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当下的智慧
29487400000019

第19章 该舍当舍,不为名利所累

人生中的种种烦恼,皆由贪名求利而滋生。没得到的拼命想得到,得到时又总想得到更多,这样的人生岂能不累,又岂能不危险。因此,想要拥有快乐的人生,则要该舍当舍,少点名利之心,多点平常心态。

1.多一些超脱,理智地看待名与利

求名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温馨提示:

人生在世,不要被名利所累,不要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积累那些终究要化为灰烬的东西上面。不能像追求思想那样无止境地追求物质,因为只有思想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并具有永恒的价值。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如果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入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还是要少一点欲念,多一点超脱才行,到了该你出名的那一刻,你定会成功的,切莫为名利遮望眼。

唐朝诗人宋之问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名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他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宋之问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后人刘禹锡曾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宋之问并非无能之辈,他在自己的领域里也都是很有建树的人。但,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无止境!被名利迷住心窍,也可以使一些有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本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作出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他的结局让我们明白: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要适时放弃,万不可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不归路。

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去充当的社会角色,放弃束缚你的世故人情,放弃伪装你的功名利禄,放弃徒有虚荣的奉承夸奖,放弃各种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腾出手来,用足够的精力和智能来赢取你真正应该拥有的东西,充分努力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由自在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主体明确地直奔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让太多的无关的人事功名,来消耗我们的光阴和智能;也不可能去成就许多种事业,做到名利双收事事如意;更不能和那些消耗我们精力的人事打持久战,让它们给我们不断地带来麻烦和损失。我们要用放弃来保护自己,来成就自己,来使自己快乐。

2.以淡泊之心看待功名和地位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家长们最热衷谈论的几乎全是考高分、考大学、出国深造、做官、成专家之类的话题,却未意识到这样的结果只会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生命价值的深度和高度,怎么能与成名成家、做官赚钱等温馨提示:

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乃是免遭厄运和痛苦的良方,也是得到人生幸福和快乐的智慧所在。画上等号呢?如此看重功利名望,一些人一旦争名夺利失败,便一蹶不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热情,从此人生变得黯然无光,这实在是当代人的悲剧。

每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对荣誉和权力的追求都应该注意节制。不然,把荣誉和权力看得过重,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把它们追求到手,岂不是将人生过得过于功利和枯燥了?人生的美好岂不是要大打折扣了?

由于权力地位与名利连在一起,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争夺权力地位的斗争。这种斗争往往环环相扣,一旦投入其中,便会越滑越快,越陷越深,乃至不能自拔。从古至今,围绕着权势曾演出过多少令人扼腕的悲剧。还有那么多想当官而当不上官的人,他们不但自己饱尝无奈、愁闷、痛楚,还给家庭罩上了无限的阴影。所以说,人生诸多烦恼,多由贪婪权势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也多由贪婪权势招致。因此追求名誉和权力的时候,更应该铭记的是“君子爱财、爱名、爱权”都得“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却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大幸福或满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也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甘愿做个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饭,布衣褐裘,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这样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

功成名就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并不难,只要用勤奋和辛劳就可以换取,就是需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拼搏。就一般情况而言,多得一份功名利禄,就会少得一份轻松悠闲。而一切名利,都会像过眼烟云,终究会逝去,人生最重要的,还是有一个温馨的家和脚下一片坚实的土地。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契尔说过:“一直要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而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衷?其实大家都一样,都希望能为自己活着,为自己活着的生活才更有意义。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权贵……但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想要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一生的快乐都会毁在争权夺誉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辩证法告诉我们,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

求名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界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通过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几天后,卡尔丹诺却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关于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的论文,将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今天,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这一历史上的教训应当让我们后人牢牢记住。

