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忍的智慧
29461800000060

第60章 训练自己具有忍者无敌的心灵

真正能够成功的人肯定是心灵上就是巨人的人。他们所有的经历、体验、情感、思想都一一沉淀在了他们的心灵中。

培养己之浩然之气:

忍,只有通过一个人的言行才能体现,而人的言行受大脑的支配。当你的言行中具备忍的精髓时,你才会具有了祥和、安宁、无欲无争之云主。

心境对一个人的言行自然重要。人的一生之中,顺境、逆境交替,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亦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没有谁永远是赢家,有的人能够坦然面对成功与顺境,亦能坦然面对失败与逆境,凡人与智者的差别由此立现。

智者善忍。善忍者则会对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淡然处之。

智者懂忍。体在得志时不违背正道,失意时不忘义理。君子之所以能在突然面临的灾祸面前泰然处之,不以为患就是因其不做有失仁德,违反礼义之事;外界的一切变幻、动荡则不能影响其仁的根基。正如孟子所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左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盂于行如其言。其言行;表里早巳融为一体,方能诲人。

有一次;公孙删孟子:如果夫子成为了齐国的丞相,可以推行王道政治的话;则齐国做诸侯之首,称王天下亦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但是当您真的担任这项职位时,还能够做到您所说的那种毫不协臣的境界吗?

孟子溅“是的;我可以做到。因为我40岁以后就不动心了。叩还说能够做到是因为”知言“和”善养吾之浩然之气。

何为“知言”?知言就是“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私欲所蒙蔽了;听到淫邪、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中有邪念滋生;听到邪僻、乖张的话,就知道对方处世行事有违反正道、常理的地方,听到犹疑不定,闪烁其词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滞碍难行了。”

“知言”就是不仅能够明了、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还能够准确判断出对方说话的意图,行事为人的优劣等。当我们拥有了这种准确的判断力时,又怎么会榔区些小枝小节所迷惑,让一些无关宏旨的小事所愚弄呢?自己的心意、志向又如何会为之动遥呢?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云:“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

“浩然之气”就是要对自己言行的正确充满自信,在正直无私之中培养它,则会博大、刚健地挺立、充塞在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只与道、义同存,而耻于与背信弃义者共生。浩然之气不可偶得,只有为之不断努力,持之以恒,将道义融人并成为自己身体、言行的一部分时,浩然之气自会不期而至,与你如影随形。

“浩然之气”不会无缘无故的到来。要使自己顶天立地于世间,只有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世间万事万物,如宋儒提出的“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般,不仅要对好人、柔弱的事物施以仁爱之心,还要能对恶人、凶猛的事物施以仁爱之心,方能做到仁。对释人等施以仁爱,不是纵容他们的恶行,而是不厌恶、抛弃他们,让他们明白回头是岸,回归正道。当我们以平和、淡泊之心,以济人济物,普度众生之念去平等的对待他人的时候,则他人之优劣、善恶皆能容忍。

心底无私天地宽。

无私则可不惧权势,不贪利色,不畏强暴,以公平之心维护正道和正义,方能培养出己之浩然之气,昂立于人间,傲视天地。

当浩然之气充盈,则更能让卑微猥琐者胆战心惊,无以立巳,自己则可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世间万事万物,又何能动你分毫?贫有贫之率真,富有富之乐趣,真如“天地间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又“何须取舍?”

身有浩然之气,方有届原所赋之《离骚》万古流芳,才有怒投汨罗江之悲壮令世代景仰;身有浩然之气,柳下惠方可“坐怀不乱”成美谈;身有浩然之气,杨家将一门忠烈始能千秋传诵……

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极易在这纷繁哟世事中迷失自我,于是,需学会“知言”,需“善养己之浩然之气”方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无愧于“主宰世间万物”之名立于天地伺。

2.容清纳浊

忍,需要有气度。所谓气度;则来自于宽容。

古人曾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其政察察,斯民缺缺。老于此言,可以为法。苛政不亲,烦苦伤恩,虽出鄙语,薛宣长乘。称柴而爨,数米而炊;擘肌折骨,吹毛求疵。女眦用之,亲戚叛之。古之君子,于有赤是增长无过,所以天下无怨恶;今之君子,于无过中求有过,使民手足无所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鱼不会生活在太过清澈的水中,而太过认真的人则不会有朋友。美玉中藏匿有瑕疵,江河中容纳着污垢。在苛严的政治下,百姓会变得狡黠,老子的这番话,可成为治理国家的法则。严厉、苛刻的政治会导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产生隔阂、矛盾,百姓苦难深重,便会出现怨言郁闷,使统治者失去民众的拥戴。薛宜以俗语规劝帝王仍不失一位臣子的祥德之气。如果每次烧火时都要先称一称柴薪,每次做饭都要先数一数米粒的话,虽然计算得精确仔细,却不免吹毛求疵了。若以此法治理国家,则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古时的君子是在有错的人身上寻找无错,故而能使天下人无怨恨,现在的君子却欲在无错的人身上找出错误来,所以使百姓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做才好。

