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商不败的49个细节
29490900000026

第26章 做生意切忌“一根筋”

做生意不怕犯错误,就怕犯不该犯的错误。考察那些因一时大错葬送整个商业前景的案例,决策者一意孤行是一个通病,不善于兼听周围人的意见,不愿意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的营养,最后只能独自品尝失败的苦果。

从经验和教训中自我磨炼

没有人天生拥有一双洞察人间是非的眼睛,尤其在生意场上,明亮的眼睛需要以正确面对经验和教训的责任感作砂子不断磨炼——孙行者的火眼金睛不也是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成的吗?松下幸之助是一位有着高超的经营管理天才和为人处世法则的哲人。他经商的观念之新颖、知识之丰富、主张之正确、认识之深刻,一句话,商业眼光之锐利无人能敌。然而,松下仅仅只读了四年小学和工商专科学校的一年预科,充其量也不过是初中毕业。他的知识水准和思想水平与学历比较起来,很不相称;就是说,学历所能提供给他的没有许多。那么,松下是怎样磨亮自己的眼睛的呢?是经验和历练,是勇于承担的责任感。松下不止一次指出,他在大阪船场的学徒生涯,影响了他的抉择;他最初的生意实践,奠定了他最后成为企业巨子的基础。可以说,松下的知识、思想理论等等,大都从实践经验中得来。如果没有这些经验,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松下;而松下的成就和经历,也正好说明了经验的重要。松下自己,正是十分重视经验的。他说:“经验是很重要的。做一件事,结局不管成功或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那么,如何积累经验呢?经验的累积,在过程上非常复杂。失败中可能有成功,成功之中也可能包含着失败。一个人只要每天反省他的生活处事,找出成功、失败的原因,再加以分析检讨,默记于心,当作将来待人处事的参考,这就是经验。如果不知道反省,只会糊里糊涂地过日子,经验从哪里来呢?所以从“经验”的意义来看,经营者把业务交给部属,就是让他们有增加经验的机会。相反地,如果要求部属依令行事,那就等于把部属当成一部机器,只会被动的运转,然后渐渐老化,最后报废,又怎能增加经验呢?

让员工成长、增加经验的方法,就是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在遭遇挫折时,提示他自行检讨解决——这正是使每个人都分担责任的正途。积累经验,不仅要做有心人,还要做勤快人。经验教训时时处处都有,小事上也可能有大经验、大教训,故此不能疏懒,否则就可能放过一个个机缘。喜欢把错误归咎于他人是一种懦弱的象征。做事难免有成有败。失败之后大家都一味地推卸责任,就永远不会让自己的眼光变得敏锐起来。松下一生为人处事,极重责任。无论多么重大的事情、多么艰难的问题,是该担当的,他都担当。比如在战后日本重建期间,他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正义的原因,先后承接了日本胜利唱片公司等多家危难企业。又比如,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次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中,他的公司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影响,产品积压,开工难,员工富余。面对这种情况,手下的干部无可奈何地做出了裁员、减产的决策,可他却不同意裁员,只同意减产。也就是在这一阶段的不景气中,他买了从未想买过的高级轿车,带头以消费刺激、促进生产。无论是收拾烂摊子、不裁员,还是买轿车,都有责任在其中,很难说哪一项是该由松下来负完全责任的。但是,松下不只是把自己看成一个仅知赚钱的生意人,他的经营理念是向社会大众负责,因此,他自认这些事情都有自己的责任。松下的一生,就是这样勇于负责、敢作敢当的一生。松下虽然没有对自己的这种特色给以概括,但他在别的文章中提到的“丈夫本色”,指的就是这些。丈夫本色,首先就要勇于承担责任。不仅要在事前接受任务、承担责任,而且要在进行中负责,在出了问题的时候负责。尤其是后者,简直就是检验是否有丈夫本色的试金石。一个领导者,尤其必须具备这种特质,否则,无法成事。丈夫本色,也要敢作敢为、勇于出头。中国俗语有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是劝人莫出头的。

