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长
29462400000024

第24章 (5)收养孤儿传佳话

2006年10月,在乌兰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前夕,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乌兰夫纪念馆,突然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100多位身穿彩色民族服装的中年人。这些人默默地走进纪念馆大厅,在乌兰夫的坐像前献上了洁白的哈达。缓缓前行的脚步,难掩他们低声的啜泣声。这些人是40多年前由乌兰夫接收的南方3000多名孤儿的代表,如今,他们从草原,从旗县,从他们正在生活的城市不约而同赶到呼和浩特,自发地前来纪念乌兰夫这位仁爱长者,这位内蒙古的首任书记。在他们中间,有的人哭得很厉害,此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46年,乌兰夫去世也已经17年了。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3年困难时期,全国食品严重匮乏,整个中国处在困境之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南方许多地方的福利院里,多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许多幼小的孩子濒临死亡的威胁。孤儿院的领导纷纷向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告急。康克清为此也很着急,她与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书记乌兰夫商量,能不能从内蒙古调集一些奶粉救急。

乌兰夫收到康克清的告急信后,连声说道“可以,可以”。但他又补充说:“恐怕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乌兰夫想,仅仅供应一些奶粉,短期还可以,但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时间长了怎么办呢?乌兰夫知道,南方省份的那些小孩,正在托儿所受饿,而且身体很弱,必须尽快想出办法来。

情急之下,乌兰夫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领导商议,提出“由内蒙古人民养活这些孤儿”,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乌兰夫把这个想法向康克清进行了汇报,同时迅速报告了中央,立即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周总理在电话里激动地对乌兰夫说:“哎呀,谢谢你们啦!”

周总理当即拍板,从内蒙古调集专列专护,迎接这些孤儿去内蒙古。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用火车运送数量如此庞大,身体条件很差的婴幼儿,要保证他们都能平安到达内蒙古,这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大工程。

乌兰夫立即主持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传达周总理的指示,下达收养南方孤儿的任务,自治区民政和卫生系统等部门紧急动员起来,拨出专款成立自治区接收孤儿的专门机构,部署各盟市有关部门做好接收。乌兰夫对这些孩子的安排,每个细节都想到了,包括抚养孤儿的各项准备工作,衣食住养,以及配备医疗保育人员等。

一列列火车从遥远的南方来到绿色的草原,天真的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乌兰夫亲自到育婴院检查接送孤儿的情况,看望孩子,嘱咐医院的保育人员要照顾好孩子,治好他们的病,乌兰夫还提出了“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要求。

自1960到1963年,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其中仅上海一地就有1800多名。这些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大多数面黄肌瘦,有些还在患病。乌兰夫安排工作人员把年龄大一点、身体好一些的孤儿直接送到牧区,年幼患病的孤儿则在呼和浩特、集宁、锡林浩特和包头等地设立的育婴院进行治疗,待这些病儿恢复健康以后,也都陆续送到牧区去了。

正像乌兰夫讲的那样,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还收养了两三个、甚至五六个孩子。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领养,他们把孤儿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他们用最好的牛奶或羊奶喂养他们,教他们说蒙话、唱歌、跳舞、骑马、打猎,供他们上学读书。广大牧民群众以宽广胸怀和博大母爱抚养这些孤儿,宁愿自己的孩子挨饿,没有丝毫的埋怨,而是默默地奉献着,以普通母亲的爱心,给了孤儿无私的母爱。

在当时特殊的困难时期,内蒙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灾情,不少乳品厂都停产了,群众的生活遇到不少困难。乌兰夫非常关心这些孤儿的生活情况,指导有关部门要保证孤儿院的物资供应。乌兰夫每次下牧区检查工作时,都要特别了解孤儿们的生活情况,他还专门到海拉尔和锡林浩特的育婴院看望那里的南方孤儿。

蒙古族牧民以草原般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南方的“三千孤儿”,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这些孩子们在牧民们的精心照料之下,在草原上健康成长,他们会说蒙语,会骑马、打猎、唱歌、跳舞,成为地地道道的“草原的孩子”。

这些孤儿在蒙古族牧民的哺育下,从小学习蒙语,接触蒙古族文化,既是汉族的后代,也是蒙古族的儿女,长大成人后很多人留在了牧区,成为和他们的养父母一样的蒙古牧民,他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草原上,后来许多人成了老师、医生、护士,用汗水回报草原人民的恩情。

几十年过去了,乌兰夫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义举,在全国各族人民中传为佳话。

小资料:

开国历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1947年5月至1967年11月:乌兰夫(主席)

1967年11月至1971年5月:滕海清(主任)

1971年5月至1978年10月:尤太忠(主任)

1978年10月至1979年12月:孔飞(主任)

1979年12月至1982年12月:孔飞(主席)

1982年12月至1993年5月:布赫(主席)

1993年5月至1998年1月:乌力吉(主席)

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云布龙(主席)

2000年8月至2001年2月:乌云其木格(代主席)

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乌云其木格(主席)

2003年4月至2004年1月:杨晶(代主席)

2004年1月至2008年4月:杨晶(主席)

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巴特尔(代主席)

2009年1月至今:巴特尔(主席)

§§第六章 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席 杜者蘅

杜者蘅早年投身革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战斗在烽火硝烟的太行山上,在革命根据地火线入党。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他一直在东北地方政权和军队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1954年当选为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席。无论在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艰苦卓绝的建国初期,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带领辽宁省人民艰苦奋斗,克服了建国初期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巩固新生政权,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历

1909年,11月27日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县。

193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经济系,参加东北民众救亡会。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东北抗日游击第1纵队。

1938年,任八路军129师385旅独立团的连指导员、营教导员。

1939年,任385旅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兼旅直党总支书记。

1940年,任冀西专署专员。

1941年,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粮食总局局长。

1943年,任太行二专署专员。

1945年,任太行四专署专员,6月任太行一专署专员。

1948年,任辽宁省委常委、省政府副主席。

1946年,任辽北省政府委员、秘书长,代理省主席。

1948年,任辽宁省委常委、省政府副主席。

1949年,任辽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长。

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副政委。

1951年,任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部长。

1952年,任东北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农业局局长。

1953年,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

1954年,任东北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部第一副部长,代理部长。

1954年,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辽宁省省长。

1957年,任辽宁省编制委员会主任。

1975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决定,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成立辽宁省。8月1日,辽宁省成立大会在沈阳召开,会议宣布黄欧东任辽宁省委书记,杜者蘅任省人民政府主席。杜者蘅成为开国第一任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