具有远见卓识的宋朝人范仲淹便深明其理,故用人能取人之长而不计较人的细微不足之处。

做元帅时的范仲淹在招纳其幕僚时,就不避讳那些犯过错误的人,因此,他的手下有的是犯了错遭朝廷贬官的,有的是因犯了罪被流放的,许多人不理解范仲淹的这种做法,产生了疑惑。范仲淹却自有一番见解,他说:“朝廷当然喜欢重用那些有才能又无过错之人。可是人哪有不犯错,十全十美的呢?如果毛病、缺点不致影响到他的人格、气节和才干,仅因为做官时议论朝政而遭祸,就不看其长处,不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途径而起用的话,这些人便全成了废人了。”

范仲淹起用这类人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及容人之量的。因为一般人对被朝廷贬官或流放的人是唯恐避之不及,谁还敢主动去招惹他们,更别说任用了。

这些人虽然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毕竟是些有用的人才,故范仲淹能以超人的气度容忍这些人的错误,以宽容之心待人,只观其主流,长处。

正如《菜根谭》中所言: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孔子亦曾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往往是将别人的缺点错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总是不能清楚明白公正的看到自己的短处。于是,责人时严厉苛刻,不留余地,却不知或许启己也正好有同样的缺点和错误,极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遭致他人的怨恨而不自知,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一个不填,若恰好遇上一位莽直之人,出言与你顶撞,针锋相对时,轻则令自己尴尬;下不了台,动气伤肝,言语不和,重则大动干戈,于人于已皆不利。“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古训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样的话 实际是告诫我们:当我们去要求别人如何做时,要求别人完美无缺时,应先检查约束一下自己,先问问自己能否做到。

为此,《菜根谭》中又说道:“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想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争当使其可从。”

当我们以待己之心宽容平和的待人时,则不但可以使疾风怒雨顿化霁月风光,彼此之间呈现一团和气,更可化干戈为玉帛,使危崖变坦途,一路顺风。

有了宽容之心,才有忍人之量。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可见以大度之气待人处世,不仅可以修养自己的品德,还可以让自己或别人避灾免祸。

楚庄王在一次招待群臣的宴会上曾让自己非常宠爱的妃子给众臣斟酒,以助酒兴/到傍晚时分,君臣都颇有醉意了。忽然一阵劲风吹来,吹灭了所有的烛火,黑暗中,一位大臣仗着酒意拉住了妃于的衣袖,想一亲芳泽,但被妃子挣脱了。这位被庄王宠幸的妃子非常恼怒,无奈黑暗中无法辨认,机灵的妃子在挣脱出来时顺手扯断了想对她非礼人的帽缨,赶紧回到庄王的身边对其耳语起来。

烛火重新点燃了,众大臣发现了仍在愠怒中的妃子手中有一截帽缨,都猜出了是怎么回事,一时间整个宴会静寂无声,气氛紧张,那位冒失鬼更是冷汗淋漓,面色如土,只道自己已无活路,垂头待死。

谁知,楚庄王却如没事人一般,根本不追问妃子手中的帽缨之事,反而下令要众大臣扯断帽缨继续与他一道狂欢饮酒,一醉方休。

众大臣全都直到东倒西歪时才纷纷离去,一场灾祸就在楚庄王的不动声色中消失殆尽了。

此后不久,楚国出兵攻打郑国。在一场重要战事中,庄王部队中有一位将领表现得异常勇敢,总是奋不顾身地带头冲入敌阵,英勇杀敌。由于他的神勇,其他士兵也得到了鼓舞和感染,斗志高昂,在震山般的呐喊声中如旋风一样卷向了敌营。郑国军队被那位率先冲人营中的武士神勇所威慑,楚军刚一冲上来便白乱阵脚,斗志全无,弃甲丢盔,狼狈而逃。楚军此役大获全胜。

楚庄王犒赏三军,尤其是对那位带头冲进敌营的将领,更是亲自封赏。而此人正是那位被妃子扯断了帽缨的人。

楚庄王作为一国之君,尚能容忍部下一时的糊涂与过错,不以冒犯“龙威”而责备,使其犯错之人心存感激,更何况我们常人?