在某种场合或情况下,这或许可取;但天下至理仍然是:“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人生际遇中,有些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你做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你做了,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大丈夫,就该敢出头、不缩头,敢当靶子、不当猴子。丈夫本色,还要遇险不惊、遇难不馁、不屈不挠。松下说,有丈夫本色的人“遇事时不会退缩不前,逢难时必能很快决断”。与之相对的懦夫,则是偶遇风险即裹足不前,偶遭挫折即一蹶不振。在松下的时代,他就已经感觉到了人心不古。他觉得,具有丈夫本色的人不多了,感叹地说大丈夫是“今日茫茫人海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因此,他呼唤敢作敢为、不怕死难的丈夫本色:“大丈夫大敌当前不怕死,面对死亡不动摇,这种精神在今日社会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令人起敬的。”将所有不顺的事情,一概推得干干净净,那实在是轻松快活。然而,如果社会上的所有人都保持这种态度,互相推卸责任的话,又将成为怎样的世界呢?松下说:“作为一个经营者,一定要有负起绝对责任的心理准备。不管员工有一百还是两百,甚至是一千两千,责任还是由他一个人负担。自己既然站在最高的立场,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了,这个道理是古今不变的。”经营者负责,不仅表现在日常,更表现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即使碰到了失败,也把失败的责任一肩挑起来,不怨天,不尤人。当然,失败的原因可能来自外界的大环境,也可能来自内部的其他人,但当此之时,作为企业灵魂人物的经营者,不应该寻找借口、推诿责任,而应该找自己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责任,找自己用人不当、调处不力的责任。

只有这样,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刻反省,认真调整,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曾经有一件经营者负责到底的事,让松下十分感动。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位和松下有往来的客户,生意做得不错。“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大动荡,他经营不下去了,又需要还银行的贷款,不得不破产清理财物。为了还债,他甚至准备把太太的戒指也拿出来。当时,生意场上失手的人,清理时总还是要留下些活命的财资以维持生计,但他却全部拿了出来,连银行都感到吃惊。在银行的再三劝阻下,他才留下了一些私产和维持生计的财物。数年以后,他东山再起,重新创业成功。对这种负责到底的精神,连松下都感到自愧弗如,敬佩之感油然而生。由此,松下更加明确了一个信念:经营者如不能负责到底,就不能真正做好经营。直面经商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与教训,才能造就出敢于担当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反过来会促使你始终让自己的眼睛保持绝对的敏感,见人所未见,赢人之所不能赢。所以我们看到,在一些成功商人的基本素质当中,那些优秀的经商因子比如洞察力、敢担当、有度量等总是结伴而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多听取他人的意见

一位记者去一家乡镇企业采访,那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该企业董事长正坐在办公室生闷气。原来,上午在董事会上他再次提出上果汁生产项目,又被否决了。聊起企业的管理问题,他连连抱怨: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难管了。他说:“企业刚创立的时候,虽然规模小,员工文化素质也不高,但干什么都比较顺心,我指东,没有人往西。现在倒好,规模上去了,效益也翻了几番,又招进了大批高学历的人才,按说工作应该更得心应手了,可实际上呢,我的话现在不灵了,常常有人唱反调。就说生产果汁这件事吧,你知道,一瓶汇源或茹梦,饭店卖十几二十元。咱们这地方有的是果子,要是上了果汁生产线,你想想那利润!可几个副老总愣是不同意,说果汁眼下走俏,但从长远看却……”两年后,这位董事长在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会,又与那位记者见面了。闲聊时,记者问他那个果汁加工项目后来是否上了,他长嘘一口气,说:“幸亏当初没上,如果上了的话,现在可就背包袱了。邻县上了一家,老本都搭进去了。”

