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一个富家媳妇,因为不堪忍受婆婆的责骂,便赌气走到湖边,想自杀了结性命。自杀没有成功,她便爬到湖边的一棵树上,想在上面暂时安歇一个晚上。少妇美丽的身影,随即投射在明镜般的水面。
这时走来了一个婢女,挑着水桶准备取水。她看见富家媳妇水中的倒影,以为就是自己,便站在湖边发呆,嘴里喃喃地说道:“原来我长得这样美丽端庄,我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粗重活儿呢?”于是,她扔下水桶,回到主人家中。
她向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是这样端庄美丽,为什么还让我干挑水这种粗活?”
大家觉得这个婢女一定是昏了头,才会说出这样的傻话,也不理睬她,又交给她一只水桶,叫她继续干活。婢女再次来到湖边,又看到了富家媳妇倒影。她心想,“肯定是她们妒嫉我的美貌,故意捉弄我。我生得如此貌美,为什么要在这儿挑水呢?”她再次扔下水桶,准备打道回府。
富家媳妇在树上目睹这发生的一切,忍不住笑出声来。婢女听见笑声,顺着声音,抬头看去,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正坐在树上微笑,那模样和衣着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小姐,于是觉得很羞愧。
这个故事是释迦牟尼用来教导弟子的,为了说明世上有倒见愚惑之众。以下是释迦牟尼的一段偈语:
末香以涂身,并熏衣璎珞。
倒惑心亦尔,谓从己身出。
如彼丑陋婢,见影谓己有。
酷评 相信自己可以
故事中,婢女将富家媳妇的倒影误认为是自己。释迦牟尼把这种现象,称为“倒惑”。
婢女暂时的心理幻觉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假象是因为在她的潜意识中,希望自己成为漂亮而养尊处优的小姐,摆脱现有的状况。
释迦牟尼把这个关于“倒惑”的故事讲给弟子们听,是希望他们不要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迷住。我们却要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生活中适当的“倒惑”也不无坏处。
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他盼望雕像变成真人,并且始终坚信,他的梦想有一天会成为现实。他真挚的爱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忒。终于,爱神帮他实现了梦想。
后来,人们就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说明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我们对故事中婢女的情况无从知晓,但是倘若一个自卑且缺少笑容的婢女借着暂时的“倒惑”,给自己注入充足的信心,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适当的心理暗示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