《荀子·非相》中也曾说:“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而用,度己以绳,故是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以用,故能宽容,回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

宽容;忍让有时不仅仅是为他人开方便之门,渡人济世,有时也会因此而使自己避祸趋福,为自己留下一条生路。

齐国的丞柏田婴门下曾有一位叫齐貌辨的食客,此入有些小毛病,生活中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故而与众人不能和睦相处。

一次,田婴门客中有位土尉,建议田婴不要与这种会坏掉自己声名的人打交道,田婴投听,那位门客就离开田婴另投他处去了,这件事让其他的门客们感到气愤,均认为睱婴不该留下齐貌辨而放走了那名土尉;田婴听见这些议论后,却不以为然,后来,他儿子盂尝君也来劝父亲了:“齐貌辨如此惹人讨厌,你应该让他走才是,否则其他人都要走了。”

不想田娶竟大方光火:“我真想宰了你们。我们家有谁比得上齐貌辨?以后不准谁再说要赶齐貌辨走的话。”

大伙见田婴如此生气;全部不敢再吱声了。不过大家实在不明白田婴为何要如此厚待齐貌辨,也不知道齐貌辨究竟有什么本事能获得丞相出如此青睐。

接下来的棒子溷娶军耝让齐貌辨享用上等的吃穿用住,还派自己的长子亲自侍奉,实在是礼让有加。

不久之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继位了。这位宣王与其先王有所不同,凡事喜欢亲自过问,事必躬亲。刚继位的宣王觉得田婴的权势太重了,担心自己王位不稳,故而不喜欢田婴。

为此,田婴只好被迫辞去相位离开国都返回自己的封地薛来向宣王表明自己并无野心。当他回封地时,其门下的食客们见他大权旁落,大势已去,都纷纷离他而去另寻新主了……最后,跟随田婴回到封地薛的只剩下齐貌辨一人。

在薛地住了一段时间后,齐貌辨向田婴辞行,要到国都去见宣王。田婴不同意,并劝阻道:“如今宣王根本不喜欢我,你去不是白投罗网吗?”

齐貌辨却说:“你就让我去吧,我原本就没想要活着回来。”

田婴见齐貌辨去意已定,知道已是无法阻拦,只好任他去了。

齐宣王一见齐貌辨就怒气冲冲地说:“你就是那个田婴很喜欢、很信从的齐貌辨吗?”

齐貌辨说:对,我就是齐貌辨,田婴喜欢我不假,但说他听从我的话却不是真的,当大王您还是太子时,我曾劝田婴另立太子,因为您的长相不好,是不讲情意、不讲道理的人,可田婴听了却说不忍心这样做,故而没有行动。如果他那时听从了我的话,如今也不会被赶出国都了。另外,田婴回到封地后,我曾劝他答应楚国丞相用大几倍的地盘来换取薛地:的要求,可他却说:这是先王封给我的,虽然现在大王对我不好,但我不能做对不起先王的事。更何况薛地还有先王的宗庙;我怎能以先王的宗庙来为自己换取一些地盘呢?如今田婴仍然守着那一小块地方而不肯听从我的劝告大王您能说田婴这是信从我吗?

宣王听完齐貌辨的话感动不已,也为自己的言行懊悔了,便请求齐貌辨帮他把田婴请回来。

齐貌辨高拱地倒到薛地,让毋婴穿戴上齐威王赐的衣帽,并佩上齐威玉赐的宝剑来到了闰都。齐宣王亲自来到城外迎接,看见如此装束的田婴,非常感动并立即恢复了他的丞相十职。海纳百川方显其磅礴,地容万物才显其生机,“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宽容,使我们心境平定,忍让,让我们凸现人性之光辉。

冰释化解自己与别人之间的怨恨仇绪,与人握手言欢之时,自己的修养亦借此得以提升,方可更加从容地待人处世,更加祥宁地坦然面对俗世中的万千事物,不轻喜、不急怒,平淡之中显己之真性悟。

容人,不仅要有容人之过之量,更要有容人之好之度,方得忍让之真谛。

3.宁静淡泊

我们要想做到忍,要做到让言行自愿受思维所支配,便需有一颗无欲无求之心,一颗宁静淡泊之心。无欲无求不是要我们隐身遁世,宁静淡泊亦非要我们清贫潦倒,故作清高。

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他的—切活动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即使隐居亦或多或少总会与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宁静淡泊,即能宠辱不惊。人一生的地位总会发生变化,即所谓“三穷三富不到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当一个人得到他人的宠爱、宠幸时,能够不骄、不嗔,淡然处之,是为得忍之骨,公元前40年左右,匈奴游牧民族因其没有固定的居所,也不会生产生活必需品,故而经常袭击、骚扰蒙古高原附近的南方农耕民族,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虽然筑了万里长城防止其入侵,派遣了30万人马的军队予以征讨,但当秦帝国灭亡后,狡诈凶狠的匈奴人死灰复燃,重新开始威胁长城以南的地区,人们倍受其害,与其形同水火。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刚继位的武帝便派出使节张骞,欲与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建立友盟关系;6年后,武帝又提出要征伐匈奴,可惜被干预朝政的窦太后阻止,以致搁浅;第二年,窦太后亡故,朝廷上下终于达成了征伐匈奴的一致决定。

