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委书记
29462200000024

第24章 (4)绿色屏障泽后人

1947年冬,内蒙古解放区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改革和牧区民主改革,当时有人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牧者有其畜”的口号,发动牧民群众划分阶级,斗争牧主,平分牲畜,结果在牧区发生了大量屠宰牲畜的现象,正常的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有些地区照搬照套东北汉族农业区土改的办法在牧区进行改革,结果造成大批牲畜死亡,严重破坏了牧区生产。

乌兰夫对此非常关切,他认为内蒙古的特点是以畜牧业为主,土地改革政策要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土改工作要“慎重稳进”的“三不两利”政策,即“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有利。”他将这个思想在中共东北局会议上进行了重点发言,得到与会人员的首肯,并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推广。这样的土改政策,群众容易接受,牧业经济没有受到破坏,调动了牧主和牧民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顺利完成了牧区民主改革的任务。

乌兰夫在领导牧区民主改革时,多次强调“禁止开荒”的重要性,提出发展农业不能走单纯“开荒”的道路,提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方针政策。全国范围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乌兰夫在内蒙提出了“政策要稳,办法要宽,时间要长”的方针,对牧主经济采取创办公私合营牧场等赎买政策,解决了封建剥削问题。

1953年中央民委第三次委员扩大会议在总结牧区工作经验时,乌兰夫作了《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及绥远、青海、新疆等地若干牧业区畜牧生产的基本经验总结》报告,他把基本经验概括为“两个方针,十项政策,六条措施”。这些经验来自实践,有根有据,高度概括而又明确具体,对全国牧区和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内蒙古成功的经验,“慎重稳进”、“稳、宽、长”等成为全国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三不两利”、“人畜两旺”成为全国牧区工作的方针。

1958年“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之风兴起,根据“稳、宽、长”的方针,内蒙古“大跃进”的动作比内地慢了半拍,乌兰夫先是提出牧区暂不办人民公社,后来兴办公社之风盛行,眼看挡不住了,他又提出牧区人民公社起点低,因为居住分散,仍然实行生产队所有制,入股牲畜仍然按比例分配,不搞集体食堂等。

乌兰夫从实际出发采取的这些政策,在当时环境下难免受到一些指责和批评,但由于采取的措施相对稳妥,从而减轻了“大跃进”浮夸风对农牧业的破坏。在全国发生困难时期,内蒙古的日子就好过得多。国家发生困难后,乌兰夫为国家分忧,自觉地向国家调拨大批粮食,他说:“在粮食问题上,必须坚持内销服从上调的原则,其他物资的调拨也必须执行先中央后地方、先区外后区内的原则。自治地方的财富是国家的财富,首先应为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服务。”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在“以粮为纲”的片面号召之下,有些人却提出了“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要求牧民开荒种地,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一时间也面临着被开垦的厄运。在这种形势之下,乌兰夫为了保住五大牧场之首的美丽的呼伦贝尔,不计个人得失,顶着压力出面恳请有关部门纠正开垦草原的错误决定,最终保住了这片宝贵的资源。

如今,在中国的北疆绵延着4000多公里的绿色屏障,使首都北京和附近地区免遭沙尘暴的侵袭,构成这道屏障的是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两大草原,在人们环保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这道绿色屏障显得特别珍贵,这里面浸透着乌兰夫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