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智圣——诸葛亮
29555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207年,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隆中,此后27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出将入相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开国建业。为兴复汉室,成就霸业,他立法施度,选贤任能,务农殖谷,发展生产,联吴抗魏,南征和夷,五伐中原,直到54岁病逝于伐魏前线五丈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一位谦虚谨慎的政治家。“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在古代政治家中是十分宝贵的政治品格。诸葛亮身为丞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他深知自己如不谨慎,决策稍有失误,势必误国误民。他主张君主应实行“纳言之政”,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多闻多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这就好像有了更多的眼睛、耳朵,才能看得广,听得全,使人避免失误。

诸葛亮还是一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贪名利、为官清廉、注重品德修养的政治家。他一门三代,都是忠烈,可谓难得。

诸葛亮身居高位,对子女要求却很严格。

诸葛亮起初没有儿子,将他哥哥的次子诸葛乔过继来作为长子。他北伐时,让诸葛乔随军锻炼,和其他将领的子弟一起,率士兵在山谷中押运军需物资。做到与将士们“同甘苦,共荣辱”。诸葛亮自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要求子侄也应如此。他给子侄写信要求他们“志当存高远”,要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向先贤学习,排除私欲,注意意志情操的培养,抛弃庸俗的东西,把自己锻炼成有所作为的人。

诸葛亮很注意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也要求子侄们注意读书学习。他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一个有品德修养的人,应以心静来修养自己,以俭朴培养美德。不清心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没有心情宁静就无法达到深远的境地。学习必须心静专一,才干必须通过学习取得;不学习是无法增长才干的,没有明确的志向是不能成就学业的。

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侄子教育是成功的。诸葛亮后来又生了一个幼子叫诸葛瞻,在他的严格教育下,诸葛瞻成长很快,成年后当官,为官清正,忠于国家。诸葛亮去世后,在魏军进攻蜀国时,他领兵抵抗,英勇战死。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虽然只有十几岁,也随军作战,听说父亲阵亡,叹口气说:“我父子深受国恩,只因没能及早铲除内奸,以致有现在的战败,而今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说完就骑上战马,冲入敌阵也战死了。诸葛亮一门三代,都是忠烈。

蜀亡之后,诸葛亮的名声反而更大,身价反而愈高。从晋代开始,历代都在给诸葛亮升官晋爵,赐庙加号,使他逐渐被神化。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诸葛亮的颂扬,自然有着他们本身的政治目的,但是,诸葛亮忠于信念、矢志不移的精神,谦虚谨慎、克己奉公的节操,永远值得后人追缅和学习。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谋略家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