武帝选中了没有名望的卫青来执行他的新战略构想。

卫青一生坎坷,却培养出了他的智慧与毅力。卫青的母亲本是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奴婢,与下级吏员郑季私通后才生下了他和姐姐卫子夫。童年的卫青虽生活在其父郑季家中,却被同父异母的兄弟们当作奴隶般看待,从小便开始放牧羊群。没有歌乐可言的小卫青从来不敢多说话,渐渐地便成了一位锐气内敛的青年,从不抱怨生活给他的磨难。小小的卫青那个时候就能平静地对待一切,即使看相的人说他有贵人相,将来能封侯时,他也能平静的回答:“不要说将来,就是现在不挨打受骂,也就满足了。”

不满意武帝宠幸卫子夫的陈皇后将怨恨和怒气发泄在卫青身上,把他监禁了起来,卫青却因祸得福,当朋友救出他后被武帝提拔为王宫的警卫队长,继而升任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219年的秋天,武帝派出了有卫青在内的四支征伐匈奴的部队。卫青凭着台己惯有的冷静忍受了众大臣对他的怀疑与轻蔑,也凭着自己的智慧领晤了武帝出兵匈奴的作战意图。在这一次的征战中,只有卫青率部深入了匈奴的腹地——后方大本营龙城,捕获了数万的匈奴军使匈奴军随之瓦解。

卫青凭着自己惯有的冷静忍受了众大臣对他的怀疑与轻蔑,也凭着自己的智慧领晤了武帝出兵匈奴的作战意图。在这一次的征战中,只有卫青率部深入了匈奴的腹地——后方大本营龙城,捕获了数万的匈奴军,使匈奴军随之瓦解。

由此,卫青成了武帝手中的一张新王牌,年年以统帅的身份指挥部队征讨匈奴军,至公元前214年共征伐匈奴四次的卫青实现了武帝当初发兵的愿望。

此时,随卫青出征的侄子霍去病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替代了卫青在汉军中的地位。武帝开始重用霍去病。具有洞察力的卫青虽官至大将军却并未因此而恼怒,反而暗下决心要默默地抽身而退。

武帝决定和单于进行最后一次大决战,准备一战定乾坤。

卫青照武帝的意思,安排霍去病攻击单于的本部,并希望他取得单于的首级,拟巩固霍去病在国内的威名,取代自己的大将军地位,成为汉帝国强大力量的象征。

明白武帝用心所在的卫青趁这次机会,悄然隐身,就如同一块水中的岩石般不语不动,在那充满诱惑的官场中静默了11年,于公元前106年去世,成为一个全身全名的善终者。

出生平常的卫青深得“宁谢纷华而甘淡泊”之精髓,方能“遗个清名在乾坤”。

忍者须有淡泊宁静之心,淡泊却来自于“遍阅人情,备尝世味”。

如果我们能在清贫的生活中不急不躁,能因淡泊而明志,因明志而有得体的对人处事之法,自然不会为物欲与权势蒙蔽心智,时时警醒,事事谨慎,保持自己的志向和气节。

正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自信自己的才能不亚于管仲、乐毅,也怀有泽民济世的志向,可在未得遇明主之前,他不但没有愤世嫉俗,白暴自弃,反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境过着结庐耕学的生活,同时绝不懈怠自己的学习和放松对天下局势的关注。在不时与三两好友倾心交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和思维,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为济世做好了准备。

作为一个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从清贫走向荣华,却并未被浓艳场中的富贵温柔迷失心智,而是以一位智者的胸襟和眼光保持着自己清爽如冰,纯洁似玉的高尚人格,更在《诫子书》中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告诫儿子,也告诫着万千的后来者。

正因为有了宁静之心,淡泊之志,刚出山的诸葛亮方能容忍关羽、张飞对他的不满与不屑;也正因为有了宁静淡泊,才能无私无畏,才有了“舌战群儒联吴抗魏之举,才有了”柴桑吊孝“化干戈为玉帛之美谈,亦才能凭一人一琴以一曲”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几十万人马的千古壮举传诵至今。

淡泊使人清心寡欲,使人不被外界纷繁复杂的荣华富贵所迷惑,不至于执著于金钱、权势、美色、名誉等身外之物,超越一些短浅的目标,超越自我的束缚,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取向,达到纯洁身心,超脱性灵的境界。

