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挑了个黄昏去寻青田七六,台北的朋友说如果探访老屋新生的日式建筑,这里一定要去。阳光透过青田街两旁高大茂密的榕树,化做斑驳的光影洒落下来,路上的行人以及路边的车辆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之中。日治时期青田街这一带是台北文人聚集之地,幽静雅致的氛围由来已久,台北最美丽的街道之称谓毫不夸张。
青田七六指的是青田街七巷六号,曾是台湾大学地质系教授马廷英的故居。这幢木结构的日式建筑完工于1931年,设计者为当时在农学部任教的足立仁教授,他以永久居住的规格投入全部资产兴建,是日治时期日本教授集体开发兴建的“大学住宅组合”之一。足立仁返回日本前引荐好友马廷英入住青田七六,后来马廷英及其家人将房屋所有权捐给台大,2006年5月被定为台北市古迹。马廷英去世后,房屋在相当长时间内无人居住而废弃,直到2011年6月才修缮开放,做文化导览,推广地质教育,同时也经营餐饮。
青田七六的院子郁郁葱葱,一株高大的树木遮掩在青苔丛生的屋顶之上,显出这里所经历的岁月沧桑。一段粗大的树木摆放在院中的醒目位置,是埋藏地底近2000年的樟木,至今仍然散发出淡淡的樟木香。正对大门一侧的院墙开辟做了地质推广的专区,整面墙壁上安放了上百块地质标本。
得知我事先并未预订,房屋门口的工作人员遗憾地告诉我当天所有的位置都已订满,如想进入参观只能预约后再来。
原来,为了保护这幢经历过战乱以及白蚁肆掠的建筑,青田七六目前采用预约制,无论是文化导览、地质推广还是用餐,都需提前在其网站预约,限制每日参观人数从而更好保护。每位进入房屋的参观者必须脱鞋并着袜,入口处甚至出售简易袜套以方便夏天没有穿袜子的参观者。
于是,我的青田七六之行就只能带着莫大的遗憾。我围绕屋子转了几圈,透过窗户玻璃隐约见到柔和的灯光下摆放着日式美食的餐桌,想象屋子里的日式穿廊和榻榻米,以及马廷英的地球仪、手稿、收藏画和书法等过往的痕迹。
院子门口遇到一对台湾夫妇,听他们的口气是从外地赶来台北看望这幢老屋,跟我一样因不知需要预约而无法入内。夫妻俩遗憾地在院子门口青田七六几个大字前留影,还请我帮他们拍了张合影,跟我述说着从前在这屋子里跟当时的主人畅谈的情景。
紫藤庐是我在台北错过的另一幢日式建筑。有一日在新生南路上寻着咖啡馆,路过一个古色古香的院子,见着院内缠绕的藤和树,不由得内心一动,后退几步走到院门口张望一阵,看那样子是家茶馆。当时赶时间去约好的咖啡馆,想着日后再过来仔细地瞧,后来才知道说起台北的茶艺馆就不得不提紫藤庐,我错过的不仅是台北最有特色的茶道,还有这里积淀的深厚人文历史精神。
这幢由日式平房改建而成的两层楼房如今结合了日式和西洋房屋的风格,其前任屋主周德伟教授在民国四十年代企图为台湾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制度,做出不懈努力,当时这里聚集着许多知识界的重要学者如殷海光、张佛泉、徐道邻、夏道平等。民国六十五年后周渝先生在紫藤庐陆续发起艺文活动,许多文化团体不定期在此举办座谈与展演,台湾第一个实验剧团“耕莘实验剧团”便在这里酝酿创办,成为开启台湾小剧场运动的先河。
台北众多日式建筑中,北投温泉博物馆是个奇妙的综合体。这幢兴建于1913年的房屋所在的花木扶疏的院子极具英国乡间别墅风格,事实上房屋的整体建筑是日式木结构,原本为北投温泉公共浴场。我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换了拖鞋,顺着木阶梯下到地下一楼,差不多占据了整间屋子的一个大浴池呈现在眼前,当年这里曾是东亚最大的温泉浴场。午后的阳光透过浴池周围罗马风格的拱形窗户映照到马赛克花纹的地板上,跟窗户相连的一串拱形屋顶的尽头挂着一副色彩明艳的壁画,十足的罗马浴场风格。
在台湾温泉历史与分布以及北投石介绍之外,我更感兴趣的是博物馆二楼北投风情与人文的内容,特别是“北投声影”部分,参观者能用现场的耳机听到台语和客家话两种语言的《北投温泉诗》,还有台语歌曲《心爱的老车站》以及《温泉乡的吉他》。
《北投温泉诗》是梁启超造访北投温泉时写下的诗句,“寻幽殊未已,言访北投泉;曲路阴回壑,海流碧喷烟,土膏温弱荇,溪色澹霏烟,苦忆汤山渌,明陵在眼前”,描述了北投温泉当年的景象。
《心爱的老车站》是北投子弟台语民谣大师陈明章特意为新北投的老火车站能早日重回故乡而做。而台语电影《温泉乡的吉他》当年让北投享誉全台湾,低音歌王郭金发演唱的同名台语歌曲也被齐秦、蔡琴、秀兰玛雅等多名歌手翻唱,带着浓郁日本风情的前奏娓娓而来,开始讲述一个北投的故事。
北投还有一处别致的日式建筑是北投文物馆,前身是建于1920年的佳山旅馆,当时北投最高档的温泉旅馆。馆长是位气质高雅的中年女子,她带着我们穿行于台湾目前仅存的纯木造二层日式楼房之间,讲述着那里曾经的历史,言语之间传达出对文物馆深厚的热爱之情。
她告诉我们,佳山旅馆当时一个晚上住宿的费用,抵得上普通军官小半月的薪水。旅馆在日治之后先是成为安置军民的“佳山宿舍”,后来又变为招待官员的“佳山招待所”,接着拍卖民间成为私人豪宅,二十世纪80年代转变为私人博物馆“台湾民艺文物之家”,收藏和保存台湾早期民俗文物以及原住民艺术,最后更名为“北投文物馆”。
她还告诉我们,日治晚期佳山旅馆曾被日本军方征用,一度是“神风特攻队”招待所。她带领我们到二楼的“大广间”参观昔日的宴会场所,特攻队员们在执行敢死任务的前夜,往往会在这里受到最后的款待。
北投文物馆的建筑样式为二十世纪初日本最时兴的“书院造”型式,原为十六十七世纪代表武士阶级的标准住宅样式,包含“床之间”、“袋”、“棚”、“书院”等元素,室内铺设榻榻米,选材不仅考虑耐用,更讲究木材的色泽和纹理。馆长跟我们一一介绍室内的各种珍木和奇木,以及造型独特做工精细的木雕和造型优美的格珊纸窗,是台北少见的日式木造艺术品。
这日文物馆有名为“福禄—葫芦文化特展”的展览,展品为世界各民族的葫芦以及以葫芦为素材创作的艺术品。我对这个并不在行,但听着馆长的讲解,不知不觉也参观完了全部展室,她无时无刻流露出来的热爱,对我的触动更甚于那建筑和那些器物本身。
小贴士:
1、青田七六,位于台北市大安区青田街七巷六号
2、紫藤庐,位于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南路三段16巷1号。
3、北投温泉博物馆,位于台北市北投区中山路2号。
4、北投文物馆,位于台北市北投区幽雅路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