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委书记
29462200000139

第139章 (5)老骥伏枥志千里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张仲良调任甘肃担任省委第一书记,受当时全国范围内“左”的思想影响,加之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不足,甘肃也犯了浮夸冒进的错误。张仲良作为主政甘肃的主要负责人,勇敢地承担责任,多次进行检讨,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说:“个人得失事小,给党和人民造成的损失事大。”他以此为鉴,在工作中谦虚谨慎,虚心接受同志们的帮助和监督。在与人交谈中,他经常讲的是自己工作的失误和不足,而很少讲自己工作的成绩。在检查、讨论工作问题时,他常常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要大家正确对待自己,正确接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既要经得住胜利的考验,也要经得住失败和挫折的考验。他总是恳求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批评他的缺点和毛病。他引用古人的话来鞭策自己:“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他经常说,人不要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错了能承认,能改正,群众就谅解,就欢迎。仲良同志正是这样做的。对于别人的错误,他则是宽宏大量,与人为善。

1965年夏天,张仲良由甘肃调江苏工作。他说:“从西北到东南,一切都感到生疏。甘肃同江苏的差异又是很大的。”他便从认人、认门入手,熟悉干部,了解情况,深入到省直机关单位,同大家谈心,并连续召开了座谈会。随后,他就到外地进行调查研究,在20多天内,兴致勃勃地沿江跑了十多个县市。每到一地,下工厂,去农村,他都不厌其烦地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虚心求教,同他们交朋友。

来到江苏后,这里的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青海要强了许多。作为江苏省委的负责人,他对群众的生活十分关心,经常问寒问暖,尽力照顾。而对自己和家属却要求十分严格,从不特殊。他常说,我们是党的干部,只有为人民多作贡献的义务,不应谋求制度规定以外的任何特权。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的生活都很简朴,能够同广大干部甘苦与共,打成一片。建国后,他转任好几个省的省委书记,能够切身感受到物质条件在逐步好起来,但他不忘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从不向组织提出个人生活上的过高要求。他经常对子女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把自己锻炼成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

粉碎“四人帮”以后,江苏省委分配他担任省科委主任,他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欣然到职视事,没有因为担任的职务低而影响革命斗志和工作积极性。1979年,他重新担任省委书记,自知余年不多,愈加勤奋,夜以继日地为工作操劳。1981年,党中央提出机构改革,调整领导班子,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对于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张仲良第一个申请退出省委领导班子。他在致中央书记处的信中写道:“现在党中央励精图治,为我们祖国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这就需要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担负起我们的事业,使我们的党更加生气勃勃。”

在担任省委顾问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期间,张仲良虽然重病在身,仍然不忘自己所肩负的职责,通过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积极向中央和省委的有关部门提出关于改进卫生工作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等重要建议。这些建议颇有见地,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离开了省委书记的工作岗位,张仲良从繁忙的现实工作中解脱出来,他仍时刻关心党的事业,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认真总结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教训,留给后人借鉴。他退出第一线以后,积极撰写回忆录,先后写出了纪念刘林圃烈士、回忆兰州战役等文章。直到逝世前两天,他还忍着癌症的剧痛,亲自指点秘书对记述陕甘边第三路游击战争发展的文稿进行修改,把自己撰写的回忆兰州战役的文章送给子女阅看,并教育孩子们时常想一想当年革命环境的艰苦,用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张仲良感人至深的忠言,对党的年轻干部和广大青年都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小资料:

开国历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1949年9月至1954年7月:张仲良(书记)

1952年7月至1952年11月:赵寿山(代书记)

1954年7月至1961年8月:高峰(第一书记)

1961年8月至1962年11月:王昭(代第一书记)

1962年11月至1966年12月:杨植霖(第一书记)

1967年6月至1971年3月:刘贤权(革委会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3月至1977年2月:刘贤权(第一书记)

1977年3月至1979年12月:谭启龙(第一书记)

1979年12月至1982年12月:梁步庭(第一书记)

1983年4月至1985年7月:赵海峰(书记)

1985年7月至1997年2月:尹克升(书记)

1997年2月至1999年6月:田成平(书记)

1999年6月至2001年10月:白恩培(书记)

2001年10月至2003年8月:苏荣(书记)

2003年8月至2007年3月:赵乐际(书记)

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强卫(书记)

2013年3月至今:骆惠宁(书记)

§§第二十八章 宁夏省委书记 潘自力

潘自力参加革命后,长期在陕、甘、宁地区从事党的工作,是渭华起义的主要参加者和领导者。不幸在西安被捕后,他在敌人的酷刑面前,毫无惧色,严守党的机密。建国后,潘自力出任中共宁夏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他于1949年9月到职,1951年10月调任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在宁夏工作了两年多。在宁夏期间,他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勤勤恳恳,作风深入扎实,廉洁奉公,励精图治,政绩卓著,深受宁夏广大回汉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在宁夏树立了光辉形象,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简历

1904年,5月出生在陕西省华县。

1918年,到陕西督军陈树藩部当兵。

1920年,考入咸林中学学习。

1923年,加入进步社团共进社。

1925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加入共青团。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

1928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代理书记。

1931年,在法国留学期间参加法国反帝同盟中国支部。

1935年,任红三十一军政治部干事,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干事。

1936年,任红军大学政治教员。

1937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1946年,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1948年,任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部主任。

1949年,任第19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宁夏省党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宁夏军区政委。

1952年,任陕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军区第一政委。

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大使。

195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兼尼泊尔大使。

196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

1972年,5月22日在山西逝世。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后,潘自力任中共宁夏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成为开国第一任中共宁夏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