淡泊不是心里想想;嘴上说说就可以做到的。那些“谈纷华而厌者”不见得就是真的讨厌繁杂艳华的生活,或许正是“见纷华而喜”的人;与之一样的是,“语淡泊而欣者”也并非所有的都真能守住淡泊,甘于淡泊,他们也许就会“或处淡泊而厌”了。只有真智者方能如是。

正如曹植的《蝉赋》中所言:“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恰乐而长吟”。就是生活在恬淡寡欲之中而又能自得其乐,不偏执,也不厌喜,随顺自然,生机盎然中体现出高风亮节。

智者常有一颗宁静的心,心静自然就能使人冷静的判断各类事件并随之做出反应;智慧与愚蠢的区别之处在于一个人是否冷静,在现代社会中,纷紧繁杂的事件日渐增多,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迷失其中。

为此,有远见的一些公司如日本的美能达照相机公司就专幻设有一间“静坐沉思室”,其内只置一桌一椅,为公司员工开放,员工们可自由进出其间,从而避开外界如电话、信件、人和事的干扰,充分发挥想像力?产生灵感,以助于公司的管理与生产。间或在其内打个盹也行,无人会指责你,因为这同样可以恢复体力与精力,同样是为把后面的工作做好。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一个人要能忍受荣华宠幸与屈辱、侮辱,必定要有一颗淡泊宁静之心。其实;—切的魔道皆在自己的心中,若能战胜自己,何人不能胜?若能先降己之心,则外来的一切诱惑均可洞察。若我们自己能心争气和地面对一切,那么外界的羞辱、宠爱怎会侵入己身,怎会被它所伤害?

忍让,关键在于己之一念。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忍让,即能贫富俎然。贫不卑,富不傲,方为君子,方为智者。

《劝忍百箴》上曾说:“无财为贫,原宪非病;鬼头后笼,贫穷有命。造物之心,以贫试士;贫而能安,斯为君子。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不以其道得之,速奇祸于千金。”在君子的眼中,贫穷不是钱财匮乏,而是知识缺乏,精神虚无,没有道德的人方为真贫。

正如李费《焚书》中所言:“贫莫贫于无见识”。亦如《后汉书》中所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当我们有了学识,有了智者之见时,方能忍受贫困,方能泰然面对富贵。就像春秋时的原宪一样,他居住在鲁国,家只有一丈见方,屋顶是茅草,门框是桑枝,门是蓬单,窗户是破瓮,还得用一破布将其隔为两间。就在这样简陋、破败不堪的屋子里,身穿破衣,头戴破帽,脚趿破鞋的原宪还能安然地弹琴唱曲,自得其乐,不以贫困为苦,为耻。这类智者或是借贫困来磨炼自己的意志,或是借此隐身叙迹,修身养性。

宋朝的胡宿曾说:“富贵贫贱乃命中注定,我们应该修养自身以等待时机,不要被造物所嗤笑”。人若有一颗安贫乐道之心,自然不会因贫贱而谄媚,因富贵而疏狂,自然就能容忍贫寒,独守其道,容忍富贵,独善其身了。

忍贫固然可贵,但荣华富贵仍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不过,应该明白的是月盈而亏,潮涨潮落的道理,财富若是聚集得过多亦并非好事,君不见如今的成功人士都在做赈灾救灾,扶贫扶困的慈善事业吗?原因就在于他们懂得月盈则亏,也知道“富贵是无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

世上之人,若能彻悟“荣华似烟云,钱财如粪土”,则天下又有何事不可忍,何事不能忍?

4.知足常乐

向往宁静安乐,谋求舒适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但“不是我的莫强求”,人若一旦有了贪念,则“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权豪自甘乞丐”矣,唯有“知足”者方能“常乐”。

古往今来,有许多故步自封之人,安然躺在已有的功劳或荣华里,不思进取,满足于现有的一切,与世无争中或许仅仅是希望过上一种吃饱穿暖的生活而已,没有远大的抱负和无限的追求意识。更没有勇气去参与竞争,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于是在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生。这种人即使活了100岁,其生活亦如同只过了一天般苍白、乏味。

知足在某些方面,某一意义上来说确与故步自封有相同之处,可以使人产生惰性,不仅妨碍个人的进取之心,亦会妨碍历史的车轮前进。

作为一名智者,自然会对“知足”有一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赋予了“知足”以正面、积极的意义。

