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29454900000006

第6章 二十个典型个案剖析

一年级孩子入学之后,遭遇的困惑和不适应症,既会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共性特征,也会各有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表现的形式可以说千变万化,因此,很难用几种类型,就将它们模式化。我将试图通过一些比较典型的个案,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也许你会发现,这些特征,在你的孩子身上,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这或许会有助于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早一天找到孩子的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探求适合自己孩子的解决办法,帮助我们的孩子早日适应新环境,健康、快乐地度过这段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典型个案1:两个闹钟都叫不醒的早晨。

小惠从二岁半开始,就上幼儿园了,但从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每天早晨,爷爷都要到九点多钟,才将她送到幼儿园,原因很简单,小惠晚上喜欢看电视,或者缠着大人讲故事,习惯了晚睡,早晨则赖床,根本起不来。幼儿园阶段还好,反正也就是去玩玩,要求并不严。上小学之后,问题出来了,一大早还是起不来,怎么办?常常是妈妈一边忙着做早饭,一边三番五次地到屋里喊她起床。父母着急,小惠自己也很难为情。她让爸爸给她买了一个闹钟,时间定在每天早晨的7点,这样起来之后,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去上学,时间还比较充裕。第一天,闹钟在七点钟,准时“丁铃铃”响了起来,小惠迷迷糊糊睁看眼,翻个身,又睡着了,闹钟一直闹了15分钟,愣是没将小惠闹醒,直到妈妈做好了早饭,走进房间,才将她从床上拖起来。连续几天,都是这样。看来一个闹钟,没办法将女儿闹醒,爸爸又买了一个闹钟,都摆在小惠的床头,一个设定的时间仍然是七点,另一个设定在七点一刻,这样,第一个闹钟没闹醒的话,第二个闹钟会继续接着闹。然而,开始的几天,两个闹钟,还是没能将小惠从床上唤起来,仍然都是妈妈死拖硬拽,才将小惠从梦乡中喊起来。这时候,离上学的时间已经很迫近了,常常是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得匆匆背上书包往学校赶,还是免不了三天两头迟到。

原因分析:孩子需要的睡眠时间,比成人长,晚上睡得迟的话,早晨自然起不来。尤其是冬天,睡在温暖的被窝里,更是不愿意起床。小惠之所以早晨起不来,除了孩子固有的容易赖床的原因外,她在幼儿园阶段养成的睡眠习惯,是她早晨起不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起床迟,造成上学的时间紧迫,甚至迟到,会让孩子更加出现上学的不适应。

对策: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从小抓起。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就要让他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到早睡早起。如果孩子晚上不肯睡觉,就要向他讲明白,你现在是小学生了,再也不能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了,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来,造成上学迟到,老师批评,小朋友笑话,都要自己面对。给孩子一个闹钟,让他自己安排起床的时间,确实比依靠大人叫醒,更有用。因为,这会让他学会自己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

典型个案2:上学第一天,哭着找妈妈。

小龙的爷爷奶奶,都退休了,平时很闲,也没什么事,所以,就承担起了照顾小龙的责任。爷爷奶奶带,既省钱,生活也能照顾得比较好,而且,奶奶是退休教师,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顺带着教小龙认识了不少字。所以,小龙一直没上幼儿园,直到5岁半了,才进了幼儿园的学前班。每天,奶奶将小龙送到幼儿园后,都要趴在班级的窗户外,看几眼小龙,怕他不适应,怕他哭闹。小龙走进教室后,也习惯了从窗户看着奶奶,然后后奶奶挥挥小手,奶奶才放心地离去。有一次,奶奶因为有事,将小龙送到幼儿园后,就匆忙离开了。小龙坐在教室里,向窗户外张望,没有像往常一样看到奶奶的身影,小家伙一下子放声大哭起来。老师哄了半天,也没将小龙的哭声止住。无可奈何,老师拨打了奶奶的手机,奶奶闻讯后,心疼地赶到幼儿园,安抚了半天,才将小龙的情绪缓过来。

小龙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那天,妈妈将第一次背着书包的小龙,送进了小学的大门。在校门口,妈妈又鼓励了小龙半天,看到小龙情绪稳定,妈妈才放心。小龙快乐地走进了学校。没想到,开学典礼刚开完,回到教室,小龙突然哭了起来,吵着要回家,要找妈妈。最后,在老师的安抚,和几个小伙伴的抚慰下,小龙才勉强停止了哭泣,中午放学回到家后,小龙却死活不肯再去上学了。

原因分析:这是典型的没有断奶症。孩子在家里得到了太多的照顾,习惯了亲人围在他的身边,兼之没有及时得到幼儿园阶段的磨练,孩子一时无法适应离开亲人的生活,感到孤独无助,想家,想妈妈,哭闹不止。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一般都是在哭声中度过的,这是一个必然的断奶过程。而小龙几乎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即使后来上了一段时间的学前班,但因为奶奶的不当行为,使孩子仍然没能真正适应亲人不在身边或眼前的状况,及至到了小学,才来补习这个阶段。在小学门口,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有的孩子不愿意上学,每天进校门前都要抱着妈妈大哭一场,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愿放手。还有的小朋友找借口,说这里痛,那里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又没病。

对策:让孩子早一天习惯脱离亲人的怀抱,不要让孩子整天粘着大人,多带孩子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耍,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在和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独立活动的能力。早一天放手,孩子就早一天得到磨练,早一天适应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

典型个案3:我的鞋带散了,谁帮我系一下。

小豪是个开朗好动的孩子,在哪里都能很快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找到要好的伙伴。和有的哭哭涕涕的孩子不同,他是高高兴兴地走近学校大门的。自从上学后,每天一大早,他都是赶在父母的前面,走出家门,又蹦又挑地跑向学校。孩子对上学这么感兴趣,对小学生活适应得这么快,让小豪的父母非常欣慰。接送了几天后,他们就让小豪自己上下学了。

在班里,小豪也是个乐观的积极分子,成了同学们的开心果。老师也对他特别喜欢他,因为小豪使整个班级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和谐有趣了,很多孩子在他的感染下,也慢慢适应了校园生活。一下课,小豪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游戏,甚至没几天他就和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混熟了。他的快乐的小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小豪忽然每天早晨往学校走的时候,变得有点垂头丧气了。父母一再询问,才得知,原来因为特别好动,他的鞋带总是会散掉,而他自己又不会系,刚开始的时候,他会请别的会系鞋带的同学帮忙,可是,鞋带老是松散,老是让别人系,别人烦,他自己也不好意思。于是,经常他是拖着鞋带,走来走去,有几次差点被自己拌倒,这让他很烦恼。

