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长
29462400000135

第135章 (1)追随将军杨虎城

赵寿山的家乡在陕西省户县,他的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积贫积弱,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之际,青年时期,他便立志报效祖国,抱着“富国强兵”的愿望,考进陕西陆军小学,辛亥革命后转入陆军测量学校,投入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革命洪流之中。

1924年,陕西靖国军反对北洋军阀失败,杨虎城坚持靖国军旗帜,退至陕北“三边”改编为陕北镇守使署步兵团进行整训。赵寿山非常钦佩杨虎城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年春天,应杨虎城之邀来到杨虎城的部队,从军事教官做起,帮助杨虎城训练部队。后来,杨虎城率领的部队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赵寿山在这支部队里度过了20年的时光,同杨虎城将军结下了手足情谊。

赵寿山来到杨虎城部,正值大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冯玉祥推翻了直系曹锟的北京政府,杨虎城部被编为国民军第3军第3师,由陕北出师关中与陕督吴新田部作战,赵寿山担任杨虎城部的教导营营长,随部队英勇作战。

1926年4月,北洋军阀吴佩孚指使刘镇华的镇嵩军围攻西安。赵寿山随杨虎城坚守西安8个月,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打退了刘镇华部的数次围攻。西安解围后,杨虎城部改编为国民军联军第10军,因赵寿山作战有功,杨虎城提拔他担任第2师混成团团长。

1930年4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展开军阀混战,西北各地狼烟四起,杨虎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17路军总指挥,率领部队向西安进发。奉杨虎城之命,赵寿山率两个营留守南阳,任后方留守司令。正在此时,杨虎城西进受阻,急调赵寿山增援。赵寿山率部队一路西进,迅速攻占洛阳龙门,直抵陕西潼关。为确保顺利占领潼关,赵寿山率部绕道潼关南太峪镇,继出潼关西十里吊桥,迫使驻守潼关的冯系宋哲元部仓皇北撤朝邑,赵寿山一举拿下陕西东大门潼关,保证了杨虎城率部向西安进军。潼关之役,赵寿山成为杨虎城部的开路先锋,深受杨虎城的赞赏。10月,杨虎城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任命赵寿山为第17路军17师51旅旅长,同时命令赵寿山率部进驻汉中,兼任汉中绥靖区司令,肃清地方势力,成为镇守汉中的地方要员。

1935年,当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转战陕南到达汉中时,赵寿山不愿与红军作战,对蒋介石“攘外安内”政策不满,借看病为由,离开部队到平、津、沪等地游历,在与各地的共产党人接触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赞同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6年10月,赵寿山回到陕西,向杨虎城将军作了多次汇报,并提交《抗日意见书》指出:“非团结不足以言抗日,非抗日不足以言救亡”,“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是救国唯一出路。”赵寿山主张联合红军、东北军共同促蒋抗日,建议如蒋来西安,必要时可把他扣起来逼其抗日,这对杨虎城后来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大背景下,杨虎城将军决定筹办军官训练大队并亲任大队长,为准备抗日培训骨干,同时任命赵寿山担任副大队长,作为他的助手,负责培训具体事宜。

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关头,杨虎城联手张学良毅然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赵寿山被杨虎城任命为总指挥,全权指挥西安方面的军事行动。根据杨虎城的命令,赵寿山指挥孔从洲的部队,迅速消灭了蒋介石在西安的军事力量,拘捕了国民党中央在西安的全部军政大员,解除了西安反动武装,维持了西安的社会秩序。赵寿山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不但得到杨虎城的信任,也受到参与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赞赏。

蒋介石在张学良的护送下回到南京后,背信弃义,扣留了张学良,引起东北军内部矛盾激化。在蒋介石的威逼下,第17路军被缩编为第38军,不久杨虎城被迫辞去所担负的所有职务,准备出国考察。已担任第38军17师师长的赵寿山,亲自赶到上海送杨虎城出国,托杨的秘书在上船后转告杨虎城将军:“此去前途如何,难以逆料。但是不管天变地变,双十二举义初衷不能变,抗日立场不能变,杨先生坚持的正义主张不可动摇。”杨虎城归国后即遭蒋介石关押,赵寿山每次去重庆,都要设法打听杨虎城的近况。全国解放后,赵寿山常说:“未能救出杨先生,是我终生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