3.生命匆匆,功名皆为身外之物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看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人们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可以算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温馨提示: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还是要少一点欲念,多一点超脱。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成家,而在于面对现实,去努力为之,去尽情享受生命,去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人生于天地之间,转瞬来去,就像是偶然登台、仓促下台的匆匆过客一样。人生既然如此短暂,活在世上就要珍惜时光,不要贪图权势,自酿苦酒。荣誉与权势,皆为身外之物,也是水流花谢之物,万万不可一味去追求它们。如果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那就无异于害人害己了。这样的人生有何乐趣?何况,争名夺利不但不会使你流芳千古,甚至会让你身败名裂!焦耳,这个名字在我们中学学物理时就很熟悉,人们为了纪念他所做的贡献,将物理学中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从1843年起,焦耳提出“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换,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打破了沿袭多年的热质说,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他前后用了近40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最后得到了热功当量值。

事实上,与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是第一个发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

1848年,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使得这一定律被人们承认的时候,名利欲望的膨胀驱使焦耳向迈尔发起了攻击。焦耳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对于热功当量的计算是没有完成的,迈尔只是预见到了在热和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但没有证明这一关系,首先证明这一关系的应该是他焦耳。

随着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的扩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上,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指责。迈尔终于承受不住这一争论和批评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来否定迈尔的科学发现权,使得迈尔陷入有口难辩的痛苦境地。此时,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因故夭折,内外交困中的迈尔先是跳楼自杀未遂,后又得了精神病。即使是当年的迈尔被逼进了疯人院,但今天人们仍然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为争夺名利而导致的失误,也为人们世世代代所遗憾和谴责。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活法,对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贡献。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的、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可是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人不但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而且把它看成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好像成就轰轰烈烈的功名,或者成为名利双收的“家”,就是人们衡量生存价值的唯一标准,岂不知,这正是愚昧的表现。

4.快乐人生全在拥有一颗平常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人。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功绩,使人们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们深邃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超越常人,达到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人类社会中,他们就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群星,在黑暗中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个被无数人景仰,并且载入史册的伟人,他就是乔治·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的国父,美国第一任总统。

1748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领地和利益而发生冲突,双方都开始备战。命运由此为华盛顿提供了一个走入军界的机会。那一年他刚19岁。

温馨提示:

无论是为官或是为民,如果生活并不快乐,那么人生就失去了意义。保持一颗平常心,善待生活,真实做人,就能让人生从此与众不同。在数年的战争中,华盛顿处事谨慎,富于进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战斗中,他都骑着自己的白马冲锋陷阵。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身边和更多美国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以后,人们希望由一个有权威的人来管理政府。在人们眼里,华盛顿就是这样一个人。军中也有这样的思想,甚至有军官上书要求他做皇帝。但是华盛顿并不想当皇帝,他从不对名利动心,他追求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他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的人,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

因此,他曾在向大陆会议索要独立自主的权利的同时多次重申,一旦战争结束,他将解甲归田,化剑为犁。他不愿为了一顶金灿灿的皇冠、为了个人的野心而使美国在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地统治后又重新陷入内战之中。

和平终于来临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两国签署和平协议。

4月19日战争结束,整整进行了8年的独立战争结束了,华盛顿时年51岁。他辞去军职,向部队告别。

辞职后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农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华盛顿的辞职给这个新生的国家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榜样。一个人主动放弃权力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一个能随其心愿担任任何职务的人而言,这就更令人称奇了。辞职后的华盛顿过着平静的半退隐生活,人们对他顶礼膜拜,他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人。

华盛顿在他身后留给他的国家和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是:一个毫无瑕疵的生活楷模——伟大、诚实、纯洁和高尚的品格,这是后来所有人效仿的榜样。

浮生一世,短短几十年,总有一天连生命都不得不放弃,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懂得放弃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的更多,也更快乐。人生的路很宽,为官为民,有钱没钱,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只不过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乐,官有官的忧,穷有穷的喜,富有富的悲,皆随个人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然,平常心并不是寻常人具有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学华盛顿。

