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颇有名望的大学教授,毅然由繁华的大城市转入艰苦的农村,由幽静的书斋、课堂走上硝烟弥漫的抗敌战场,由一个文人、学者到拿起枪杆指挥部队战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红色教授”杨秀峰创造的。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侵华日军步步紧逼,整个华北地区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国民党口头上宣布抗日,实际上部队纷纷南逃。平津之间的汉奸和亲日派分子气焰嚣张,到处散布民族失败主义。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杨秀峰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离开平津和他热爱的讲堂,放弃优裕生活,投笔从戎,带领平津等地的进步师生,奔赴抗日烽火第一线,南下晋冀交界的冀西农村,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和建立革命根据地。
来到冀西,正值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新形势,国民政府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张荫梧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保定行营民训处主任,经由该行营民训处秘书长温健公(中共地下党员)推荐,杨秀峰被任命为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担负动员民众抗日、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的任务,并拥有任免县长的权力,其工作区域为平山、阜平、灵寿、行唐、新乐等13个县。
国民政府把冀西地区划为第一战区,为便于开展工作,杨秀峰跟随周恩来会见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取得了合法身份和地位。杨秀峰以“国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冀西民训特派员”的公开身份,与平汉省委负责人李雪峰等人赶赴井陉县建立“冀西民训处”,杨秀峰任主任。他随即派出了5个工作团,到冀西各地从事抗日宣传、督促动员、组织游击武装等活动。不料工作刚刚开始,就遭到了日军的袭击,杨秀峰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民训处机关向山西昔阳县转移。途中,他们边转移边发动群众和收编县保安队,到达昔阳县时队伍已经发展到200多人。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杨秀峰以这支武装力量为基础组建起了冀西抗日游击队,并亲自担任游击队司令员。此时八路军129师一部进入冀西,为杨秀峰送来了20条步枪、400发子弹。这支队伍在杨秀峰的率领下,征战冀西大地,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正式编入了八路军129师建制,成为太行山区的主力部队之一。
抗日形势日趋严峻,冀西的形势非常复杂,社会秩序极度混乱。日军已占领各县县城及平汉铁路沿线村镇,国民党官员闻风而窜,携眷南逃,政权土崩瓦解,一些地痞流氓充当汉奸,为虎作伥;国民党溃兵大批涌入山区,占据村寨,抢掠地方,其内部缴械火并事件也时有发生;地主民团和封建道会门则应时而起,各霸一方,不断与溃兵武装冲突。在外侮内乱交加之中,广大群众失去了政府的依靠,就像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水深火热,苦不堪言。
根据党中央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底派出东进纵队和骑兵团开进冀西,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团结各方面力量,开展游击战争。杨秀峰率领游击队与八路军129师密切配合,到各地宣传和发动群众,动员地方绅士、名流、爱国青年和当地知识分子参加抗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到11月中旬,已先后在邢台、内邱、临城西部山区成立了7个区级抗日政府。继之,争取民团和会道门,镇压汉奸,迅速打开了冀西抗日斗争局面,年底,冀西游击队迅速发展到了9个大队。
杨秀峰从一个文质彬彬的学者,转变为率队杀敌的游击队司令,其事迹迅速传遍晋冀豫一带,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无不敬佩,他的影响也遍及冀西大地,一些爱国志士纷纷投奔其麾下,杨秀峰成为华北抗日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当时,冀西群众编了一首歌到处传唱:“杨秀峰,真能干,领导冀西十三县。杨秀峰,真能干,武装民众千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