子的教育,只能听之任之。提高监护人的责任心和素质,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如帮助监护人开展一些培训、学习、交流活动,心理疏导。留守孩子在身心上,承受了普通孩子所没有的压力,有效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老师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以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