5.真实地生活,人生岂能被虚名所累

虚名,指的是一种虚假的名声、荣誉,是人刻意追求的身外之物,它往往对人没有切实的帮助,只能使人产生烦恼。

虚名不是虚荣,虚荣是一种内心的虚幻荣耀感,会使人脱离现实看世界;而虚名是别人加给的一种名誉,或者个人心中希望获取的荣誉。一般温馨提示:

名声是一个人追求理想、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但不是人生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把追求名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处处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就会超出限度和理智。来说,名与实是相符的,一个人的名声和他实际所作的贡献是相等的。但是,有些人获得了名誉之后,就不再发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名誉就和实际渐渐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虚名。

做人如果被虚名所累,就会放弃努力,沉睡在他已经取得的名誉上,不思进取,最后将一事无成。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了飞机并首次飞行试验成功后,名声大噪。一次,有一位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兄弟两人,要给他们拍照。弟弟奥维尔·莱特谢绝了记者的请求,他说:“为什么要那么多人知道我俩的相貌呢?”

当记者要求哥哥威尔勃·莱特发表讲话时,威尔勃回答道:“先生,你可知道,鹦鹉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不能飞得很高很高。”

莱特兄弟俩视荣誉如粪土,不写自传,不接待新闻记者,更不喜欢抛头露面显示自己。有一次,奥维尔从口袋里取手帕时,带出来一条红丝带,姐姐见了问他是什么东西,他毫不在意地说:“哦,我忘记告诉你了,这是法国政府今天下午发给我的荣誉奖章。”莱特兄弟对待名誉是这样的淡泊,他们是不为虚名所累的人。

悬挂在天空中的星星,看起来很小,但我们却不能说它小,而且就算我们认为它小,也不能损伤它本体的大。星星依然还是星星,人们知道它而它的数量也不增加,人们不知道它而它的数量也不减少。

做人就是做人,千万不要为名声而做人,不要为了使人知道而做人。培根说:“重虚名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名所奴役。”

人一旦超出限度、超出理智,常常就会迷失自我。此时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是名声要你干什么你不得不干什么。这样岂不是变成了名声的奴隶了吗?

6.难得糊涂,看得开身外的名利得失

“难得糊涂”,在对待个人功名利禄的问题上不失为一剂良药。功名利禄不必下力量去追求,官大五品,腹中空空,也是虚有官禄。“芝麻绿豆”一个,身怀绝技,照样誉满全球,悠哉快哉!但是,“人是贱坯子”,没有追求就活得乏味,没奔头,还得要追求。功名利禄到手了,“七品”的还想闹个“六品”,有了“六品”想“五品”,有了“五品”又眼谗“三品”。于是就得巴结,拼命地巴结,只在“品”级上巴结,结果“人品”是巴结一级少一品,到头来累得精疲力竭。仔细品味品味,竟不知道人生是个啥滋味,一辈子不曾享受过真人生,压根儿也不懂得真人生,“活得温馨提示:

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很宽阔的,当官为民,富贵贫穷,其实都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各有各的活法儿。一切都随时空的转移,个人的条件为依据。真累”!假如在功名利禄之上,持“难得糊涂”的“糊涂主义”,一切顺其自然,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得则得,不能得则不争;当得没得,不急不恼,不该得,得了,也不要,这才叫聪明人,活得轻松,悟得透彻。

