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长
29462400000032

第32章 (3)坚守冀南促抗战

根据上级指示,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刻,周持衡由鲁西抗日根据地转战冀南抗日战场。

1942年和1943年这两年,是冀南地区抗战最为艰苦的年代。敌人疯狂地向根据地进攻,“合围”、“扫荡”、“封锁”、“蚕食”、“治安强化”等,敌我斗争极其尖锐、残酷,又错综复杂,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等各方面的斗争。冀南抗日根据地被严重分割,容纳大兵团活动的地区已经没有了。在此艰难时刻,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对冀南的严重形势非常关心。北方局任命宋任穷为冀南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后又任命他为冀南行署主任,集党政军领导于一身,全面加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由于环境艰苦,为增加冀南抗日斗争的回旋余地,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将冀鲁豫三分区所辖堂邑、冠县、濮县、清平、朝城、临清6县划归冀南,改成冀南第7军分区,组建了地委专署,肖永智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赵建民任分区司令员,周持衡任地委专员。

周持衡来到冀南时,这里的许多地区变成游击区或敌占区后,群众抗日情绪受挫。敌人气焰十分嚣张,敌特汉奸异常活跃。为打击敌特的猖獗活动,保护群众利益,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周持衡在开展敌占区工作时,积极贯彻“敌进我进”的斗争方针,他与军分区党委经过周密调查和准备,挑选一些熟悉敌占区情况并与当地人民有密切联系的干部,组成精干的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秘密进入敌占区,访问当地绅士名流和有影响的人物,宣传我党和抗日政府的政策,开展社会统一战线工作。对少数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汉奸、敌特严惩不贷,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杀一儆百,显示我们的威力,为受害的群众撑腰鼓劲。

在周持衡的具体指导下,武工队化整为零,组成许多分散小部队,由得力干部率领,分散到各县开展游击战。小部队和武工队的主力部队相结合,深入“格子网”,开展敌占区、接敌区斗争,将敌占区变为游击区,将游击区变成游击根据地,创造小块根据地,扩大了抗日力量的回旋余地。

周持衡深入冀南地区群众中间,把“改造村形”的斗争与地道战结合起来,号召大家人自为战,村自为战,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把一个个村子变成一座座地上“堡垒”,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与抗日军民一起利用房上的天桥、暗堡,村头、街中的挡墙以及村内、村外的地道打击敌人,坚持和发展冀南的游击战争,不断壮大了冀南抗日根据地。

1945年5月4日冀鲁豫、冀南两行署合并为冀鲁豫行署。原冀南行署所辖各专署改为冀鲁豫专署,周持衡改任冀鲁豫第7专署专员。此时,新冀鲁豫全区主力部队已达到1万9千余人,地方武装8千多人。

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冀南地区抗日斗争进入新阶段。8月11日,冀鲁豫行署和冀鲁豫军区发出联合命令,号召全区军民实行总动员,解除日伪武装,进占大城市,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保卫抗战胜利果实。

根据冀鲁豫行署的指示,周持衡带领所属专区民兵、自卫队员组织反攻武装力量,动员地方的各救国会员、儿童团员参军参战。根据地人民参战热情高涨,立即掀起参军参战热潮,青壮年纷纷参军。周持衡还要求学校干部和教员参加支前工作,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全区学生纷纷响应,积极参加到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斗争中。

到9月底,在冀鲁豫行署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配合下,经过一个半月的反攻作战,冀鲁豫腹地除个别县城为国民党军盘踞外,东起津浦铁路,西至平汉铁路,南到新黄河,北连德石铁路,纵横千余里的广大地区全部被我军控制,冀鲁豫全区人民武装,迅速由4万余人增加到10万余人。

10月7日,冀鲁豫行署冀南办事处发出《训令》,抽调干部支援建立东北根据地,《训令》决定凡原籍东北、工作于冀南区的政权干部,无论男女及职务重要与否,一律抽调东北工作。根据《训令》要求,冀南一地委迅速发出了抽调干部去东北工作的通知,组成了300余人的工作团,由地委副书记杨易辰、专员周持衡带队,迅速赶赴东北地区工作。

杨易辰与周持衡的经历大致相似,他原是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任中国大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大队长,北平“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组织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南下宣传抗日救亡,1939年就担任了冀南第3地委宣传部长,后担任中央平原分局第7地委副书记、冀南一地委副书记。与周持衡一起率地方干部团到达东北之后,杨易辰曾任辽宁省铁岭中心县委书记、辽吉省第一地委书记,1948年后任辽北省、辽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