一个人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要“知足”,如果如同一个毫不知足的孩童看见身边有许多的玩具、食物、衣物等东西时,这也《劝忍百箴》上曾说:“无财为贫,原宪非病;鬼头后笼,贫穷有命。造物之心,以贫试士;贫而能安,斯为君子。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不以其道得之,速奇祸于千金。”在君子的眼中,贫穷不是钱财匮乏,而是知识缺乏,精神虚无,没有道德的人方为真贫。正如李费《焚书》中所言:“贫莫贫于无见识”。亦如《后汉书》中所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当我们有了学识,有了智者之见时,方能忍受贫困,方能泰然面对富贵。就像春秋时的原宪一样,他居住在鲁国,家只有一丈见方;屋顶是茅草,门框是桑枝,门是蓬单,窗户是破瓮,还得用一破布将其隔为两间。就在这样简陋、破败不堪的屋子里,身穿破衣,头戴破帽,脚趿破鞋的原宪还能安然地弹琴唱曲,自得其乐,不以贫困为苦,为耻。这类智者或是借贫困来磨炼启己的意志,或是借此隐身叙迹,修身养性。

宋朝的胡宿曾说:“富贵贫贱乃命中注定,我们应该修养自身以等待时机,不要被造物所嗤笑”。人若有一颗安贫乐道之心,自然不会因贫贱而谄媚,因富贵而疏狂,自然就能容忍贫寒,独守其道,容忍富贵,独善其身了。

忍贫固然可贵,但荣华富贵仍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不过,应该明白的是月盈而亏,潮涨潮落的道理,财富若是聚集得过多亦并非好事,君不见如今的成功人士都在做赈灾救灾,扶贫扶困的慈善事业吗?原因就在于他们懂得月盈则亏,也知道“富贵是无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

世上之人,若能彻悟“荣华似烟云,钱财如粪土”,则天下又有何事不可忍,何事不能忍?要,那也拿,贪得无厌的话,则不会像小孩子那样因童稚可爱而得到他人的谅解了,只会使人恶之厌之,避而远之,甚而引来无妄之灾,因为物质享受是永无止境的,当期望得不到满足,看见别人比自己更富有,更显贵时;想入非非,贪欲之心无限膨胀时,将会出现不择手段谋求额外的收入,或奴颜媚骨、摇尾乞怜,或明抢暗夺,铤而走险,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悲下场。

《列子》中讲了一个寓言:一位齐国人非常喜欢金子,简直到了朝思暮想,夜不能寐的地步。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了一家金铺,便径直进去抓起金子就走,结果被众人当场抓住,挨了一通皮肉之苦。当有人问他为何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偷别人的金子时,这个人却回答说:“在我偷金子的时倏,眼中就只看见了金子,没有看见其他的人,”这则寓言虽不免夸张,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二位利令智昏的贪婪者的心理实质和丑陋形象,聪明人却被不知足的心理所驱使做了一件大大的糊涂事。

这是自己没有或嫌自己拥有太少的人的不知足,还有一些则是守财奴,一毛不拔,自己已经拥有了许多的财富却因不愿失去而导致了丧命王国的悲剧,徒为后世添:—笑柄矣。

《孔业子》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于思曾在卫国居住,一天在河边看见一位卫国人钓到了一条大得装满了一车的鲲鱼。于思便问钓鱼人是如何钓到这难得的鲲鱼的,钓鱼人回答说:“我刚开始用纺鱼大小的鱼饵下钓时,鲲鱼根本不理睬它,于是我就换了半片猪肉重新下钓,这次鲲鱼便轻易的上钩了。”子思于是有感而发:“鲲鱼虽然难得,却终因贪食而遭灭顶之灾。虽然士人怀有远大志向,但也会因贪求利禄,不知足而丧生。”由鱼想到人,子思能因此明白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而成为智者。

《动忍百箴》中曾说:虞公因贪恋晋国所献垂棘之地出产的美玉,而不能察觉晋国借路攻打虢国的计谋;沉溺于美色之中,却忽略了亡国的灾祸。

愚蠢的人总是鼠目寸,总是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而不能明白或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阴谋、大灾祸,事到临头只有捶胸顿足的份,可惜悔之晚矣。

《左传》上记载:春秋时期,虢国曾在原晋国国君与庄伯、曲沃武公权利争夺中支持原晋国君。当时,周桓王命令虢国国君姬仲讨伐曲沃武公,姬仲依令而行。到了周惠王九年时,庄伯的孙子曲沃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开始在国内大开杀戒,原来的宗室公子大多逃往隔着虞国的友国虢国,于是虢国又以为由出兵讨伐晋国。晋献公为此对虢国恨之入骨,大有灭之而快之意。

到周惠王十九年,晋胃的笕息欲出兵攻打号国,向隔在两国之间的虞国借道渊18(讨伐。晋国攻克了距号国首都上阳仅三十里地的重要战略城市下阳,大获全胜面返。三年后,也就是周惠王二十二年时,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

这一次,虞国的大臣宫之奇提醒虞公道:不能同意晋国的请求了,否则的话,遭受亡国之灾的就不仅是号国,我们虞国也将不能幸免了,可虞公却认为自己与晋国国君同是周朝的宗室后裔,晋国不会将自己的脯消灭的,于是没有听从宫之奇的苦苦劝说,不但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要求,还在为了讨好晋国,梦想着晋国消灭虢国之后自己也能分杯羹的利欲心的驱使下不做任何的防卫,听任晋国军队从自己的国家通行。