一切想开的人,生活无论怎样都能从中自得其乐。不知哪位智人说过,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的。确实如此,有时生活存在明显不公平,不光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民意也认为不公。这时候,千万不可激动,更不能一时冲动,干出无法收拾的傻事来。比如评级长薪,凭你的贡献,你的民意测验,这次的美事就理所当然属于你,但因为只有一个名额,有关方面出于平衡关系或其他考虑,就把美事给了另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想开,不能耿耿于怀,忧心忡忡,更不能失去理智。即使从养生之道出发也不必肝火太盛。潇洒地想,一次长薪不就几块钱吗,不能为几块钱闹意气,叫人看低了自己的人格,看小了自己的风度,自宽自己的心,自己找乐,转移“痛点”。古代有一位老太太,晴天也哭,雨天也忧。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二女儿卖冰棍。晴天怕大女儿赚不到钱,雨天怕二女儿赚不到钱。有位智者开导她说,你老人家大可不必天天忧心,晴天的时候你就为二女儿高兴,今天冰棍一定好卖;雨天的时候你就为大女儿高兴,今天雨伞一定卖得好。这样一来,你就变天天哭为天天乐了。老太太一想果真有道理,怎么我从前就没想到这个理儿?忧和喜是事物给你带来的两种心情,只要你不钻牛角尖,懂得“痛点”转移,想问题善于从两面或多个角度去思考,哲理就在你身边,大可不必忧心忡忡,更不用像老太太先前那样哭天抹泪儿。

7.不图虚荣,自觉抵御各类诱惑

虚荣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利己欲望,是只图表面光彩的一种感情心理,是争名逐利的一种不良品质。为人应务实求荣而勿图虚荣。

虚荣的人好出风头,自吹自擂,夸夸其谈,喜听恭维,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文过饰非,欺上瞒下,骗取荣誉……,这种种表现说明虚荣者“虚”掉了坦诚的人格,失去了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

虚荣是谎言之母,它会使坦诚的人走向虚伪。虚荣可以吞食坦诚。一个人有了虚荣心,常常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瞒天昧地,闹神弄鬼。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不在少数。有的人为了当先进而弄虚作假,有的人为了升学而考试作弊,有的人把别人的研究成果窃为己有等等,虚荣的本质就是虚伪。

一般说来,虚荣本身还够不上堕落,但它像蛀虫一样,可以腐蚀人们的心灵,导致精神的沉沦与道德的堕落。虚荣心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它带有鲜明的利己主义色彩。虚荣心一旦膨胀起来,可以使人不惜采取卑温馨提示:

一个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会做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而,为人应务实求荣而勿图虚荣。劣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窃国大盗袁世凯当了总统以后,还想当皇帝,他感到自己无显赫的祖先,不太光彩,于是搬出明朝大将袁崇焕,以这位民族英雄为自己的祖先,可是谁都知道袁崇焕是广东人,而袁世凯是河南人,所以人们对袁世凯的虚伪都嗤之以鼻。这种做法,不正是心灵堕落的表现吗?!

虚荣心强的人,总想去摘取自己不应得的甜果,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得到的常常是苦果。正如三国时曹操讲的那句名言:“慕虚名而处实祸。”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就描写了一个虚荣心招来实祸的风流女人的故事:路瓦栽夫人虚荣心十足,她为了在一次宴会上出风头,特意从女友那里借来一条金刚石项链。当她戴着项链在宴会上出现的时候,引起了全场人的赞叹与奉承,她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这条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这条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金项链,她负了重债。之后,她整整节衣缩食了十年才还清债务。这个苦果,可说是对“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行径的一种警示。自古至今许多智者都规劝人们要甩掉“虚名”,勿图“虚荣”。陆游在《怀成都十韵》中说:“虚名自笑今何用?”杨万里也在《诗情》中说:“虚名满世真何用,更把虚名赚后生。”其意是说,虚假的名声本无用,更不应用它去诳骗后人。当代作家姚雪垠说得更深刻:“谁能早点闯过不爱虚名的关,谁就能做出更好的成绩。”

要闯过虚荣的关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和品德修养,做到“不受虚誉”、“不诱于誉”。只有抗拒诱惑,才能不图虚荣,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一个人如果能够不过分注重知名度,就能戒除虚荣心。德国作家托马斯·肯比斯说得好;“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从不关注他的名誉的。”

我们应丢掉虚荣心,牢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干一点实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