原因分析:动手能力差,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了。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有些事需要孩子们自理。比如吃饭前要去洗手,还要准备自己的毛巾、饭勺,上厕所等等,有的孩子像小豪一样,不太能自己解决,往往因此感到泄气,无法适应。

对策:孩子在校园中,除了学习之外,也必然会遇到一些生活中的琐事,而离开了父母,这些事情,大多又需要自己解决,老师不可能再像幼儿园时一样,代替父母去做,这就需要孩子们提前学会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自理能力越强的孩子,遇到这方面的困惑就越少,就越容易适应。有的父母担心小孩子在学校不会自己擦屁股,为了不让孩子为难,而要求孩子尽可能不要在学校里大便;有的父母因为孩子不会系鞋带,而专买不用系鞋带一脚蹬的鞋子。这虽然也不失为一种临时的办法,但因为或者对小孩身体无益,或者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因而决非长久之计,因此,最简单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教会他的自理能力,从“替”到“帮”再到“扶”,直到可以放心地放手。

典型个案4:学校食堂饭真难吃。

小芹的家,离学校比较远,所以上学后,小芹中饭都是在学校吃的。低年级的学生,饭菜都是送到班级,分发给孩子们吃的,一般是一荤二素,搭配好的。学校为了孩子们营养均衡,健康成长,一周的菜谱都是变换的,今天吃鸡肉,明天吃排骨,后天吃鸡蛋。小芹在家里,从来不吃鸡蛋和肥肉,吃鸡也只喜欢啃鸡腿。遇到吃鸡蛋或者菜里肥肉比较多的日子,小芹就特别痛苦,往往是就着菜汤,勉勉强强咽下几口饭;即使是碰到他不讨厌吃的鸡肉,也常常因为没分到鸡腿,而让她心情郁闷。只有晚上回到家,面对自己喜欢吃的菜,她才狼吞虎咽。在学校没吃几天,小芹就明显就瘦了一小圈,父母还以为她是刚上学,学习紧张才瘦下来的,所以,也没怎么过问。而因为对学校食堂的伙食不习惯,吃不下,原本活泼的小姑娘,变得郁郁寡欢,尤其是上午第二堂课后,她的厌烦情绪就加重,有时弄得第三堂课都无法认真听讲。

原因分析:不独小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口味和偏好。吃惯了妈妈烧的饭菜,对别的口味,有时候就难以适应。特别是很多小孩,从小就偏食、挑食惯了,在家里就像个小皇帝一样,难以伺候,到了学校,吃统一配置、口味单调的大锅饭,就更是难以下咽了。我见过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因为孩子从小就不肯老老实实地吃饭,孩子的饭菜,一直都是根据孩子的口味,特别制作的,而且,嫌孩子吃饭慢,乱撒一地,没个吃饭的样子,孩子的饭都是大人喂吃的。及至到了上学年龄,孩子上学了,吃饭吃了一个最头疼的问题。

对策:让孩子喜欢学校的伙食,确实很难,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一点,就是从小就不要让孩子偏食、挑食,荤菜要吃,素菜也要吃;喜欢的菜要吃,不喜欢的菜也要吃。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吃饭就要有吃饭的样子,吃饭要有定量,不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能想剩就剩,更不能吃独食,平时要少吃零嘴。当然,在孩子刚入学的适应阶段,平时晚上可以为孩子加加餐,弥补一下营养。老师在为学生分配菜肴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比如打饭菜的时候可以先少一些,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太爱吃的饭菜却很多,量上面少一点,孩子容易战胜恐惧心理,少吃肯定比不吃好,这样可以一点点解决问题。同时,因为是集体就餐,别的同学吃得有滋有味,也会客观上刺激不太愿意吃饭的孩子的食欲。

典型个案5:又打瞌睡了。

小武调皮好动,在家里就是一个调皮大王,上学后,一下课,他就到处乱跑,找同学玩耍打闹,显得精力特别充沛。奇怪的是,一到下午,特别是第一节课,他就会变得蔫头蔫脑,常常是老师讲着讲着,小武的头一歪,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有时,还会打起细细的呼噜,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开始,老师以为是小武一定是头一天晚上睡得太迟,所以,才会到了下午就犯困,可是,连续几天,竟然都是这样。通过家访,老师才了解到,原来小武以前上的是一家私人幼儿园,每天的午休时间都很长,从12点一直到下午2点半,都是午休时间。小武已经习惯了幼儿园的作息规律。到了小学后,虽然中午也有一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但因为是要趴在桌子上睡,和很多孩子一样,小武也根本睡不着,一旦监督老师离开,他就会和身边的同学讲话,或者小捣小闹,一刻不消停。于是,到了上课时间,瞌睡虫袭来,小武招架不住了。

原因分析:几年的幼儿园生活,养成了小武的生活习惯,使他的生物钟到了某个时刻,就会产生停摆。特别是春天和初秋,人本身就容易犯困。加上学校安排的午休,小武没有好好地用来休息,上课之后,自然无精打采,甚至打起了瞌睡。

对策:幼儿园养成的生活习惯,如果不在入学前的最后一个暑假,进行改变,就很难适应学生生活。因此,在入学前,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养成新的作息习惯,做好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衔接,不要等到入学了,才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求孩子在学校午休时,争取慢慢习惯趴着睡,哪怕是小眯一会,也可以养养精神,而不要将精力用来玩闹。家离学校不远的家庭,可以让孩子中午回家休息一会,躺下睡一二十分钟,比趴着睡一个小时,更有效果。孩子需要的睡眠时间比成人多,因此,晚上一定要让孩子尽量早睡,有了充足的睡眠,孩子就不会在教室犯困打盹了。

