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设置了6个大的行政区,东北人民政府在辽宁地区设置了辽西、辽东两个省,此时还没有辽宁省。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成立辽宁省。8月1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辽宁省成立大会在沈阳召开,在成立大会上,宣布了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人名单。8月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转发中共中央决定,批准黄欧东任省委书记,王铮、杜者蘅等任省委副书记。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于1954年7月14日决定将辽西、辽东两个省军区合并,组建辽宁省军区。8月28日辽宁省军区在锦州市正式成立,黄欧东出任省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司令员为贺庆积。
辽宁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不久,又有了机械制造乃至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变本加厉地在辽宁修工厂、开矿山,大肆掠夺资源,造成了辽宁工业的畸形发展,殖民地工业特点十分明显。抗日战争胜利后,辽宁工业又受到国民党政府进一步摧残,许多工厂停产,设备被拆,工业生产只及1943年的5%。
全国解放后,辽东、辽西两省认真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首先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工业,有侧重地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开始建设一部分重要的工业企业。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短短3年,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这些为辽宁重工业基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宁建省后,黄欧东主政辽宁,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倾斜,明确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基本上完成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的新建、改建,其中包括抚顺、阜新的煤矿工业,本溪的钢铁工业和沈阳的机器制造业。”这给建省之初的辽宁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
黄欧东看到,在重大机遇面前,辽宁广大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热情高涨。但他清醒地告诫省委一班人,辽宁虽然面临机遇,但也存在很多困难,内外挑战同时并存。就内部来讲,辽宁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起点很低,虽然恢复了一些旧企业,但仍然很落后,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特别是缺少工业化建设的急需人才;就外部因素而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和禁运,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困难,为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困难是压力更是动力,困难挡不住辽宁前进的脚步。黄欧东报请中央批准,组织力量完成了辽宁“一五”建设规划,把工作重点放在工业建设上,根据辽宁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集中全省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党中央对黄欧东及辽宁省委的工作表示满意,对辽宁提出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十分重视,不但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投资和保证,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干部、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与辽宁人民一道,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打响了振兴东北工业基地辽宁的攻坚战役。
在黄欧东及辽宁省委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辽宁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进展迅速,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向合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等城市的工业基地发展较快,省会城市沈阳与著名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相配合,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当时东北乃至全国工业基地的核心,成为共和国成立以后,最早建成的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辽宁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提高了辽宁在全国的经济比重和支援国家建设的能力。
小资料:
开国历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1956年7月至1958年6月:黄欧东(第一书记)
1958年6月至1959年12月:黄火青(第一书记)
1959年12月至1963年4月:黄火青(第一书记)
1963年4月至1971年1月:黄火青(第一书记)
1971年1月至1975年9月:陈锡联(第一书记)
1975年9月至1978年9月:曾绍山(第一书记)
1978年9月至1979年9月:任仲夷(第一书记)
1979年9月至1980年11月:任仲夷(第一书记)
1980年11月至1983年3月:郭峰(第一书记)
1983年3月至1985年6月:郭峰(第一书记)
1985年6月至1986年4月:李贵鲜(书记)
1986年4月至1993年9月:全树仁(书记)
1993年9月至1997年8月:顾金池(书记)
1997年8月至2004年12月:闻世震(书记)
2004年12月至2007年10月:李克强(书记)
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张文岳(书记)
2009年11月至今:王珉(书记)
§§第七章 吉林省委书记 刘锡五
刘锡五出身富门,完全可以尽享荣华富贵。然而,还是书生的他,却毅然选择了革命,26岁便当上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中组部部长安子文说党内有两人是自己拿钱干革命的,他为其中之一。薄一波盛赞“他不愧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后刘锡五担任吉林省委书记,后被打成所谓的“叛徒”而受尽折磨,1970年含冤于河南郑州逝世。
简历
1904年,7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孟县。
1920年,在河南开封圣安德烈中学读书。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5年,到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同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26年,参加上海武装起义,8月任中共上海浦东区委宣传部部长。
1927年,组织河南孟县8名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任活动总指挥。
1930年,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中共满洲局代理职工部长。
1931年,任中共顺直省委常委、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
1931年,被捕后关押在草岚子监狱。
1937年,后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地方科科长等。
1939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
1941年,被指定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1949年,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兼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书记、书记。
1970年,2月28日在郑州逝世。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调刘锡五到吉林工作,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吉林省军区政委。刘锡五成为开国后第一任吉林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