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委书记
29462200000091

第91章 (5)挺进东北有远见

经过8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1945年9月上旬,经中央批准,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师第7、第8旅自淮南津浦路西东返,回师苏北。于9月13日途经华中局驻地时,得知苏联红军已将日本关东军歼灭,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时,我军也有少量部队进入东北,而国民党军队主力尚在大后方,一时还来不及接管东北。

黄克诚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我军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极好时机。于是,黄克诚就请当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及军委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不可错过时机。但饶漱石当时不同意发电报。黄克诚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封电报,向中央及军委提出了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并于14日用华中局的电台发出。黄克诚在电报中说:“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且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

一位师长直接给中央发电建议,并且连续不断地发报,似乎有点越级越权了,然而黄克诚毫不顾忌这些,观点鲜明而急切地向中央呼吁火速进军东北。许多人说,只有黄克诚敢这样做。认准的事情,他一定要说要做,为了真理和信念,他会不顾一切。

当时,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在延安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是刘少奇。接到黄克诚的电报,刘少奇连连称道。对于黄克诚的魄力和能力,刘少奇是了解的,两人在一起较长时间共事,经常交换意见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黄克诚善于独立思考,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是共产党内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少奇及时地将黄克诚的电报内容转给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毛泽东高瞻远瞩,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形势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黄克诚的进言与毛泽东的见解不谋而合,毛泽东很快又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延安。

9月19日,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这个指示中说:“目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我之力量于东北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仅一个多月,中国共产党就完成了“向北发展”和“向南防御”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转变,这是十分明智和难得的。随后,中央命令山东部队主力迅速向冀东和东北出动,华东新四军主力由南向北转移,以集中力量,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9月23日,黄克诚接到命令,要他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5万人开赴东北。积极建议出兵东北的黄克诚,最终自己受命进入东北,也算是如愿以偿。

后来的情况证明,黄克诚的确是目光远大。当新四军第3师赶到东北时,苏军不准共产党部队接收军火库,一些开进东北的部队因少带武器几乎到了赤手空拳的窘境。还有一些部队因未带过冬棉衣出现了严重的冻伤。黄克诚带领的新四军部队虽然棉衣做得稍薄了一点,但还是能应一时之急。部队武器齐备,成为进入东北部队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后来被誉为东北三支“虎军”的部队,有两支是由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3师扩充而成的。

9月28日,黄克诚和新四军3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一起,率师部直属队和其余各旅部队从淮阴起程,向山东进发。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黄克诚率部进入山东临沂地区,休整两天,补充了粮食,即向河北进发,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完成了进军东北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