典型个案6:总是比别人慢半拍。

小翔是一个小个子男孩,人长得很机灵。开学一周后,其他孩子早晨到校已经知道拿出书本参加早读了,小翔则没有这个概念,走进教室后,书包往桌子上一放,看着同学读书,愣了半天,才想起来自己也要读课本,这才慢腾腾地翻出课本,跟着同学读几句,只有等到老师提醒了,小翔才会融入其中。课间的时候,小翔总是忘了上厕所,直到上课铃响了,才突然感觉到有点内急,于是急冲冲地跑向厕所。待他返回教室,桌子上还是上节课的用品,再慢慢地照着同桌的样子,从书包里抽出要上的课本。做作业的时候,老师讲完要求,小翔常常要等同桌做完一题,才会照着样子做下去。老师询问原因,小翔说:我不懂你的意思。每天放学回到家后,小翔又常常因为不知道做什么家庭作业,而四处打电话向同学询问。总之一句话,进入小学后,小翔的状态,显得总是比别人慢半拍。

原因分析:通过家访,老师了解到,小翔的学前教育比较宽松,在幼儿园阶段,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小翔隔三差五不去幼儿园,缺课比较多。加上小翔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前教育无关紧要,对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没有及时纠正,使孩子养成了拖拉、懒散的习惯,到了小学后,跟不上节奏,赶不上步伐,上课不知所措,不明白教师的要求,只能依样画葫芦。动作总比别人慢半拍,表现得与同龄人的动作速度不相一致,诸如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品、搬凳子甚至写字等,都比别人“慢半拍”。

采取措施:这不是反应迟钝,更不是天资愚钝,而只是孩子在节奏的适应上,出了问题,所以,不必慌张。父母在平时,应该有意培养孩子的办事效率,对孩子的要求一旦提出,就必须监督他按时完成,不得拖拉。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针对这类孩子的特征,适时进行一些必要的专项训练,比如给孩子提供一个力所能及的适宜岗位和任务,以提高他的责任心,并告知最佳方法,使孩子明白做事的顺序。同时,请别的孩子一起来帮助。对这样的孩子,课堂学习要求可以先放低一些,但要特别关注能否跟上其他同学,给予他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帮助,更多的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

典型个案7:谁的铅笔盒掉了?

小朴长得虎头虎脑,很是可爱,而且活动能力特别大。下课音乐响起,他常常第一个冲出教室,上课则总是最晚一个进教室。课间十分钟经常是满操场奔跑。即使这样,小朴上课依旧精力旺盛,浑身上下有着使不完的劲。

刚入学那阵子,小朴上课很少坐在板凳上听讲,要么站在座位上,不管自己是不是真会,答案是否正确,总是第一个举手,手舞足蹈地抢着回答问题;要么一只脚垫在屁股下面,一边不停地把橡皮在桌子上扔来扔去,一边不时地插嘴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一节课,他的文具盒总要在课堂非常安静的时刻,突然摔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声响,让周围的同学吓一大跳,而他却会做出一脸无辜的样子,好象它的铅笔盒,是自己掉下去的样子。有一次,老师叫同学们描述一遍刚刚看到的画面,小朴居然站起来要求老师再重复一遍,理由是刚才钻在桌子底下找尺子没看清图画!总之,上课的时候,小朴随心所欲,好动,完全没有纪律观念。

原因分析:小朴的家,离爷爷奶奶家很近,以前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接送的,放学之后,也是先到爷爷奶奶家,他也更乐于在爷爷奶奶家,因为在这里,远比在自己家,在父母眼皮底下,来得自由自在。可以说,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来自爷爷奶奶的,远远大于来自父母的。现在隔代带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两代人常常意见不一。因为爷爷奶奶辈的溺爱和放任,孩子的行为比较自由,并逐渐变成了习惯,使得认识与行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行为难以自控。到了上学后,小朴一时无法改变在爷爷奶奶家养成的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习惯,表现在课堂上,就是特别好动,好讲话,好做小动作,没有纪律观念。

对策:父母必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不能将这个责任,全部推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是一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特别是在孩子上学之后,父母更应该多和孩子在一起,既是联络亲子感情,也是为其树立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从培养孩子正确的坐姿、站姿、仪态这些小的行为细节入手,慢慢养成孩子的行为规范。

在学校,老师要给这类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最好是其幼儿园同学,或邻居家的同学,且其他方面两生差异不大,让他们感觉到通过努力,就能和同学一样受到表扬。同时,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适时提供发言、演示、表演的机会,也可以安排一些课中操或小游戏,让学生一个释放能量的时空。

典型个案8:我看到树上飞来一只麻雀。

7岁的小华,长得胖呼呼的,样子很可爱,脾气也好,还善于与人打交道。他的父亲是一位退役运动员,身体特别壮实,爱好运动,在他的影响下,小华从小也就特别喜爱运动,四岁多开始,就每天早晨跟着爸爸一起跑步、爬山、打乒乓球。但每项运动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厌烦,好在父亲懂的东西多,这样不喜欢了,就换一项运动。小华的兴趣还特别广泛,看到什么新鲜的东西,都喜欢研究一番,小时候的玩具,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不过,玩过一段时间后,他就会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转而对其他的新玩具、新东西,发生兴趣。

入学后,别的同学还找不到北,没能适应过来,他已经像个上了很长时间学的老生一样了,很快适应了小学生的生活。但是,没过多少时间,他的毛病就开始出现了,最大的问题是,上课时老是分心。教室外有一棵大树,树冠正好和二楼的教室差不多高,经常会有一些麻雀、燕子之类的小飞鸟,落在树枝上。这让小华来了兴趣。下课的时候,他喜欢趴在窗台上,观察树枝上有没有什么小鸟,上课了,他的心思还不能收回来,看到小鸟落在树枝上,或着听到小鸟的叫声,他都会特别兴奋,还喜欢用手捣身边的同学,悄悄地告诉他们,树枝上又有一只麻雀了。害得别的同学也无法安心听讲。而他自己,也因为老是走神,听不进老师的讲课内容,学习跟不上。

原因分析:幼儿期的孩子,对什么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兴趣广泛,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兴趣都是短暂的,不能持久的,朝三暮四,时间一长,孩子就很难专注于某件事。小华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从他喜爱拆玩具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他的兴趣很广,求知欲很强,但是,因为他不懂得专注,对什么东西都没有持久的兴趣,所以,很容易被新的东西所吸引,以致在课堂上也不能安心听讲,分不清主次。

对策:在培养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兴趣的同时,别忘了教会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恒心。像小华喜欢拆玩具,弄懂其中的构造和原理,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家长要善于引导,不能让他拆完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孩子的玩具构造一般比较简单,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拆完之后,再重新安装好,这会令孩子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让孩子学会善始善终,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对特别好动、兴趣特别多又容易分散的孩子,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定力,比如有人让孩子用筷子将豆子从一只碗,搛到另一只碗中,就是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和耐心、定力的有效办法。

