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长
29462400000066

第66章 (5)三次辞官传佳话

张鼎丞生前多次说过,“共产党人从参加党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党。几十年来,同我一起战斗的同志很多都牺牲了,我是革命征途中的幸存者。想到已经牺牲的同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伸手要名要利。”张鼎丞对革命作过很大贡献,但从不计较个人名利。

1945年,党中央为了适应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局面,9月19日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示新四军“调8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浙东我军即向苏南撤退,苏南、皖南主力即撤返江北”。同时决定,中共中央华中局北移山东,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中另组分局,受华东局领导。20日,中共中央电示华中局提出将来华中分局的领导名单。

10月上旬,张鼎丞到达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江苏淮阴。中央此次派张鼎丞到华中,是为了加强华中军事工作的领导,要他担任苏皖军区司令员。张鼎丞考虑到率部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在苏浙多年,熟悉情况,作战有经验,因此,他向中央建议让粟裕任司令员,自己担任副司令员。中央同意了他的建议。

10月27日,华中局传达了中央命令,任命粟裕、张鼎丞为苏皖军区正副司令。粟裕得知后,于当天电呈中央,请求改任副职。他在电报上说:“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符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10月29日,中共中央电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认为粟裕的提议“是有理由的”,“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此时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10月下旬,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后正式组成华东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及以张鼎丞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组成的新四军华中军区也在淮安正式成立。张鼎丞和粟裕这种互谦互让,以大局为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生动事迹,在华中广大干部群众中传为佳话。在著名的苏中战役期间,张鼎丞统管军区一切事务,参与运筹谋划,而粟裕在前线指挥作战,他们一前一后,密切配合,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喜人战绩。毛泽东对华中军区的张粟不仅指挥好打胜仗,还抓紧战斗间隙部署推进土改工作表示赞许。

1953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张鼎丞调任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不久又任命他为代部长。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张鼎丞被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并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连选连任。1964年,张鼎丞已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时他已经60多岁,感到年纪有些大了,常常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便两次去找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请求中央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要再提名他为检察长候选人,让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这个职务,后来大会还是选举他为检察长,他感到很遗憾。

1975年1月,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鼎丞坚决拥护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干部制度的决定,认为是一次富有远见的重要决策。1980年8月,在第五届全民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他主动请求辞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决定,受到人民的称赞。

小资料:

开国历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

1949年8月至1954年10月:张鼎丞(主席)

1954年10月至1955年2月:叶飞(代主席)

1955年2月至1959年2月:叶飞(省长)

1959年2月至1959年10月:江一真(省长)

1962年12月至1967年4月:魏金水(省长)

1968年8月至1973年12月:韩先楚(革委会主任)

1974年11月至1976年10月:廖志高(革委会主任)

1976年10月至1979年12月:廖志高(革委会主任)

1979年12月至1983年1月:马兴元(省长)

1983年1月至1987年9月:胡平(省长)

1987年9月至1988年1月:王兆国(代省长)

1988年1月至1990年11月:王兆国(省长)

1990年11月至1991年4月:贾庆林(代省长)

1991年4月至1994年4月:贾庆林(省长)

1994年4月至1996年10月:陈明义(省长)

1996年10月至1997年4月:贺国强(代省长)

1997年4月至1999年8月:贺国强(省长)

1999年8月至2000年1月:习近平(代省长)

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习近平(省长)

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卢展工(代省长)

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卢展工(省长)

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黄小晶(代省长)

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黄小晶(省长)

2011年4月至今:苏树林(省长)

§§第十四章 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邵式平

邵式平是江西弋阳县人,著名的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闽浙赣苏区和闽赣苏区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邵式平学生时代结识方志敏,同窗三载,结为挚友,因其身材高大,同学们亲切称他“邵大个”。邵式平赴北京求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经陈毅和黄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家乡后,邵式平参与领导发动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弋横暴动,创建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邵式平在藏族地区开展建政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政权组织提供了宝贵经验。主政江西以后,他呕心沥血探索江西教育发展之路,被誉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省长”。

简历

1900年,1月27日出生于江西弋阳县。

1916年,在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

1919年,考入南昌一中。

1920年,与方志敏等一起加入“鄱阳湖社”。

192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共产党员。

1926年,在弋阳、横峰地区领导农民运动。

1927年,任中共浮梁县委书记兼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

1927年,任中共横峰县委书记。

1929年,任中共信江特委委员、军委书记。

1930年,任红军第十军政委。

1933年,任红一方面军5军团11军政治部主任。

1934年,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

1935年,任中共金川省委书记。

1939年,任晋察冀边区政府粮食局局长、工商局局长。

1942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高级班学习。

1946年,任中共辽吉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

1949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5年,任江西省省长。

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1965年,3月24日因病在南昌逝世。

1949年5月23日,陈赓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南昌。江西全省解放后,中央任命邵式平为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邵式平成为开国第一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