宫子奇见虞公不听劝阻,在已是大祸临头,无力挽救虞国命运之余只好带着自己的家人远走他国避祸。

不久之后,晋军消灭了虢国,班师回朝。此时的虞国正如大臣宫子奇所言成了晋国的又一颗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在经过虞国时又将毫无防范的虞国占为已有,使之成为了自己版图的一部分。

此时,做了晋国臣于的虞公才后悔启己没有采纳宫子奇的意见,终导致亡国的悲剧。

不能明是非,辨利害,不能忍一时的小利,不能满足已有的财富、权势与幸福时,必将“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故而,我们要知道如何得到幸福,更要知道如何保有得到的幸福。这得到与保有就是需明白适可而止——凡事不能发挥到极限、尽头。

李密庵早巳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恰到好处的趣味二展无余,说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只需有心人拂去心中尘埃,释去心头枷锁,便可得悟其真谛,在他的《半半歌》中这样写道: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年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丰经廛,半土半烟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增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馁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丰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王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半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当我们参透这半的哲学?时,则明白知足可平衡心理·并维持这种心理的平衡,保持宁静之心,淡泊之念,不在物质享受上奢侈。控制己之贪欲,将精力与才智投入有益的事业与高尚的生活中去。

聪明是一种财富,虽然贮富可以让人过得舒适,但也能将一个人毁掉。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即是对事业、家庭应有执著之心,对权势、财富却得知足之念,否则,乐从何来?

人世间值得追求与留恋的事物太多,岂能一人独享、一人尽享?

凡事太执著、太过分,胎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徒增其恼、徒添其烦,何着来哉?

真正自由的生括,须得放弃执著心,摒弃贪欲,看淡、看开。“忍一时风平浪静,让尸步海阔天空”,泯除心计,跳出纷争的竞逐,让自己的人生窥满智慧,似行云流水,如晴空朗月,于是方能“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

当我们拥有了禅心、知足常乐,这纷繁喧嚣,令人迷乱的俗世方可为知足者仙境。

禅者言:“贪码热声声陋些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写道:“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于是,知足者“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着脚?貌偕松共瘦;知忧喜无由上眉”

于是,知足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于是,知足者“闲观扑纸绳,笑痴人自生障碍;静睹竟巢鹊,叹杰士空逞英雄”

于是,知足者“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知足常乐,世之聪明人,可知足乎?

5.安详之心

生命,于人只有一次;若盲目、冲动地奋进或展开,则会令自己的心灵失去平衡与安详,陷入到一种痛苦挣扎的深渊中去。

入之有不平衡的心灵,不安详韵心灵,皆因心中无一个正确的目标与寄托所致。为了不使自己的趋糊乱,就应能自主,不论何时何地,做事待人全心全意,不敷衍,不马虎,将自己的生命真实渗透其中是一关键之处。

当年,禅宗二祖慧可第一次见到达摩时便求救于达摩,请达摩将他不安的心安下采。充满智慧的达摩瞬间便识破了慧可之症结所在:慧可的不安是因为他没有完整的人格、完整的心。“心”是什么,“心”在什么地方都还没弄明白所造成的。

于是达摩对慧可说:“请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慧可想了许久,终于无可奈何地回答:“我找了很久,可是仍然不知道心在什么地方。”

达摩又说:“好了;我已经替你把心安好了。”

禅宗所说的“心”并不是我们平常那种由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感知,所积累的这一层法尘,即所谓的分别心,而是一种没有恐惧、没有忧虑、没有矛盾、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抛弃了一切对外在事物的执著和迷惑的和谐、统一,尽善尽美的心灵状态,即所谓的“真心”。

分别心是以俗、爱、见、无明为主流,有不安之心的生命必然是动荡、不平衡的。如耕云所说:“你如果认为你现在的心——分别心,—是讯那你就是认贼作子,终归无常。”

而禅宗所说的“真心”;则是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一再讲明的“守本真心”之心,也是马祖道一所说的“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圣凡”的“平常心”之心。

明宋的儒者娥湘容的恍然》中说:“自处超然,处人超然,有事斩然,无事超燃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就是一个人必须将自己生命的光辉随时随地的贯注于自主性之中,方可让自己人格的力量根植于安详之境里。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意思就是如果山中,址上有贼,会搅得社会不安宁;如果一个人心中有“贼”,有使人不得安宁的因素,则会搅得。灵浮荡,不得安宁。我们应该剿除这些使社会、心灵不得安宁的祸患及因素,可是消灭山中之贼容易,消灭心中之贼放却困难得多了。