典型个案9:我会生病的,我又生病了。

小辉是个早产儿,从小就体弱多病,天气一变化,他就会感冒;稍微吃了点什么生东西,就会闹肚子,抵抗力比较差。所以,他的身体健康一直是全家人最大的心事,全家人对他都心痛不已,倍加呵护。特别是母亲,总感到欠了孩子,没能给他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父母对他的要求是只要不生病,其它没什么奢求。在上幼儿园时,小辉就常常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不肯去幼儿园。有时候是真的不舒服,有时候是小辉自己不想去,而以不舒服为由,父母因为心疼孩子,他不想去,就不去。

刚进入一年级,家长就向老师提出了照顾孩子身体的要求。课上,小辉也常常随心所欲地在老师讲解时趴在桌上休息;遇到难题或作业未完成时,他会愁眉苦脸地说:我一直生病的,不能多动脑,医生和爸爸妈妈都说了,要多休息;上体育课或开展户外活动,只要天气稍热或需要跑跳时,小辉就躲在教室里不肯出去,挂在嘴上的理由是:我身体不好,不能做这样剧烈的运动,不然又会生病的;集体劳动或打扫卫生时,小辉就更不愿参加了,他说,劳动时有许多灰尘,这会影响他的健康的。

有一次,小辉上课时突然喊肚子疼,要回家。老师让小辉父母将孩子接回家后,准备带他去医院检查,他却不肯去,没一会儿,就欢蹦乱跳地玩耍去了。此后,隔三差五,小辉就会以肚子疼、头昏、没力气,等各种各样的理由,要老师打电话来接他回家,而每次都一样,要不坚决不肯去医院,要不去了医院一检查,一切都正常。

原因分析:从小体弱多病养成了孩子的骄、娇二气,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小学生活准备不足,缺乏自信,不愿意上学。同时,自恃父母因为心疼他,只要自己表现出不舒服的样子,父母就会慌了手脚,将他接回家,不用上学,几次“甜头”一尝,小辉找到了其中的诀窍,无师自通地学会利用自己体弱多病的“优势”,要狎父母和老师,达到自己逃学的目的。

对策: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非常必要的,对体质差一点的孩子,给予多一点关注和呵护,很正常,也很必要。但呵护不是溺爱,更不能成为娇纵的理由,否则,孩子得不到适宜的锻炼,不但身体不能健康起来,而且,还会滋生娇气,以身体不好为理由,不愿意参加运动,不愿意承担学生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不愿意融入集体。在家里,父母除了给予他生活上的照顾外,也要让他积极地锻炼身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的事务和家务活,在精神上多鼓励他。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一旦发现孩子并没有生病,而只是一个借口,一定要严肃地指出来,不能放纵。在学校里,老师每天单独和他(她)说说话,让孩子其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表扬,增强自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其选派同桌,邀其参加小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典型个案10:我胆子小,所以我不敢。

小霄是个文静秀气的小姑娘,说话细声细语,胆子特别小,别说一只老鼠会将她吓得半死,就是路上看见一只宠物狗,她也会远远地避开,宁愿绕远一点路,也不敢从小狗身边走过。小霄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一个人带着她。小时候,妈妈有事出去,让小霄一个人在家,妈妈怕小霄跑出去玩,就会吓唬她,外面有很多人贩子,千万不能一个人自己出去,不然被他们拐走了,你就回不了家了。所以,小霄从来不敢一个人出门。到了晚上,小霄就更害怕了,太阳一落山,她就不敢出门,即使和妈妈一道,她也会紧紧地拽着妈妈的手,一刻也不敢松开。晚上小霄不敢一个人睡觉,都是和妈妈睡在一起的。虽然胆子特别小,但文静、内向的小霄,从来不会给大人捅篓子,倒是让妈妈省了不少心。妈妈也一点不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

上学之后,每天都是妈妈将她一直送到班级门口,哪怕送到校门口,都不行。第一天的班会上,老师让每个同学站起来介绍一下自己,小霄涨红着脸站了起来,半天却没讲出一句话,直到老师鼓励提示她,她才像蚊子一样,轻声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后来老师问她,为什么不敢向大家介绍自己,小霄回答说,我胆子小,我不敢在那么多同学面前讲话。课间休息时,如果没有同学陪着,她绝对不肯去上厕所,而宁愿憋着。老师提问的时候,她更是从来没有主动举过手,即使老师点名让她回答问题,她也是常常低着头,憋红着脸,不敢看老师,也不敢回答问题。一直让妈妈省心的小霄,在上学之后,让妈妈一点也不省心了。

原因分析:小时候大人有意无意的恐吓,在孩子的内心,埋下了一颗恐惧的种子。从不敢一个人出门,不敢走夜路,到不敢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不敢一个人睡觉,及至上学之后,不敢讲话,不敢回答问题,不敢提问,不敢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生活和学习,都遭遇了极大的困惑。小霄的妈妈因为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忙不过来,又怕孩子出去玩会出什么事情,于是,吓唬孩子,以确保孩子不到处乱跑乱玩,孩子是变安静了,让大人省心了,却也变得胆怯、懦弱了,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对策:性格本没有好坏,孩子内向,还是外向,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熏陶。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的孩子喜欢热闹,都很正常,但我们不能根据我们的需要,吓唬孩子,恐吓孩子,使孩子的性格和本性,发生扭曲。胆小的孩子,往往不会捅什么纰漏,让大人省心,但胆子太小,就会对将来的学习、交际和生活,都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孩子的胆量是可以锻炼的,要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和同伴一起玩耍,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在家庭环境中,让孩子适应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或游玩;晚上自己一个人睡觉,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雷雨天气,父母不要陪孩子睡。在学校,老师应给予这样的孩子多一点关注和鼓励,多和他们谈心,不歧视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其他孩子起哄、嘲笑的时候,要及时制止,让孩子不感到孤立无助。