他感慨地说,看来企业里有人说“不”,并不见得是坏事。做生意需要决断,需要不失时机地迅速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意孤行。先多听不同渠道的意见,可以让自己看得更全面、更深入。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只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当然会感到“只有自己伟大,而别人不行”。以这种想法,自然不能心心相通了——自私的人也就是孤独的人。如果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彻底地比较一下,那将会如何呢……虽然也许会感到很不好意思,可是,这么一来,一定会改变以前对人的看法,一定会感到:连我自己不也正在被人宽恕着吗?如果真正了解别人各有各自立场时,就会感到个个都是伟人了。这时,自然会生出感谢与谦虚的意念,心情也会因之放松而互相理解了。由此,松下说,人应该有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并乐于改正才是。所以,人应该时时为自己的言行找一面镜子,也来看看其中的是非曲直。他说:“仪表固然可以在镜子面前整饬,但心术不正,在镜中却无法显现出来。人往往不容易发觉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的错误。那是因为没有一面心镜的关系。那么如何寻找、树立心镜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时时保持一颗谦虚而上进的心,心镜就几乎无处不有了。”所以,我们周围的人和物,都是我们的镜子;所有的东西,都能反映出我们的心理;所有的人,都和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关键在于自己有无这样一颗谦虚地检讨自己的心。事实上,自以为是凭自己的头脑去想、凭自己的能力去做的事,往往都是受教于别人的结果,没有向别人借鉴和学习,很难不犯错误地完成自己的事业。智慧是不断地以他人和客观事物为镜子积累发展起来的。因此,凡是能够使我们从中看见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的,都可引以为我们的镜子。默默无语的木石、雪白的流云、天真无邪的婴孩、广大无边的宇宙、悠久的历史等等,事无巨细新旧,都蕴藏着宇宙的真理,都可折射出人类珍贵无比的智慧和体验,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借鉴。谦虚地向万物求教并检查我们的思想正确与否,才能产生新的智慧。这种勇于探索借鉴的心理,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同样听一个人讲话,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效果,一种是讲得真不错,有道理;另一种是“废话连篇,不知所云”,但是既然费了时间来听,还是谦虚吸收点什么比较好。你把那些讲话当废话处理,自然没得可说,它到此为止了。

可是认为有道理,就会将对方所说的,引用在自己的人生或工作之上,有时甚至会触发灵感而获得新的思想和观念,这无论如何,总是会对自己有所裨益的。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人生或事业成功的关键,往往就在这里。对此,松下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说:“经营公司也是这样的,看了人家的公司,能觉得经营不错的人,就会吸取对方的经营之道,用来发展自己的公司。这就等于是借用别人的智慧,而且是无偿的。最好的办法,是能够诚恳虚心地去请教:贵公司的经营很成功,有什么秘诀吗?可以告诉我吗?对这种谦虚诚恳求教的人,除非是特别机密的事,一般对方都会坦白率真地回答你的提问的。我时常想,无论做什么事,虚心是非常重要的。虚心就是谦虚的心,对任何人的意见都能接受的心。这前提当然是不能迷失自己,让人牵着鼻子走。一方面要坚持主体性、自主性,另一方面要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走向成功之路。”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这比一个人独自在暗中摸索要少出许多错,也会有比较好的智谋,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松下幸之助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刚开始时都很虚心。比如:学习绘画,开始时很热心,很谦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画技渐趋熟练,即自鸣得意起来,失去谦虚,别人的忠告也听不进去了。做生意也是这样。松下说:“经济景气,生活富庶,如果能够长久这样,真是求之不得。然而,天气总有刮风下雨的时候。

就景气而言,有时好,有时萧条,不可能永远是和平与繁荣。这就是人生,就是社会。社会安稳,好景常在,做事顺利,倘若可以长久如此,自然是好事。但每天都处在一帆风顺的安逸之中,难免会把社会的本质遗忘了而生出自以为是的情绪。风和日丽之后,总有一天台风将袭来;一帆风顺之后,不景气的热潮也将蜂拥而至。当你置身此情此景中,仍然可以保持那种自以为是的心境吗?”松下说,工作有时会做得很好,有时则不尽然。若做得好,就应该感谢上苍和别人的帮助;若做得不好,就要重新考虑做法。若能每天坚持如此,一定会有不断的进步而不致有重大的过失发生。我们必须有随时准备应付急变的心境,这就是治不忘乱、谦虚谨慎的心情。连续失败固然不可忍受,连续成功却更值得警惕。任何伟大的人,做三件事情而有一次归于失败,对自己反而是有利的,因为凭此可以产生谦虚的态度,杜绝自以为是,那样才可能有发展。所以,松下教导人们说,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是的观念。一个人一旦自以为是,不但对事情无法重新考虑,观念上也很难修正了。那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自信,竟在不知不觉间,一变而成为可怕的自负,并因此而骄傲起来了。这样一来,忘记了感谢上苍和别人的帮助,疏忽了自我的反省,最后终于滋生了“只有自己而无他人”的心情。于是,一切重大的过失,就由此而埋下了深刻的根源。事实是,前面未知的路仍遥远漫长,而自以为是就会切断自己的路。

