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节俗文化
29502100000079

第79章 中元节饮食文化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民间祭祀祖先、怀念亡灵的重要祭祀节日。因此,节日饮食多以素食为主,如面羊、面人等,既祭且食,还可馈赠亲友,增进情感,表达祝愿。

中元节期间,因地域不同,食俗也不一样,各地都有一些特异的食俗,但主要都以素食为主,如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只吃粗茶淡饭。

送面羊

如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送面羊的习俗,甚至还把中元节称为“送羊节”。汉代《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其实这个习俗最初是送活羊的,传说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习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日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捏面人

还有些地方在这一天捏面人祭祖,宴客,互相馈赠。

如晋中境内逢年过节、婚丧稼娶或其他喜庆之时,都有捏面人的习惯,特别是七月十五“中元节”,面人更是精湛,式样也繁多。

在山西五台山一带,家家捏“面人”宴客,并互相馈赠。中元节前,能干的妇女夜以继日地盘坐在炕上,先将白面发酵和好,再用剪子、木梳、锥子制成各种物象,用红豆点嘴,黑豆安眼,用山丹花、玫瑰花片装饰身体,蒸熟后再涂以红、黄、绿、紫等颜色即可。而且赠人宴客均有讲究,晚辈敬长辈,多系梨、桃,以祝健康长寿;大人送小孩,多系虎、鱼,表示长命百岁;同辈互赠,多系羊、瓜,目的是增进友情;恋人相遗,多系鸳鸯、石榴,暗藏求亲、允婚之意。

捏面人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有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捏面人的面料一般用面粉加糯米粉及各种彩色颜料调制而成,经手工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起来奇怪,他们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都要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可见,中元节的食俗实际上是神、鬼、人、祖共享的“收获祭”。

延伸阅读

中元节烧纸的传说

据说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后,生意兴隆,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嫂非常羡慕,于是,嫂子慧娘就要其夫蔡莫也去学造纸。但是蔡莫因工夫不到家,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无人问津,夫妻俩望着满屋子的纸,非常发愁。

一天,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丈夫的耳边,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话。

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蔡莫当着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接着听到慧娘的声音:“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

众人听闻,赶紧打开棺盖。慧娘便跳了出来,她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着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故意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着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也都个个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