典型个案11:很安静地神游物外。

和小霄一样,小丽也是一个很乖,很安静,也很胆小的女孩。无论跟谁在一起,都只用大眼睛静静地看,不出声。爸爸是一个采购员,经常出差,妈妈是三班倒的工人,经常加班,父母忙不过来,就把她交给外婆照顾。外婆年纪大了,喜欢安静,很少带她出门,家里也很少有客人来,常常是祖孙俩,一个安静地看电视,一个安静地发呆。小丽一见到陌生人或到了陌生环境,就感到强烈的不安。

入学后,小丽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适应,相反,她总是准时到校,遵守纪律,很乖巧的样子。但是,上学之后,她几乎没有和老师同学讲过一句话,问她事情,都是用点头和摇头回答,有时干脆什么表示也没有。碰到小组里同学做游戏,她只看不参加,即使大家高兴得哈哈大笑,她也无动于衷。下课铃响了,别的孩子都一窝蜂出去玩了,她却孤零零地坐在位置上发呆,从不和同学一起玩。同学叫她她也不理不睬,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老师注意到,上课时,小丽坐得很端正,表现出很安静地听讲的样子,从不影响别人。但她从不举手发言,老师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她只会无助地看着老师,一言不发。老师意识到,看起来认真、安静地听讲的小丽,事实上心根本不在课堂上,而是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原因分析:这类学生往往在幼儿园表现不突出,不在老师特别关注范围之内,甚至因为外表安静,态度好,不惹事,不调皮,不捣乱,而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这样的孩子,往往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神游物外,对老师的话,一点也没听进去,对身边的事情,也没什么兴趣。上学之后,看起来一切都很快适应了,事实上,学习的效果,却一点也没有,也很少与同学有正常的交往,是隐性的不适应。

对策: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常与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状态。每天倾听孩子讲述“学校发生的好玩的事”,通过这些非任务性的“汇报”,让孩子慢慢地将注意力引回到课堂,引回到班集体。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点一滴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孩子觉得自己是有进步的,而进步是能得到表扬的。老师要根据这类孩子的特点,给予关注,引导孩子的注意力,捕捉到孩子的兴奋点,适时提供岗位锻炼,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其对学校生活的乐趣,减少挫败感。

典型个案12:是他先打我的。

小齐父母工作很忙,经常晚归,出生以来一直由奶奶照料生活。在奶奶看来,让孩子吃好、穿好就是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孩子父亲认为不妥,但苦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只能听之任之,孩子变得很淘气,经常和邻居家的孩子,玩着玩着,就发生了矛盾,继而扭打在一起。小齐很壮实,而且出手狠,别的孩子常常吃亏,不时有父母找上门来,兴师问罪。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爸爸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小齐暴打一顿。挨一次打,小齐会乖几天,但没过多久,又旧病复发。

进入一年级后,小齐很快在班级中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他有几个要好的“哥们”,对他言听计从。而对于他看不顺眼的同学,他总是想方设法找茬子,别的同学如果不顺从,他就会以武力相威胁。在班级里,不是小捣小戳,就是乘老师不在,扭打在一起。有一次,因为一个孩子无意中胳膊肘碰到了小齐一下,小齐认为是同学故意的,要求那个同学道歉。偏偏那个同学,也是个身体强壮的孩子,早对小齐的行为看不顺眼,言语不合,两个人你一拳,我一脚地打了起来,其他同学则围在一边观战,起哄。直到老师听到班级里有异常响动,从办公室赶来,才制止了一次打斗,询问情况时,小齐和那个同学都表示,是对方先动手的。因为小齐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同学打闹,老师多次批评,不见明显成效,只得将小齐的父亲喊到了学校。回到家后,小齐免不了又遭到了爸爸的一阵暴打,这回,倔强的小齐跑到奶奶家,嚷着不肯再上学了。

原因分析:男孩子天生有好斗的习性,大多数的孩子,在父母的调教下,会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遇到矛盾时,不会解决的孩子,有时还是会忍不住靠小拳头来解决。这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小齐的父亲,却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以暴治暴,以为将孩子痛打一顿,让他皮肉吃点苦,他就能长记性了,不会再惹时生非了。父亲错误的办法,不但没有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恰恰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反面榜样,当孩子再次遇到矛盾或心有不快时,他还是会选择暴力,父亲打他有多狠,他就可能对他人出手有多狠,陷入恶性循环中。

对策:从孩子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只会头脑简单、冲动地解决问题,孩子肯定也不会理智。有的家长会说,和孩子什么道理都讲了,他根本听不进去,只能靠打,让他吃一堑长一智,记住教训。粗暴的办法,是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无能最无效的办法,打孩子,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打能让孩子一时服软,却无法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切实改正。真诚、平等、充满关爱和亲情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感到安全、温暖、有依靠,因此,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多给孩子爱的教育,而不是皮鞭;多和孩子沟通,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干涉。在家庭教育中,特别要避免互相矛盾、态度不一致的局面,有恩棍棒,有人又无原则偏坦,很容易让孩子在大人不同的教育观中,找到自己的“庇护伞”,从而使行为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典型个案13:同桌衣服上的窟窿眼。

虽然背上书包,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但上学一个多星期了,小楚都没能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上学,她也几乎不知道在课堂上,自己要做什么事。坐在课桌前,她总是一刻不停地摆弄着什么东西,一块橡皮,一支笔,书包上的一个扣子,衣服上的一个线头,都可能成为她的玩具,且百玩不厌。有时,老师正在讲课,她会突然说:“我饿了,要吃点心了!”“老师,怎么还不下课,我想出去玩了!”如果她的愿望没有及时满足,她便会闹个不停。

有一次,同桌的家长赶来学校,要求老师调换座位,原来小楚上课时因为小动作太多,同桌深受影响,家长还在孩子的衣服上,发现了很多的小洞眼,这些都是上课时,小楚偷偷用铅笔戳的……

原因分析:有的孩子在上学之后,还习惯幼儿园的生活状态,没能及时调整好。上课的时候,无法安心听讲,有的还偷偷地将玩具塞进书包,在课堂上拿出来悄悄地玩,同时,喜欢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影响到同座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这都是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都没有调整好的体现,还是像以往一样,随心所欲,没有纪律观念,爱玩,爱动,经常做一些小动作,而不知道上课需要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对策:小动作多,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特别是刚入学和低年级的同学,因为还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纪律约束,表现出比较任性,坐不住,爱捣乱。对待这样的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树立纪律意识,学会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不三心二意,更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他人。老师在课堂上,也要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些小动作,对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孩子慢慢适应班级,适应课堂纪律,用心听讲。