当然,听取意见并不是从众,而是以己为主,抱着借鉴、比较的心态对待意见。美国管理学界有一项研究表明:领导者在做判断和决策时,征求别人意见的人数不宜超过三个人。并且明确指出:如果一个领导人征求意见的人数达到五个人,则在一般情况下,肯定是做不出或做不好判断和决定的。这也可以理解为:征求意见的人到了五个人,一定会有两三个以上的人有不同意见,而且他们的意见又可能互不相同。由于被征询的人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比如营销专家、技术专才),他们的不同意见听起来就更加言之凿凿,让人觉得很有点道理,于是就对本来的判断产生了干扰。1986年动工兴建、1987年5月1日之前产出了啤酒的某县啤酒厂,并没有因为啤酒卖得好、挣了钱而自满,决定利用1987年秋冬淡季进行扩建。厂长的意见一发表,立即招来了非议。尤其是厂领导集团中的副职们,全数反对。基本意见有两种。一是一个县里的啤酒厂,一万吨生产能力已经可以了,而且由于工人少,管理方便,只管赚钱就行了。另一种意见是,先停顿个一两年,积累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经验,尔后再适时扩建。持这两种意见的副手们都举例说,本地十几家啤酒厂,都比该啤酒厂建厂早,效益也好,但却没有一家考虑扩建。厂长明明白白地意识到,小啤酒厂星罗棋布、相互残杀的“春秋时代”很快就会结束的,有相当规模的中大型啤酒厂进行市场较量的“战国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搞啤酒,没有一定规模,是不会有效益的,只能等着被别人挤垮,或者被吞并。于是,厂长不顾副手们的坚决反对,毅然决断:把啤酒厂扩建到2万吨,准备随后再扩建到5万吨。这就是该啤酒厂后来发展的图景:从1987年起,每年秋冬啤酒生产淡季,都要进行扩建,从1万吨到2万吨,到5万吨,到8万吨,到12万吨,到15万吨,到22万吨,直到中外合资之前。连续扩建的结果,这个啤酒厂发展壮大了,根子扎深了,立足稳当了,税金一项一年就上缴国家近1个亿。与此同时,当地的十几个啤酒厂,垮台了一大半,另外少部分在艰难地维持。虽然后来有几个啤酒厂也开始扩建,但为时已晚。意见多了,就会产生分歧,如果决策者觉得这个意见好,那个意见也不错,在其间摇摆不定,那么意见的作用就不是帮人擦亮眼睛,反而进一步蒙上了你的眼睛。如果从别人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中吸取有益因子,或作为决策的佐证,或补充不足,或修订细节,或进一步论证和调查,意见就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真正让你的眼睛明亮起来。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征求几个人的意见,就多考虑了一些问题,商人可以从中选择最有利的一种实施。

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商人自己

可以弥补自己思虑的不足,将思考变为选择。当然,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商人自己,别人的意见仅是参考,千万不能被其所左右。从一个管理者的思维角度来分析,当他对于公司的某一个决策去征求员工和下属的意见的时候,往往得到的第一个答案是和他自己的想法相吻合的,这也就更加坚定了他原有的想法,而假如这项决策的实施又比较紧迫的时候,那么,管理者很可能就急于着手实行了,但是,错误也就在这时候产生了,原因何在?很简单,从数学的角度讲,是一个概率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讲,集合众人的意见才可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多问几个人,多得到几个答案,可以使你的决定更完善,更“保险”,犯错误的几率也就越小——即使不存在对错的问题,多问问大家的意见,可以让高层管理者更了解员工的想法,以及对公司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拓展管理者的经营思路,同时,还可以达到团结全公司,拉近与员工距离的意外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有几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这些成语的意思是要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些词语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能听信于一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办企业就得做到“开放”二字。对企业内部讲民主,广开言路,鼓励员工向公司管理层、公司总裁提批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高层管理者经营中遇到了疑难问题,也应该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同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员工,这样,才会得到比较周全的解决办法。在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面临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分辨出你需要的信息。面对去伪存真的压力,传统的管理思想给管理人的建议之一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它绝对是一个基本原则,但管理实践(如工作节奏、沟通方式、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对这个传统理念进行创新。去伪存真已经不能仅仅停留于兼听和不偏信了,它已经上升到建立一种全面、准确地获得决策背景信息的机制,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做出制度上的安排,快速、规范地获得必要的信息,尽量减少人为的和时间滞后造成的信息衰减和失真。多方面的意见,也就等于多方面的答案,只有不局限于一个“答案”,才会听到来自多方面的声音,才有助于对问题和矛盾的了解和解决。从工作的角度来说,这样便于全方位地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