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长
29462400000061

第61章 (5)“一意孤行”酿悲剧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会上,安徽的“责任田”被视为“引导农民走向单干”而遭否定,在安徽一马当先推行“责任田”的曾希圣也因此受到严厉批评。

会议后期,在毛泽东提出将会议开成“出气会”后,各代表团纷纷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安徽代表团开展了“揭盖子”活动。会议对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所谓封锁中央、压制民主的作风进行了严肃批判,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安徽推行“责任田”,指责“责任田没经过试验就推广”是犯了方向性错误。

在上下批评的压力下,中共中央在“七千人会议”期间便决定免去曾希圣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职务,将其调离安徽,挂名为“华东局第二书记”。一个领导干部一旦出了“路线”之类的事,总是要株连一些人的,至于株连面的大小,大致与他所担任的职务大小成正比。曾希圣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被免去,也牵涉到相当一批干部,原来积极推行“责任田”的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任之、王光宇等都受到了批评,作了检查。曾希圣更为受他连累的同志而担心。他多次向中央表示,“责任田是我提出来的,也是根据我的意见实行的,一切由我个人负责,与别的同志没有关系。”在那时候,这样的话能起多大作用呢?

新的省委书记接任曾希圣的职务后,理所当然很快对“责任田”的做法采取了急刹车措施,着手“改正责任田”的工作。想当初,安徽在全省普遍实行“责任田”后,被广大群众称之为“救命田”,因为它迅速地恢复了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民生活,丰富了市场供应,得到城乡人民一致的拥护,凡是试验“责任田”的生产队毫无例外地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遗憾的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责任田”,一个被证明有广阔前景的“责任田”,很快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1962年9月24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阶级、形势、矛盾和党内团结问题的讲话,发出了“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口号,并把曾希圣在安徽省搞“责任田”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单干风”加以批判。

10月12日至11月12日,安徽省委召开一届十三次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精神,会议强调“十中全会反对了‘单干风’,曾希圣也在会上作了检查。‘单干风’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安徽是最为严重的省份。”

会后,安徽省委组织1万多名干部深入农村,开始大张旗鼓地“改正责任田”,并要求在1963年春耕以前改正一批生产队,其余部分也要陆续改正过来。一场生机勃勃的农村改革,就这样被断送了。

安徽“责任田”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曾希圣自从1962年被免职后便赋闲在家。因为他还有个“华东局第二书记”的头衔,便举家移居上海。1965年8月,曾希圣调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仅仅在一年后“文革”爆发,被林彪、“四人帮”当做“包产到户的罪魁祸首”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反复揪斗,身心受极大摧残,后因病得不到必要的护理和治疗而致死,从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68年7月15日,一位传奇式人物在北京含冤去世,这就是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倡导“包产到户”和推行“责任田”的曾希圣。

小资料:

开国历任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

1952年8月至1955年3月:曾希圣(主席)

1955年3月至1968年4月:黄岩(省长)

1968年4月至1974年12月:李德生(革委会主任)

1975年5月至1978年1月:宋佩璋(革委会主任)

1978年1月至1979年12月:万里(革委会主任)

1979年12月至1981年3月:张劲夫(省长)

1981年3月至1983年4月:周子健(省长)

1983年4月至1987年6月:王郁昭(省长)

1987年6月至1988年2月:卢荣景(代理省长)

1988年2月至1989年4月:卢荣景(省长)

1989年4月至1994年12月:傅锡寿(省长)

1994年12月至1995年2月:回良玉(代省长)

1995年2月至1998年10月:回良玉(省长)

1998年10月至1999年2月:王太华(代省长)

1999年2月至2000年1月:王太华(省长)

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许仲林(省长)

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王金山(代省长)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王金山(省长)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王三运(代省长)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王三运(省长)

2011年12月至今:李斌(省长)

§§第十三章 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 张鼎丞

张鼎丞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后,他单枪匹马征战闽西大地,在特别艰难的岁月里擎起南方一角天,党中央高度评价闽西南地区是“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毛泽东走出窑洞亲自迎接张鼎丞回延安并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啊!”新中国成立后,张鼎丞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他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不恋权位而三次辞官,被传为佳话。对此,张鼎丞意味深长地说:“几十年来,同我一起战斗的同志很多都牺牲了,我是革命征途中的幸存者。想到已经牺牲的同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伸手要名要利。”

简历

1898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任中共闽西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1929年,任中共闽西特委委员、军委书记,红四军4纵队党代表。

1930年,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粤赣边红军学校政治委员。

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部部长。

1932年,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粮食部副部长。

1934年,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闽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7年,任中共闽西南特委书记。

1938年,任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员。

1939年,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1年,任新四军第7师师长(未到职)。

1942年,参加延安整风学习。

1943年,任中共中央党校二部主任。

1945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常委、华中军区司令员。

1947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后兼任组织部部长。

1949年,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1949年,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

1949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

1952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

1953年,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3年,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

1953年,任华东局农村工作部部长。

1953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1954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57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

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1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挥戈南下,张鼎丞奉命率领干部随第10兵团南下福建,抵达浙江江山新塘边时,中共华东局决定成立中共福建省委,张鼎丞任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成为开国第一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