典型个案14:搭油嘴,与老师“顶嘴”。

小强一岁不到,就会喊爸爸妈妈了,说话特别早,这让父母特别骄傲和开心。到了两三岁,小强更加能说会道,小嘴巴整天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大人在一旁讲话,他也特别喜欢插嘴,虽然他讲的话,往往与大人所谈的内容,根本八竿子打不着,但孩子能说会道,还是让大人既惊诧,又开心,会给予小强很多表扬。这让小强很开心,讲话的积极性更高涨了,只要有机会,他都要不失时机地表现一下自己。

上学后,课堂上的小强,一如既往地爱说话,老师有什么问题,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有时老师没点名让他发言,他也会主动地在一旁搭话。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为了鼓励新入学的孩子大胆发言,给了积极发言的小强一些表扬,小强很得意。可是,时间一长,老师发现小强太爱讲话了,相干的不相干的,他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候,老师在上面讲课,小强就在下面插嘴搭茬,让老师很无奈,同学很厌烦。有的老师对小强太多的话,给予了批评,小强还很不服气地和老师顶嘴,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课都无法正常上下去。老师不得不和小强的父母沟通,让小强不要在课堂上搭油嘴,更不要无理地和老师顶嘴,扰乱课堂秩序。

原因分析:小强之所以在课堂上搭油嘴,甚至和老师“顶嘴”,是基于他从小养成的习惯,因为在家中的同样表现,得到了大人的肯定和表扬,尝到了甜头,让他习惯了在别人讲话的时候,插嘴搭话,表现自己。所以,到了学校,一时无法改变。

从主观上来分析,孩子喜欢搭油嘴,或者“顶嘴”,有两种情况。一是孩子觉得好玩,因为家庭的环境不同,家长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孩子特别爱“对课”,让老师觉得孩子在顶嘴,其实孩子只是觉得好玩或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真的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孩子,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使别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对策:孩子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应该说,这是件好事,应该予以鼓励。但是,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不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讲话、插嘴、表现自己,都是好的行为,有时候,大人在讲与孩子无关的事情时,孩子如果插嘴的话,就应该予以制止,并告诉他,打断别人的讲话,乱插嘴,瞎打岔,是不礼貌的行为,不仅得不到表扬,还应该挨批评。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情况下,可以讲话,什么情况下,不能插嘴,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老师对待这样的孩子,也要正确地认识,不要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对老师不尊重,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是没有恶意的,如果上纲上线,老师很快会被“气煞”,而孩子也很可能从此变得郁郁寡欢,不敢发言,或不愿意发言。有了正确的认识,老师就会觉得这是孩子与自己交流的一种方式,只是不妥而已。可以和孩子正式谈一谈,要求或引导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规定性的要求。

典型案例15:老师,这个我学过了。

小寒很小就开始上幼儿园了,而且,小寒所在的这家私立幼儿园,对孩子的学习抓得非常紧,这也是它与其他幼儿园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还别说,小寒上了这家幼儿园后,效果还真的很明显,第一天回来,就会唱一首儿歌了;不到一个星期,会“a、o、e”了;不到一个月,会简单的加减法了。这让小寒的父母大喜过望。几年幼儿园下来,小寒已经认得了几百个汉字,会十位数的加减法,甚至还会讲几十个英语单词。这个起跑线,跑得一点不比别的孩子慢,小寒的父母很满意。

从背上书包,正式成为小学生的第一天开始,小寒就一点也不怯生,每天都是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孩子对上学没有压力,不反感,很适应,父母自然也是很开心。

没上几天课,问题来了。课堂上,语文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小强就大声地念了出来,这个字,他早学过了。算术老师刚写下一个算式,小强也一口报出了答案,这个他也早学过了。小强显得很得意。不过,一段时间后,小强的兴趣没了,他发现,老师教的东西,他都学过了,早会了。小强觉得,上课一点也不难,也一点没意思,于是,上课的时候,他不用心听讲了,开小差了,不是和同学低声说话,就是不停地做小动作;不是看着窗外发呆,就是埋头玩弄着铅笔;不是在作业本上偷偷给老师画像,就是将书上的人画,都画上胡子。老师发现了小强的异常,提醒他注意听讲,他不服气地大声回答,老师,你讲的我都学过了,没意思。

小强的表现,也得到了其他一些同学的呼应,不少孩子都表示,他们都学过了,会了,不用再学了。一次,语文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一次测试,让孩子们一个个站起来,念他们学过的拼音字母。很多孩子果然都认识,可是一念下来却发现,发音存在很多问题,不少孩子虽然会念,却发音不准确,嘴型不对。小强也有这么毛病。老师给他纠正口型的时候,没想到小强反驳说,不对,以前的老师就是什么念的,是老师你错了。

原因分析:从小强的身上,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孩子幼儿园阶段已被抓过文化课,但小学要照顾到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依然是零起点教学,这导致一些“超前”的孩子对上课兴趣“打折”;另外一点就是,孩子之前在幼儿园接受的教学,可能不够规范,但给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现在的老师教的不一样,对孩子造成了困扰。

对策:以语文教学为例,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一般没有规定“听、说、写、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任务,而是侧重于对幼儿语言学习中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这种价值取向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但孩子进入小学后面临的却是大量不熟悉的拼音、汉字、作业批改符号等,使得不少孩子难以适应这一系列新的变化。因此,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在实际教学中,纠正孩子的一些错误发音、错误笔画习惯等,家长和老师都要告诉孩子,以前学过的东西,有的需要巩固,有的需要更新,不能因为有点会,就骄傲自满,甚至不愿意再学习,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掌握水平,加强一些课外的阅读和训练,满足孩子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典型案例16:别的小朋友都会,我却什么也不懂。

小虎的父母因为在城里没有房子,租房子居住,生活不稳定,所以,在小虎小的时候,父母就将他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让爷爷奶奶照顾,一直到上小学了,才回到城里的父母身边。乡下虽然也有幼儿园,但小虎的父母觉得不太正规,怕既学不到什么东西,孩子的生活又没有照顾好,而且,小虎的奶奶平时也没什么事,正好可以带小虎,所以,就没让小虎上幼儿园。乡下的日子,小虎自由自在,整天和邻居家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嬉闹,生活得很开心。

