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忍的智慧
29461800000002

第2章 忍是一种超越坎坷的力量

“忍”是什么?忍什么?为什么要忍?

面对着人们种种的提问,到底该如何去回答。从词义上说:忍耐是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其表现出来。在一个历史悠久的社会大家庭里,任何人或组织,都必须具有这种具备承受压力的能力。

孔子对忍耐有精辟的见解。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一位弟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也就是说,对待事情要公正,而不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有恩,应当报答。别人对你有怨恨,也应心平气一般来说,能忍耐人的,人将感激他的宽容,也会以心平气和地对待。

“忍”的真实背景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同时又制约着人类。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一切都离不开自然。依附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同时也要接受自然洗礼,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一切都要顷从自然。

人类对自然的忍让和顺从是发展自身,繁荣社会的明智之举、必经之路。忍的真实背景还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人类要和顺地生存和规律地生活,就得忍耐住自己的种种遐想,遵天命,顺天理,合民意。如果有谁不尊重大自然非要与之作对,破坏生态平衡,就只能遭到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正是自然界这种不可抗拒的规律,迫使人们对自然界采取忍让宽容的态度,才能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也正是对自然的忤逆,人类不得不忍受狂风暴雨的肆虐和颗粒无收的饥荒。

在秋战国时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很典型的一例。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曾多次率兵与别国打仗,为赵国立下汗一位马上将军。蔺相如最初不过是赵国宦官缪贤的苌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文王时,赵国曾得到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肖信给赵王,要拿15座城池与赵国换和氏璧。赵王惧于秦国的威势,只好答应,伹找不到合适的人担当护送和氏璧的任务,缪贤便推荐了蒋相如。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诚意换玉,便用计将宝玉完整地送回了赵国。赵王为了表彰他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就拜他为上大夫之官。后来秦、赵在渑池会盟,秦王让赵王弹瑟,赵王不敢不弹。弹完,秦国史官上前在史册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一看,国辱难容,就来到秦王身边让他击缶,若不击,便与他同归于尽。秦王无奈,只好击了一下。蔺相如让赵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回国后,赵王认为此行蔺相如的功劳最大,便封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这一来廉颇想不通,认为自己身为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功勋,而蔺相如不过是耍耍嘴皮子,立了点功劳就位居自己之上,更何况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微贱,岂有此理。于是公开扬言:“我碰到蔺相如,一定要让他好看!”相如听说了,并不与他计较,只是不肯和他见面,每当上朝时就推托生病而下去,避免和廉颇争列次。

有一次,相如外出,远远地望见廉颇,就赶紧让车夫调转车头躲避。手下的门客们受不住了,一齐进言:“您和廉颇同朝为官,他对您恶言相辱,您凭什么忍气吞声、躲躲藏藏,未免太胆小怕事了,我们都觉得是个耻辱,何况位居高官的您呢?我们忍不下去了,让我们走吧。”相如听了并不恼火,只是劝门客们不要走,并问他们:“依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还厉害吗?”大家说:“当然比不上秦王。”相如说:“既然如此,那个威震天下的秦王,我都敢在大庭广众下呵斥他,我再无能,难道会只怕廉将军吗?我是想,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同时在朝为官,如果我们俩斗气,就会像两虎相争,不能共存;那赵国就危险了。我之所以躲着他,无非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头,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头罢了。”

廉颇听到了相如这番话·,非常感动,就光着身子,背着荆鞭由朋友陪着到蔺相如家中请罪。他跪在地下说:“我太浅薄了没想到您的胸怀如此宽大。”两人从此结为至交,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忍者火花:

在人类社会中,要使整个社会按照正常轨道有秩序地发展,人们就得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法制,遵守社会公德;就得学会忍,必要时要强迫自己忍耐,把个人的欲望和要求限制极不妨碍他人、不危及社会利益的合理范围内。如果冲突发生了,要善于克制、忍让,狭路相逢,自觉后退,请君则。

在为人处事方面,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考虑别人。有时候情况不明,该忍还是要忍,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冲动。因此,遇事能忍才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