安详之心即平常心。

安详之心即佛法之心,禅宗之心。

《正法眼藏随闻》中曾讲到佛法与我心:中心无我身,外相随它行,佛法即是僧人眼中的人生真理。若能忘却我小、我身,便进了佛法之门,遵循佛法而行事了,或许就是慧可之“觅心了不可得”因而“安心”而悟的原因。

寻找心境的安详,对之古人或是现代人都是很重要的事。

现代人常常抱怨“心情烦躁”、“办事不顺利、不顺心”、“不知如何待人处世”、“心情郁闷”等等,究其原因,皆是对自己的生命尚无正确的认识、体悟,故而处在迷惘、迷惑之中,让自己的心趋于混乱,失去平衡,失去安详,自然无法乎和、理智地面对所遇之事,更无法从容、圆满的克制、解决所遇之事。

安详之心即要看住本心,也就是希望找到原本无念的真心。

禅宗中的故事为的就是要剥掉世人为自己所设定的包括神圣在内的制造的一切伪装,从而透悟真朴世界的本源 体味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生的最终皈依。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悟性,都要能悟,悟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潮汐涨落,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悟世间万事万物的客观与必然。因此,开悟的人可以冷静、正确、安详的待人与处世,并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道义与真理,因此,所谓的悟,并非是宗教境界的专利。

“悟”包含了真、善、美,它应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理解力。悟者,知道什么是真伪,什么是应该的与不应该的,迷者却恰与之相反,什么也不明白。故而,拥有了“悟”,能正确体味“悟”的人,方能从百般的迷惑之中解脱出来。

只有真悟,方为安详。

当生命中的一切问题,一切烦恼,一切障碍均能冰消瓦解,消失殆尽时,亦才是得了真悟,拥有了安详之心。正如耕云所说之“悟”,就是“穷理彻糠、识本达体”。

拥有了安详的心态,人才能细细的体味生命的意义,享受生命的乐趣。

拥有了安详之心的人方能时刻让生命散发光辉,让人感受到因他的生命光辉而构成的生命的磁波,如凉爽的清泉沁人了气躁心浮的人的心中,使之去躁平气,趋于安宁;如无比的温馨带给愤恨不平的以祥和;让痛苦烦恼的人感觉非常舒畅;亦能鼓舞意冷心灰之人,使其重振斗志,重扬生命之帆远航。

安详;因心安无愧而使自己达到一种境界。

拥有一颗不动摇的心,故而人能居于众动物之上,完成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不动摇,不是说外界事物的不改变,而是指自己的心境、心性能镇静自若、平静如常地面对外界事物的万千变幻。

不动摇之心。同样不是指对任何情形无动于衷,而是指下种不为外部变幻所牵体乙制约的心境。

境由心生。

苏轼曾言:“八风欢不动。”何谓“八风”?“八风,即利、衰、毁、誉、称、讥、苦这八种使人心产生动摇之念的障碍。”

人若无安详之心,势必无法脱离人生之苦海,欲世之羁绊。

能舍得身外之物,方可换得身心的安宁,才能保持合理的欲望,改变自己生命出本质,仿如顽铁忽而变成黄金一样,使自己的品质得以提高。也因而才能达到明白宇宙与人生的真实的一种境界,才能有一个活得潇洒,活得自在,活得踏实,活得轻松,活得自然的人生。

生命的光彩在于拥有了安详,心境才犹如清澄空寂的明月,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所动,以自己的方式普照大千世界,空灵自在。

失去安详的人,等于失去了生命的光彩。或使人容颜憔悴,或令人面目可憎,更可因之而使人生充满了荆棘、矛盾与无奈,在黯淡无光的生活中穷此一生,寂寥寒苦。

渗透了真实与安详的生命可如山岳般屹立于人间,雷电撼之不动,风雨袭之无衷。

安详的境界平和极致,看似无意,凡人却不易达到。

安详之心如禅宗中所说:“但无事无心,无心无事”,亦如黄檗所说“直下无心”。

安详之心是不可动摇之心,是八风吹不动之心。

安详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任何事物所干扰,所牵挂。

安详之心无泊无染,如行云,如流水,平心应物,清灵虚空。

安详之心像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似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如水映明月,月穿水底而水面却无任何痕迹。

安详之心,是悟道者本无一物的虚空的心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得安详者方有忍人之度,容人之量。忍人之不能忍之事,让世之不能让之机也。

能够忍让的心境中充满了人格魅力,洋溢着人性优美的光辉。

◆忍者火花:

砥砺内心的每一寸天地

◆忍者火花:

锤炼我们完美的人格

◆忍者火花:

训练自己具有忍者无敌的心灵

◆忍者火花:

§§第七章 宽容之心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