入学后,小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身边的小朋友都不认识,环境一点也不熟悉,最要命的是,其他同学懂得的东西,比自己多多了,虽然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这些孩子也几乎一无所知,但相比起来,自己还是显得孤陋寡闻,相形见拙,这让小虎很自卑,不能适应,不合群。尤其是学习上,小虎感到完全跟不上进度,显得力不从心。老师讲的东西,很多同学都早就会了,所以,老师的进度也很快,往往小虎还没整明白,老师已经讲授下一节了。小虎几次哭丧着脸,要求爸爸妈妈将他送到乡下爷爷奶奶家附近的学校去上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学习跟不上,与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小虎每天都是心情沉重地去上学,这个状况,让小虎的父母也忧心忡忡。

原因分析:小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儿园学前教育,和其他受过几年幼儿园教育熏陶的孩子比起来,自然就吃力多了。虽然小学为了照顾孩子不同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实行的是“零起点”教学,但是,在大多数孩子都已经掌握的情况下,教学进度会明显加快,这就让少数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跟不上进度,学习特别吃力。同时,像小虎这样的孩子,习惯了农村和家庭中相对自由、散漫的生活,对正规的学校生活,更加难以适应,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对策:对小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提早预料到会出现的更加严重的入学不适应症,早一点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如果孩子能够早一点回城,进入学前班学习一段时间,就可以有效减轻孩子的不适应症。在孩子回到自己身边后,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入学前的强化训练,教会他一些基础的知识点,以免孩子进入学校后,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与别的孩子差距过大产生自卑感。同时,要帮助孩子适应回城之后的生活,学会与城里孩子的相处,可以鼓励孩子多和邻居家的孩子在一起玩,交朋友;多带孩子与同事、朋友家的同龄孩子接触。孩子一时不能适应,学习跟不上,不能盲目地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多鼓励,为其树立信心。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做作业,预复习功课,尽可能地跟上整体进度,不掉队。老师则应给予这样的孩子多一些关注,适当地开一些小灶,多鼓励。

典型个案17:小朋友不和我玩,我一个朋友也没有。

小材上学后,成了一个“闷葫芦”,怕和其他孩子玩耍逗乐,完全是个“独行侠”。别的孩子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说说笑笑,玩玩闹闹,而他只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或者孤单地站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玩得正欢的同学们。有几次,他也试图加入一帮正在玩乐的同学,然而,只是脚尖往前挪了挪,他就打起了退堂鼓,他害怕别的孩子不让他加入,害怕别的孩子以异样的眼神看着他,更别别的孩子嘲讽他。

独来独往的小材,感到很孤单,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恐惧。小材每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放学,将近放学时,眼睛总是骨碌碌盯住门口,等待下课铃一响,就第一个冲出去找父母。有时候父母没来接他,他就只好一个人孤单地闷头往家走,一路上,别的孩子都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的女孩子还手拉着手,有说有笑,这让小材显得更加孤单。回到家后,情绪不佳的小材,变得脾气特别不好,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甚至将课本扔得满地都是。一无所知的父母,却不知道在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问他,他也只是摇头,或闷声不响。父母很担心,也很无措。

原因分析: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为独门独户,孩子回到家大门一关,就与外界“鸡犬相闻,不相往来”。父母往往又忙于工作,给小孩创造的社交活动很少,这样一来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大受限制。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出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容易受伤,或发生其他意外,所以,不但不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有时反而吓唬孩子,以使孩子“乖”一点。当他们进入小学的集体环境中,面对陌生的的同学和老师,一时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与他人交往,更不会结交新朋友,寻找伙伴,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对策:为了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不怕生,家长要鼓励他们在住宅区内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多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教会他们与别人特别是陌生小孩交往的本领。有些家庭存在教育误区,把小孩困在家里学这学那,这是被动的、消极的做法。家不应该成为孩子的牢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让他们和邻居小孩沟通,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孩子在学校有好伙伴,会让他们渴望去学校,渴望见到自己的朋友,在友谊中找到温暖。

典型个案18:老师,我要报告……

与其他小朋友相比,小伟的适应性,就显得强多了,开学没几天,他就不但结识了几个要好的伙伴,还很快和任课老师都熟络了。一下课,别的孩子都跑到操场上去玩,他却一个人悄悄地跑进了老师的办公室。他去干什么呢?

他走进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对老师说,老师,我有事情要报告。老师问他有什么事,他如数家珍说开了——

老师,你上课的时候,小兵在打瞌睡。

老师,小宝欺负女同学,讲她妈妈的坏话。

老师,我的橡皮不知道被谁偷走了。

老师,小玲上课喜欢讲话。

老师,上算术课的时候,小卫老是做小动作……

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小伟讲得很兴奋,好象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老师为了鼓励他,对他露出了赞许的神情,这让小伟更加兴奋,也更加勤奋了。

他告诉算术老师,某某笑话你戴的眼镜,真难看。

他对体育老师说,某某偷懒,跑步的时候,跑到一半,他就躲到一边去了。

他甚至跟门卫大爷也套起了近乎,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你凶,长得跟猪八戒似的。

一次次小报告,都让小伟异常兴奋,弄得上课时,都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他的注意力,都拿去观察别的同学有没有小动作,有没有打瞌睡,有没有走神,像个小侦探一样。

原因分析:要正确地分析孩子为什么爱打小报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年级孩子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尝试着根据自己认识到的道德规范,对别的小朋友的行为作出判断,并通过报告给老师,达到自己对是非判断的直接诉诸,同时,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获得心理的满足;有时,他们在集体活动出现矛盾纠纷,致使一方或双方感到委屈、愤怒等情绪,希望告诉教师以求得公正裁决,有时,他们甚至不追求公正裁决,只是使自己委屈的心理得到平衡,只是希望老师知道他受到了伤害,给予他安慰。

对策:很多孩子,都爱打小报告,有人作过统计,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向老师打过小报告。对待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那样既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也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因为很多小报告,是课堂纪律和孩子关系的真实反映,需要老师积极面对,妥善解决。在对待打小报告的孩子时,理解、体谅、宽容和善意,非常重要,同时要学会用眼神和孩子交流,而不是直接了当地给予回复,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发现,你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并会认真去处理。尤其要做到的一点是,不偏听偏信,既不能让打报告的孩子自尊心受措,也不能让“恶人先告状”的人尝到甜头,而让其他孩子受委屈。老师自身要做到:没有理清事情脉络不迁怒;没有问清事情原委先宽容。

典型个案19:离学校近了,离父母远了。

小聪的家,离学校比较远,父母上班又都很忙,接送孩子上学成了难题,恰好小聪的外公外婆家,就在学校边上,走路只要四五分钟就能到了。于是,小聪上学之后,就搬到了外公外婆家住,每个周末,父母再来将他接回家。

外公外婆都已经退休了,平时也没什么事,就将主要精力,都用来照顾小聪的生活,这让小聪也很惬意,他和外公外婆的感情,本来就很好,这下子,他感到自己与他们更近了。

外公外婆只有小聪妈妈一个女儿,妈妈小时候,就受到了特别的宠爱,现在小聪来了,他们更是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小聪,小聪成了他们的心肝宝贝。只要小聪需要什么,外公外婆都会有求必应,马上照办。聪明的小聪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有什么要求,从不对父母讲,而只要趴在外婆耳边一说,外婆就会立即笑眯眯地答应。外婆不但买给了小聪很多玩具,小聪的学习用品,也是比别人多很多。小聪不会削铅笔,外婆就每天帮小聪削好十几只铅笔,装进他的文具盒里。对文具,小聪一点也不知道爱惜,开学不到一个星期,橡皮就用了三块,不是用完了,而是不知道被小聪丢在哪儿了。反正没了,外婆会买的。小聪变得丢下拉四,有时候放学回到外婆家,却发现一本课本不见了,外婆只得迈着碎步赶到小聪的班级,去帮他找回来。

小聪的父母,只是每天晚上打个电话,到外公外婆家,问问小聪的情况,周末再一家人团聚。一段时间下来,小聪的父母发现,孩子变得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孩子的性格也变得任性乖张,稍有不顺心,就吹鼻子瞪眼睛,甚至背起书包,就要往外公外婆家跑。检查小聪的作业本,发现字写得东倒西歪,比幼儿园时写的还差,最可气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没完成,而家校联系本上,都签着外公或外婆的名字。小聪的父母这才意识到,他们和孩子之间,出问题了。

原因分析:类似的为了孩子上下学方便,而将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甚至是其他亲戚家的情况,比较普遍。好处是,孩子离学校近了,上下学方便,避免了父母为了接送孩子放学的麻烦。问题是,孩子远离父母的视线和教育,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接受不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教和言传身教的影响。换了一个居住、生活环境,使孩子在面临学校新环境的适应同时,还得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出现更多的不适应症。而隔代教育,又会使孩子缺乏相对严厉的管教,而变得任性、娇惯,缺少应有的约束。

对策:是图上下学方便,还是肩负起父母应有的责任?对不少年轻的父母来说,这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我想,只要有可能,父母还是应该想办法克服困难,自己来管教孩子。正常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是情感的需要,也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如果不得不将孩子寄托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父母也不能一托了之,只是打电话遥控,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活特别是学习情况,可以每天或隔天下班后,到自己的父母那里,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和学习情况,听孩子聊聊学校的事情,给孩子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同时,多和老人沟通,特别是教育理念上的沟通,保持相同的态度,让他们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同时,不要过于娇惯孩子,该管教的时候一定要管教,不能让管教缺失,形成真空。

典型个案20:我为什么与他们不一样呢?

小俊是个不幸的孩子。三岁那年,玩耍时不慎摔了一交,因为不是很痛,当时父母也没有太在意,没想到,过了一夜,小俊感到大腿很疼,起不了床,这时候,父母才手忙脚乱地将小俊带到医院去检查。拍片的结果显示,小俊的左大腿股骨颈摔伤了,医生提供了两套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考虑到孩子太小,动这么大的手术,恐对孩子不利,所以,小俊的父母选择了保守治疗。在床上躺了半个月,小俊感觉大腿不那么疼了,要下床玩。父母以为小俊已经痊愈,就答应了。虽然感到还是有点隐隐作痛,但孩子的顽皮心,很快使他忘记了这个茬。就这样,小俊一瘸一拐地下了床,像以往一样,顽皮开了。

从那以后,小俊走路,一直有点瘸拐,父母以为还在康复期,慢慢就会正常的。没料到,过了一段时间后,小俊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父母又领着孩子到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小俊的左腿股骨,比右腿短了近两毫米,已经基本成型,没办法再改变了。就是这两毫米,让小俊从此走起路来,都一瘸一拐,再也没有正常过。小俊落下了轻微的残疾。

小的时候,小俊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还没有多少感觉,只是走路和跑步的时候,稍稍比别的孩子慢一点,样子难看一点。进了小学后,小俊忽然发现,自己与别的同学的这点不同,让他很不能适应,也很难过,特别是体育课跑步时,他的一瘸一拐的姿势,常常引来同学们的窃笑。小俊的心里,渐渐产生了阴影,一到教室,他就坐着不动,连下课都不愿意站起来,去教室外活动,他害怕同学们看到他走路的样子。小俊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原因分析: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是少数群体,也是引起他人关注,甚至被嘲笑奚落的特殊群体。因为身体上这样那样的残疾或缺陷,导致心理上产生失落、自卑、挫败的情绪,严重影响到孩子与其他孩子的正常交往,容易落单,孤独,封闭。同时,因为这些不健康的情绪,会使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进而对学校和学习都产生畏惧,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学习。

对策:对身体有残疾或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更多的理解。这样的孩子,情感往往都比较脆弱,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阴影,这就需要父母和老师,以温暖的爱呵护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学校,老师要引导其他同学与这些孩子真心交朋友,要让孩子们明白,身体缺陷不是孩子自己的错,身体的缺陷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不准嘲弄这些同学的生理残疾和缺陷。需要注意的是,爱不是过多盲目的关注,有时候,关注越多,越容易让孩子在意自身的缺陷,仿佛一个伤疤,一再被揭开。爱应该体现在润物细无声之中。除了给予爱和及时的表扬鼓励外,可以适当地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岗位,让他感觉到自身的价值,以增强自信心。

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的环境改变,可以说,这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身。能不能顺利地完成这次过渡,能不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不适症,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此后六年的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甚至会影响到中学乃至整个一生。作为父母和老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也应该有能力,帮助我们的孩子,和他共同面对,一起去适应,一起去改变,你今天每为他多做一点,他的人生,就少一点迷茫,多一点光明;少一点坎坷,多一点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